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老”白茶“新”韵

2019-05-13安图幼

茶道 2019年4期
关键词:茶友白茶茶汤

安图幼

三月多雨的天气总让人有种不够敞亮之感,趁着微雨的天气,赴好友小美的一场白茶之约。

抵达时,茶已经开汤,两泡茶,一左一右摆在茶桌上,小美笑着说:“估摸着你也快到了,我们几个朋友就先入正题,让你踩着点喝上第一泡。先尝尝这两款老白茶,大家一起盲评完我再揭晓答案。”

于是话不多说,入座喝茶。

第一道出湯,居左侧的汤色浅橙黄,入口略有陈香,蜜香浓郁绵甜,滋味醇爽润滑;右侧色泽橙黄,入口陈香显,汤感绵绸柔和,整体滋味厚度、甘甜度相较左侧更高。

第二道,左侧茶汤渐浓、近橙黄,入口水感纯净厚实,花果香淡雅清晰,略有毫香。高冲的沸水仿佛唤醒了这泡茶的一场清梦,第一道洗去了封存数年的困顿,第二道则开始焕发深藏的光芒;右侧茶汤深橙黄,滋味浓稠甘滑,陈香显,略有蜜香,这款茶水中的厚实感先声夺人,这道喝起来明显香高味浓,但整体滋味略显闷感。

第三、四道,左侧茶汤橙黄,陈韵显,滋味越加饱满醇厚,虽陈香幽幽穿梭水中,但入口仍有清透之感,依然能从汤中感受到它曾生长的山林——云雾缭绕,乌鸣作伴,阳光星点散落林间;右侧茶汤渐转橙红,滋味愈加浓厚甘甜,陈韵显,但细品水中杂味渐析,闷感亦重,整体的口感仿佛是隔着几重玻璃的柔光,似是一片朦胧的烟霭。

喝完第四道,小美便放缓节奏,让在场的几个茶友分争心得。有^喜欢左侧的清醇,亦有人欣赏右侧的浓厚。小美揭开谜底,原来这两款茶都是产自2012年,且来自同—产区,同一级别的两款寿眉,区别在工艺。左侧是传统工艺,右侧则由新工艺制成。

—直以来,传统工艺白茶初制只有萎凋和干燥两道工序。而到了1968年,为了适应港澳市场需求,一种新工艺在福鼎白琳茶厂应运而生。既在原有工艺基础上,增加了轻揉捻工序,创制成新工艺白茶。而此工艺在创制之初,主要是为低端白茶所进行的口感改良,故原料普遍级别较低。

茶界专家庄任将它列为白茶类。他在《中国茶经》里这样描述新工艺白茶:“茶汤味似绿茶无鲜感,似红茶而无醇感,浓醇清甘是其特色。”

“那新工艺做的是‘做旧茶吗?”在场的—位茶友问道。

“那还是有挺大区别的,新工艺白茶区别与传统工艺的核心区别是揉捻,制成的白茶发酵度虽高于传统白茶,但成品依然是独具特色的‘新茶。而‘做旧白茶则是通过加湿、加温、渥堆发酵等人工催熟方式达到‘老茶效果,当年的茶就可以喝到十年茶的味道,但细品绝无老茶气韵。”小美一边说着,一边打开了两泡茶的盖杯,示意大家看看叶底。

左侧盖碗内的叶底黑褐间夹黄褐润,叶片软亮尚匀整;右侧白茶叶底则呈现较多揉捻的褶皱,整体色泽也比左侧深了许多,但形状依然软亮鲜活,富有弹性。

在叶底凉透前,小美激活了第五、六道水,这两道逐步加大闷杯时间,左侧茶汤醇厚,略出涩感,饮后回甘强而持久;而右侧茶汤此时杂味更显,闷味更重,饮后喉咙回甘不畅,有黏腻之感。

从总体来看,新工艺白茶的轻揉捻虽增加茶汤的醇厚感和蜜糖感,却在一定程度上减弱了自身的转化优势,营养和品饮价值也显得不足。而传统工艺的自然萎凋、干燥,则最大化保留白茶的活性,为茶的后期转化预留了足够的空间。虽经陈放,香气滋味却始终富有活力,也更具收藏价值。不过,虽然新工艺白茶虽在后期转化上潜力欠佳,但它“开门见山”式的醇厚之感,却深得一部分茶友喜爱,故二者工艺存在并不冲突,全凭个人喜好选择。

我们又接着喝了数泡,淡淡地闲聊几句,几个人慢慢地将两款茶喝透。

此时,窗外的雨稍停,投进来些许清澈的阳光。醒人的凉风,吹拂在茶后微热的面颊上,丝丝清爽,我不由地喃喃自语:有茶又有阳光的日子,真好!

猜你喜欢

茶友白茶茶汤
绘本
意大利:一盏清茗酬知音
上海:与一席茶悦然相对
“防疫指南”
这只猫说得好有道理
追求美追求品味的茶汤店
从一次茶会看当今茶道
一字蚀骨
“隔夜茶致癌”没科学依据
拨琴焚香,茶友共品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