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语文学习学生到底缺什么

2019-05-13李建华

语文教学与研究(教研天地) 2019年4期
关键词:课外阅读语言语文

李建华

语文素养是一种以语文能力为核心的综合素养,语文素养的要素包括语文知识、语言积累、语文能力、语文学习方法和习惯,以及思维能力、人文素养。在这种情况下,语文教师在转变教学观念的同时,还要准确把握语文学科的性质、目标和教学规律,洞察学生学习的需求,认真研究学生,把握学情,明白学生在语文学习上的欠缺和薄弱环节,只有这样,才能切实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与素养, 真正促进学生自主学习与发展。但是在落实新课标理念时,有的语文课被无序空泛的讨论淹没,教学过程有作秀嫌疑,学生交流流于形式,架空式阅读训练和写作训练让学生难有所得。热热闹闹的课堂,并没有让学生的语文能力与素养明显提高,甚至产生了语文学不学、投不投入无所谓的心态。教学实践中,我们还发现学生的语文能力与水平差强人意,语言表达、分析理解、阅读写作等方面存在明显不足。很多学生能说会道,但语言表达文气不足;思维开放活跃,但缺少逻辑与思辩。要弥补这些不足,我们只有静下心来,仔细考量我们的学生在语文学习上到底缺的是什么。

我们的学生在语文学习上到底缺什么?是积累!

一、缺基本的语言积累

积累包括语言词汇的积累,思维情感的积累,生活经验社会阅历的积累,而基本的语言积累又是学生积累中重要的奠基。没有基本语言积累就没有底蕴,没有底蕴就谈不上能力与运用,不会运用就认为语文无用,学不学无所谓。学生心里是这样看语文,家长心里也是这样看语文,整个社会都这样看语文。语文有自身的规律,积累需要时间,需要较长的过程。其实,语文学习从孩子启蒙就开始了,幼儿园,小学六年,初中三年,高中三年,到大学还有公共学科《大学语文》,有哪一门功课像语文这样贯穿学生学习的始终?为什么語文在大家心里却是如此的印象?

前段时间,看了一篇文章,题目叫《50年语文教育丢失了什么》。作者从往年高考语文试卷中阅读试题所选用的文章语言低劣说起,对比了台湾语文教育的做法,列举了台湾语文考试的一些题目,肯定了台湾语文试题出得雅正端方,不出成心与学生为敌的偏题、怪题、刁题。试卷考的是学生真正的语文素养,是平日的积累、诵读和涵咏,而不是那种所谓的“逻辑分析能力”。笔者赞同这样的观点,它切中了当前我们语文教学存在的重要问题。学生的积累、诵读和涵咏对于学生来说尤其重要,语文老师一定要引导学生善于积累、诵读和涵咏。没有基本的语言积累,语文的能力和素养将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学生的表达能力、思维能力、阅读能力、理解能力、分析能力、写作能力等等都将受到制约。

学生积累语文的途经是多方面的,课堂学习、课外阅读、影视媒体、社会交往等等。对于学生而言,老师在课堂内的语言积累引导又显得尤其重要。我们学生的表达缺乏基本的词汇,课堂发言词不达意,作文语言苍白无力,没有几个成语,不会运用修辞,没有几句名人名言,没有唐诗宋词之妙,没有中国几千年文化积淀的印记。教学中,语文老师忽略了基本语言的积累,忽略了对基本语言积累的运用,学生花了大量时间空泛的阅读、理解、分析,不知道品味语言的魅力,感悟语言的精妙。分析去分析来,课堂教学渐渐就脱离了语文的原汁原味。

语文是感性的,太多的理性就脱离了语文的诗意、语文的浪漫、语文的激情、语文的本色、语文的味道。我们语文老师教育学生的时候,也应该多点本色、诗意、浪漫、激情,多点文人的情怀,多散发点语文的味道,去熏陶熏陶学生的文感,陶冶陶冶学生的性情。在课内,教材篇目都是极好的语文范例。我们在教学中应该对学生多引导,让学生多品味。学生在学习这些课文时,首先应该积累好基本语言,让学生学会咬文嚼字,推敲语言,品味文质,让学生玩语言的味,玩语文的味。如果我们学生在老师的引导下,表达中多点“新莺出谷,乳燕归巢。花坞春晓,好鸟乱鸣”,多点“生如夏花之灿烂,死如秋叶之静美”,“天空没有留下痕迹,而我,已飞过”,多点“沾衣欲湿杏花雨,吹面不寒杨柳风”,“海纳百川有容乃大,壁立千仞无欲则刚”等等,今天积累点,明天积累点,今天用上点,明天用上点,学生会对语文没有兴趣吗?从语文启蒙开始到现在,我们学生语言积累的仓库没有装上太多的东西,和我们语文老师的积累引导是有关系的。没有基本的语言积累就不懂语言之妙,就底气不足,底气不足就不要奢谈运用,不会运用就找不到学习语文的乐趣,所学的东西仅仅停留在课本上,变成枯燥僵化的符号,于是产生学语文学不学一个样,学了也没什么用的看法。基本的语言词汇,就象盖房子用的砖和瓦,没有语文的砖和瓦,就盖不出语文的大厦,就品不出语言之妙,不懂语言之妙就不会去有意积累,学习语文的乐趣慢慢就丧失。特级教师洪镇涛的语文教材,提倡学生丰厚的积累和语感的培养,抓住了这个要害。如果小学扎扎实实积累六年肯定比现在初三水平强,初中扎扎实实积累三年肯定比现在高三水平强。积累需要漫长的过程,这是学语文的规律。语文的学习是终身的学习,笔者认为小学谈意义重大,初中谈意义重大,高中谈意义重大,到大学同样谈意义重大,任何时候开始都不迟。因为我们语文教育的整体水平并不让我们社会满意。

二、缺必要的阅读积累

阅读包括课内诵读和课外阅读涉猎。其实谈阅读涉及到的还是积累的问题,主要指思维的积累,情感的积累,生活经验的积累,社会阅历的积累等,同时也包括基本语言的积累。没有这些积累,难以有听说读写的能力。在学生生活经验、社会阅历有限的现实之下,阅读成为积累的重要的“源头活水”。

《语文课程标准》中指出: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的对话。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启迪,享受审美乐趣。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阅读,是与我们相伴一生的精神家园。这个“家园”,直接影响到我们的眼界、思想、学识和综合素养。阅读教学最质朴的要求就是要让孩子们“好读书”,能从阅读中体验快乐与充实,并提升自己的精神境界,获得基本的鉴赏能力,增强对生活的感悟能力。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进行阅读实践,尝试阅读教学的创新。我们要让学生好好读课文,熟读成诵,读出作者的思路,读出文章的语路,读出全篇的思想感情,读出自己独特的感悟和理解。在学生积极主动的朗读中实现“吟诵以感其情,吟诵以会其意,吟诵以领其韵”,指导学生在反复的“读”中,积累、感悟、体验语言材料传递的思想情感和人文内涵。

然而,学生的语文课堂阅读却近乎“戴着镣铐跳舞”,少有真正的心灵自由。现在有些语文课让学生或多或少离开了课文,淹没在空泛的讨论中。阅读课究竟应该怎样教?特级教师史绍典说得再简单不过:“读是阅读教学的不二法宝。”有几个语文老师在课堂上给了学生充分的读书时间呢?课堂上教师在忙着断章摘句,忙着纷攘的问答,忙着热闹的小组活动,忙着轰烈的过程,忙得都昏了头,哪里还记得学生到学校是来“读书”的呢?偶尔给个机会让学生读书,也是作秀式的,时间根本就不充分。从方法性原则上看,阅读是一种教学方法,是一个教学过程,是一个训练途径,是一种互动教学的理念;从目的性原则上看,阅读是一种积累,是一种感悟,是一种熏陶,是一种情感。语文课的第一任务是让学生学习语言,而读是学习语言的重要途径之一。通过熟读、背诵,使书面语言内化为学生自己的语言,才能有效地提高学生理解、运用语言的能力。朗读能够感染学生的思绪,陶冶他们的情操,提高他们的认识,从而引导学生走进语文的天地,走得进,方能悟得多,才能思得透。在阅读中学生可以感受文本之美,在阅读中学生可以体验思维之趣,在阅读中学生可以拓展求知之乐。“登山则情满于山,观海则意溢于海”,读书又何尝不是呢?当朗读者的感情被作品所激荡,当作者的心与读者的心碰撞出火花时,我们朗读便不再是见字出声,而是从自己的心底发出的真情实感的流露;那感受过程中形成的内心激流,一旦诉诸有声语言,便如飞泉流瀑,汹涌澎湃。阅读所起的作用是课堂教学中其他手段所无法代替的。

学习语言,主要不是依靠理性分析,而是靠语言的直接感受和积累。语文教材中选编的文章,大多是文质兼美的名家名篇,为学生学习语言文字提供了丰富的材料。这些文章很值得我们在阅读教学中开发与利用。例如鄂教版七年级课文《我的四季》是一篇散文,意象丰富,内涵深刻,文笔委婉,富于哲理。学生还只是处在人生道路的起点没有作者人生四季的体验,所以难以理解作者的人生感悟。“书读百遍,其义自见”。我们教学时可以先让学生反复朗读,让学生在熟读的基础上对课文蕴涵的哲理有初步的体会,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寻找含义深刻的句子揣摩品味,从而理解作者的感情和写作意图。在学生反复的阅读过程中,让学生明白“树根、石块对我犁头的磕绊”,明白“我的不毛之地”和“我的种子”,明白“干瘪的谷粒”和“特别的量具”,明白作者“冬季的盘点”。在学生的阅读之中,让学生获得情感体验与个性感悟,这是老师的分析讲解无法实现的,也是老师的分析讲解无法替代的。学生把文章读到这个份上,这个时候我们老师再不失时机点化点化,这就是象征手法,学生马上就能够明白象征,勾联写作我们也可以运用这样的表达,学生马上就知道原来我也可以会这样用的。甚至当堂让学生也用这样的方法说几句话,在这样的阅读经验积累之后,学生完成这个任务应该问题不大。

再如九年级课文《明湖居听书》,刘鹗笔下的王小玉那一双眼睛“如宝珠一般圆润,充满光泽”“如寒星一般明亮,星眸闪烁”“如秋水一般清澈,不杂尘”“如白水银里的两丸乌水银一般,黑白分明,顾盼生辉”,王小玉的演唱“像一线钢丝抛入天际”“像一条飞蛇在黄山三十六峰半中腰里盘旋穿插”等等。这些描写的妙处老师讲得出来吗?我看只可意会,不可言传。如果我们把自主权交给学生,让学生去反复诵读,反复体会,反复品味,在阅读中去体会刘鹗的语言表现艺术的高超和王小玉演唱艺术的精湛,其课堂教学效果比老师单纯地讲解分析会好得多。语文是有生命的,阅读更是充满灵性、充满快乐的。语文课堂要让学生在阅读文章时,与文字共舞,让精神欢歌,让心灵得到愉悦。教师有责任引导学生喜欢阅读,学会阅读。在阅读中积累语言,积累思维情感,积累生活经验和社会阅历,并且在阅读中积累阅读的经验,探索阅读的方法,享受学习,享受语文。

引导学生课外涉猎广泛阅读对于搞好语文教学意义重大,我们应该把课外阅读变成学习语文的一种习惯和现实需要。现在我们的学生不是没有课外阅读,但是杂、乱、散,多是迎合自己口味的低效阅读,缺乏老师的引导。也有学生选择古今中外的名著,花费了大量的时间,但是对于语文学习而言意义不大。什么样的课外阅读能够纳入到我们的语文教学中来,为我们的语文教学服务呢?贴近学生生活实际的,能够引导学生健全人格形成和正确审美的课外读物或作品;贴近社会的热点焦点问题的文章;有关学校教育问题的纪实文章;富于哲理和思辨色彩的文章;短小精美的散文雜文等等。如《时文选粹》《青年文摘》《萌芽》《意林》《读者》《特别关注》《作文通讯》《百家讲坛》和各种中学生优秀作文选等等。这些读物,有“短平快”的特点。所谓“短”指的是学生花费的时间短;所谓“平”是指内容容易为学生接受理解;所谓“快”是指见效快。在中学阶段比较适合学生选择阅读。在我们搞好课堂教学,引导好教材学习的同时,适当布置这类的课外阅读,经常打探学生读了什么刊物,读了什么文章,或者搞课外读书交流会,让写作较好的学生谈谈积累、阅读与写作的关系,使学生形成“与其临渊羡鱼,不如退而结网”的心态,激励其他学生去积累去阅读去效仿,提高自己的写作能力和水平。或者就某一方面的内容开展课外阅读活动,组织几次专题阅读报告,留点时间在课堂上交流交流,形成一定的班级阅读氛围,把课外阅读变成学习语文的一种习惯、需要和学风,学生会得到很多的收益。其他学生自然就会产生自主阅读的动力,把课外阅读涉猎当作提高语文水平与修养的有效方法和途径。学生有积累有阅读,积累了语言,积累了情感,积累了思维,积累了生活经验和社会阅历,课内阅读与课外的阅读两不误,这样,学生的作文就有旁征博引,内容就丰富翔实,就能够真切感人,富于生活情趣,就能够观点新颖,见解独到,就能够有语言的味道。

我们制定教学目标,选择教学方法,实施教学策略都是为了使我们的教学有针对性,能够取得好的教学效果,这些都因为学生的存在而有价值。符合学生需求的教学目标才是切合实际的目标,它能够想学生之所想,急学生之所急,满足学生学习过程中重中之重的迫切需求,突破学习的难点;适合学生学习的教学方法才是好的方法,它能推进学生能力提升,培养学生素质与修养,提高教学的效率;受到学生欢迎的教学策略才是好的策略,它能调动学生学习兴趣,激发学生求知欲望,发掘学生潜能。我们语文教学在积累上存在的欠缺,应该成为我们在制定教学目标、选择教学方法、实施教学策略时考虑的不容忽视的因素。

笔者不提倡新课标下的教学“作秀”,反对以课程改革的名义搞华而不实的“时髦”。教学是一种交流,应该有很强的针对性、目的性、实效性,应该切中学生学习的要害,解决学习中存在的突出问题。语文教学中“头痛医头,脚痛医脚”的做法,只能使我们的学生丧失语文学习的兴致。只有认真研究学情,认真研究学生,真正明白学生语文学习上的薄弱环节和真实需求,才能做到因材施教,才能使新课标的理念真正得到贯彻和落实,才能真正有利于学生语文能力与语文素养的提高,才能真正为学生发展夯实坚定的基础。

猜你喜欢

课外阅读语言语文
中学英语课外阅读的课内支撑
故事妈妈提升课外阅读
基于提升“文化传承与理解”素养的低年级课外阅读教学指导
“三位一体”课外阅读课程体系的实施策略
我有我语言
语言的将来
我的语文书
Action Speaks Louder Than Words 你对肢体语言了解多少
语文知识连连看
语文妙脆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