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模具设计与制造专业新型应用型教学体系研究

2019-05-14詹志明张江锋

铜陵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9年1期
关键词:模具应用型体系

詹志明,张江锋,林 平

(池州职业技术学院,安徽 池州 247000)

1 引言

工业中大多数产品需要模具来成型,使得工业对模具专业的人才需求量很大,而高校可以为工业源源不断提供各类模具人才;因此,对高校的模具专业进行改革,可以为工业提供高质量的人才队伍,模具专业的改革意义重大。当前,学术界和高等院校对模具专业的学科建设、实验室建设、学生培养和专业改革等方面做了深入地理论研究和大量的实践工作。这些工作主要包括加强实习实训建设、提高师资队伍水平、改革课程评价方法和加强实习实训等[1,2]。虽然这些工作取得了一定成效,但也有较多方面需要完善,以更好地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例如,有的专家提出项目化教学和理实一体化教学,但大多数停留在一门课或一节课,最多一个学期。难以将学生在校所学知识完整的串联起来,以形成知识框架。另外,模具专业工程化强,对知识的综合运用能力要求非常高,对于高职院校来说,课程改革迫在眉睫[3]。

自2007年设立模具专业以来,池州职业技术学院的人才培养方案经历了数次调整,但调整的内容基本上都是课程设置的顺序、课程的取舍、课时的分配和教学内容的取舍等。这种调整主要存在以下几个问题:(1)各种专业课程相互独立,难以形成系统的知识架构;(2)学生学习完一门课程后,不能及时与应用对接,难以对专业知识深入理解,更不能形成综合应用能力;(3)人才培养方案不能适应日新月异的模具科技发展要求;(4)理论教学比重过大,实践教学偏小,难以训练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而模具专业恰恰是工程化非常高的专业等。这些弊端严重制约了模具专业学生培养质量。

作为以培养技能型人才为宗旨的高职院校,要瞄准市场需求,精准培养行业所急需的毕业生,更好的服务地方经济[4]。对于高职生的在校教育,必须要有符合经济要求、行业要求、学生未来发展等的人才培养计划;因此,必须对课程体系优化调整以适应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同时满足《中国制造2025》行动纲领和建设地方应用型高水平大学的需要[5-7]。

本文从实际调查研究出发,提出一套切合实际的新型应用型教学体系,即“大项目化”式的理实一体化教学模式。可以解决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知识框架建立等问题,对提高学生理论和动手能力、与就业岗位无缝对接等有着重要意义。

2 模具教学中存在问题的调研

表1对近5年毕业生进行了调研,发现学生的动手能力很差,到企业后还需要接受较长时间的训练方可上岗。这反映了大部分学生,在校学习的理论知识和专项技能训练不能贯通,无法形成职业化的综合技能。因此,能否将在校学习和今后工作岗位连接起来,关键在于人才培养方案的改革。

表1 模具专业毕业生调研

表2 模具专业教师调研

通过对我校20位和兄弟院校的10位模具专业教师的调研,由表2可知,学生的文化知识接受能力很差,实际操作能力也急需提高。通过教学也深知,大部分学生对理论课的兴趣不高,认真听课的学生很少。另外,学生基础比较差,太深的理论知识学生难以接受,从而产生厌学情绪,并形成恶性循环。然而,学生在实训类课程中往往比较认真,每堂课的任务基本都能完成。出现上面的现象主要原因是学生未能充分认识到理论知识对其以后专业能力提升的重大意义,对理论知识学习动力不足。现在的学生功利性很强,凡是能对就业有帮助的课程都很认真对待,并且学习的效果一般都不错。教与学是高职教育的两个重要组成部分,二者缺一不可,相互影响,无论哪一环节出现了问题,都将导致整个教育的失败。针对以上分析的情况,只有制定一套科学合理的切合实际的新型应用型教学体系,才能获得良好的教学效果。

3 模具专业新型应用型教学体系建立的方法

表3和表4对新型教学体系下毕业生和专业课教学问卷调查进行了分析,以 “按职业资格标准进行的技能鉴定”的能力要求为例,选择需要和非常需要的人数占70.6%,其他几项能力需求选择需要和非常需要的人数均超过了60%,表明市场认可这种新型教学体系。

表3 新型教学体系的学生调研

表4 新型教学体系的教师调研

“项目化教学”和“理实一体化”教学模式,是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的核心内容,根据职业岗位(群)设计课程,以理论知识够用为度,强化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和知识运用能力,重视知识框架的建立,着力提高学生的模具设计、制造及管理能力,使学生获得的知识与技能真正满足职业岗位要求[8]。下面将给出“项目化教学”和“理实一体化”教学模式的具体方法。

3.1 将职业资格标准引入课程体系

注重能力培养,将职业资格标准引入核心专业课程中,此类课程采用“以证代考”模式。“以证代考”为学生获得某个课程的证书后,自动获得该课程的学分[9,10]。这种方式可以显著地将理论知识学习和职业规划结合起来,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3.2 消除课程壁垒,构建整体知识体系

目前,大多数高职院校的学生,前两年在校学习,第三年在企业实习。在有限的学习时间里如何安排课程体系对学生毕业即上岗、零距离就业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新理念的核心是扩大项目化教学,将项目教学贯穿整个在校学习期间,而非传统的一门课程或一次课所指的项目教学,具体做法如下。

(1)学生在大一时学习理论课程,大一结束前根据个人的兴趣爱好及对自身的规划,选择一个专业方向,每个方向又分为若干个学习小组(每组5-7人)。

(2)安排相关专业教师到各组担任指导教师,指导教师同时也是“客户”会伴随学生直到毕业,指导教师会给学生布置设计方向,不给出具体的产品,“客户”将所需产品的主要使用功能、参数和年产计划等要求布置给学生。显然,一个学年学习的知识远远不够。

(3)学生为了能够及时完成“客户”的产品,将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学习效率大大提高,并且从客观上避免了学生“学一门丢一门”的错误思想,形成系统的知识框架。

3.3 学以致用,融会贯通

产品研发是个相当复杂的过程,学生需要不断的自学和搜集相关资料,这也要求学校在这方面要加大资金投入,培养学生良好的自学习惯,主要过程如下。

(1)学生根据“客户”的要求,利用CAD等辅助软件设计出产品,完成相关图纸的绘制工作,再根据图纸进行模具的结构设计等。在此过程中需要综合运用之前学习和正在学习的相关课程。

(2)模具制造工艺开发阶段需要学生综合运用模具制造类课程。

(3)大二第二学期结束后,各组同学将所选用和加工的零件装配成形,然后再进行试模,对试模结构进行分析,根据分析结构对模具再进行修整,试模良好能满足需要的话方可提交指导教师。

(4)教师根据学生作品对学生进行综合评价,评价等级分为不合格、合格、良好、优秀等四个档次,对于不合格学生推迟顶岗实习。

3.4 分类考核,区别对待

本次考核方式改革的思路为,教育部规定的两课采用平时+结课考试,实训类课程采用以证代考模式,其他课程学分根据最后提交作品档次决定是否获得相应的学分。

4 结论

本文通过对学生和教师的问卷调研,深入分析了当前模具专业教育中存在的问题,并给出了解决方法。研究表明,本文所提的模具专业新型应用型教学体系是一套科学性和可操作性都很强的教学体系,能够将学生在校所学知识形成完整的知识框架,并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以便更好地满足岗位需求。

猜你喜欢

模具应用型体系
关于应用型复合人才培养的教学模式探讨
《模具制造》月刊征稿启事
构建体系,举一反三
asiamo1d2021广州国际模具展
《模具制造》月刊2020年订阅通知
第十三届Asiamold广州模具展盛大开幕
基于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的《园林生态学》实践教学改革探索
应用型本科院校商科教学改革与实践
纷享销客:应用型公司生态梦
“曲线运动”知识体系和方法指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