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构意象下的迥然之思
2019-05-13冯海恩
冯海恩
李商隐的《锦瑟》一直以来备受各大高中版本教材的青睐[1],成为高中语文教学不能回避的经典篇目之一。而《锦瑟》一诗自古至今以主旨朦胧而备受方家研究议论,历来亦未得一个确切的定论。元好问有诗云:“望帝春心托杜鹃,佳人锦色怨华年。诗家总爱西昆好,独恨无人作郑笺。”而对于诗歌鉴赏基础薄弱的高中学生来说,《锦瑟》里出现的意象所构成的幽眇深远的意境,更成为他们理解这首诗主旨的一个难点。笔者在教学过程中发现,关于这首诗的一些问题往往被人忽视,以致对本诗主旨理解产生了一定的偏差。本文拟就诗歌文本出发,披文入情,推求作者诗心,对《锦瑟》一诗主旨意象进行解构分析,以期对高中学生理解此诗主旨起到参考与借鉴作用,对教师在教授此诗时有一定的帮助。
一、《锦瑟》中容易被忽视的问题
在《锦瑟》的教学过程中,有一些容易被學生、甚至老师忽略的问题。首先,学生容易因诗题而把此诗认为是咏物诗,从而对诗歌主旨产生理解性偏差。而持论《锦瑟》主旨为咏物诗的,发端者应为苏轼。据《靖康缃素杂记》载:“山谷道人读此诗,殊不晓其意,后以问东坡,东坡云:‘此处古今乐志,云:‘锦瑟之为器也,其弦五十,其柱如之,其声也适怨清和。案李诗,‘庄生晓梦迷蝴蝶,适也;‘望帝春心托杜鹃怨也;‘沧海月明珠有泪,清也;‘蓝田日暖玉生烟,和也。一篇之中,曲尽其意。史称其瑰迈奇古,信然。”[2]苏轼把《锦瑟》中的意象典故与锦瑟弹奏乐曲时声音的适怨清和结合起来,遂以为《锦瑟》是咏物诗,那是因为苏轼没有抓住《锦瑟》的主旨句。而且,将颔联、颈联所运用的意象以及典故释以适怨清和,亦不甚合适。(下文详及)若然把《锦瑟》一诗认为是咏物诗的话,那作者“此情可待成追忆”之“情”又着落何处呢?
《锦瑟》一诗的主旨句比较明显,那便是“此情可待成追忆”,而其中的诗眼,不是题目中的锦瑟,而是“此情”,由此可见,作者整首诗都是围绕着“此情”来写。此诗首联,作者便以锦瑟起兴,引出“一弦一柱思华年”。在这里也便出现了第二个多数师生容易忽略的问题。首先,关于“一弦一柱思华年”的“思”,绝大多数学生,包括老师会毫不犹豫地把思读成sī,释为追忆、思念之意。其实这是不对的,锦瑟是一首七言律诗,而格律诗对于声律平仄是有其严格要求的,而此处,如果把“思”读成sī,则会与后面的“华年”构成“三平尾”的诗病。这是与格律诗的诗律要求不相符合的。七言律绝成熟完备于杜甫,而李商隐的七言律绝正是继承了杜甫的法度谨严的特点,因此,从声律平仄上来讲,一弦一柱思华年之“思”,在此处应读仄声,也就是说,应该读成sì,这是许多师生在教学与学习过程中没有注意到的。
既然要厘清“思华年”之“思”的读音问题,那势必会涉及到“思华年”之“思”的含义问题。以往我们大多数在解释“思华年”之“思”时,都将其释为动词,追忆、思念之意。粤教版高中语文教材必修三《锦瑟》“一弦一柱思华年”条下解释为“弹起锦瑟,追忆美好的青春年华”[3],而人教版语文教材则只注释了华年为何意,而没有明确解释“思”为何意。其实,“思”在古诗中有平仄两种读法,而不同的读法则蕴含着不同的意思。当思作平声读时,它作动词用,表思念、忧思之意,如“我生恨不际休嘉,浩荡忧思未有涯”(程公许《和冯洁已节夜见过二首》);当其作去声读时,作名词用,意为情思。如白居易《琵琶行》“弦弦掩抑声声思”中的“思”,粤教版必修三便将其解释为“悲伤的情思”[4]。因此,我认为,李商隐以锦瑟起兴,一弦一柱思华年的正确理解应为锦瑟所发出的声音蕴藏着美好年华的情思,而这句诗恰好是跟白居易《琵琶行》“弦弦掩抑声声思,似诉平生不得志”有异曲同工之妙的。由此亦更足以坐实,《锦瑟》主旨绝不是单纯为了咏叹锦瑟“适怨清和”的。
二、《锦瑟》的意象解构
前文的论证使我们明白,《锦瑟》一诗的诗眼便是“情思”,那么下面围绕着“情思”,我们不妨进一步解构此诗中的意象。意象是蕴含作者情感主旨的物象,但由于意象在古典诗歌发展中具有多重含义,往往容易为学生所误读,以致对诗歌主旨产生误解。下面我将尝试解构意象,探究《锦瑟》中各意象之间的联系。
《锦瑟》一诗的意象主要集中在颈联与颔联,分别是庄周、蝴蝶、望帝、杜鹃、沧海、明月、明珠、蓝田玉等。但这些意象堆砌在一起到底表达什么含义,却是教学中的一个难点。此诗并不是如苏轼所说单纯地咏锦瑟“适怨清和”,正是在于义山用“庄周梦蝶”的典故并不是表现庄周的“适”,而是表现庄周的“迷”。往昔情思,总如一梦,因梦而迷惘,故作者用庄周梦蝶,已经不止是一个“栩栩然”的问题了[5],而是要强调华年如梦,因梦而惘然,方与尾联和洽。而这场“华年迷梦”是否美好呢?诗人接着用望帝、杜鹃来渲染愁怨氛围。望帝啼鹃的典故容易让学生明知杜鹃作为表达愁怨的意象,同时也包含作者的愁绪,为下文奠定感情基础。
学生较难理解的是颈联中沧海珠泪与蓝田玉生烟之间的关系。而我认为,颈联也很难与锦瑟的“清和”结合在一起。因为珠有泪始终是悲怨的,在解释“沧海月明珠有泪”时,人教版与粤教版都是引用张华《博物志》:“南海外有鲛人,水居如鱼,不废织绩,其眠能泣珠。”[6]其实,我认为,这里还应该再引用“沧海遗珠”典故进行解释,方可更合诗意。《新唐书·狄仁杰传》载:“为吏诬诉,黜陟使阎立本召讯,异其才,谢曰:‘仲尼称观过知仁,君可谓沧海遗珠矣。”[7]结合李商隐平生经历,商隐亦如狄仁杰一般少年早慧,同为沧海遗珠,但他却不能如狄仁杰般得到赏识,最终入直台阁,因此此处若是鲛人泣珠的典故,则稍嫌不妥。还有一个细节应注意,这也是“沧海珠泪”不应是鲛人泣珠之典的明证。考涉及“鲛人泣珠”的《博物志》《搜神记》《别国洞冥记》与《述异记》,都没有提到鲛人泣珠与明月之间的关系,那么明月这一意象在此诗中具有什么意义呢?解决这一问题时,我有意识地引导学生联系曹操《短歌行》中的句子:明明如月,何时可掇?忧从中来,不可断绝。曹操求贤若渴,借明月以喻贤士,而李商隐却是“沧海遗珠”,如曹操之明月,却不知何时可被拾掇,故不由自怜落泪。因此,诗人明写是珠有泪,而非鲛人落泪。因为明珠其实就是诗人自己。由此解,方可与下句诗人引用戴叔伦谓“诗家之景,如蓝田日暖,良玉生烟,可望而不可置于眉睫之前”相合。良玉生烟,粤教版与人教版都将其解释为可望而不可即的美好愿望(理想),我觉得这是合理的。而可望不可即的意境,亦与颔联“庄周梦蝶”相呼应。由此,我们不难看出,这两联诗意象是有密切的关联的。首先,作者借庄周梦蝶来喻华年往事仿如幻梦,其后用望帝啼鹃来渲染幻梦愁绪,接着颈联用“沧海珠泪”“良玉生烟”来表明诗人幻梦愁绪的根源。而与此同时,本诗的主旨也便呼之欲出了。
三、《锦瑟》的主旨探微
无论是人教版教材还是粤教版教材,都对《锦瑟》的主旨避而不谈,同时把问题抛给学生。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三《李商隐诗两首》研讨与练习提供了悼亡说、恋情说、自伤身世说等给学生自己体会把握。而粤教版则是直接发问《锦瑟》的意旨是什么,在诗中是如何体现的,这对于人生阅历尚浅、古典诗词基础薄弱的学生来说,无疑是一個难题。
要把握《锦瑟》主旨,关键便是回归文本,结合诗人生平经历来解构。悼亡说与恋情说都是把锦瑟比喻成佳人[8],但纵观全诗,只有首联描写锦瑟,以下数联都与锦瑟没有直接的关系,而且,若锦瑟指代亡妻,五十弦当是亡妻之岁数,李商隐亡妻王氏死于大中五年,当时李商隐年方四十,王氏为李商隐续娶,不可能比李商隐年长十年,因此首联檃栝王氏年龄也不太妥当[9](也更不可能指年轻的令狐绹青衣)。而且庄周、望帝的意象必与男性有关,若是悼亡恋情,何以通篇并没有把笔墨重点放在亡妻恋人身上呢?
而自伤身世说,我认为是最切合、也是最容易为学生所接受的《锦瑟》主旨。结合李商隐的人生经历来看,他一共经历了宪宗、穆宗、敬宗、文宗、武宗、宣宗六朝,但满怀抱负、才华横溢的李商隐却始终未能一展他的政治抱负。因此,庄周梦蝶,其实指的应是华年情思终于幻梦一般消逝,因此才有望帝啼鹃之愤懑哀愁。而颈联,诗人进一步将这种自伤身世、怀才不遇的愁绪进一步渲染,沧海遗珠,蓝田美玉,终究是可望而不可即。因此,尾联诗人总结“此情”,得出的只是满含悲伤的“惘然”,而“惘然”恰好亦与之前的抱负幻梦相呼应。因此,从诗人的自身经历出发,结合诗歌文本意象分析,《锦瑟》一诗的主旨应是诗人感叹自己一生如“沧海遗珠”般怀才不遇,政治抱负难以施展,终究是一场幻梦,可望而不可即,最终只能悲叹惘然。
锦瑟是一首难懂的诗,只有回归诗歌文本,结合意象及作者经历,发散学生思维,运用所学诗歌进行解构,才可以读懂作者幽眇深远的诗心。
注释:
[1]李商隐《锦瑟》分别入选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三、粤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三以及苏教版高中语文必修四.
[2]黄朝英.靖康缃素杂记.[M]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102页.
[3][4]崔大江.冯善亮.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必修三.[M].广州:广东教育出版社.2015.114页.118页.
[5]周汝昌.千秋一寸心:周汝昌讲唐诗宋词.[M].北京:中华书局.2016.241页.
[6]张华.范宁.博物志校证.[M].北京:中华书局.2014.24页.
[7]宋祁.欧阳修.新唐书.[M].北京:中华书局.2000.3343页.
[8]历代诗家讨论锦瑟主旨时,无论是持悼亡说还是恋情说,都把锦瑟看作是佳人象征。如《唐诗纪事》以锦瑟为令狐丞相青衣,冯舒引李商隐《房中曲》中“锦瑟长于人”,以锦瑟指李商隐亡妻王氏.
[9]刘学锴.余恕诚.李商隐诗歌集解(增订重排本).[M].北京:中华书局.2004.1598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