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按劳分配与按要素分配的结合
2019-05-13代俊
摘 要:文章从马克思对分配理论及分配关系的理解出发,指出在当前中国历史发展阶段,应该始终坚持按劳分配的原则。同时,允许各要素参与收入分配是市场机制的必然要求,按要素分配将激发市场各主体的劳动积极性和主动性,优化市场资源配置,加快国有企业转换经济机制,对补充和完善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关键词:马克思分配理论;分配关系;按劳分配;按要素分配
中国统计局数据显示,从1997年起,中国居民收入的基尼系数虽然时高时低,但却一直保持在0.4以上,这反映出我国发展不平衡、贫富差距较大的严峻现实。十九大会议指出我国现阶段的主要矛盾已经转移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也就是说,不同群体、不同行业和不同地区之间的发展程度差别很大,甚至还有逐渐扩大的趋势。同时,由于垄断、权力寻租、“大锅饭式”的平均主义等仍然存在,也导致劳动收入差距加大。发展不平衡和收入差距扩大的原因并不在于市场化的发展,而是因为市场化还远远不够充分,市场活力还没有激发出来。在此背景下,我们应该始终坚持按劳分配原则,不断完善按要素分配的体制,激发市场活力,提高劳动者的积极性,以此达到共同富裕的目标。
一、公平分配内涵
马克思从早期就开始关注分配的公平问题,在批判性地总结空想社会主义和古典学派分配理论的基础上,创立了科学的马克思主义分配理论。按照经典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观点,社会主义的分配原则有两个,分别适用于不同的历史发展阶段:“各尽所能,按劳分配”适用于社会主 义的第一阶段,即社会主义建设阶段,在这一阶段社会按劳动者的劳动时间分配消费资料;“各尽所能,按需分配”适用于社会主义第二阶段,即共产主义阶段。马克思所设想的“按劳分配”建立在一定的所有制关系下,即生产资料归全社会所有,商品货币关系已经不复存在,个人除消费资料外没有任何个人财产,只能贡献自己的劳动。而我国当前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即生产力水平有待提高,商品经济需进一步发展,是建设社会主义必须要经历的历史阶段,这与马克思所设想的发展阶段并不完全相符,因此如果随意套用马克思的结论,而忽视了现实的历史条件,将造成严重后果。
马克思站在唯物辩证法的视角科学地分析了“按劳分配”原则。在他看来,社会主义条件下的公平并不是事实上的平等,只是形式上的平等。这种事实上的不平等,也是按劳分配始终无法解决的难题。马克思认为一种分配方式作为一定的社会经济关系的反映,只要具有历史合理性,都是公平的。因此从这个意义上出发,他认为资本主义的分配是公平的。资本主义分配不公并不源于资产阶级所宣称的人自身的差异,而是源于生产资料私有制。等价交换的原则是一种公平的分配原则,資本主义经济中阶级之间实际并不平等,但两者却相互兼容,最终在资本主义社会中形成了按资本分配和按劳动力价值分配的多种尺度。之所以如此是由于劳动者和财产被迫分离导致。建国之初,我国实行计划经济体制。但按劳分配的原则在过分强调公平性的情况下演变成了“大锅饭”式样的平均主义,直到经济转轨之后,按劳分配的原则才得到不断完善。国家长期存在的平均主义现象影响了劳动者的积极性,严重制约了经济发展。邓小平开始意识到,待遇应根据贡献的不同而有所差别,工资收入应该与劳动贡献成正比例关系。邓小平的思想揭示了按劳动贡献程度分配才是按劳分配的实质。
二、按劳分配与按要素分配的结合
马克思曾引用过威廉·配第的一句名言:劳动是财富之父,土地是财富之母。非劳动生产要素虽然不成为价值创造的要素,但能成为财富创造的要素。生产要素分配实际上就是劳动力、资本、土地等要素所有权在经济上的实现,其实现形式就是工资、利润和地租等。在资本主义制度下, 工人、土地所有者、资本家分别以工资、地租以及利润或利息的形式参与分配。工人靠出卖劳动力参与生产获得劳动力价值;土地所有者以占有土地而无偿占有超额剩余价值;资本家以占有资本参与生产而无偿占有剩余劳动价值。资本等生产要素的参与便带来了收入差距的扩大。在当今社会,生产要素的内涵也在进一步扩大,比如包括了知识、才能等。
各种生产要素的价格由市场供求关系决定,要素所有者提供生产要素所获得的报酬或收入由市场价格决定,即为按要素分配。在市场关系中,人们的收入总是由要素报酬构成。市场之所以能有效配置,就在于要素所有者在经济利益的驱动下自发调节其经济行为。因此,按要素分配与市场配置资源是同一过程。这符合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制度要求。
由此可见,按劳分配属于社会关系的范畴,由社会主义分配关系决定;而按要素分配是一种市场现象,并没有社会属性。这两者并不是同一层面的问题,而是本质与现象的关系,因为按要素分配实际也是各要素所有者的劳动程度贡献所得。因此,在我国实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条件下,按劳分配和按要素分配并不矛盾。
三、生产要素按贡献参与分配的作用
(一)生产要素按贡献参与分配,有利于提高劳动者的积极性
在经济利益和改善生活品质的内在驱动下,劳动者将更加注重自我技能提升,努力增强自己的知识水平和专业技能,主动将这些技能转化为更高的劳动报酬。尽管在市场机制下,按要素分配会带来劳动者的收入差距,但与社会资源不公或者腐败带来的收入差距引起的恶劣社会影响不同,按要素分配对提高效率具有主要意义。全社会共同提高劳动效率的愿望会有助于整体国民素质的提高,企业家也更将主动挖掘自己的潜能、发挥自己的才能。
(二)生产要素按贡献参与分配,有助于优化市场资源配置
社会资源总是稀缺的,市场经济要求生产活动以市场为导向,这就避免了资源的浪费与生产过剩。在利益机制的驱使下,要素生产者和需求者将主动提高生产要素的数量、质量、生产率和产出效益,使要素供给和社会需求尽量保持一致。生产者决定项目投资时会极力避免要素生产过剩、超量供给造成资源过度浪费和不当破坏。与此同时,为减少生产要素的消耗、提高资源的利用效率,生产要素的需求者会不断提高生产要素的质量并采用新技术和促进生产力水平的提高。
(三)生产要素按贡献参与分配,有助于加快国有企业转换经济机制
在早期我国采取的计划经济体制下, 全民所有制企业的生产要素均为国家所有,国家统一安排生产要素的配置。缺乏市场导向的国有企业生产往往过剩,造成了严重的资源浪费。企业和职工生产积极性和主动性不足,懒散怠慢的工作态度不但不利于他们自身的个人发展,使他们的工作能力相对落后,更是阻碍了国家企业快速发展,逐渐失去国际竞争力。实行按生产要素贡献分配,企业和职工能享受到资源充分利用及效率提高所带来的经济利益,提高工作热情,促进企业转换经济机制,对补充和完善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四、结语
近年来,我国财富差距有逐渐扩大的趋势,使大家对按劳分配与按要素分配的方式产生了质疑。然而实际上,社会财富分配不均并不是分配制度的结果,而恰恰因为市场发展不平衡,部分地区和部分行业的潜力还未充分发掘,劳动者的积极性也还没有完全调动起来。而在市场资源优化配置的条件下,市场活力将逐渐显现。同时,由于我国市场机制的不完善,早期存在侵吞国有资产、大量寻租腐败等现象,使一部分人获得了大量非法收入,因此我们应该加强政府的监督管理能力并协调经济利益分配以保障社会公平。我们可以在坚持马克思按劳分配的基础上,在经济实践的过程中,进一步调整和完善按劳分配具体实现的细节,不断优化市场资源配置。
参考文献
[1] 何淼.新时代中国共产党长期执政能力建设问题探讨[J].山东青年政治学院学报2019(01):28.
[2] 约翰·勃雷.对劳动的迫害及其救治方案[M].北京:商务印书馆,1959.
[3] 魏众,王琼.按劳分配原则中国化的探索历程[J].经济研究,2016,4(12):69.
[4] 李振国.论按贡献分配[J].经济学家,2003(04):19.
[5] 胡爽平.馬克思主义分配理论及其在当代中国的发展[D].湖北:武汉大学,2010.
[6] 周为民.按劳分配与按要素分配-从马克思的逻辑来看[J].理论参考,2003(05):9-11.
作者简介:代俊(1985.08- ),女,四川遂宁人,四川大学经济学院博士在读,重庆工商大学,助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