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育单元教学设计指南》 对我有用吗?
2019-05-13朱利荣周斌
朱利荣 周斌
摘 要:当前,有部分教师在设计课时计划时很少从单元、模块的角度出发,因而出现同一项目相邻课时关联度不高、课堂教学各要素之间缺乏有机联系等问题。为增强教师的单元教学设计能力,在组织区级培训时虽对单元教学设计的要素、规格等内容进行了详细的讲解与指导,但由于教师的认知水平存在一定差异,有少数教师对《体育单元教学设计指南》的理解出现了偏差,这也对如何进一步提高区级教研的质量提出了新的要求。
关键词:体育单元;教学设计指南;核心素养;区级教研
中图分类号:G633.9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2410(2019)04-0056-03
一、问题的提出
(一)存在问题
随着体育课程改革的深入推进,学科核心素养的培育已迫在眉睫,进而对单元教学设计提出了新的要求。目前,体育教师在设计和实施单元教学过程中遇到了诸多困难。如,尚不能有效整合教学内容、单元教学目标宽泛且可测性不强、单元内课次之间的关联度不高等问题。当前,大部分体育教研组开展的课堂教学研究都是以课时为单位进行的备课、上课、评课等活动,很少以单元、模块、主题为单位开展“结构化”的研究与实践。因此教研组层面的课程主要表现为“教学进度表”和“课时教案”,缺乏对教材结构的深度分析与研究,存在着课时与课时的关联度不高等问题。因此,试图通过专题学习、课堂教学实践、主题研讨、实例分析等途径,加强对单元教学设计的系统研究,理解单元教学设计关键环节的流程、属性和问题导向,使教师能够在案例的指引下,开展基于学生核心素养培养的体育单元教学活动。
(二)活动背景
2018年9月,由上海市教委教研室编著的《学科单元教学设计指南》丛书向全国发行,为提高教研组和教师的单元教学设计能力,于近期在区级层面开展了“在核心素养背景下提高单元教学设计能力”的现场教研活动,活动流程为主题报告(教研员主讲)→单元教学设计文本解读(上课老师主讲)→课堂教学实践(只呈现主教材内容)→主题研讨(围绕文本和课堂教学实践课内容)。旨在通过理论讲解、实践操作、交流研讨等三个环节来帮助教师理解《单元教学设计指南》的内涵和价值,指导教研组和教师要基于“学科核心素养→课程标准→单元设计→课时计划”的课程环节,提高教师分析教材与学情、活动设计、评价设计、资源开发等能力,为提升教师的单元教学能力奠定基础,从而促进教师专业化发展。
二、研讨过程的情景再现
交流研讨环节(节选):
教研员:刚才大家聆听了《体育单元教学设计指南》的解读报告,大家对单元教学设计的要素和单元设计的“规格”(包括流程、属性、路径、策略、问题导向)有了很清晰的了解。又经过上课老师的说课以及现场上课,大家对单元教学设计及教学实施有了更进一步的理解和思考。下面就如何科学设计单元教学活动及有效实施单元教学展开讨论,希望大家发表你们的真知灼见,也可将自己感到疑惑的地方提出来一起研讨。
上课老师:以前我上公开课只关注课时设计(课的设计与课时计划),很少從单元的角度去设计每个课次,因此就不会去关注单元目标,显而易见这对培育核心素养、落实课程目标、实现教学内容“结构化”是非常不利的。在区学科中心组老师的指导和帮助下,通过这次区级教研活动,我对如何设计单元教学、发挥单元教学的效能有了很深的体会与感悟。如,在鱼跃前滚翻单元活动设计中,我设计了三个层层递进的单元活动,即体验蹬地有力团身紧的活动、蹬地跃起的活动和腾空后屈臂缓冲的活动,这是学生掌握该动作必须要经历的活动,否则就很难有效掌握其动作。在今天的课堂教学实践过程中,我让学生在熟练掌握第一个学习活动要求的动作技能基础上,反复练习第二个学习活动所要掌握的技能,如果有学生不能掌握第一个活动要求所需要的技能,就必须进行分层教学,让基础薄弱的学生继续进行第一个学习活动,否则这些学生就会对动作一知半解,也掌握不了其核心技术。这在以前我是比较忽视的,没有从整体上考虑和设计学生必须要经历的学习活动,这也就是为什么要设计单元活动的要义所在。
A听课教师:就设计单元活动而言,我明白了其中的含义,缺少了前期必要的学习活动,就会影响学生掌握后面的动作技能。但对设计单元教学目标,我认为是没有多大作用和必要的。如,本单元的知识技能目标是:掌握鱼跃前滚翻的动作技术及要领,学会欣赏与评价,建立自我保护与帮助意识,并能运用于日常生活中;身体发展目标是发展力量、柔韧、灵敏等体能,提高控制身体平衡的能力。从上述目标中可以看出,单元目标相对课时目标而言就显得比较笼统,很难检测。其实,我们只要达成了每个课次的教学目标就可以了,因此我觉得制定单元教学目标就没有多大作用,纯粹是文字游戏。
此时,研讨现场出现了窃窃私语的交流声,少数教师也附和着……
此时教研员追问了一句:制定课时计划目标的依据是什么呢?是课程目标吗?大家可以讨论……
听课教师七嘴八舌地交流着,有的教师认为直接从课程标准到课时目标,显得太突兀了,缺少衔接的内容,就像拿着《课程标准》这本书是不能上课的,还需要教材;有的教师认为制定课时目标可以随意一点儿,只要学生在课堂上学到一点儿东西就可以了……众说纷纭,谁也说服不了谁。
教研员随后又对单元目标进行了阐述:其实,单元教学目标是指学生通过一个单元的学习所要达到的预期效果和标准,也是制定课时目标的直接依据,不是可有可无。而制定单元目标的依据是课程目标。从课程目标到单元目标再到课时目标,它是采用替代、拆解、组合的方式来进行逐级分解的,可以通过层级分析法、类属分析法、信息加工法、要素分析法等方法来逐级分解直至制定课时教学目标。我希望大家回去以后仔细研究,慢慢消化,并通过实践来提高自身的单元设计能力。
话音刚落,现场一片寂静,虽然部分教师的脸上还明显挂着疑惑的表情,但我想大部分教师也许已经明白了其中的含义,看来今天教研活动的效果还不错,不禁暗自得意。
冷不丁,一句刺耳的话传到了我的耳朵。
B听课教师:我刚才询问了上课老师,他用了10天左右的时间设计了鱼跃前滚翻单元计划,除了单元教材教法分析对我有启发以外,其他几个要素都没啥用,如单元目标宽泛性、可有可无的学习活动(体育学练本身就是活动)、评价的形式化等,费时又费力,哪有精力做这些事,对我而言《单元教学设计指南》几乎没用。
现场再次一片寂静,连掉一根针的声音都能听见。此刻,没人再愿意发言了……
教研员:B老师观点也代表了一小部分老师的想法,《体育单元教学设计指南》真的没用吗?我想再问大家一个问题:对于不同年级的重复性教学内容你们是怎么设计的?如,每个年级都有50米快速跑的教学内容,如果不从单元的角度出发设计不同年级的50米跑内容,那么你们是不是各年级50米的教学内容是一样的?答案显然是否定的。因此,我们很有必要进行单元教学设计,分解、传递和落实课程目标,统整单元内所有课时的目标,设计单元教学活动、单元评价内容和单元教学资源,从而解决课时之间关联少、关注点狭窄、对体育单元理解程度浅等问题。当然,设计一个单元不仅仅是教师个人的事情,更是学校体育教研组的职责,应集所有教研组成员的智慧,根据本校本班学生的情况,科学合理地进行单元教学设计。
……
也许是尊重教研员,也许是迫于教研员的气场,不再有人提出异议了,但明显能感觉到有一部分教师对如何进行单元教学设计还存在不少疑惑和问题。
三、分析与反思
(一)提高认识,注重实践,这是提高教师单元教学设计能力的前提
在日常的教学中或学区课堂教学展示活动中,教师基本都能拿出一份比较令人满意的课时教学设计文本,但很少有教师能拿出单元教学流程文本,尤其是单元教学设计文本。这主要是因为设计一个单元教学活动比较困难而且也烦琐,再加上专家学者缺乏对单元教学设计的系统研究,因而可借鉴的材料极少。
为适应课程改革的需要,基于“核心素养”“三化(小学兴趣化,初中多样化,高中专项化)教学”,上海市教委教研室推出了最新研究成果《单元教学设计指南》,旨在解决课次之间缺乏有效衔接与系统性、单元内同一教学内容碎片化等问题。因此需要教师提高对单元教学设计意义的认识,理解单元教学设计的要素与“规格”。通过实践与反思,进一步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摒弃原本一直沿用的以课时为单位的“备课、上课、研课”模式,需要教师从单元规划、单元教材教法分析、单元年教学目标、单元学习活动、单元评价、单元资源等要素去综合设计一个单元教学活动,并积极开展单元教学实践活动。
(二)通力合作,勇于探索,这是提高教师单元教学设计能力的关键
校本教研是教师实现专业发展的有效途径,也是缩小学校教师个体之间差异的有效方式。当前,校本教研存在低效能现象,它不仅抑制着校本教研自身的健康发展,也阻碍了教师的专业发展。导致低效能的一个重要原因是教师参与校本教研的积极性不够、教研制度不完善、组内合作研究缺乏深度等问题。
《体育单元教学设计指南》的应用仍是以校本教研为主,它是指导教研组要基于单元教学开展教研活动,要求群策群力,共享智慧,合力研究,勇于探索课堂教学实践。要聚焦“单元教学问题→研究问题并提出解决方法→课堂教学实践→反思单元教学有效性”模式,这既能提高教师单元教学设计的能力,也有助于教研组团队建设,更能提高校本教研活动的有效性。
(三)分析“师情”,分层教研,这是提高区级教研有效性的根本
一般的区级现场教研活动是不分教师年龄、职称、骨干级别的集中式教研活动,即使是开展部分年龄段教师(如35周岁以下教师)参与的教研活动,教研员也不会去分层进行教研活动的。由于教师个体对教学理念的认识、新知识新技能的接受能力、课堂实践能力、反思能力等方面存在较大差异,因而对教研与培训的需求与要求也就不一样了,这就容易造成教师 “吃不饱”和“吃不了”的现象,也就会影响区级教研活动的针对性和有效性。
在本案例中,教研员为了将《体育单元教学设计指南》运用到课堂教学实践中,就组织了区级教研活动,但由于教师之间的专业化水平存在较大差异,导致部分非骨干教师和青年教师不太理解单元教学设计的作用与价值,也就出现了“《单元教学设计指南》对我没用”的论调。因此,为提高区级教研活动的有效性,教研员应在充分了解和分析基层教师专业水平的基础上,根据“师情”开展分层教研,以期取得良好的教研效果。如,组织骨干教师教研活动时,可以从“基于课程标准的教学评价”“学科核心素养”这个视角来谈单元教学设计;组织刚入职青年教师教研活动时,可以从“课堂教学设计”“课堂教学模式”这个视角来谈单元教学设计。通过分层教研,以满足各层次教师的培训与教研需求,这也是提高区级教研活动有效性的途径与方式。
(四)预先研究,共同参与,这是提升区级教研品质的保证
在组织区级教研时,要将教研活动的内容提前发给基层教师,让教师对所要学习的内容提前做好“备课”工作,做到有的放矢。也可在学校教研组层面上预先对要学习的内容进行校本研究,找出学习中碰到的问题或疑惑,捋一捋是哪个环节出了问题,并及时地把问题记录下来,等待参与区级教研活动时与大家共同商讨、切磋,真正做到有备而来。同时,要充分调动所有教师参与的积极性,做到“齐参与,共议题”,有效提高区级教研活动的品质。如预先给每个学校的体育组分配好不同的任务,规定以学校体育组为单位,就某个问题说想法、談思路,或叙经验、述见解,让其他学校的体育组教师进行补充,表达自己对这个问题的见解。这样在研讨过程中才会出现“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研讨气氛,教师才能放开手脚,各自亮出自己的观点,对出现的问题进行实事求是的分析与评价,而不再是“只讲好话,不讲缺点”的虚假研讨。通过这种有实质意义的“思维的交换、思想的交锋”的教研活动,给予每位教师的是启示,也会逐渐形成互帮互助、优势互补、组内共享、形成合力的教研氛围,从而提高教师的专业化水平,最终实现提升区域教研品质的目的。
(上海市崇明区教育学院 202150)
(上海市崇明区民本中学 2021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