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基层党建的实践发展、阶段特征与创新路径
2019-05-13冯志峰罗家为
冯志峰 罗家为
[摘 要]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新一届党中央创造性地做出了全面从严治党的战略布局,并在实践中不断向基层延伸。基层党建形成了服务型党组织建设、党建引领创先争优、干部队伍建设、组织方式重构四种创新类型与价值启示;呈现党的建设与具体中心工作深度融合、标准化与信息化齐头并进、党建领域逐步全覆盖、党建制度与机制渐趋多元化的阶段性特征。新时代,要以制度建设释放党建红利、以组织体系重构增强服务能力、以锻造高素质干部队伍夯实组织基础、以信息化和标准化提升科学化水平、以容错纠错和激励机制激发活力,不断提高基层党建工作质量。
[关键词]新时代;基层党建;制度建议;组织体系
中图分类号: D2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410X(2019)02-0003-09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发展成就举世瞩目,中华民族在民族复兴之路上迈出了坚实的一步。当前,国际国内环境瞬息万变,世情国情党情发生了深刻的变化。“四大考验”具有长期性、复杂性和严峻性,“四大危险”更加尖锐地摆在全党面前,“四个不纯”仍然存在,基层党组织弱化虚化边缘化问题严峻,成为党加强执政能力和领导水平的重要挑战,加强党的建设成为新一届领导集体所要面临和解决的重大历史使命与政治责任。为此,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新一届党中央高度重视党建工作,在不同场合多次阐释了关于党的建设重要论述,做出了全面从严治党这一重大战略布局,推动了党的建设这一“伟大工程”迅速发展,并不断向基层延伸,为基层党建研究提供了鲜活的素材。
一、案例来源与研究方法
就样本经验而言,我们遵循“典型”的原则,以类型学的研究范式对多个典型个案进行总结和提升,以抽象出对党的十八大以来基层党建实践创新与发展特征的全面概括。分析样本来自2013年~2017年两届全国基层党建创新典型案例征集评选活动所选出的获奖案例(见表1)。这一活动由中国浦东干部学院、人民网·中国共产党新闻网、中国组织人事报社和组织人事报社联合举办,每一届在全国评选出最佳案例30个,优秀案例60个。本文提取了两届评比在基层党建方面有独特创新做法的最佳代表性案例共计60例,涉及全国各个省市区企业、农村、机关、学校、科研院所、街道社区、社会组织等各个领域,代表性较强,覆盖面广泛,以期能够全面、准确地把握基层党建的实践样态,勾勒出新时代基层党建创新的基本图景。
在研究方法上,本文采用“多案例—内容”比较分析方法。多案例研究是一种“重复试验”,通过将一系列各具特色的案例串联起来,可以使案例的解释力在多次“重复试验”的叠加中不断得以检验和修正,基于这些案例基础上抽象出来的建构性解释能够更加准确和科学。内容分析法主要是以文献内容为对象的研究方法,其实质是对研究对象所包含的具体表征信息进行分析、总结和提升,由表及里抽象出表面内容背后的本质逻辑规律,用来考察文献中的历史和社会现实。根据基层党建样态的多案例性与个体差异性特征,采用这一方法能够将各具特色的案例分类、编码、归纳和研判,对基层党建案例样本的内容进行系统分析和总结。通过这一方法对多个典型案例内容的考察与分析,超越了个案概括的特殊性与微观性的局限,展示新时代基层党建创新的全景画面。
二、当前基层党建创新的主要类型
基层党建的快速发展涌现出一系列创新实践。本文以全国基层党建创新案例库分类为基础,结合案例样本的具体情况,将基层党建的实践类型分为以便捷为民服务为特征的服务型基层党组织建设、以力争上游锦标赛为特征的基层党建创先争优、以提高干部队伍素质激励勤政为特征的基层干部队伍建设、以组织体系重构为特征的组织设置方式创新四大类型。
(一)服务型党组织建设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社会管理体制和经济体制的快速转型,管制型政府逐渐向服务型政府转型,国家治理体系与治理能力现代化也被提上日程。政党治理要适应国家治理现代化的要求,党的基层组织建设就要实现从“管理型”向“服务型”转变[1]。党的十八大报告指出,要以服务群众、做群众工作为主要任务,加强基层服务型党组织建设,为基层党建指明了方向。
面对社会经济转型以及国家治理现代化对党的建设提出的新要求,各地服务型基层党组织建设蓬勃发展。浙江嘉兴通过“96345”党员志愿者服务,打通了联系服务群众的“最后一公里”,提升了党的群众组织力,实现了党员与群众的“零距离”。江苏海安探索了事务代理构建服务下沉型基层党建新模式,有力地推动了基层党建重拾“服务”的本位功能,把握了新时代基层党建的关键和核心,夯实了基层党组织的合法性基础。山东青州通过密织市、镇、社区、村、联户干部五级服务网格,搭建线上、线下两个平台,构建了上下贯通、规范运行的党群服务体系,党员干部作风大为改善,促进了为民服务载体的多样化。
加强服务型党组织建设是适应新时代政府职能转变以及服务型政府建设发展的必然选择,也是社会经济转型期进一步密切党群关系的应有之义。这些党建实践创新从思想观念、组织体系、工作方式等方面促进了基层党建工作的系列性变革,推動了基层党组织服务的个性化、制度化、市场化、多元化和社会化,增强了党对社会发展的适应能力。
(二)党建工作创先争优
通过党建引领,围绕中心、服务大局是当前党建工作的重要遵循。在压力型体制之下[2](P237),上级组织对下级组织层层传达、层层考核,促使基层组织具有很强的创先争优意识,是基层党建的一个重要的动力机制。通过创建先进基层党组织,争做优秀共产党员,也增强了党组织引领力以及党员干部的示范带动作用。
面对现实问题的倒逼以及上级组织的考核,基层党组织创先争优如火如荼地在各地开展起来,加强了党建对各项工作的引领作用。湖北武汉武钢金资公司根据党建工作安排,开发出党建工作创先争优管理系统,不仅提高了党建效率,也推动了“学习型、服务型、创新型”基层党组织的发展。新疆克拉玛依市克拉玛依区通过强化社区“红细胞”工程,强化了党员教育管理,发挥了党员先锋模范作用,进一步融洽了党群关系。贵州铜仁创新“民心党建+信合+”模式,激发了金融活力,增强了贫困村群众致富能力,进一步壮大了集体经济,开辟一条基层党建创新引领精准脱贫的发展新路。
党建引领创先争优不仅是基层党组织对我国压力型体制的一种組织行为的回应,也是新时代不忘初心牢记使命的一种自觉进取的理想信念。为了应对压力型体制之下对各项工作的考核,基层党组织通过各种方式获取组织绩效,在考核之中力争上游;为了推进新时代党的建设伟大工程,促进社会经济全面发展进步,基层党员干部奋发向上,发挥了先锋模范作用。这对于保持党的先进性和纯洁性,增强基层党组织的合法性,加强党对基层工作的领导无疑具有重要的作用。
(三)基层干部队伍建设
党和国家的事业需要党的干部去推动和实现,基层干部队伍是一支中坚力量,是党的组织体系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一段时期以来,干部队伍建设出现了激励不足、缺乏活力、考核方式不科学、监督管理不严、能力素质弱化、思想教育泛化等问题,与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不相适应,也难以适应国家治理与现代化转型。
就干部队伍建设而言,河北景县创新农村支部书记“三定三评一落实”目标考评机制,定目标、严考评、明奖惩,支部书记焕发了工作热情,干部作风大为改善。陕西石泉县在深入基层实地调研的基础上,建立“敢抓敢管”机制,树立了正确的用人导向,提升了干部的担当意识,激发了干部队伍活力,倒逼干部积极主动履职尽责,破解了干部为官不为的难题。湖北武汉新洲区全面推行“直评村干部”实践,通过自下而上的评议和监督,破解了村级党组织软弱涣散等一系列难题。山东潍坊形成了“全域覆盖、全员轮训、全面提升”的党校教育模式,提升了党校教育的实效性。广东湛江实施“失联党员归队工程”,有效解决了失联党员“有家不能归、有家不想归”的问题,全面提升了党员队伍管理水平。
显然,基层干部队伍建设涉及党员管理、干部选拔、绩效考评、转变作风等方方面面,在培养忠诚干净担当的干部并选优配强领导班子上迈出了坚实的一步,有力地推动了党的组织建设。基层干部队伍建设是对现实问题的有力回应,社会转型以来积累的干部队伍信仰弱化、作风不实、活力不足、领导本领不足等问题初步得到了遏制和改善。
(四)组织设置方式创新
随着工业化、新型城镇化的发展,中国社会开始由原来的城乡分割、封闭静止走向城乡一体与开放流动,流动党员日益增加。社会的流动和分化对原来封闭、孤立、地域分割和单位分割的基层党组织体系提出了挑战,社会治理结构变化对基层党建提出了新要求[3]。必须打破原有的组织结构,加强党的组织体系建构,以适应新时代开放流动、合作共治的社会样态。
四川凉山创新设置乡镇(街道园区)“优秀青年人才”党支部,承担起发展党员、引领群众、管理流动党员的职能。农村优秀青年人才可以直接向这一党支部提交入党申请,避免了村党支部各种利益纠葛和刁难,为基层党组织输入了大量的新鲜血液,改善了基层党员的年龄结构和知识结构,流动党员也找到了组织的归属感。内蒙古林西推行“1+3”党组织设置模式,把“支部建在合作社” “党组织建在产业链上”,把党组织的政治及组织优势转变为农民的合作优势和发展优势。重庆涪陵构建了区协会党委—分会党总支—支会党支部三级横向到边、纵向到底的全覆盖党组织网络体系,整合了非公领域的资源,深化了对这些市场主体的个性化和专业化服务,破解了小微企业、个体工商户和专业市场党建难题。
不难看出,随着社会的转型,传统基层党的组织体系已经难以满足党建的需要,也与国家治理体系与治理能力现代化建设不相适应。上述地方基层党建创新实践表明,基层党的组织体系要随着社会经济实际情况的发展进行突破和重构,只有通过构建与当前社会现状相适应的党的组织体系,才能实现政党建设的转型和升级,同时强化党建的引领和服务功能。
三、十八大以来基层党建的阶段性发展特征
党的十八大之后,特别是全面从严治党提出以来,全国各地纷纷开始加强党的建设,并在实践中不断创新,党建工作产生了大量实践创新以及丰富的理论成果,呈现丰富的发展势态。对全国基层党建创新案例的实践进行对比、归并、提炼和概括,发现新时代基层党建呈现如下四个阶段性特征。
(一)党的建设与具体工作深度融合
长期以来,党建工作与业务工作的“两张皮”现象既影响了党建工作的成效,也不利于具体业务工作水平的提高。抛开具体业务工作而谈党建,无疑是妄想建造党建的空中楼阁,失去针对性和目的性;离开党建而做具体业务工作,无疑是有悖于党的领导,工作也就没有了政治保障,必将陷入混乱之中。为了更好地做好党建工作,提升业务工作水平,一些地方探索出党建工作与具体业务工作深度融合,相互促进,相辅相成的发展模式。
北京朝阳区“红芍社”以党建引领基层社会服务管理创新,通过创新组织架构、注重制度建设、拓展党员服务领域、丰富社区文化建设,增强居民的认同感和归属感。这一创新将党建工作与社会管理服务创新结合起来,增强了社区党组织的凝聚力和战斗力,充分发挥了党的建设对社会管理与服务这项具体业务工作的引领作用。福建宁德坚持“五抓五促”,创新“党建+脱贫攻坚”发展模式,通过抓扶贫先扶志、抓组织功能提升、抓骨干队伍建设、抓工作重心下移、抓保障激励机制,将党建工作寓于脱贫攻坚的中心工作之中,切实发挥了基层党组织在脱贫攻坚中的战斗堡垒作用,实现了党建工作与扶贫工作的深度融合。
东西南北中,党政军民学,党是领导一切的。党建工作涉及社会经济发展的方方面面,这也是党的组织优势。做好党建工作能够为各项具体业务工作提供坚强的政治保证与组织保障;各项业务工作的开展也为党建工作提供了丰富的载体、多样的形式,增强了党建工作的动力和活力,二者融为一体,相辅相成。在具体业务工作中强化党的建设,在党建活动中渗透相关具体业务工作,开展的工作才会丰富多彩、鲜活生动,各项活动才有凝聚力和影响力。
(二)标准化与信息化建设齐头并进
长期以来,党建工作标准化的缺失导致党组织政治功能不强、组织软弱涣散、从严治党缺位。同时,随着移动互联网、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社会的开放性与流动性空前增强,传统的党建方式已经难以满足社会需求,信息化已成为当前党建工作的重要特色和创新点。
就标准化建设而言,上海华阳路街道通过制定社区综合服务管理工作标准、社区工作岗位标准、社区综合服务管理运行保障标准,提炼总结基层党建的各项标准,清晰理顺了基层“1+2”党组织工作机制,实现了“三建融合”区域化大党建运行机制的规范化、常态化运作。红豆集团实施制度选人、交叉任职、创优争先,实现了人员管理的制度化;推行“支部建在一线” “双培养” “统筹共建”,实现了组织建设的规范化;通过确定党建目标、分解工作流程、实施过程控制,实现了党建工作的程序化。
从信息化建设来看,贵州贵阳建立了“党建红云”平台,按照信息化、数据化、自流程化、融合化的要求,建成了“一云” “两库” “六大应用”,探索了一条“用数据说话、用数据决策、用数据管理”党建新路子。江苏昆山建立了一套包括基层干部信息管理、发展党员纪实、组织关系转接、积分管理、电子考试、手机党校以及组织生活记录等功能模块的党建信息化管理系统。通过全程纪实力、实现网上审批、推行积分管理、开展线上学习、进行数据分析、严格过程监管等措施,实现了发展党员的规范化、关系转接的便捷化、日常管理的严格化、党员教育的随身化、基层干部管理的科学化、工作督导的精准化。
概言之,党建工作的标准化让党员行为有了准则、行动有了依据、做事有了规范,巩固了党建工作成效、提升了党建科学化水平。同时,党建信息化为党务公开、理论宣传与理论学习等提供了便利条件,有助于上情下达、下情上传、密切联系群众[4]。不仅如此,党建工作呈现标准化与信息化建设齐头并进、相互融合的发展趋势,信息化中有标准依据、标准化中有信息技术支撑,进一步开拓了党建工作发展的新局面。
(三)党建工作领域逐步实现全覆盖
目前基层党建工作存在着国企、机关事业单位等传统领域党建强,非公企业、社会组织等新兴领域党建工作滞后甚至空白的现象,导致党的领导在这些组织间难以落地,也不利于非公企业以及社会组织的健康良性发展。为此,党的十八大指出,要全面推进各领域基层党建工作,扩大党组织和工作覆盖面。
在农村基层党建上,江苏如东通过推进村级公共服务中心建设、组建党员志愿服务队、创新“四式四定”服务方式、完善制度统筹激活服务要素,推动了农村基层党组织从“越位”处“退位”,在“缺位”处“补位”,实现了“服务型” “开放型” “民主型”党支部的转变。在城市社区党建上,黑龙江牡丹江构建社区大党委共建机制,通过搭建服务平台,促进多元主体参与,整合社区内党建资源,实现了区域党建互利共赢,激发了社区党建新活力。在国企党建上,中国信达公司创造了国有企业基层党支部书记培训的实践,推行以支部日常工作为主线开展全流程演练、对疑难问题组织现场汇报、严格考试测评等措施,提升了基层党组织主体责任意识,增强了党支部书记党性观念,树立了党建工作的创新意识。在非公企业与社会组织党建上,山东青岛以“四级联动”区域化组织领导体制破解了“条不顺、块不强”的难题,以两个覆盖协同推进的区域化动态覆盖机制破解了“无党员、无组织”的问题,以两个功能同步增强的区域化作用发挥机制破解了“活动少、功能弱”的问题,以“四轮驱动”的区域化动力保障机制破解了“保障低、动力小”的问题。
显然,党建工作逐渐由体制内部向体制外部覆盖,党的组织在非公企业、社会组织、自治组织的领导力和影响力不断增强,逐渐实现了党建工作的全覆盖。同时,从各类组织的内部来看,党建工作逐步向精细化转变,党的组织与具体的业务组织呈现深度融合的发展态势,在各类组织内部实现了从纵横到边角,组织内部的全覆盖。
(四)党建工作制度与机制形式多样
制度具有稳定性、规范性和刚性约束,良好的制度能够有效释放制度红利,规范人们行为,促进实践发展。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把制度建设贯穿其他“四大建设”之中,由此可知制度建设对党的建设至关重要,融合了党的建设各个方面。党建制度建设的滞后导致了党建工作热闹一阵过后重归冷清,影响了党建工作的可持续推进。
党的十八大以来,各地在党的建设实践中高度重视制度建设,在形式创新的基础上,加强制度创新,制度建设成效显著。福建福州建立乡镇(街道)党(工)委书记党建责任考评机制,通过建立以“查述问评”为主要内容的党建责任考评机制,对全市乡镇(街道)党(工)委书记普遍开展党建责任述职考评,促进了基层党建“一把手”责任制的常态化。浙江诸暨创建“群众档案”,以村民小组为单位建册存档,对村级信息和户信息进行登记造册,开展领导班子“驻点式”服务、机关干部“结对式”服务、村干部“管线联片式”服务等,构建一整套动态地联系和服务群众的党建工作机制,推动了基层党建工作重心下移。江苏丹阳通过推行基层网格化管理、建立民情信息收集机制、开展深入走访排查活动,实现民需有人问,零距离倾听群众诉求;通过强化服务队伍建设、服务阵地建设、服务制度建设,实现民事有人管,服务“零缺位”;通过结对共建帮扶、志愿服务惠民、慈善捐赠解困,实现民困有人帮,关怀“零空白”;通过建立党群“连心室”、矛盾大调解工作体系、信息化服务平台,实现民憂有人解,互动“零障碍”。
党建工作制度化建设成绩斐然。既有落实党建工作责任制,激发党组织领导人积极性与主动性的制度建设,也有建立“敢抓敢管”机制,破解基层党员干部为官不为现象的制度建设,还有重塑服务型党组织,实现党与人民群众密切互动,零距离服务的制度建设。这些制度建设从根本上推动了党建工作不断走向制度化、规范化和常态化,提高了党建工作的效能。
四、新时代基层党建的创新路径
党的基层组织最贴近人民群众,与人民切身利益密不可分,基层组织的先进性与纯洁性关乎民生问题与政治稳定。那么,新时代基层党组织应该如何定位其功能和角色,如何继续加强基层党组织建设呢?党的十九大报告强调提升基层党组织的组织力和政治功能后,在党务公开、基层党组织任期、党纪党规执行、支部工作开展、干部培训、干部队伍建设等方面进行了全面规划。
(一)以制度建设为关键,持续释放基层党建制度红利
制度具有规范化、常态化以及刚性约束力,是一个组织能够平稳运行并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保障。当前,党中央已对基层党建的各个方面进行了顶层设计,印发出台了一系列相关文件,初步架起了基层党建的框架。在实践层面,涌现诸多各具特色的制度创新。但从更大范围的基层党建实践来看,制度建设相对滞后,一些地方制度建设缓慢,有的地方重建设轻落实,尚未形成常态化的运行机制,影响了基层党建制度红利的释放。
推动基层党建以制度建设为关键,创新可持续发展。首先,要深入学习党中央对基层党建的顶层设计和部署,全面把握基层党建的整体制度框架,以更高的政治站位贯彻落实好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对基层党建的重要要求。其次,对于缺乏制度建设动力,建设进程缓慢的一些基层党组织,上级党委(组)应积极协调,既要从人力、财力上给予支持,也要加强政治领导,督促基层党组织根据资源禀赋、社会经济发展基础的实际情况设计适合自身发展的基层党建制度目标,加快制度建设步伐。此外,对于好的制度难以落地的基层党组织,要以党章和宪法为保障,加强上级组织的考评与人民群众的监督,构建权责一体、公开透明的制度运行机制,提高触犯制度的成本,促使好的制度能够在实践中发挥作用。不仅如此,制度建设要贯穿党的政治建设、思想建设、组织建设、作风建设以及纪律建设之中,以织密制度之网,确保制度对基层党组织建设的全覆盖,持续释放基层党建制度红利。
(二)以组织体系建设为重点,增强基层党建服务能力
基层党组织贴近人民群众,是服务群众的主体力量。改革开放以来,随着中心工作转向经济建设,计划经济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转轨,“党社关系”发生了结构性变化,由“党社同构”向“党社融合”的趋势发展[5]。原来条块分割、封闭僵化、权责不一的基层党组织体系越来越难以适应市场经济条件下社会分化的现实;加之基层干部队伍建设滞后与经济社会发展,这些都不同程度削弱了基层党组织的服务功能。
增强基层党建服务能力要以提升党的组织力为重点,突出政治功能,优化组织设置,理顺隶属关系,创新活动方式,扩大基层党的组织覆盖和工作覆盖。一方面,继续优化基层党组织设置,各地基层党组织要在党委(组)的指导下,结合自身经济社会发展的实际情况,以服务群众需求为导向,打破原有不合理的组织设置,构建组织精简、服务高效的基层党组织体系。按照有利于加强党的领导、有利于开展党的组织生活、有利于党员教育管理监督的原则,探索创新党组织设置方式,把党建工作的链条延伸到每一个领域,让每个党员都能找到组织[6]。另一方面,加快理顺不同层级党组织之间以及基层党组织之间的权责隶属关系,强化基层党组织的政治领导功能、群众服务功能、利益协调功能、资源整合功能,以适应当前分化的社会对多元共治和利益协调的需要。只有通过党的组织体系全面覆盖、优化设置、运转顺畅,才能更好地引领和服务基层群众。
(三)以锻造高素质干部为抓手,夯实基层党建组织基础
中国共产党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党员干部,特别是领导干部是党和国家各项事业的中坚力量。他们只有贯彻和执行党的方针政策和路线,团结和动员群众一起艰苦奋斗,担当实干,才能最终实现奋斗目标。同时,干部队伍是执政党人格化的体现,执政党总体上是一个抽象的概念,人民群众感知党和了解党,最直观的方法就是观察身边的党员干部,他们的一言一行都关乎广大群众对中国共产党的评判。
加强基层干部队伍建设,培养一支忠诚干净、素质优良、担当实干的基层干部队伍是新时代基层党建的重要内容。一方面,筑牢党员干部的思想道德防线。中国共产党一贯的选人用人标准是德才兼备、以德为先、任人唯贤,因此,要把政德建设摆在重要位置,坚定思想信念,筑牢思想之堤。另一方面,强化基层党员干部培训,狠抓基层干部的专业素养与领导本领,提升基层干部为民服务的能力素质,以适应急剧变化的社会现实。逐步增加基层党员干部的培训和学习机会,扩大培训和学习的覆盖面,提升各级培训单位的办学质量水平。此外,坚持严管和厚爱结合、激励和约束并重。基层党员干部最贴近人民群众,一旦他们掌握的公共权力不受约束,很容易腐化堕落,侵害群众利益,损害党的形象,必须加强对其管理和约束。基层党员干部同时是战斗在基层社会第一线,由于处于行政系统的末梢,面临着巨大的工作压力,更应该加强对基层干部的关心和信任,努力在工作上、生活上、情感上给予关心和支持,激发他们担当实干的热情和活力。
(四)以信息化和标准化为支撑,提升基层党建科学化水平
现有理论与基层党建创新实践均已表明,信息化与标准化是党建工作迈入科学化领域的重要支撑,要探索加强新兴业态和互联网党建工作,加强支部标准化和规范化建设。当前,信息技术应用于基层党建方兴未艾,国家层面的全面从严治党标准体系业已制定。不过,由于基础设施滞后以及一些群众认知能力的局限,党建工作信息化尚未普及,从严治党标准体系的地方实践刚刚起步,尚处于探索初期,实现基层党建科学化仍需时日。
一方面,要稳步推进基层党建信息化建设。加大对互联网、信息化基础设施的投入,由于城市人口密集,人们活动频繁,信息化基础设施较好,要充分利用现有基础,在市或者县(区)层面引進大数据、云计算等先进技术,打造基层党建云平台,增强党建数据的集成能力,以增强对基层党建的统领;在城市街道或社区建立小型党建信息系统,并与社区居民的终端加强对接和联系,增强基层党建的时效性、精准性和回应性。要加大对乡村地区信息化基础设施的投入力度,夯实党建工作信息化的硬件基础;因地制宜创新基层党建信息化机制,推进信息技术进村庄,提高乡村地区互联网的普及率,让互联网党建惠及更多的农民。同时,要加强地域之间、政府部门之间的数据协同和整合,不断消除数据壁垒,避免重复建设,提高数据的利用效率。另一方面,加快制定从严治党的地方标准体系并逐步向基层覆盖。各地方应在参照“国标”的基础上,突破地方特色,制定地方标准,以此加强对基层党建的指导和统筹;基层党组织应在参照“地标”的基础上,制定合适的标准体系,并加强党建标准化的执行力度,使基层党建形成一整套科学严密、流程清晰、运作高效的标准化体系。
(五)以容错纠错和激励机制为导向,激发基层党建创新活力
创新是基层党建充满活力和激情的源泉。目前基层党建创新一定程度上激发了基层党组织的活力与干事热情。不过,随着全面从严治党向纵深推进、向基层延伸,有的党员干部的实干热情有所减退,影响了基层党组织创新的活力。同时,基层党建考评机制的不科学以及考核导向的不合理,也挫伤了基层干部抓党建的积极性,不利于基层党建的创新和发展。
要通过完善干部考核评价机制,建立激勵机制和容错纠错机制,旗帜鲜明地为敢于担当、踏实做事、不谋私利的干部撑腰鼓劲。首先,要探索建立容错纠错机制,解决党员干部的后顾之忧,鼓励在基层党建工作中大胆创新,担当实干,积极进取。需要强调的是,要将容错纠错机制与严格执纪结合起来,在大是大非面前坚持政治原则,保持头脑清醒,避免一些党员干部借容错纠错机制肆意妄为,保持好执纪问责与容错纠错的平衡;容错的背后更重要的是纠错纠偏,这样才能降低创新失误的成本,更好地为民服务。其次,建立科学的绩效考评机制,坚持“自上而下”与“自下而上”考核相结合,从重GDP考核逐渐转向民生保障、公共服务以及群众口碑的考核,把发现培养选拔年轻干部工作实效作为党建工作考核的重要内容,树立抓党建是最大的政绩的理念。以考核结果为依据,健全奖惩措施和运用机制,将考核结果与党员干部的职务晋升、评先选优相关联,强化考核的激励功能。不仅如此,上级组织对抓基层党建成绩优异的基层党组织要积极支持,对基层党组织第一责任人给予一定的政治待遇和精神上的鼓励。唯其如此,才能不断激发基层党组织的创新活力,夯实党的执政之基。
参考文献:
[1]刘宗洪,朱佩明.基层服务型党组织的转型与发展:上海个案[J].重庆社会科学,2014,(12).
[2]荣敬本.从压力型体制向民主合作体制的转变[M].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1998.
[3]钟宪章.以基层党建创新引领和推动社会治理创新[J].理论导刊,2016,(11).
[4]刘红凛.党建信息化的发展进程与“互联网+党建”[J].南京政治学院学报,2016,(1).
[5]唐文玉.从“总体性生存”到“嵌入式发展”——“党社关系”变迁中的社会组织发展研究[J].马克思主义与现实,2018,(3).
[6]胡昌升.突出提升基层党组织的组织力[N].中国组织人事报,2017-12-01.
责任编辑:杨 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