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社会责任视角下“三位一体”的高职会计教学团队建设探讨

2019-05-14丁艳红

铜陵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9年1期
关键词:三位一体会计专业职业

王 芳,丁艳红,郜 颖,盛 晨

(铜陵职业技术学院,安徽 铜陵 244000)

以改革开放为起点,我国高职教育发展总体上经历了三个阶段。自1985年《关于改革教育体制的决定》的颁布实施起,我国高职教育进入由计划培养向市场化培养变革的探索阶段;1997年党的十五大报告开启了我国高职教育规模扩张的新阶段;2006年《关于实施国家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建设计划加快高等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的意见》的印发,开启了我国高职教育从外延式扩张到内涵式发展的新阶段[1]。改革开放以来,高等教育累计培养高素质专门人才9900万名,职业学校累计培养技术技能人才2亿多名[2]。

当今落实 《中国教育现代化2035》、《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与 《教师教育振兴行动计划(2018年-2022年)》时期,尤其2019年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到高职院校扩招100万人的形势下,职业教育正在昂首迈入属于它的“黄金时代”,为建设中国特色高水平职业院校,高职教育侧重学校本身的内涵建设,需要一支高素质的教师队伍来保驾护航,因此构建起基于社会责任视角下的企业、高校、高校教师的“三位一体”的高职“双师型”会计教学团队对职业教育办学水平和质量显得尤为重要[3]。

一、当前高职会计教学团队建设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传统计划经济体制下的办学模式一直以来对高职院校办学影响颇深,相应地制约了高职教育会计专业办学规模的扩大进程,对高职院校会计专业人才的发展造成一定程度的阻碍。具体表现在以下方面:

(一)团队专业人才结构欠合理、协作性不够

高职会计专业教师理论水平基本达到专业教学的要求,但普遍缺乏行业企业一线工作经验,教师的实际操作能力不够,且由于校内专任教师人少课多,无法深入企业财务部门挂职学习;同时来自企业的兼职教学的专业人才因为自身单位考核的缘故,亦不能担任相关的专业课程的长期教学任务;在“互联网+教育”时代,教学过程中采用的信息化手段需要更多的技术知识;目前的教学团队凸显现专业人才结构欠合理、协作性不强。

(二)专业课程设置偏向以“学科为本位”,专业的社会适应性有待提升

多数高职院校的会计课程设置形式过于传统,公共课与部分专业课的设置都没有与会计结合起来,主干课程内容过多重复,教学内容滞后,与地域优势产业关联度不高,课程缺乏创新,学校教学与会计岗位实务脱节,在当今“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时期,未将创业素养纳入人才培养体系,使得专业覆盖面过窄,社会适应性非常差。

(三)实践教学重视不足,教师职业能力提升过缓

当前我国企业社会责任总体水平偏低、对产学合作培养人才所发生的成本及形成的利益,在体制和机制方面缺少规范的成本分担与利益补偿等相关政策与制度[3],导致企业参与学校合作培养人才的意愿不强,会计专业学生到企业进行校外实习面临重重困难,导致学生不能很好的掌握实践技能,不利于能力培养。

二、构建“基于社会责任视角下的‘三位一体’的高职会计教学团队”的对策

(一)顺应企业、高校、高校教师的社会责任的协同要求

我国职业技术教育规模世界最大,有70%以上的现代制造业与新兴产业的新增从业人员均来自职业院校。《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推动职业教育的办学模式由参照普通教育向类型教育转变,鼓励大企业举办高质量的职业学校;《职业教育校企合作促进办法》正式开启产教融合建设试点,让学生更多走近企业,贴近产业开展职业教育[4]。企业、高校、高校教师应该三方共同履行各自的社会责任并形成合力,为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和提高国家竞争力提供优质人才资源作支撑。

(二)构建“基于社会责任视角下的‘三位一体’的高职会计教学团队”的对策

1.优化教学团队结构,实现各方优势互补

《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第十二条提出:职业院校从2019年起原则上公开招聘教师需具有3年以上企业工作经历并具有高职以上学历,从2020年起基本上不再从应届毕业生中招聘教师。

国家、政府大力倡导高职教育要走内涵发展的道路,必须构建“基于社会责任视角下的‘三位一体’的”、由高校的专职教师和来自于企业的兼职教师共同组成的高素质与高水平的 “企校双师型”教学团队。同时注重优化团队成员的年龄(不同年龄段的人数配比合理)、学历(博士、硕士、本科层次搭配)、专业知识(会计学、计算机科学、网络科学、信息科学、教育管理学等多学科)、专兼职(高校专职教师与来自于企业的专家)、能力(职称:助教、讲师、副教授和教授的比例合理)等结构,建设一支具有“合作精神,共同研讨,及时沟通,有效协同、内外部支持”的高效团队,努力实现“互联网+会计+教育”的有机融合,及时调整会计教育的努力方向,以期在激烈竞争中获取优势[5]。

2.课程设置体现高职特色,凸显会计职业性

2016年8月以来,“‘互联网+’时代的会计学专业人才培养与教育教学改革研究”方兴未艾,在“互联网+”时代,“互联网 +”与会计教育的思维与理念相融合,会计教育与信息化课程通过“教育的方向、内容”与“教育的技术与手段”相融合,互联网与大数据及云计算亦相互紧密融合,会计从目标管理转向流程管理引发“质”的改变,互联网、区块链、大数据、感测技术、云计算等新技术的运用,电子商务、电子票据、电子签名、ERP系统等商业环境的变化影响,会计要引领业务并创造价值,会计工作流程化、会计处理标准化、会计职业社会化、会计服务产业化,会计工作重心从会计核算转向财务分析与管理决策,并进一步促使会计人员从单纯的记账者向理财者、管理者、决策参与者转化[6]。

企业、高校、高校教师的社会责任一览表

在会计人才培养方案制定过程中,基于社会责任视角下的‘三位一体’的高职会计教学团队要紧跟时代发展步伐,深入研究社会需求,融合行业新兴事项,课程设置注重通用性,融入绩效管理、风险管理、全面预算、资本市场运作、计算机、信息化、财务分析与预测、战略规划等相关知识,建立多元知识有机整合的统一体系。对专业课程、教学内容体系进行拆解、重构、动态调整。今后应进一步拓宽会计专业课的范围,增加小企业财务会计、企业会计制度设计、行政事业单位会计、互联网金融与电子支付等选修课程,强化EXCEL运用技能、会计信息化技能、票据处理技能、统计分析技能等职业技能课程[3],同时将创新创业培训也纳入会计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以拓展学生专业知识,培养其创业意识与技能,为地方经济建设输送高素质技能型人才。

3.强化顶岗实践与项目指导,持续提升教师职业能力

由于会计职业的特殊性,企业财务部门规模难以接纳大量学生同时实习,且因会计核算资料的保密需要,校外实训基地一般仅供学生观摩与增加其感性认识。

所以高职院校应加强与行业、企业及各种社会教育资源的深度合作,发挥学校与企业双方优势,将以“传授间接知识”为主的课堂教育环境与以“获取直接实际经验能力”为主的生产环境进行有机结合[6]。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深化产教融合的若干意见》里强调:“加快推进教育‘放管服’改革,注重发挥市场机制配置非公共教育资源作用”,补偿企业因合作培养人才而消耗的材料成本、指导学生的人工成本、实训所使用设备仪器产生的折旧成本、发放给学生的实训补贴及保险费用等,并使之成为合作企业新的创利渠道,切实解决好企业参与产学研合作培养人才的动力不足的问题,促使企业履行其社会责任,积极主动创建实习基地,全力携手社会有关各方培养、锻炼社会需要的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3]。

高素质的职业教育教师应该具备专业实践能力、教育教学能力、自我学习能力,但是学校教育却难以达成专业教师专业实践能力的提高需求,必须依托企业真实的生产工作环境方显成效。鼓励专职教师(尤其是新教师入职助教阶段)“顶岗实践”到企业、会计师事务所等校外实习基地[3],积极参与企业的职业技能培训,或者邀请企业的专业人员进校教学,学校与企业可以合作建设虚拟仿真“金课”,运用信息技术、智能技术与实验教学的速度破解会计专业实习实训中的“做不到”的问题。促使教师提高科研与职业能力,提升教师综合素质,逐步成长为“双师型”的专业(学科)带头人或教科研骨干[3],学校与企业共同做到“合作办学、合作育人、合作就业、合作发展”。

总之,在加快教育现代化、建设教育强国的关键时期,高校要担当起人才培养的摇篮,要培养更多创新型人才和高素质劳动者,而专业是人才培养的基本单元,会计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需要构建“双师型”会计专业教学团队,不断强化企业、高校、高校教师“三位一体”的社会责任,通过“打造结构合理、协作性强的教学团队”;设置科学合理的课程体系,把握人才培养的核心要素;加强实训、实习基地建设,提升教师职业能力,教师与企业技术管理人员“同教同育”、学生与企业员工“同学同训”;借助“职业能力与职业素质双线培养”、“校内培养与校外培养双轮驱动”,提升会计职业教育的服务力、贡献力,为促进国家经济社会发展和企业转型升级而培养出具有社会责任感的高素质复合型与创新型的技术技能型会计人才。

猜你喜欢

三位一体会计专业职业
守护的心,衍生新职业
全国一流本科会计专业建设研讨会成功召开
关于高职院校会计专业“1+X证书”制度的思考
职业写作
高职会计专业英语教学中ESP理论的应用研究
我爱的职业
基于“三位一体”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下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提升途径研究
论“有趣、有用、有效”三位一体的教学模式在商务礼仪课程中的运用
浅析高职院校三位一体航空服务专业人才培养模式
会计专业税法课程教学中角色扮演法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