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互联网+”背景下的公共图书馆新媒体服务研究

2019-05-13陈东庆

河南图书馆学刊 2019年4期
关键词:公共图书馆新媒体互联网+

关键词:“互联网+”;公共图书馆;新媒体;服务

摘要:随着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人类社会已进入“互联网+”时代,互联网技术广泛应用于各行各业。公共图书馆作为紧跟时代潮流、面向社会开放、服务于科学研究与公众文化的机构,应积极引入新媒体服务,实现公共图书馆服务方式与服务理念的变革。文章在阐明“互联网+”时代公共图书馆服务趋势与新媒体服务现状的基础上,针对公共图书馆新媒体服务存在的问题,对“互联网+”背景下公共图书馆新媒体服务的发展与跨越进行了展望。

中图分类号:G258.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3-1588(2019)04-0024-03

公共图书馆作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满足大众文化娱乐需求、实现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全民共享的公益机构,服务性是其本质属性。公共图书馆只有建立起覆盖面广、功能齐全、配套完善、更新及时、布局合理的服务体系,才能更好地为社会公众提供优质服务,同时促进公共图书馆自身的建设和发展。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公共图书馆的建设成效显著,建设了全面覆盖的公共图书馆体系。新时期,随着广大人民群众物质与文化要求的不断提升,如何建设与完善公共图书馆服务体系成为图书馆建设工作的重中之重。在“互联网+”背景下,通过手机、电脑等媒介,广大人民群众足不出户就能与世界建立密切的联系,享受丰富的资源。“互联网+”的兴起,也对公共图书馆服务体系建设提出了新要求与新挑战,公共图书馆应发挥互联网在公共图书馆服务中的作用,导入电子信息系统,实现馆际资源共享,通过媒体终端提供更加便利的资源检索服务,使广大人民群众充分享受到图书馆的文献资源,实现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全民共享。为此,在当前“互联网+”背景下,公共图书馆应顺应时代发展潮流,深入探索互联网在其服务体系中的应用,不断完善公共图书馆服务体系。

1“互联网+”时代阅读新需求与图书馆发展新要求

1.1“快餐式阅读”成为新趋势

随着生活压力的增大与互联网时代各类信息的爆炸式增长,人们花费在阅读上的时间正在逐渐减少,而顺应时代发展、阅读速度快、便于信息筛选的“快餐式阅读”正在取代传统的精细式阅读,成为当今大众阅读的新趋势。人们在阅读时较少对相关文献进行精细、反复的阅读,而是逐渐习惯了以跳跃性、碎片化、浅层次为特征的“快餐式阅读”,这种阅读较少消耗人们的时间与精力,人们利用碎片时间就可以获取相应的信息,因此其已成为当前大众阅读的新趋势。

1.2电子设备成为阅读新工具

互联网尚未普及之前,社会大众主要通过书籍、报纸、期刊等纸质文献进行阅读,获取知识,联系世界。随着互联网的普及,人们的阅读对象逐渐扩大,视频、音频、图片、文字等都成为当前人们阅读的主要内容。此外,阅读工具也在发生变化,手机、平板电脑、电脑等移动设备因其储存量大、便于携带、功能丰富而逐渐取代纸质文献,成为主流阅读工具。与纸质文献相比,电子设备的特点更加突出,读者可以充分享受到字、音、形三重立体资源,同时,电子图书相对于实体书的花费也更少。

1.3公共图书馆传统服务方式面临挑战

“互联网+”时代,面对信息的爆炸式增长与人们同社会愈加紧密的联系,读者希望获取最新、最快及他们最感兴趣的信息,传统的纸质资源已无法满足读者的需求,迫切要求公共图书馆通过计算机设备与互联网技术建设数据库,为读者提供更加便捷迅速的检索服务。

此外,社会公众的阅读习惯与阅读方式也发生了巨大变化,传统的信息获取方式越来越无法满足广大读者对信息需求的专业化和综合化,更多读者开始采用网络阅读的方式,同时通过网络向公共图书馆提出需求与建议,促使图书馆不断改进服务方式和内容。公共图书馆必须发挥其服务属性,转变服务方式与服务理念,充分利用“互联网+”带来的科技便利,为读者提供更加优质与现代化的服务。

2公共图书馆新媒体服务现状

在信息技术飞速发展的大背景下,我国公共图书馆也在积极突破传统的服务理念,建立公共图书馆新媒体服务新模式,利用互联网技术为广大读者提供多样化的阅读服务。目前,公共图书馆可利用的新媒体服务方式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

2.1移动手机图书馆

移动手机图书馆是当前公共图书馆新媒体服务的主要方式,公共图书馆通过大数据将馆内资源进行整合,制作手机图书馆APP,读者通过下载注册或网页直接访问,根据需要自主查询,就可以享受到丰富的图书馆资源,及时了解图书馆动态。移动手机图书馆还可以根据读者喜好推荐相关内容,丰富读者阅读生活。

2.2微博

陈东庆:“互联网+”背景下的公共图书馆新媒体服务研究

微博由于其传播的广泛性,已成为当前最受欢迎的大型社交平台。当前,越来越多的公共图书馆开通了微博账号,利用微博发送图书馆动态,宣传服务理念,与读者建立良性互动关系,不断扩大自身的影响力与知名度。一些图书馆通过其精彩有趣的微博内容吸引了大量粉丝关注,也与其他图书馆微博账号建立了良好联系。

2.3微信公众平台

由于微信拥有便利的文字、信息、视频、分享、阅读功能,已取代短信等传统联系方式成为当前人们首选的交流交友工具,微信推送、微信阅读也成为当前我国各类媒体宣传的平台。目前,多数公共图书馆均开通了微信公众号,提供图书检索、座位预约、公告通知、问卷调查、公众留言、讲座推送、活动介绍等功能,使读者能够充分享受新型閱读服务。

2.4电视图书馆

电视图书馆是当前公共图书馆服务的新方式,通过电视图书馆,广大读者朋友只需打开电视转接图书馆频道就能享受到图书馆提供的多种信息和资源服务。目前,我国多家图书馆开展了数字电视图书馆服务,如绍兴图书馆联合常州市图书馆等七家单位组建成立全国电视图书馆联盟。

3“互联网+”公共图书馆新媒体服务存在的问题

3.1用户相关信息安全制度有待完善

“互联网+”时代下,公共图书馆新媒体服务新模式为广大读者提供了诸多便利,然而新媒体服务是一把双刃剑,在提供优质服务的同时也伴随着一定的风险。读者在享受图书馆新媒体服务时,其个人信息与浏览记录会被大数据所记录,图书馆通过“互联网+”技术对用户的个人信息进行个性化分析,对全部用户的信息进行整理分类,可以提供更加精准化、多样化及有针对性的服务。然而,我国公共图书馆引入互联网信息技术的时间较短,在信息安全上存在许多漏洞,用户信息存在泄露的风险,不法分子会利用这些技术漏洞盗取用户个人信息,牟取私利。为保障读者的信息安全,提供一个舒适、隐蔽、安全的阅读环境,各级政府应积极出台有关公共图书馆信息保护的相关法律法规与监管制度,为读者信息安全提供法律和制度保障。各级公共图书馆应不断改进应用技术,为读者提供更加安全有效的信息产品,不断完善公共图书馆新媒体服务,提升图书馆的服务效能与服务水平。

3.2数字馆藏资源建设相对落后

目前,我国公共图书馆在基础硬件设施提供与馆藏资源完善方面都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但由于我国应用普及互联网较晚,公共图书馆在数字化资源建设方面尚处于起步阶段,具体表现为:①电子文献资源不够完善。已有电子文献资源信息不完整,一些古籍与经典文献没有对应的电子资源,不利于用户检索与文献保护。②数字化设施缺乏维护。读者对电子设备的使用需求较大,而一些公共图书馆的设备长年处于关闭或损坏状态,无法为读者提供相应服务。③图书馆不同数据库之间缺乏链接,增加了文献检索难度,降低了服务效率。④公共图书馆馆际之间缺乏相互聯系与资源共享,限制了资源共享,也造成了公共资源的浪费。

3.3公共文化服务软实力有待提高

公共图书馆是由各级政府建设的面向公众的公益性机构,以提供公共服务为主要目标,不以营利为目的。为此,图书馆的运营与服务会受到政府拨款的影响,而由于各地经济发展水平不一致,各级政府对图书馆投入的差别也较大,阻碍了公共图书馆新媒体服务体系的进一步完善,降低了图书馆的服务效能与服务质量。此外,图书馆多媒体技术的应用与普及,需要一批具备专业技能的工作人员提供技术支持,而目前公共图书馆在人员配置方面存在不足,一些管理员缺乏对新技术的洞察力与学习能力,无法为读者提供更专业的服务,公共图书馆人力投入亟待增强。

4“互联网+”公共图书馆新媒体服务的发展策略

面对“互联网+”创新理念与技术为公共图书馆新媒体服务带来的用户信息安全、数字馆藏资源建设不足等一系列难题,公共图书馆应面对挑战,积极解决现存难题,促进公共图书馆新媒体服务建设。

4.1在挖掘信息的同时保障读者隐私数据安全

“互联网+”背景下,公共图书馆需要面对更加庞大、复杂、多样的读者数据,对这些数据的分析处理需要借助以云计算技术为支撑的大数据分析平台,而其中面临的最重要的问题就是读者的信息安全与信息保障问题。为有效增强隐私数据的安全防范,国家应完善网络信息安全的法律法规,建立公共图书馆网络安全的监督和监管机制,公共图书馆也应及时更新维护馆内信息安全保障系统,加强图书馆管理员的信息安全教育与职业道德教育,杜绝读者信息滥用与读者信息买卖行为的发生。

4.2推进馆藏资源数字化转型

为实现“互联网+”与公共图书馆的真正融合,公共图书馆应积极推进馆藏资源数字化转型,具体可以采取以下举措:一是加强基础设施的建设与完善,定期更新馆内电子设施,发现问题及时处理,为读者提供方便及时的检索服务。二是充分利用财政拨款,通过购入与自我录入等方式,完善电子文献资源的收录,为用户提供更加丰富便捷的检索体验。三是加强图书馆内部资源平台的建设,基于网络平台建设综合共享资源数据库,满足读者的多样化需求。四是图书馆馆际之间应建立协同关系,成立图书馆联盟,实现馆际资源共享与馆际互借,方便读者,提升服务效能。

4.3打造专业人才队伍

公共图书馆建立新媒体服务体系,必须打造一支专业化的人才队伍。一方面,公共图书馆需要通过人才招聘等方式引进具备多媒体服务管理技能与技术能力的专业人才,对人员的教育水平与工作技能进行充分考量;另一方面,公共图书馆需要定期对馆员进行技能培训和职业道德培训,加强馆员互动,甄选优秀馆员进行表彰,不断提升馆员的服务意识、服务水平和合作能力,建设一支团结和谐的图书馆服务队伍,提供高效的公共文化服务。

4.4适应读者的阅读方式,实现图书馆变革

“互联网+”背景下,读者的阅读方式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当代读者越来越习惯于采用电子终端进行阅读,不再局限、满足于传统的纸质阅读。首先,公共图书馆要关注时代变化,关注读者的多样化阅读需求,积极改变其服务形式,引入电视图书馆等多媒体技术,充分利用微信公众号与掌上图书馆等媒介,提供读者满意的多媒体服务。其次,公共图书馆要积极转变发展观念,拓宽发展思路,创新服务路径,积极寻求与社会组织的合作及与其他公共图书馆的协同,共同创造一个有利于公共图书馆新媒体服务的社会大环境,发挥公共图书馆在文化建设中的主力军作用,真正实现“互联网+”时代背景下的公共图书馆文化服务的变革。

参考文献:

[1]刘衍斌.公共图书馆新媒体服务探析[J].图书馆工作与研究,2017(S1):123-125.

[2]王晰巍,曹茹烨,杨梦晴,等.中美公共图书馆新媒体应用的比较研究[J].图书馆学研究,2016(14):40-46.

[3]马富岐.浅议图书馆基于新媒体服务的探索与实践[J].河南图书馆学刊,2016(6):95-96.

[4]马爱华.论公共图书馆的新媒体服务[J].图书情报工作,2014(6):70-74.

(编校:崔萌)

猜你喜欢

公共图书馆新媒体互联网+
MOOC时代公共图书馆服务探索研究
公共图书馆延伸服务的实践与思考
谈公共图书馆如何建立自助服务推广长效机制
新媒体背景下党报的转型探析
对农广播节目的媒体融合之路
新媒体语境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话语研究综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