APP下载

专职化分层护理小组模式在急诊科心血管危重患者抢救中的应用实践

2019-05-14邢南南

铜陵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9年1期
关键词:抢救室危重专职

邢南南

(铜陵市立医院,安徽 铜陵 244000)

心血管疾病具有致死率高、死亡率高及病情变化复杂等特点,该疾病是由于患者机体内血液、各组织之间出现循环障碍现象,导致发生一系列突发性疾病,对患者生命安全会造成严重不良影响[1]。护理专科化在临床实践发展的策略、方向中得到逐渐发展,在护理学科重要组成部分当中,急诊护理学即为其中之一。急诊护理学具有较强的实践性、专科综合性。其中急诊护理的质量对改善患者预后有较大影响,是保证患者抢救成功重要因素[2]。本文选取了我院100例心血管危重患者进行研究,旨在研究专职化分层护理小组模式在急诊科心血管危重患者抢救中的应用效果,具体过程及结果见下文展示:

1 资料和方法

1.1 资料

选取我院2017年期间收治的100例心血管危重患者,将其依据“简单随机”方式分组,每组50例患者。一组为对照组,另一组为观察组。

对照组心血管危重患者中,男37例,女13例;最高年龄79岁,最低年龄55岁,平均年龄(60.56±2.38)岁。

观察组心血管危重患者中,男29例,女21例;最高年龄77岁,最低年龄53岁,平均年龄(60.42±2.21)岁。

两组患者纳入标准与排除标准[3]为:

纳入标准:

(1)年龄在53至79岁之间。

(2)患者及患者家属同意并签署知情协议书。

排除标准:

(1)年龄低于53岁、超过79岁患者。

(2)不能配合完成此项研究者。

对比两组心血管危重患者上述年龄区分、性别区分等资料,结果差异不大,P大于0.05,不具有统计学意义。

1.2 方法

1.2.1 对照组心血管危重患者方案:常规护理组。给予对照组心血管危重患者基础护理,加强对患者生命体征监测等。

1.2.2 观察组心血管危重患者方案:联合专职化分层护理小组模式。给予观察组心血管危重患者在对照组基础上采取专职化分层护理小组模式,护理人员分三级、三班及三组工作责任制。其中三组分为预检分诊组、危重抢救组及次级抢救组。对小组之间任务进行分工,危重抢救组:患者若出现生命危险,必须积极采取紧急救治措施。如心律失常、心跳呼吸骤停、严重呼吸困难、剧烈胸痛、昏迷、严重多发伤、急性心肌梗死、异物窒息及急性中毒等。次级抢救组:患者病情可能导致其严重致残者,或短时间内患者病情进展会危及其生命。如腹痛三十六小时以上、急性意识模糊、心绞痛、急性哮喘、开放性创伤及儿童高热昏厥等。预检分诊组:需要结合急诊患者重要生命体征情况,对其实施整体性评估,服务于所有急诊患者。可采取改良早期预警评分方式,对患者体温、收缩压、呼吸频率、意识及脉搏等五个方面指标实施评分,需要确保优先对重症患者进行诊治。定期组织急诊科护理人员集中培训,时间为一至两个月。汇总急诊危重症救护相关的疾病救护流程、基础理论及临床技能等。结合常见的急救病种、内容相关性分为急性心肌梗死、急腹症、多发伤、有机磷中毒、呼吸心跳骤停等十个培训主题。依据培训相关内容进行相对应案例设计,案例需要根据实际工作、临床实践进行取材。所选案例应体现临床相关基础知识,如心电图解读、血管活性药物使用、血糖检测及调控、及常用实验室指标解读。同时应包括专科护理技能知识,如心肺复苏、开放气道、吸痰、洗胃、简易呼吸器及伤口包扎固定等。加强医护配合培训,进行技能、理论考试的考核。专职化分层护理小组模式临床实践:制定考核目标、急诊制度、急救流程及质量标准等。预检分诊组需要对心绞痛Ⅳ级、心功能Ⅳ级患者进行评估。危重抢救组对心血管危重症患者全面实施急救治疗、急救护理措施。由一级护理人员负责配合医师进行除颤、气管插管、临时起搏及心肺复苏等操作,做好抢救账单、记录的核对工作。二级护理人员做好复述口头医嘱、开通静脉通道及转运前评估等护理工作。三级护理人员应负责用药核对、采集心电图、监测生命体征及终末处理等护理内容。

1.3 观测指标

测量两组心血管危重患者静脉通道开放、抢救室滞留时间及家属满意度指标数据。

1.4 统计方法

研究所采用的核算软件为:SPSS22.0版本,其中“均数±平均差”形式表示两组心血管危重患者静脉通道开放、抢救室滞留时间指标,并用t值来检验。两组患者家属满意度指标采用“%”形式表示,用卡方来检验。若P<0.05,则说明两组心血管危重患者指标数据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对比两组心血管危重患者家属满意度指标

观察组心血管危重患者家属满意度结果高于对照组,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

如图表1所示:

表1:对比两组心血管危重患者家属满意度指标数据:(n,%)

2.2 对比两组心血管危重患者静脉通道开放、抢救室滞留时间指标

观察组心血管危重患者静脉通道开放时间(3.5±1.2)min、抢救室滞留对照组(55.5±25.8)min,结果与对照组相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

如图表2所示:

表2:对比两组患者静脉通道开放、抢救室滞留时间指标数据:(min)

3 讨论

心血管疾病可在短时间内导致患者死亡,由于患者病情复杂导致具有一定随机性[4],对心血管危重患者进行有效、及时的急诊急救措施十分关键,是提高患者抢救成功率重要措施。专职化分层护理小组模式对急诊科危重患者的护理措施更加程序化、制度化、规范化及日常化[5],采取了加强专业培训、完善质量控制等方式,对重症急救专业护理队伍进行护理技术、理论知识等方面的培养,通过不断实践、摸索、修订及完善相关护理操作标准,护理人员行为、抢救流程更加规范化[6]。在医院质量管理体系重要环节中,护理服务质量为其中之一。常规护理措具有较明显的机械性、被动性特点,在护理的过程当中往往临床局限性较大,对现有的护理模式进行创新、改革十分有必要,旨在为患者提供更加有意义、高质量的护理服务[7]。专职化分层护理小组模式充分发挥了护理人员的创造性、主动性,有利于体现护理人员的专业价值,对专业护理人员后期发展有所帮助[8]。实施专职化分层护理小组模式后,护理质量提升,患者家属满意度得到明显提高,有利于减少和避免不良事件、医疗护理纠纷发生几率,能够准确、快速的对患者进行急诊分诊预检,一定程度上缩短了静脉通道开放、抢救室滞留时间,患者出现相关并发症情况减少,应用效果显著[9]。在本文中选取了我院100例心血管危重患者,将其依据分组对照方式进行研究,目的在于研究专职化分层护理小组模式在急诊科心血管危重患者抢救中的应用效果,根据研究结果显示,观察组心血管危重患者家属满意度(96.00%)高于对照组(84.00%),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观察组心血管危重患者静脉通道开放时间、抢救室滞留时间少于对照组,结果相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此结果表明了专职化分层护理小组模式应用于急诊科心血管危重患者当中,有效缩短了患者抢救室滞留时间、静脉通道开放时间,有利于进一步提高患者抢救成功率,心血管危重患者家属满意度得到提高,专职化分层护理小组模式在患者临床救治中具有积极意义。

总而言之,对心血管危重患者实施专职化分层护理小组模式后,患者家属满意度指标改善效果佳,且静脉通道开放、抢救室滞留时间指标效果理想,专职化分层护理小组模式值得医院推广及应用。

猜你喜欢

抢救室危重专职
脐静脉置管在危重新生儿救治中的应用
镇静护理在呼吸机治疗危重患儿中的有效应用
俯卧位通气对36例危重型COVID-19患者的影响
专职科技特派员进驻架起农民与产业的致富桥
危重型新型冠状病毒肺炎患者1例的护理体会
自主筹资筹劳 农村公路要设专职“保姆”
限制抢救室人流量对急诊医疗质量的影响
加强企业专职消防队伍建设
专职调解员有了自己的家
基于SBAR交接模型的抢救室滞留患者交接单的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