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课程视频评价指标相关元素研究
2019-05-13张玮贾若
张玮 贾若
摘 要:随着微时代的深入发展,传统的教学视频已经很难胜任当今时代的学习需求,教师和学习者对于新兴教学视频形式—微课程视频的使用率在不断提高,大量微课程视频被批量推出,并且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在理论研究方面,学者对于微课程教育形式也充分认可,针对微课程视频的学术研究也正在掀起一股热潮。如何能科学化、数据化进行微课程的评价已经成为大势所趋,笔者根据学界现有的理论基础,利用德尔菲专家法进行调研并结合多年的教学视频制作经验进行了以学科知识为基础的微课程教学视频评价相关元素研究,并得出了相应的研究成果。
关键词:微课程视频;评价元素;评价元素数据提取
随着新媒体时代技术的不断发展,人们对于知识信息的获取渠道和理念也在不断演化,碎片化的资讯获取方式催生了“微时代”的诞生,大众更加乐于通过移动互联网络接收各种微资讯,其中微博、微信、微电影现下已经成为了信息传播的绝对主流媒介。身处如此大时代背景下,教育方式也在不断进化,受资讯传播环境及教育领域的终身学习理念影响,学习者的学习方式走向多元化,并逐渐偏向于非正式学习。在学习走向移动化、微型化、碎片化之时,学习资源内容面临着新的挑战。传统大单元、大容量的课程资源已无法满足学习者的需求而逐渐走向微型化、移动化。微课程(Micro-Course,Micro-Lecture)是近几年教育受“微时代”发展所驱动和催化的直接产物,受到教育工作者的广泛关注。“微学习”已经成了一种全新的生活方式。通过微课传达的教学内容明确,重点突出,并利用声、像、图等,不同表达方式的有效结合,完整展现知识点全貌,吸引学生,学习兴趣,方便学生抓住重点,为学生答疑解惑,达到教学目的。显而易见,微课程视频已经成为了当今教学类、知识类视频的主要制作形式。
一、微课程视频基础元素的研究方法
学者尹合栋认为:微课程是以短小精悍的微视频为主要形式,以解决某一知识难点为主要目标的在线教学视频,微视频教学内容具有相对的独立性和内在的耦合性等特点,“微课程”的核心内容是课堂教学视频。学者焦宝聪认为微课程应该包含着三种主要属性:课程属性、技术属性、时代属性。因为微课程视频本体是由视频载体和教育活动结合而产生的,时代性只是其使用属性,所以结合两位学者观点,微课程视频本体基础元素的拆分可以从两方面着手进行,一是对微课程的视频载体进行具象研究,另一个方面是对微课程视频的教学活动进行抽象研究。其中,教学活动是微课程的核心,视頻载体为辅,二者之间既有主次关系,又需要相互配合才能真正实现微课程视频教与学的全过程,同理在研究过程中也是以这样的逻辑关系进行微课程视频的相关元素研究。
首先以视频作为本体进行具象研究,影视学观点认为所有的视频都是由连续的画面组成的,连续画面的最基础单位是单幅静止画面。微课程视频隶属于视频的一种,可以按照一般的视频元素拆分方式来对其进行基础元素分析。由此,第一步可以将整个微课程视频拆解成若干视频段落,每个段落都有其独立完整的表意功能;第二步可以继续将段落拆解成若干镜头,最后一步可以将镜头拆分为影视技术的最小单位——帧。帧是理论上最小视频划分单位,是静态的画面,通常一帧对应的时间为1/24秒,需要注意的是至少两帧以上的连续性放映,可以形成动态画面才能称其为视频。一般来说,由多个帧画面组成的可以完整表述一个明确意义的帧元素群才是最基本的微课程视频基础元素,简称微课程视频表意基元。
每个微课程视频基础元素并没有统一的计量单位来界定,其作用是微课程视频进行结构分析的主要依据,并进一步对其教学结构进行定量研究,通过对课堂上教师和学生的交互行为进行分类和量化处理,分析各种类别行为的出现次数、状态持续时间和迁移路径对教学过程进行具体的量化分析,提供了一套行之有效的分析方法。当然,微课程视频基元的作用不仅如此,它更是细致描绘微课程视频评价影响因素各项属性的基因图谱。以微课程视频为本体的影视学具象研究具有重大意义,不但可以逐级拆解微课程视频,还是其他元素拆解后进行属性数据描述的理论基础。
二、微课程视频本体结构分析
在微课程视频的抽象研究方面,微课程视频中以教学作为本体的基础元素拆分比较复杂,想要研究以教学活动为本体的微课程视频元素组成必须首先要明确微课程视频的定义。微课程视频属于教学视频的一种,教学视频是把要传授给学习者的知识、技能等内容按照教学大纲的要求,经由教师或专业制作人员运用技术手段,整合图、文、声、像等各种信息,生成视频文件并发布供广大学习者学习使用的教学资源。微课程视频首要的属性是课程,其被运用的学习平台是网络平台。因此,微课程视频与课程、网络课程都有着关系。微课程应是一种适应现代快节奏,适合移动学习、泛在学习、碎片化学习等而围绕某个教学主题精细化设计的讲座,长度不长于10分钟的内容精、容量小的新型课程形态。依据已有定义研究成果并结合当今微课程视频的制作与实际使用情况,本文修订完整的微课程视频定义如下:以知识教授思路为核心,以传递知识、技能为主要目的,经由专业人员利用影视技术与艺术手段按照符合学科教学规律的逻辑方式进行编排、制作,时长小于十分钟,并主要以移动网络为主发布的供学习者学习使用的微视频教学资源。
由定义可以得出微课程视频的核心内容是知识的讲授及学习,也就是我们常说的教与学的问题。因此必须以教育学理论为首要原则对微课程视频进行元素拆分,拆解出的各级元素是合理且全面的微课程视频属性构成要素,进而通过对要素的数据化处理实现微课程视频教学本体的质量监控。
首先,从微课程视频的定义可以得出如下结论:微课程视频的教学效果直接与两大类元素相关,一、教学类元素,二,影视类元素。其次,在微课程视频关联元素方面,国内有学者研究认为吸收多元文化教育、新的教育目标分类学、学习通用设计等先进理念,微课程的设计要素应该从对象、内容、应用、技术四个角度来考虑。再次,在微课程视频评价方面有学者研究认为影响微课程视频质量高低的元素要从“微课选题”、“教学设计”、“互动设计”、“辅助资源”、“微课技术”、“课件艺术”、“课件实用”及“教学效果”等八个维度来考虑。也有学者研究得出微课程视频评价相关元素为教学设计、教学内容,教学过程,教学效果,作品规范。最后,有国外有学者认为,一个微课程视频评价的标准有四个方面,分别是内容,教学设计,技术因素,辅助性资料。通过上述研究成果可以总结出国内学者对于影响微课程视频的因素的共同认知:教学内容,教学设计,教学效果,影视技术与影视艺术。整合国内外学者的观点得到六个因素:教学内容,教学设计,教学效果、影视技术、影视艺术,辅助性材料。因此可以得出这六项就是微课程视频产生影响的主要因素。在上述研究基础上,笔者通过德尔菲法对东北师范大学的王以宁教授、张海教授,北京师范大学的衷克定教授进行调研,得出环境类元素对于教学类视频的教学效果是具有一定影响力的结论。由此,最终可以得对于微课程教学视频具有影响力的三大部分因素:教学因素(教学内容,教学设计,教学效果、辅助性材料),视频因素(视频技术与艺术因素),环境因素(微课程视频录制环境及收视环境)。
依据理论二级元素拆分如下:
教学元素拆分:根据上述研究可以得出教学类因素包含三个部分,教师课堂教学技能、教师知识结构和教学效果。教师课堂教学技能按照1997年出版的《教师教学基本功全书》可以拆分为:导入的技能,语言的技能,板书的技能,教态变化技能,教学演示技能,讲解技能,提问技能,反馈强化技能,结束技能,组织教学技能。教师知识结构根据教育学PCK理论得出,教师的专业知识包括:1)一般教学法知识,由课堂管理策略、一般教学策略、学生及学生学习的知识构成;2)学科知识,由学科内容知识、学科的内容结构、学科的句法结构、关于学科知识讨论方式和学科知识发展的知识构成;3)学科教学法知识,由学科教学目的知识、有关学生学科学习的知识、课程和课程材料的知识、特定学科知识的呈现和教学策略的知识。西北师范大学黄建军副教授认为教学效果可以分为形式新颖、趣味性强、目标达成、推广应用四部分。重庆第二师范学院讲师尹合栋认为教学效果包含目标达成、推广应用两部分,综合得出,教学效果应划分为目标达成和推广应用两部分。
视频类元素拆分:视频由影视技术性元素和影视艺术性元素组成,影视技术性元素很具象,拆解比较清晰,影视艺术性元素也很重要,但是却经常被忽略掉。依据影视学规律,完整的视频元素拆分首先应该将其一分为三,即技术性元素、艺术性元素和叙事性元素三大部分。微课程视频技术我们可以理解为制作微课程视频所应用及涉及的全部关于视频的使用技术,通过对国内外多类型微课程视频的分析,视频技术类元素可以划分为:影视拍摄技术,影视后期技术、影视特效技术,影视虚拟现实技术、影视格式转换技术,影视存储技术,影视传输技术。通过借鉴电影元素理论及影视分类学,微课程视频艺术元素可以拆分为镜头、声音、剪辑、蒙太奇、美工。在教学类视频中叙事性元素的作用等同于教学类元素,本文将其融汇在教学类元素中一并研究。
环境类元素拆分:这里指的环境即教学环境元素,它包括教学自然环境、教学物质环境、教学人际环境、教学观念环境、班级教学环境和社会教学环境[16]。针对微课程视频来分析,只是考虑能对微课程视频产生影 响的环境元素即教学自然环境和班级教学环境,因此将其划分为课堂时间元素与课堂空间元素及课堂参与者元素。课堂时间元素还可以分为两个子元素,课堂实际授课时长及课堂授课具体时段。课堂空间元素同样可以分为两个子元素,课堂空间大小及课堂空间位置。课堂参与者元素分为课堂参与者数量和课堂参与者质量两种情况。
上述研究已将影响微课程视频评价研究的三大主要元素划分清晰,尽管在微课程视频本体的影响因素研究已经很充分,但是基于不同的学科,不同的文化,不同的时代总会具有各自的评价倾向问题,更为合理的微课程视频评价相关元素应体现为3+X模式,3指代之前研究的教学类、视频类、环境类元素,X指代的是宗教、政治、技术、人际等对微课程视频也会产生影响的不确定因素。
参考文献
[1] 王觅,贺斌,祝智庭.微课程视频:演变、定位与应用领域[J].中国电化教育,2013(4):88-94.
[2] 刘名卓,祝智庭.微课程的设计分析与模型构建[J].中国电化教育,2013(12):127-131.
[3] 梁文,微课环境在大学英语教学中的应用与思考[J],黑龙江高教研究,2016(2):162-164
[4] 尹合栋.微课程的设计、开发与评价[J].教育研究与评论(小学教育教学),2015(05):91.
[5] 焦宝聪,苏古杉,陈楠.微课程设计的三重属性和六大要素[J].现代远程教育研究,2015(06):89-95.
[6] 张海,王以宁,何克抗.基于课堂视频分析对信息技术深层整合教学结构的研究[J].中国电化教育,2010(11):7-11.
[7] 李小刚,靳素丽,王运武,教学视频支持下的网络时代个性化学习研究[J].中国远程教 育,2013(7):38-42
[8] 王觅,贺斌,祝智庭.微课程视频:演变、定位与应用领域[J].中国电化教育,2013(4):88-94.
[9] 劉名卓,祝智庭.微课程的设计分析与模型构建[J].中国电化教育,2013(12):127-131.
[10] 张生,王丽丽,苏梅,等.微课程设计要素探讨[J].中国电化教育,2014(9):72-77.
[11] 尹合栋.微课程的设计、开发与评价[J].教育研究与评论(小学教育教学),2015(05):91.
[12] 黄建军,郭绍青.论微课程的设计与开发[J].现代教育技术,2013,23(5):31-35.
[13] Bart P. Beaudin,Don Quick Instructional Video Evaluation Instrument [J].Extension Journal,June 1996 // Volume 34 // Number 3.
[14] 荀渊.教师教学技能研究[J].上海教育科研,2004(8).
[15] 廖元锡.PCK使教学最有效的知识[J].教师教育研究,2005(6):37-40.
[16] 张楚廷.论教学环境与课程[J].湖南师范大学社会科学学报,1999(1):98-105.
基金项目:本文系吉林省教育厅“十三五”社会科学项目,合同编号JJKH20180713SK;吉林省教育科学“十三五”规划2017年度一般规划课题,课题批准号GH170271。
作者简介:张玮(1982- ),女,吉林永吉人,硕士,吉林农业大学人文学院,讲师;贾若(1977- ),男,吉林长春人,东北师范大学传媒科学学院,副教授,博士,多伦多大学访问学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