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主义生态思想下西部农村生态文明建设分析
2019-05-13乔会会
摘 要:十八届五中全会提出 “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五大发展理念,由此,生态文明建设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和“四个全面”战略布局中的战略地位尤为重要。我国西部地区的农村生态文明建设存在薄弱环节,是高水平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难点所在、短板所在和关键所在。
关键词:小康社会;生态文明;西部;农村
生态文明建设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重要环节,然而,我国西部地区的农村生态环境却随着西部大开发进程的加剧遭到不同程度的破坏,加之黄土高原自身的水土流失严重,其大部分地区的生态环境逐渐恶化,如若放任自流,极有可能成为实现我们中华民族伟大中国梦的难点和短板。因此,我们应该紧抓西部农村生态文明建设这个薄弱环节,全力以赴,做好补齐生态文明建设这块短板。
一、马克思主义生态思想对我国西部地区农村生态文明建设的启示
马克思恩格斯自然生态思想主要是通过对资本主义生产环境进行批判、反思,最终找到生态问题的解决办法。
(一)对资本主义生态问题的表述。马克思恩格斯认为,资本主义生态问题主要表现在:
首先,自然资源的破坏。马克思指出,资本主义机器大生产对自然环境造成前所未有的破坏。也就是说资本主义的生产力已经不是生产的力量,而是破坏的力量,造成资源的枯竭和浪费,加剧生态恶化。其次,环境污染。马克思在对英国等资本主义国家环境污染问题实际调研的基础上展开分析评价,发现工业城市被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严重污染。再次,工人生产和生活条件的恶化。恩格斯发现工业城市恶劣的居住环境,严重影响着工人的健康状况。
在我国西部地区,尤其是资源富集区的榆林市农村地区,长期以来大规模资源开发利用引起该地区地下采空,且多处地表塌陷,其地上植被也面临大面积死亡,再加上环境污染治理和资源开发之间不能协调发展在一定程度上破坏了本身脆弱的生态环境,加重了该地区沙漠化程度。
(二)关于生态问题的解决对策。首先,正确评价人与自然的关系。马克思的生态思想虽没有明确提出可持续发展的思想,但已经开始论述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问题。马克思认为人不能凌驾自然之上,掠夺性地开发自然。对自然的破坏,就是对人类自身的破坏,人类将会付出惨重代价。人类处于自然界中,应正确理解自然规律,并评价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其次,调整社会结构,改革社会制度。马克思认为,现有的资本主义机器大生产方式是资本主义社会生态问题的最大障碍,只有彻底改变这种生产方式,乃至全部社会制度,才能真正缓解资本主义社会人与自然的矛盾。
马克思的这一论述,启迪我们,在今天我国西部资源富集区的农村生态文明建设过程中,我们应正确评价人与自然的关系,重视生态文明建设对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重要意义。
二、陕西省榆林市农村生态文明建设现状和存在的问题
(一)区域基本概况。榆林市处于陕西省北部地区,市北部为毛乌素沙漠边缘,生态环境基础差。
近年来,随着当地煤、气、油、盐资源的大量开采,其经济高速发展,但同时引发了一系列的生态环境问题。
(二)存在的主要问题。榆林市生态环境建设的重点在北部风沙区,在煤炭、油气等资源富集区。
第一,环境保护与资源开发之间的矛盾与日俱增。多年来,煤炭、油气等资源过度、过热开发,政府监管不到位,从而导致北部资源富集区地下采空,且多处地表塌陷,其地上植被也面临大面积死亡;另外,环境污染治理和资源开发之间不能协调发展。部分企业和个人在利润的驱使下,乱砍乱伐林木资源,甚至在进行地下资源的开采时,不采取任何措施保护周围开采区不被污染,严重破坏了本身脆弱的生態环境,并且在一定程度上加重了该地区沙漠化的程度。
第二,个体生态环境保护意识观念淡薄。受文化程度影响,当地大部分群众尚未意识到该地区农村生态环境日渐恶化,更无法意识到由此对该地区的生存与发展造成的威胁。另外,当地农民根深蒂固的小农思想使得其始终认为政府才是生态环境保护工作的主要承担着,因此,个体普遍认为环境的保护与治理工作是国家的事,与自己无关,对周边厂矿企业破坏周围生态环境、污染周围生态环境的行为熟视无睹,甚至出现只要厂矿企业拿钱补偿,破坏耕地农民都支持的事件。短期的逐利行为给当地长远的生态环境建设工作带来极大破坏。
第三,农民贫困加大生态环境治理难度。
榆林农林经济虽然近年来发展较快,但却陷入了“富财政穷百姓”的怪圈,当地农民生活水平依然不高。由于该地区地处沙漠边缘,土地肥沃度先天不足,农民收入一直处于较低状况,其生产方式依旧是粗放的。另外,一些厂矿企业为了开发利用当地丰富的煤炭油气资源,不惜重金收买农民耕地,该地区的农民在得到暂时的经济补偿的同时却永久的失去了其赖以生存的土地,这间接导致了该地区农民长远贫困。
第四,企业主体责任落实不到位,加速了该地区生态环境的恶化。榆林市的企业多以开采和消耗煤、石油、天然气为主营业务,依赖能源资源高速发展经济的同时,肆意破坏、污染着当地的生态环境:能源开采向农业耕地逼近、工业废弃物随意堆放、严重污染河流水源污染、能源开采后的大量塌陷区的存在等行为屡屡发生,屡禁不止。这一方面是由于违法成本低于守法成本,企业的逐利行为使得其纷纷从自身利益追求的角度出发,采取只污染不治理的措施,逃避企业责任,即使被政府监管部门查处,也仅仅以缴纳少量罚款草草结束,并未从源头真正承担起企业保护生态环境的主体责任;另一方面,政府的环境保护法律政策有漏洞,给企业主体以可乘之机。
三、榆林市生态环境治理的建议
(一)充分发挥政府宏观调控职能以减少资源开发建设与生态环境治理保护之间的矛盾。当地政府应积极发挥其监督、监管等职能作用,合理控制该市农村地区煤炭油气等资源开发量,改变“先污染后治理”的发展理念,将生态环境治理放在优先发展的位置,保护耕地、保护草地,真正还当地农民以绿水青山。
(二)加强当地群众保护生态环境意识教育,加大生态文明建设宣传力度。保护生态环境的意识,是开展生态建设工作的重要基础,只有帮助个体真实感受到生态环境保护治理与自身生活、生存息息相关,当地群众才会深刻认识到自己也是当地生态环境建设的主体,才会自觉去保护去治理其生存的家园。
积极将“生态文化”送进学校、送进厂矿、送进机关大院,多渠道广泛提升群众的生态环境保护意识,同时营造出良好的生态环境治理氛围。
(三)大力推进农业结构改革,拓宽农民增收途径,促进农民收入增加。政府应坚持以人为本、以民为本的理念,从农民自身的根本利益出发,加大农村基础设施投资建设力度,提高农业机械化水平,拓宽农产品销售渠道,切实帮助农民走上现代化农业道路。
当地农民则应关注自身长远利益,保护耕地,保护草地,努力拓宽就业渠道,增加可持续收入。
(四)企业认真担负起自身责任,为保护生态环境贡献企业力量。生态环境保护与建设问题,是当地经济发展的关键环节,当地政府应改变过去片面追求GDP,先污染后治理的发展理念,切实贯彻落实党中央“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新发展理念,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
当地企业则应树立可持续发展观念,在追求自身利益的同时关注地区生态环境保护,从企业长远發展着眼,注重生态环境治理建设,加大环境保护资金投入,积极把环境保护付诸行动,努力建设美丽榆林。
四、结语
榆林地区农村生态问题严峻,尤其是资源开采区,环境破坏尤为严重,我们应积极补齐生态建设的短板,加大生态文明建设力度,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这一目标下,榆林市应朝着建绿色生态名市的奋斗目标努力前进。生态文明建设日益成为榆林新时期经济社会发展的战略思想,这是榆林地区可持续发展的希望,也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必然选择。我们坚信,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引领下,榆林地区将会走出一条生态建设与经济发展和谐发展的新路子。
参考文献
[1] 邓小平文选(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
[2] 刘成玉.论西部地区生态环境保护的法律制度建设[J]. 西部经济,2001(6):9.
[3] 尹世杰.生态消费力在经济转型中的作用[N].光明日报,2011-03-18.
[4] 张通.推进生态文明建设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奠定基础[N].中国环境报,2012(11):15.
[5] 王晓敏.生态文明建设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J].四川省社会主义学院学报,2013(3):9-12.
[6] 欧阳国文.生态文明建设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J].发展论坛,2013(3):39.
作者简介:乔会会(1988- ),女,陕西榆林,硕士,西安工业大学在读硕士,研究方向:马克思主义中国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