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敏性紫癜患儿的临床分析和护理干预方法
2019-05-14胡长苗
胡长苗
(铜陵市立医院,安徽 铜陵 244000)
临床上过敏性紫癜是十分常见的病症,这种病情多半和患者的机体微血管存在病变有明显关联,病情多发生在儿童群体,是临床比较严重的一种病症。通常病情会因为患者机体当中的血管存在变态反应,导致存在系统性的小血管炎症,临床患者会存在明显的腹痛呕吐症状,个别患者存在有便血,甚至会发生皮疹或关节炎[1]。有研究认为该病症发病群体一般不超过10周岁,会对于患儿的身心健康产生严重影响。临床对过敏性紫癜进行分析,这种病症的发病机制相对不明确,一般为患者应用药物方案进行治疗,常用的药物主要有地塞米松或甲泼尼龙等,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发挥出必要的治疗效果[2]。本文主要分析对过敏性紫癜患儿在进行临床干预过程当中的治疗和护理方案,并将主要研究情况进行如下的报告。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文的所有研究对象均为我院在2017年1月到2018年10月收治的过敏性紫癜患儿,选择88例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按照随机方法将所有患儿分为常规护理组和综合护理组,每组平均为44例。常规护理组当中男女比例为22:22,患儿的最大年龄为10岁,最小年龄为 3岁,平均年龄为(5.4±1.4)岁;综合护理组当中,男女比例为23:21,患儿最大年龄为11岁,最小年龄为2岁,平均年龄(5.8±1.4)岁。本文所有患儿均被诊断为过敏性紫癜,所有患儿排除存在心肺病症和肝肾疾病,排除存在精神类病症,患儿不存在意识障碍。患儿家属在知情同意书上签字,通过了我院伦理委员会的审核,采用统计学软件检验两组患儿的一般资料,本文两组患儿在一般资料方面无差异,具有可比性。
1.2 临床分析
对于患儿的发病季节进行研究,本文存在35例患儿在第二季度和第三季度发病,占39.77%,其余53例患儿则在第一季度和第四季度发病,占60.23%。
分析所有患儿的发病诱因,本文存在38例患儿是因上呼吸道感染而导致发病,占43.18%,12例患儿因为支气管炎导致患儿发病,占13.64%,11例患儿因为肠炎而发病,占12.50%,8例患儿进食龙虾导致发病,占9.09%,8例患儿进食牛羊肉导致发病,占9.09%,4例患儿食用甘蔗和荔枝导致发病,占4.55%,4例患儿因蚊虫叮咬而导致发病,占4.55%,2例患儿因接触不明物而导致发病,占2.27%,1例患儿是因为服用退热药过敏而发病,占1.14%。
1.3 方法
1.3.1 治疗方法
对本文的所有患儿治疗时应用常规治疗方案进行基础治疗,根据患儿的实际状况为患儿选择地塞米松或甲泼尼龙进行治疗。地塞米松治疗的患儿主要以静脉滴注的方式给药,每次选择给药剂量为0.5mg/(kg·d),每日为患儿进行一次给药,连续治疗一周作为一个疗程;对于选择甲泼尼龙治疗的患儿,给药方式同样为静脉滴注,给药剂量选择2mg/(kg·次),同样为每日为患儿给药一次,如患儿病情表现较为严重,可适当增加至两次,连续为患儿进行一周的治疗评价治疗的效果。
1.3.2 护理方法
对本文的所有常规护理组落实常规的护理方案,常规护理按照常规护理原则进行指导。第一,保证患者注意休息,避免其疲劳。当患儿存在关节症状、肾脏症状以及呼吸道感染的时候,需要给予预防,避免长期卧床。第二,饮食方面的护理工作,患者饮食需要选择清淡食物,因为食物的种类和病情存在很大联系,所以,在急性期的时候,要避免过敏食物的增加。对于一些消化道出血的患儿,可以提供流食。如果是大出血的患儿,需要禁食,并且增加输血。而综合护理组,患儿在护理的过程中按照综合护理原则进行,具体护理方案如下:
(1)心理干预:当患儿患病之后会存在有身体方面的不适情况,再加上入院以后对医院的环境表示陌生,那么会使患儿出现有恐惧担忧和焦虑等负面情绪,甚至患儿会表现有手足乱动和哭闹等情况,作为护理人员需对患儿提供安慰和鼓励,抚摸患儿,对患儿进行眼睛的交流等多种方式对患儿进行心理指导,可以在特殊情况之下允许患儿家属陪同,以便于能够在最短的时间之内稳定患儿的情绪,使患儿能够积极的配合医护人员的治疗和护理[3]。
(2)皮肤护理:过敏性紫癜急性发作期,需告知患儿绝对卧床休息,可根据患儿的实际状况进行相关的制度,保证患儿皮肤的干燥性和清洁性,尽量防止患儿随意抓挠、挤压皮肤,防止患儿出现出血或破溃状况,导致感染发生。对于搔痒难耐的患儿,需遵医嘱为患儿应用止痒剂,尽量叮嘱患儿穿透气柔软的衣服,以棉质衣裤为主,保证患儿病床的干净和整洁。
(3)安全管理:为避免患儿住院过程中存在坠床,需要将床边的防护栏进行加固处理,但需要注意避免挤压患儿的身体部位。如果需要将患儿放在治疗台上接受治疗,需要安排一名护理人员操作,并安排另一名护理人员对患儿进行保护,避免意外事故发生。常规状况下需要选择材质较好的约束带对患儿进行约束,并保证约束带的松紧适宜。叮嘱患儿家属注意照看患儿,避免患儿触碰相关危险物品[4]。
(4)腹痛护理:患儿因病情影响存在腹痛症状,所以应指导患儿卧床休息,禁止对腹部热敷,这样可有效防止出现肠出血状况。对患儿进行饮食的调整,以流质饮食,无渣饮食为主,避免患儿食用有动物蛋白的饮食。如果患儿疼痛严重,应禁食禁饮,可采用静脉滴注营养物质,维持患儿体内的营养[5]。
(5)口腔管理:患儿可能存在口腔出血,所以在饭前和饭后应进行相关的口腔黏膜的擦拭,做好口腔黏膜的护理,选择生理盐水漱口,也可以为患儿进行口腔的相关针对性处理,避免口腔严重反应,导致患儿临床治疗不良。
(6)护理维护:做好与患儿家属的沟通工作,使患儿家属对患儿的病情和治疗方式有大致的认识,能够减少家属要求中断治疗等状况出现,提升患儿家属治疗的满意度。护士应对所有患儿病情做到心中有数,如患儿出现一些突发事故,能采取有效、及时的应对措施进行处理。根据儿科患儿数量变化状况和变化规律,合理地进行人力资源的分配,确保人流高峰时期存在大量工作量的时候,护士人力资源能够充分合理利用。在科室内开展相关的培训,鼓励所有的科室护士能够积极地参与,强化对护士的继续教育工作,有效地增强科室的建设,防止科室的相关风险出现[6]。
(7)出院指导:需要告知患儿家属,出院后避免接触过敏原,避免食用过敏性的食物和药物,同时服用氯雷他定进行抗过敏治疗,指导患儿家属坚持给患儿食用蔬菜和水果,强化营养干预,保证患儿能定期到医院进行复查。
(8)随访干预:电话随访是相对较为普及的一种延续性护理方案,主要是护理人员和家庭之间确立的一种针对性的互动,这种护理方案可以通过医院走向家庭,并且能有效节省人力物力资源,是一种延伸的护理干预方式。现如今因为网络通信技术的不断发展,除了通过电话进行随访以外,也可以通过微信和QQ等相关工具进行随访,随访过程中指导早产儿家属进行必要的护理工作,及时了解患儿的相关状况,并提供针对性的指导。此外,要定期到患儿家庭进行相关的随访,根据实际状况提供相关指导,促进患者病情的恢复。
1.3 观察指标
对本文两组患儿治疗和护理以后的不良反应发生率及治疗总有效率进行评价,并作出比较。
经过不同的干预治疗后,如果患儿的相关症状得到缓解,腹痛便血等相关状况消失,说明临床治疗显效;如果经过治疗后,患儿的临床病症得到好转,腹痛症状大大减轻或改善,血便症状得到明显的减少,说明临床治疗有效;经过不同的治疗以后,患儿的病情没有较大的改观,患儿的腹痛和血便等症状没有明显的变化,甚至临床治疗存在恶化的情况,说明治疗无效。注:临床治疗总有效率=治疗显效率+治疗有效率[7]。对于两组患儿的不良反应分析,在临床上主要观察患儿是否存在皮疹、红斑以及神经性水肿情况,促使不良反应发生率的比对。
1.4 统计学分析
选择统计学软件版本为IBM SPSS25.0进行统计学分析,对所有计数资料选择采用卡方值(X2)检验,P<0.05说明两组数据存在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通过不同的护理对本文两组患儿的治疗总有效率进行比较,常规护理组的患儿为75.00%(33/44),综合护理组患儿为 95.45%(42/44),P<0.05,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评价两组患儿治疗以后的不良反应发生率,常规护理组为22.73%(10/44),综合护理组为 9.09%(4/44),P<0.05,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 详情参见表1所示。
表1 本文两组患儿经过不同的护理以后的临床效果比较(n/%)
3 讨论
过敏性紫癜是因为lgA等免疫的复合物出现的沉积而发生的一种病症,这种病情会对毛细血管而产生一系列变态反应,导致患儿存在大范围的小血管炎症病变,它容易使得机体当中的胃肠黏膜充血,患儿伴随水肿状况,容易使患儿出现腹痛和关节疼痛,这种疼痛一般是阵发性的,而且有些患儿还存在有皮疹和血便,大大降低了生活质量。病情容易导致患儿机体出现免疫功能紊乱,同时也容易加速机体炎性因子,所以对机体正常代谢会产生一系列的阻碍。临床治疗时主要选择药物治疗为主,常常选择甲泼尼龙或地赛米松进行治疗,有效改善患儿血管的通透性,减轻炎性症状的反应,促进血管和相关组织的刺激,改善患儿预后。
在对患儿进行治疗的同时,配合有效的护理安全指导,可以更好地对患儿病情进行干预,这种护理方法坚持了人性化的原则,强化了护理人员的责任心,使护理人员更加关注患儿生理和心理,提高了患儿生活质量,使患儿以积极乐观的态度接受治疗。同时也能有效对患儿的皮肤和腹痛症状进行针对性的干预,可以为患儿治疗提供良好的保护,降低治疗过程中多种不良因素对患儿的影响,大大提高了护理的安全性。
综上所述,对过敏性紫癜患儿在临床上根据患儿的实际状况,采取针对性的治疗方案进行治疗同时为患儿配合综合护理方案进行干预,可以有效提高患儿治疗总有效率,降低不良反应发生率,值得推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