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黑龙江谚语方言运用特点探究

2019-05-13金铭霞

青年与社会 2019年12期
关键词:方言

摘 要:文章以黑龙江谚语为研究对象,通过对黑龙江谚语的资料查找和统计分析,发现黑龙江谚语中的方言使用是其语言表达的载体和工具。无论是语音还是词语使用上,都具有鲜明的地域性特点,而地域性特点主要是由方言体现。文章主要从黑龙江方言的语音和词语两方面特点探究黑龙江谚语的语言表达特色。阐释方言使用特色,以期更好地介绍和传承黑龙江谚语。

关键词:黑龙江谚语;方言;语音特点;词语特点

谚语是人民大众口儿相传的语言艺术形式,其地域性特点由地方性语音和词语体现,基于此,本文将从语音和词语两大部分探究黑龙江谚语中的方言特点,以期更好地传播黑龙江文化,并深入了解黑龙江谚语蕴涵的魅力。

一、语音特点

从语音上来看,黑龙江方言在声母、韵母、声调、音变方面都有其特点,比如声母上,部分小片存在着舌尖前音与舌尖后音混淆,改换r声母,a、e 开头的开口呼零声母字常常被加上个声母 n变成了 n 声母音节,个别字声母无规律变换等现象;韵母上,单韵母 e 代替 o,个别韵母无规律变换的现象;声调上,调值不到位,与普通话相比,调值普遍偏低,调类呼读差异等现象普遍存在;音变上,多儿化,轻声音变多。音变指的是在语流中连着念的音素、音节或声调有时会发生变化。[1]黑龙江谚语中的方言特点表现最明显的就是音变现象,包括儿化和轻声。

(一)多儿化

在现代汉语中,“儿化”指的是一个音节中,韵母带上卷舌色彩的一种特殊音变现象。[2]儿化这种语音现象具有区别词义,区分词性和表示细小、亲切、轻松或喜爱的感情色彩的作用。[3]黑龙江谚语中选用儿化词的现象很常见,由于谚语的口头文学的性质,儿化词的选用使得谚语在语言表达上更加轻松、活泼,且黑龙江谚语中还有众多一句中至少两个儿化词的语句,且儿化词前后呼应,使得语言表达更加细腻还使得韵律更加和谐。如:“苗稀结大穗儿”“春困秋乏夏打盹儿”,“穗儿、打盹儿”均是日常生活与农业生产中常用的口语词,儿化的使用不仅轻松、活泼还能使人产生强烈共鸣。

(二)多轻声词

在现代汉语中,轻声指在一定条件下读得又短又轻的调子。[4]现代汉语中轻声是有规律的分为必读轻声和语境轻声两种。而黑龙江方言中轻声在使用场合、使用频率上同普通话有差异。表现为语境轻声比普通话多,有些普通话中必读的轻声词在黑龙江方言中不读轻声。含有轻声音节的词,我们成为轻声词。黑龙江谚语中轻声词的使用由于音长和音强的对比,轻声音节同前后音节的轻重反差过大,造成听觉上比较强烈的起伏感,语句表达也更富抑扬顿挫的变化,也更加便于人们传颂和传播。如:“眼大肚子小”中的“肚子”为必读轻声词,“眼睛”和“肚子”均为轻声词,读起来抑扬顿挫,富有节奏感。二者运用身体器官对比、交相呼应,说的是饭菜做多了有剩余。“半斤对八两,拳头对巴掌”中的“拳头”和“巴掌”为轻声词,表示势均力敌。

二、词的特点

词汇系统包括词汇和语汇两大部分,谚语属于语汇中的一员。黑龙江方言是黑龙江谚语的重要组成部分。黑龙江方言的特点主要有:一些古语词仍在使用,词汇中有一类特殊的状态形容词大量使用,由于历史和多民族杂居等原因有一些特殊的方言词汇,语用上具有粗犷豪放、生动俏皮的特点。反映在黑龙江谚语中的方言词使用特点主要有以下几点:

(一)具有地方特色的方言词的使用

黑龙江地区历来是农业大省,是多民族聚居地,冬季气候条件恶劣,形成了特有的黑土寒地文化。方言民俗是地域文化的活化石,是反映文化差别和变迁的重要指标。[5]黑龙江谚语中的方言词语直接反映出黑龙江地区特有的农耕文化、气候、生活方式、特有动植物等内容。

(1)农耕类方言词

如:“换茬如上粪”“种地不调茬,到秋算白搭”“光铲不趟,等于撂荒”“豆子插墒,不铲不趟”“头遍浅,二遍深,三遍把土壅到根”以上农谚中的“茬、撂荒、插墒、壅”都是黑龙江农耕类方言词,“茬”指庄稼收割后余留在地里的短茎和根,后指同一块田地上庄稼种植或收割的次数。“撂荒”指土地不继续耕种,任其荒芜。“插墒”中的“墒”指耕地时开出的垄沟,“插墒”即播种。“壅”即使施肥。

(2)动植物类方言词

如: “ 苞米皮子厚,九天冻死狗”“黑瞎子眼睛直勾勾,蛇大眼小看不透”“听拉拉蛄叫,还不种山豆那”。其中“苞米”指的是玉米,“黑瞎子”指的是黑熊,“拉拉蛄”是蝼蛄。

(3)居住习惯类方言词

由于黑龙江地区位于中国最北端,纬度较低,属于极寒地区,冬季时间长,气候寒冷,出于冬季御寒取暖的需要,一段时期内基本家家房屋内都有东北特有的取暖设备---火炕,它是一种用土坯或红砖垒起的用灶或烧火取暖的大床。火炕离灶或烧火近的一侧叫做“炕头”。冬季农闲,天气寒冷,黑龙江人的大部分时间都在炕上打发了,白天吃饭、休闲娱乐,晚上睡觉都是在炕上,于是黑龙江谚语中广为流传的一句就是“老婆孩子热炕头”是人生最幸福的事情。由此含有“炕”这个词的谚语不在少数,由于篇幅限制只举几例,如:“家暖一铺炕,人暖一句话”“热的是炕头,亲的是两口”“隔着锅台上不了炕”等等。

(4)少数民族语言类方言词

黑龙江地区是多民族杂居地区,黑龙江方言中有一大部分方言词来源于少数民族语言。如:“认识衣裳马是鞍,扎古扎古就好看”,其中“扎古”就是满语词打扮的意思。“刹生鱼,脆生生;塌拉哈,油汪汪”中的“塌拉哈”即为赫哲语是一种鱼类。

(二)特殊的方言词

如:“日头出山早,天气指定好”,“指定”相当于“一定”比“一定”确认的程度高,在黑龙江地区口语中使用频率较高。“勤划拉院子少赶集”中的“划拉”指的是用扫帚或抹布打扫之意。 “妈拉巴子是免票,后脑勺子是护照”中的“妈拉巴子”是黑龙江方言中的詈语。“精打细算,支锅造饭”中的“造”是“吃”的意思,形容人吃饭吃得多,方言中用“真能造”来形容。“酒盅一端,政策放宽;筷子一横,啥事都行”中的“啥”是最具东北方言的疑问词,在黑龙江谚语中出现频率较高。 “俩好轧一好”中的“轧”读作gá,这里是结交朋友的意思。“ 一辈亲,两辈好,三辈白拉倒” 中的“白”是口语中的特殊用法与其他词搭配如“白瞎、白给”等表示无效、徒劳意, “拉倒”即“算了吧”。

(三)词语重叠用法多

拟声词、形容词、动词的重叠是黑龙江方言的一大特色,词语的重叠使得语言表达更加生动、形象,同时起到增强语势,语言表达更富表现力的作用。如“进屋三瞧,瞧瞧锅台瞧瞧炕,瞧瞧大媳妇利亮不利亮”“ 山青青,黄土变成金;山光光,良田也撂荒”“ 家里有儿嘚嘚虫,一辈子不受穷”“ 黑瞎子眼睛直勾勾,蛇大眼小看不透”“ 听则清来看则信,不听不看瞎哄哄”等。

地方谚语中,包含着各地长期积累起来的包括如何处理人与自然、人与人之间关系的知识和经验。这些谚语是当地群众经过长期实践总结出来的,大都被实践证明是正确的,是一份不可忽视的知识财富。黑龙江谚语作为黑龙江省特有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值得广泛传播和深入研究,有助于我们更好地探究其蕴含的文化信息和价值,便于我们更好地保护和传承。

参考文献

[1] 黄伯荣,廖旭东.现代汉语(上)[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

[2] 温端政.汉语语汇学[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5.

[3] 周晓燕.黑龙江方言俗语的语言艺术——谚语卷[M].哈尔滨:黑龙江教育出版社,2016.

[4] 周晓燕.黑龙江谚语研究[M].哈尔滨:黑龙江人民出版社,2017.

[5] 曲彦斌.语言民俗學概要[M].河南:大象出版社,2015.

[6] 毕丹丹,金铭霞.简评黑龙江方言俗语的语言艺术_谚语卷[J].哈尔滨学院学报,2017.

基金项目:黑龙江省艺术科学规划项目系列研究成果之一“非遗视阈下黑龙江谚语文化研究”,项目编号:2017C026。

猜你喜欢

方言
方严的方言
方言
说说方言
留住方言
哪些方言有利于经商
常熟方言“则”“嘚”之用法考察
《红楼梦》中大同方言补遗五则
我家的方言
谈方言在人物塑造中的作用
方言新闻节目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