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大学生社会责任感培养的思考
2019-05-13尹立颖
摘 要:大学生社会责任感培养就是培养大学生对祖国、社会、他人、自身具有责任意识和担当精神,能够担负起新时代赋予的社会责任及时代使命。对大学生的成长成才、高校社会价值的实现、“中国梦”的实现至关重要。因此,多角度探索大学生社会责任感培养途径,为大学生的成长成才、高校社会价值和“中国梦”的实现助力。
关键词:大学生;社会责任感;培养
一、大学生社会责任感培养释义
大学生社会责任感是高校大学生对国家、社会、家庭和他人的关心和负责的内在自觉意识与外在具体行动的统一,是个体社会责任认知、社会责任情感认同和社会责任行动的统一,是大学生核心素养的内在要求,更是高校培养高质量人才的关键。
大学生社会责任感培养就是培养大学生对祖国、社会、他人、自身的责任感,提升大学生的社会责任意识和担当精神,能够担负起国家赋予的社会责任及时代使命。主要包括:国家责任感、集体责任感、家庭责任感、自我责任感。即培养大学生忠于国家,忠于人民,自觉承担起建设国家的重任;形成为集体服务的自觉意识,积极为班级、学校、社会和同学服务;让大学生自觉承担起对父母、兄弟姐妹以及对未来小家庭责任的担当;培养大学生对自己负责、珍爱生命,形成自尊、自爱、自信、自立、自律、自强的优良品格和对自己人生负责的积极态度,创造有价值的人生。
二、培养大学生社会责任感的重要性
(一)培养大学生社会责任感是大学生成长成才的需要
大学生只有具备强烈社会责任感,才能正确认识个人与社会与他人关系;才能形成正确人生观、世界观与价值观;才能坚定信念,才能承担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大责任。由此才能明确自身的奋斗目标和强烈的学习动机,以自身所学的知识和技能为国家社会的富强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从而为大学生成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主力军奠定基礎。
(二)培养大学生社会责任感是实现高校社会价值的需要
高校作为培养人才的主阵地,必须培养出适应社会需要的、全面发展的负责任、勇担当的具有高度社会责任感的高素质专门人才,这是办好人民满意教育的本质要求。因此,高校必须根据大学生的发展规律及其全面发展的内在要求,加强大学生社会责任感培养,使其能够全身心地融入并奉献社会,这是高等教育的职责所在,也是高等教育的价值体现。
(三)培养大学生社会责任感是实现“中国梦”的需要
习近平总书记曾指出“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奋斗,是中国青年运动的时代主题”。因此,大学生社会责任感培养对祖国的未来发展至关重要。大学生对民族复兴的责任与担当对“中国梦”在全社会中凝聚力产生直接影响。青年强则国家强,大学生作为勇追“中国梦”的排头兵,更是激发全社会实现“中国梦”的风向标,青年有担当,“中国梦”就有希望。
三、培养大学生社会责任感的途径探索
(一)提升高校教学实效性,强化大学生社会责任意识
高校的理论教学主要包括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和专业理论课。其中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首当其冲,它既可以系统地宣传社会责任感的基本知识,更能够提升大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具有其他载体、其他课程不可比拟的优越性。其任务之一就是使大学生树立对他人、对集体、对杜会、对国家的责任意识,促进大学生树立并形成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因此,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在尊重教材的基础上,树立“以学生为本”的教学理念,科学利用多媒体教学手段,采用案例式、讨论式、互动式等多种多样的教学方法,紧贴时代发展的主题,与时俱进,因地制宜,丰富教学内容,适时选题,有针对性地开展大学生社会责任感主题教育,提高实效。各门专业理论课则注重培养大学生专业知识和科技创新能力,这是适应社会主义现代化发展的客观要求,并为践行社会责任提供保障,有利于其更好地履行社会责任;同时,各门专业理论课的知识内容也蕴含着极为丰富的人文知识,即蕴含着科学家们不断追求真理的高尚精神、蕴含着科学家们为了人类的幸福而不计个人得失的奉献精神,蕴含着科学家们承担社会责任的担当精神。因此,在教学过程中要充分挖掘教学内容背后的社会责任感,各个学科要共同承担培养大学生责任感的任务,帮助其走好服务社会的第一步,更为其投身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伟大实践贡献力量的每一步打下坚实的基础。此外,在入学教育、军训和就业教育的各个环节中,引导大学生养成对自己负责、对他人负责以及对社会负责的道德自觉。
大学生社会责任感需要知识理论的灌输,更需要在实践检验中确立。首先,在各门课程的实践教学中引导学生进入“社会角色”,激发责任热情;其次,开展丰富多彩的社会责任教育实践活动,鼓励大学生走出校园,参加社会公益活动、社区敬老爱幼活动,志愿者活动、“三支一扶”活动、勤工助学活动等等,在教师通过科技手段、多种渠道全程把握学生动态的情况下,使学生能够感受到老师的关心和自己的被关注,在实践活动中既能了解国情,又能学以致用,还能感受到一种责任,学会对自己、对他人、对社会负责,不断地提高自身的社会责任感。再次,加大社会责任教育实践育人基地建设经费的投入。如红色教育基地、学科教育基地等,既能强化大学生的责任意识,又能增长其才干,体现其价值,确保了育人之效果。
(二)完善校园文化建设,增强大学生社会责任感
大学生社会责任感的培养也离不开环境的熏陶。校园文化就是大学生成长的教育环境,对大学生最具感召力。积极开展丰富多彩、健康向上的校园文化活动,如校园艺术节、专家报告会等等,使大学生在校园文化熏陶中形成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充分利用校园广播、校园网络、校园橱窗、校园环境等载体,营造浓郁的校园社会责任感文化氛围;修建具有社会责任感和影响力的名人雕像来感召大学生,雕刻校训在学校醒目的位置上等等,整体上形成良好的隐性教育的环境和载体,使大学生置身其中,潜移默化地受到影响和激励,并终生受益。
(三)加强大学生日常教育管理,强化大学生社会责任感
高校的学生管理工作是大学生社会责任感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首先,加强制度管理。高校管理制度的制定要科学、合理,使大学生在遵守的过程中能够明确自身的责任和义务,以此来培养和提升大学生的责任意识;其次,加强教学管理。高校应科学、合理地上调平时行为表现的成绩在总成绩中的比例,以此来督促大学生时刻加强自身修养,并学会对自己负责;再次,加强生活管理。培养其良好作息习惯,注意体育锻炼,对自己负责,“节粮、节水、节电”,对生活负责,进而真正做到对社会负责。此外,发挥学长榜样的引领作用,强化其社会责任感。
(四)加强高校师德建设,保障大学生社会责任感培养
教师的社会责任感对大学生社会责任感影响密切。首先,加强教师的师德修养,切实提升教师的社会责任感。教师这一职业就要求教师必须具有高度的社会责任感,教师也只有具备高度的社会责任感、爱心、责任心,才能像無私奉献的红烛,用自己高度的责任感去感染和培养学生,燃烧自己的同时照亮了无数人的人生,使大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得到提高。而且要实行师德一票否决制,从制度上形成师德师风建设的长效机制。其次,学校进行定期的理论培训,提高教师的理论水平,以便更有效地培养大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再次,抓好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队伍建设。学校在赋予他们工作任务的同时,也要解决他们的后顾之忧,调动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的积极性,完善教师激励机制,奖罚明确,使他们在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过程中发挥“示范”作用,增强大学生的社会责任感。
此外,还需要充分地联合家庭的力量,不间断地与大学生家长保持良好的、密切的沟通关系,发挥家庭在培养大学生社会责任感中的作用;同时,还要联合社会机构和单位,为大学生社会责任感的培养提供良好的社会环境条件,形成学校、家庭、社会同频共振、多管齐下的培养机制,从而有效地巩固高校教育的成果。
参考文献
[1] 尹立颖.社会责任感贯穿高校大学生教育全过程的途径探索[J].Proceedings of the 2017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Economics and Management,Education,Humanities and Social Sciences(EMEHSS 2017),2017(4).
[2] 文科.当代大学生社会责任感存在的问题与对策[D].华中师范大学,2013(5).
[3] 胡建.大学生社会责任感培育研究[D].延安大学,2017(6).
基金项目:本文是2016年度吉林省教育科学“十三五”规划课题“社会责任感贯穿高校大学生教育的全过程研究”(编号GH16201)的阶段成果。
作者简介:尹立颖(1965- ),女,吉林农业大学,副教授,研究方向:马克思主义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