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大学创新创业教育“五度”模式实践与探索
2019-05-13陶甄仇婷婷
陶甄 仇婷婷
摘 要:当下,创新人才的培养已经上升到国家战略的高度。在国家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指导下,浙江大学在创新创业教育模式中逐渐探索形成“五度”特色,即提升战略高度,拓展平台广度,精耕服务深度,凝练文化厚度,投射创新远度。一系列探索为高校立足自身办学特色、发挥专业优势开展创新创业教育提供一定借鉴。
关键词:浙江大学创新创业教育;“双创”
创新是社会进步的灵魂,创业是推动经济社会发展、改善民生的重要途径。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要大力培养青年科技人才和高水平创新团队,国务院《关于推动创新创业高质量发展打造“双创”升级版的意见》(国发〔2018〕32号)强调要强化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培训,推动高校科研院所创新创业深度融合。中共中央、国务院《国家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纲要》提出“三步走”战略,目标在2050年将我国建成世界科技创新强国。作为培养和造就创新创业人才的根本途径之一,创新创业教育是高水平研究型大学积极响应党和国家支持青年创新创业号召的重要举措,更为提升人才培养质量提供了全面支持,为创新型国家建设提供了有力支撑。
自1997年率先开展创新创业教育以来,浙江大学始终认真贯彻国家创新发展驱动战略,扎根中国大地建设世界一流大学,坚持“基于创新的创业(IBE)”教育理念,全力打造具有新时代特色的“全链条”式高校创新创业教育体系,推进基于创新、与专业教育紧密融合、与国际教育无缝衔接、以科技成果转化为依托的创业教育模式,切实培育了一批具有企业家精神的创新创业领军人才,为国家培养和输送了大批具有“红船精神”创新气质和高水平创新创业本领的一流人才,取得了一定的社会反响。
一、提升战略高度,实施“双创”特色四课堂
(一)抓制高点一课堂教育
浙江大学以一流的人才培养目标为导向,系统构建以本研贯通的学位教育,着力打造以通识教育为基础、以专业教育为核心、以辅修教育为外延,以精英教育为特色的教育模式,多层次递进、全方位普及第一课堂课程体系。同时,积极推进基于学科、融入专业教育的创新创业类课程建设,大力推动专业培养方案修订,要求学生必修1.5学分创新创业类课程,切实将创新创业第一课堂教育落在实处。
(二)抓高质量一二三四课堂融通机制
浙江大学汇聚校内外创新创业教育资源,挂牌成立“创新创业学院”,组建“创业导师俱乐部”,构建“导师—学生—项目”成长机制。除了一课堂教学以外,以系列讲座、培训、实践等课外活动为抓手,拓宽创新创业教育第二课堂的校内实践渠道。学校还积极拓展第三课堂的校外社会实践和创新创业教育,强化第四课堂的海外研修、国际交流、联合培养项目,全方位服务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实践,有效提升了学生“双创”本领。
(三)抓高水平浙大系创业“特种部队”ITP
浙江大学借鉴斯坦福大学、剑桥大学经验,于1998年在竺可桢荣誉学院创办创新与创业管理强化班(Intensive Training Program of Innovation and Entrepreneurship,以下简称“ITP”),在全国高校率先开展了“跨学科跨专业、全过程全方位、本土化国际化”的创新创业辅修教育,20年来,培养近1000名毕业生,平均毕业5年后创业率高于20%,培育出多个独角兽及上市公司,被誉为浙大创业的“黄埔军校”。
二、拓展平台广度,推进“双创”产学研共融
(一)建立校院兩级“双创”科研联动平台
在校内积极推进与学生专业相结合的校院两级“双创”实验室建设,成立聚焦科技创新和科技成果转化的机器人研究院和工业技术转化研究院等,推动专业教育与创业教育的有机融合。对接杭州城西科创大走廊建设,打造“紫金众创小镇”,发挥学校科技与人才优势,助推政产学研创协同发展,打造集创新创业、人才汇聚、公共服务、创意休闲等功能为一体的生态社区,搭建助推科技成果转化创新平台和鼓励师生协同创新创业的“梦工厂”。
(二)建立校地开放“双创”共享平台
充分发挥浙江大学国家级、省部级科研基地优势,建立健全运营机制和管理模式,面向初创企业和中小企业开放大型仪器设备、加工测试平台等科技资源,为创业者提供高质量科技服务。深化与杭州未来科技城的合作,推进技术转移中心、医学中心等创新创业载体的建设,落地浙江大学可持续能源研究院、浙江加州国际纳米技术研究院产业创新园等一批重大平台,与阿里巴巴共建之江实验室,并鼓励上述平台开放技术服务,为创业者、初创企业和中小微企业提供人才和技术支撑。
(三)建立校企“双创”实训平台
浙江大学积极探索校企合作模式,联动各大企业共同搭建“双创”实践育人平台:与首批国家“双创”示范基地——中国电信浙江分公司共建创业教育实践基地;与百度公司合作共建百度——浙大研究平台,开展人工智能相关学科及创新综合科学研究;与腾讯云共建人工智能众创空间,服务人工智能创新研究;与黄龙万科中心共建浙江大学创新创业实践基地;与CG产业创新中心共建浙江大学学生创新创业实践基地;推进与国家电网共建,建立人工智能、能源互联网领域的创业实践基地。
三、精耕服务深度,实现“双创”全链条育人
(一)起步早的“双创”教育发展历程
浙江大学“双创”教育源于20世纪90年代,1997年浙江大学举办第一届“蒲公英”创业计划大赛,并于2000年出台全国高校第一个支持研究生休学创业的政策《关于研究生在学期间停学创业的暂行规定》。二十年来,学校实施“立足区域、面向全国、走向世界”的“双创”育人服务战略,充分发挥学科综合优势和区域创新创业资源优势,勇立潮头引领创业发展和创新潮流,构建大学校区—科技园区—工业园区“三区联动”的体制机制,从而实现引导学生从意识培育、技能训练、项目优化、融资对接到项目孵化的全方位、全链式创新创业教育,逐渐摸索出一套成熟的创新创业教育模式。
(二)精准化的在校生就业创业指导
浙江大学就业创业指导工作通过完善就业工作体制机制,创新就业指导与服务模式,对学生进行分层分类的就业创业指导,设计全过程创新创业培养方案,开展多样性商业创新思维训练,如创业课程、讲座和创业沙龙,创新创业大赛培训等,让学生深度体验创新思维带来的改变,致力于培养面向未来、具有社会责任感、颠覆性创新思维的创新创业人才。
(三)长效化的校友企业服务
一方面,浙江大学以联动科技创新与校友创业、联动师生创业与校友创业、联动求是文化与校友创业的“三联动”模式为主线,以浙大校友创业大赛为有效抓手,以校友会组织网络和通过校友力量整合的合作伙伴等“泛浙大”平台为网络链接,实现校友力量在学校“双创”工作中的全过程、全方位参与,使“浙大系”创新创业形成自我良性循环的闭环。另一方面,建立校友参与创新创业指导的工作机制,组建创业导师俱乐部,吸引来自高校、企业、政府和其它社会组织的校友力量,以“导师带徒”的方式切实帮助学生提升双创能力,同时增强各类创业孵化平台对学生创业的支撑功能,形成校友联动协同创新、价值共创的良好创业生态。
四、凝练文化厚度,凸显“双创”新时代精神
(一)凸显浙大校训与“双创”精神的有机融合
“求是创新”是浙江大学的校训,也是浙大人共同的基因。浙江大学凝练内核,将校训与“双创”精神有机结合,以校友和在校生为主要人才储备,以浙大雄厚的科研实力和校友社会资产为核心资源储备,广泛辐射带动周边互联互通、动态系统的创业环境和企业家队伍,催生“浙大系”创业精神的发展和创业人才的成长,形成了以“勇于担当,家国情怀,胸怀天下”为核心的独特的创新创业文化。
(二)凸显红船精神与“双创”精神的有机融合
浙江是“红船精神”的发源地。浙江大学注重将思想引领和创新创业实践训练相结合,不断从“红船精神”中汲取奋进的力量,组织学生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南湖重要讲话精神,组织学生创业团队赴嘉兴南湖实地调研,并专题学习习近平总书记给中国“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青年红色筑梦之旅”大学生的重要回信精神,联合国内部分高校启动“红色追梦——双创新长征”系列活动,奋力续写好浙江这部创业创新史,坚定当好“红船精神”的守护者、传承者、践行者。
(三)凸显创新型国家建设与“双创”精神的有机融合
李克强总理曾指出,促进高校毕业生就业创业,关系基本民生,也是加快创新型国家建设的重要支撑。浙江大学围绕“综合型、研究型、创新型”办学定位,在“双一流”建设中强化拔尖创新人才培养,牢固树立“一流目标、一流意识、一流标准”,为率先建成中国特色世界一流大学努力培养一流人才,努力造就具有国际视野的高素质创新人才和未来领导者。
五、投射创新远度,建设“双创”可持续机制
(一)建设创新创业复合型人才培养机制
浙江大学进一步深化“第一课堂”的主渠道功效发挥,促进专业教育与创新创业教育有机融合,探索以专业课程内容为主体、渗透创业内容的嵌入式课程建设,优化课程设置,如开设工业造型创新设计课程、以“X+创业”或“X+创业管理”等模式为主的创新创业类课程、“心理学+创业”课程等,创新招生模式,促进学科交叉,倡导自主导向创业精神的学习模式。
(二)建设高校、政府与投资机构三方协同机制
成立浙江大学校友总部经济园,整合政府部门、创业园区的资源,并通过创业辅导、投融资对接等途径服务校友创业。同时,充分发挥平台优势,将校内师生的创新研究与校友的创业网络相互连接,通过多方协同,將高校内优势学科领域的创新成果转移、转化为可落地的创业项目。依托学校强大的创新生态系统体系,为多方搭建平台,形成可持续性的、长效化的创新创业培育路径。
(三)建设创新创业教育国际合作机制
打造国际学位教育项目,创设国际化教育平台,建设国际产学研合作平台,如与以美国斯坦福大学为基地的亚太学生企业家精神协会(ASES)建立了合作,建立浙江大学硅谷创业实验室等。以“国际合作创业教育+海内外联动创业”为特色的国际化创新创业人才教育平台逐渐成型。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多次强调创新的重要性,并指出: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是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的战略支撑。面向新时代,高校要进一步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深入推进创新创业教育改革,将创新创业教育作为人才培养的重要部分,提升战略高度,拓展平台广度,精耕服务深度,凝练文化厚度,投射创新远度。努力培养一批理想信念坚定、专业知识扎实、创新能力突出的有为人才,为建设创新型国家提供人才和智力支撑,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奉献青春力量。
参考文献
[1] 国务院.关于推动创新创业高质量发展打造“双创”升级版的意见[R].2018.
[2] 韩杰才.新时代加快建设创新型国家的新使命[J].人民论坛,2017(33):89-90.
[3] 金德水.浙江大学创新创业工作实践与思考[J].中国科技产业,2018(1):68-69.
[4] 林伟连,吴伟.以“IBE”为特色的全链条式创新创业教育体系构建——浙江大学创新创业教育与人才培养实践[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7(5):154-157.
[5] 邬小撑.浙大探索“四位一体”创业教育体系[N],浙江教育报,2018-11-12.
[6] 习近平.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J].学理论,2017,No.773(11):15-34.
[7] 严建华,魏江.构建“基于创新的创业”教育[J].中国高等教育,2016(12):53-56.
[8] 浙江大学. 一流大学建设高校建设方案[R].2017.
[9] 浙江大学.开启中国特色世界一流大学建设新征程[EB/OL].http://www.zju.edu.cn/2017/0923/c578a641250/page.htm, 2017-9-23.
[10] 中共中央,国务院.国家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纲要[R].20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