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工学结合视角下高校思政课社会化教学改革路径研究

2019-05-14张萍萍左斌峰

铜陵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9年1期
关键词:工学思政课社会化

张萍萍,左斌峰

(铜陵职业技术学院,安徽 铜陵 244000)

当前,很多高校尤其是高职院校在办学过程中注重加强与企业的联系,加强学生的生产实习和社会实践,坚持走工学结合、半工半读的路子。2017年,国务院总理李克强在第十届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上强调,“推动职业教育进一步坚持面向市场、服务发展、促进就业的办学方向,坚持工学结合、知行合一、德技并修,坚持培育和弘扬工匠精神,努力造就源源不断的高素质产业大军。”[1]因此,高校在课程设置、教学安排等各个环节中都紧扣工学结合这一中心,思想政治教学课程(以下简称“思政课”)亦是如此。

一、工学结合视角下高校思政课教学社会化教学改革的理念及必要性

(一)高校思政课教学社会化教学改革的理念

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其根本目的就是让学生走出课堂、走向社会、走入企业,通过参加实际工作来考察自己对社会和环境的适应能力。这正和高校思政课的社会化教学改革理念相一致。如何使高校思政课适应工学结合模式下的职业教育,将是思政课教师亟需解决的重要课题,思政课的社会化教学改革也势在必行。所谓思政课的社会化改革是指思想政治教育在主体的共同参与下改造与发展社会的过程,不断适应外在社会的要求,体现思政教育与社会变化发展的一致性。[2]也即高校思政课实现社会化教学改革,进行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场所、教学考核标准等多维度转变,主要理念是围绕合格的社会公民的目标来组织、设计和开展全面教学,实现一个单纯的“生物人”向多维的“社会人”的转变。

(二)高校思政课教学社会化教学改革的必要性

1.从教学主体的特点和教学实效性来说,思政课教学有社会化改革的必要性

高校学生作为思政课的教学主体,对课程理论性的内容兴趣不大,尤其是高职院校学生理解接受能力也相对较弱。相反,他们对比较形象灵活、实际操作性较强的内容更有兴趣。所以,如果思政课程教学仍拘泥于传统课程理论教学的话,课程的实效性会大大降低,尤其是对于现在信息时代的新时代大学生,固有的理论教学模式会使课堂抬头率继续下降。因此,要吸引教学主体,要提高他们的课程兴趣和思政课的实效性,探索思政课程的可操作性、对思政课教学进行社会化改革是一个根本出路。

2.从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来说,思政课教学有社会化改革的必要性

今年3月18日,国家主席习近平在京主持召开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并发表重要讲话,他强调,思想政治理论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扎根中国大地办教育,同生产劳动和社会实践相结合。同时,习近平指出,推动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创新,要不断增强思政课的思想性、理论性和亲和力、针对性,并总结“八个统一”,其中要坚持理论性和实践性相统一,用科学理论培养人,重视思政课的实践性,把思政小课堂同社会大课堂结合起来,教育引导学生立鸿鹄志,做奋斗者。[3]因此,只有不断加强高校思政课教学的实践性,加强思政课程的社会化教学改革,才能使涉世未深的大学生提前接触社会,了解社会,才能真正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培养出国家和社会需要的栋梁之才。

3.从课程不断边缘化的现实来看,思政课教学有社会化改革的必要性

思政课程作为一门必修的公共课程,它主要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对大学生人格的全面发展起着尤为重要的作用,因此是大学课程设置中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但是,尤其随着高校对以就业为导向理念的愈加重视,使很多人认为高校是以专业课程为主培养高技能人才,而不断忽视甚至排斥公共课程,认为公共课程是否开设或者课时的多少都可以为专业科课程让路,使思政课程不断被边缘化,尤其是在工学结合模式之下,甚至有些高校有重专业、轻素质,重技能培训、轻人格培养的功利化育人倾向。这种错误认知误导了大学教育的初衷,长此以往,也不利于大学生培养正确的人格。所以,为凸显思政课的自身价值,高校思政课必须加强社会化改革,在教学方法、教学手段及教学模式等方面主动契合工学结合模式,适应信息化社会,以更好地发挥思政教育的固有价值。

二、工学结合视角下高校思政课社会化教学改革的主要原则

1.坚持思想政治性原则

无论哪一门学科都有其特定的学科定位,思政课亦是如此。思政课程作为中共中央宣传部、教育部规定的在高等院校开设的公共必修课,是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主阵地,它承担着政治社会化的主要目的,解决的是为谁培养人才的问题。思政理论要不断加强学生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不断推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走进教材、走进课堂、融入进学生头脑,不断提高大学生的思想政治素养和法律素质等。因此,思政课教学改革的重要原则之一就是坚持思政课的思想政治性,这一点无论如何也不能动摇。[4]

2.坚持以学生为主体

从工学结合的视角来进行思政课社会化教学改革,就必须与工学结合教学模式对接。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主要强调是学生的主体性。它主要运用项目化教学、任务驱动教学等教学方法让学生自己动脑思考、动手操作,以小组合作的形式完成一个具体的学习任务。一方面可以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学习动力;另一方面,可以增强学生的动手能力和探究能力。所以,工学结合模式下高校思政课进行社会化教学改革必须改变以往教师主体的角色,转为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方式,提升学生的综合能力。

3.坚持以就业为导向

高等教育培养的毕业生最终都要走向社会,踏入工作岗位,实现有效就业。高校的办学方针就是以就业为导向,以企业对人才的需求为出发点,促进学生成功就业为落脚点。工学结合模式就是以培养学生职业能力为目标,为提升学生的综合职业能力而倡导的一种教学模式。高校思政课在进行社会化教学改革时,也要以提升学生的综合职业能力而服务。例如,在大学生职业素养和职业道德的培养上,思政课程可以发挥重要作用,采取工学结合模式,从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实践操作、教学考核等方面进行有效设计,以就业为导向,培养国家和社会真正需要的毕业生。

三、工学结合视角下高校思政课社会化教学改革的路径选择

高校思政课社会化教学改革的路径从整合教学内容模块开始,沿着教学方法的项目化、教学团队的社会化、教学实训的立体化到教学评价的多维度进行,不断完善思政课社会化的教学改革。

(一)紧扣工学结合模式进行教学内容模块整合

高校教学围绕工学结合模式,培养学生理论融入实践的能力、书本知识运用于技术操作的能力;使学生既有高水平的职业技能,又有正确的道德认知,既是学会如何做事,又明白如何做人,既有较强的工作能力,又有较高的政治素养;使学生从品学兼优的大学生成功转换为合格的社会职场人士。在这一目标下,高校尤其是高职院校思政课程就有必要突破常规教学模式,在不脱离自身政治定位和意识形态的前提下进行社会化改革,把教学内容在工学结合的背景下进行整合和转化。下面以高校的《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和《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为例进行教学内容整合:

首先,针对目前高校开设的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在现有体系不变的基础上,可以把该课程的六大章节整理为三大模块,如表1所示:

其次,在 《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课程中,可以按照现有三大篇章“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基础,整合为四个模块,从工学结合的视角完成教学内容社会化改革。如表2:

(二)围绕新的教学模块借助信息化手段对其他教学环节进行社会化改革

1.教学方法

在思政课程教学中,推进项目化教学,采取项目任务驱动模式,将课程的教学模块根据不同的教学目标和职业能力要求分成若干子项目,按不同项目进行讲解。把分解的教学任务提前分配下去,可借助信息化手段,采用云课堂的形式,预留需要预习的知识模块和课堂上需要完成的任务;然后,把任务分配给事先分好的学生学习小组,以小组任务的形式完成各个项目的练习。比如,在思想道德修养和法律基础的“我”和社会的模块学习中,由各个小组探讨不同领域中有哪些不同的道德规范,这些道德规范对大家目前的学习生活有什么影响,又对将来的职业生活有什么影响,进而结合大学所学专业,思考大家应该具备什么专业素养和职业道德。这种项目化教学强调学生为主体,充分调动了学习的积极性和学习兴趣,大家通力合作,共同参与到小组的学习中来,提高了相互协作的能力和操作能力。

2.教学团队

工学结合的教学模式要求加强教学团队建设。首先,专任思政课教师要积极与学院辅导员、专业教师和校外兼职实践专家组建教学团队,通过团队合作加强学院的思政力量。其次,专任思政教师也要紧跟工学结合的步伐,提升自我实践素质和实践教学能力。经常参与实践专题培训,走入企业参加实践,完善自我知识结构。再次,邀请校外的实践专家担任思政课的教学指导,或者聘为校外兼职思政教师,对特定的教学内容开展教学活动。[5]例如,聘用企业主管到思政课堂强调企业员工职业道德素养的重要性,生动实例,说服性强。

表1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教学内容的三大模块

表2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教学内容的四大模块

3.教学实训

在思政教学实训上可以借鉴别人的成功实例,引用“鹤壁经验”。鹤壁职业技术学院于2005年创建全国首家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实训平台,先后投入80多万元,创建了“两平台、三实训”相结合的体验式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模式,即教学实训平台和行业企业实训平台,开展立体化实训、情境化实训和社会化实训。该学院依据教材内容,把知识要点以图片、文字、视频课件等形式立体化展示出来;根据课程教学要求,设计论坛演讲、模拟法庭和趣味游戏等60多个拓展实训项目,开展课堂情境实训;围绕政校企行合作模式,紧密与专业实践教学结合,创建行业、企业实训平台,塑造高素质职业人,把思政课实践教学从校内延伸到校外。[5]

这种校内和校外全方位的教学实训契合了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提升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也加深了学生对思政内容的理解和把握。

4.教学评价

工学结合模式下的思政课程教学评价主要采取多维度教学考核方式。在考核内容上:一方面,仍不放弃对基本理论和核心知识的考核,这是考评学生对思政理论知识的把握和理解能力;另一方面,根据学生的实训状况,可建立实训考核细则,考察学生对于实训教学中对职业素养和职业能力的把握程度。

在考核形式上,一是对于课堂理论知识部分仍然采取试卷考试形式,封闭式和开放式相结合,可笔试也可机考;二是针对不同的实训形式,采取课堂汇报和书面报告相结合。在实践中,如果是以感悟式为主,比如观感报告、录像见习以及参观见习等类型,观看录像参与实践课程教学,带领学生到实践基地进行参观和学习,这种考核可以采取课堂汇报、演讲之类;如果是实践性教学体验模式,组织当地的学生参加相应的社会实践,或去企业实习等。[6]这种考试则可采取书面报告形式。通过教学评价的优化,使学生在培养专业技能的同时,自觉把内在的道德意识外化为职业道德行为。

总之,根据高等教育大力推行工学结合、校企合作的培养模式中,各高校都在逐步建立和完善半工半读制度,高校的思政课也应该顺应时代变化,借助工学结合模式的视角围绕学生综合职业能力的要求进行社会化教学改革。

猜你喜欢

工学思政课社会化
盐工学人
——宋辉
医学人文精神融入思政课的实施路径研究
“互联网+”背景下开放大学交互式教学法在思政课中的应用
企业退休人员移交社会化管理的探讨
社会化服务是实现农业现代化的必由之路
2021DMP大湾区工学博览会
牵手校外,坚持少先队社会化
浅议高校学生在思政课中的情感认同
现代学徒制下的工学情景教学探索与实践
现代学徒制背景下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