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课程视角看系列微课的设计逻辑
2019-05-13李宏贞
[摘 要] 微课是近年教育技术的热点,把微课应用到课堂教学上,成了一线教师进行课堂教学方式变革的一种有效手段。依托翻转课堂这种微课的应用形式,微课的应用达到一个新的高度,但仍然存在较大的不足,主要问题是实效性不高。提高微课的实用价值应该以课程论的原理为指导,把只设计单个微课的做法变成以系列微课为主要内容的微课程,并以泰勒原理作为指导系列微课开发的依据,提出系列微课开发的目标、内容、组织和评价的具体方案,为提高微课的实效性提供课程论的方案。
[关键词] 实效;系列微课;泰勒原理
微课是近年教育技术的热点,微课因短小精悍的特点受到越来越多教师的欢迎,制作微课成了教师的一项教学技能,把微课应用到课堂教学上,成了一线教师进行课堂教学方式变革的一种有效手段。依托翻转课堂这种微课的应用形式,微课的应用达到一个新的高度,但仍然存在较大的不足,主要问题是实效性不高。
一、微课应用中存在的不足分析
(一)应用微课的功利性较强
不少教师制作并应用微课的目的带有较强的功利性,希望通过微课的应用,为课堂增加一些新意,从而在参加信息化应用的课例比赛中有亮点,获得好的成绩,基于这个目的而去应用微课,这本也无可厚非,但过于功利性追求导致了浅尝辄止的应用现象,录完课例之后就再也没有深入去研究和应用,利用微课去改变教与学方式这个根本目的没有达到,或者刚刚摸到门道就停滞不前,这是目前微课应用浮于表面的原因之一。
(二)单打独斗的微课设计模式的制约
单打独斗的微课设计模式是造成微课应用不深入的深层次原因。单打独斗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开发微课只是某个教师个人的行为,没有进行合作式的微课开发,因精力有限,难以单靠自己的开发来满足常态应用微课的需求。另一方面是开发的微课是单个或者很少的几个知识点,只是针对一节课的微课,没有形成系列微课,单个或者少数几个微课的应用有局限性,它只是解决非常有限的学习领域的知识点,往往只是一节课的一个重点、难点,无法深入应用,对于利用微课开展个性化学习,改变教与学的方式更是无从谈起。
二、系列微课的作用及特征
微课对改变教师的教学理念,提升教师的专业技能方面有帮助,但在课堂应用上,如果只是个别微课的制作及使用,对于学生的学习方面作用就不大。要改变这种情况,必须设计系列微课。
(一)系列微课的作用
1.系列微课的应用能改变教师的教学习惯
传统的讲授式教学有强大的惯性,个别新工具的点缀式应用并不能改变教师的教学习惯。微课作为一种学习资源,如果课前都需要教师自己开发,与讲授式课堂一般只需要准备PPT相比,工作量相对较大,教师更愿意使用PPT进行授课。如果设计成系列微课,一个系列微课针对一章或者一个专题内容,这样系列微课设计好之后,教师只需应用就可以,而且成系列的设计有统一的规划,知识体系较为完整,不同教师之间可以进行应用,可用性比较高。如果进一步采用合作开发的方式分章、分领域进行开发,可以大量地节省教师的时间,每位参与的教师都选择自己比较有教学心得的专题内容进行开发,采众家之长,保证各套系列微课有较高的质量。
2.系列微课的应用能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
根据布卢姆的掌握学习理论,只要给予足够的学习时间和适当的教学,几乎所有的学生对几乎所有的学习内容都可以达到掌握的程度(通常要求达到80%—90%的评价项目),学生的学习能力上的差异并不能决定他能否学习要学习的内容和学习的好坏,而只能决定他将要花多少时间才能达到对该项目内容的掌握程度。掌握学习承认了人的差异性,也阐明了人学习方式的差异,特别强调大部分人可以通过不同次数的学习,达到掌握程度的水平,这是很好的课堂设计,但实践中要实现学生自定学习次数在传统课堂是做不到的。微课教学中,教师根据授课内容,把专题的知识录制成系列微课,把这些微课作为学习资源提供给学生,如果学生在课堂上对哪些知识点没有掌握,可以另找时间借助微课进行二次学习,学生也可以把这些微课作为课前自学的材料,也可以在复习的时候,作为知识回顾的学习材料,具体怎么用,学生有自主权,这样就实现了以学生为主体,由学生自己决定学习的内容和方式的教学模式,改变了传统的一切以教师为主的模式。
(二)系列微课的定义及特征
系列微课有较大的操作性和应用性。焦建利教授指出,微课是以阐述某个知识点为目标,以短小精悍的在线视频为表现形式,以学习或教学应用为目的的在线教学视频。简单来说,微课就是针对某个知识点或者技能点、短小精悍的教学视频,从这个意义看,系列微课就是针对某个章节或者某个专题知识进行统一设计的,以相互关联的核心知识点为学习内容的一系列教学视频。系列微课是微课的系列化,它除了有一般微课的特点外,还有以下的特征:
1.系统化
系列微课是在某一专题框架下设计的一系列微课,这些知识点是互相关联的核心知识点,通过这些知识点的学习,就能把这个专题内容掌握。因此,它的首要特征是系统化,把多个微课设计成为一个相对独立的、完整的知识系统。
2.专题化
系列微课并不單指微课数量的增加,不仅仅是从一个变成多个的问题,而是在某一专题之下,围绕这个专题核心内容提取的系列知识点,用视频的呈现方式对这些系列知识点进行讲解,实现对这个专题的领域知识的教学,学习了这些系列微课,就能掌握这个专题的知识。不同专题的微课可设计成不同的系列,一个大的题目下面可以进一步分成子系列,成为一个树状结构的系列知识。
3.课程化
微课是针对某个知识点的教学视频,系列微课是针对某个专题内容的一系列讲解核心知识点的教学视频,这些教学视频是相互联系的、解决某个领域知识的教学资源,组合在一起,就成了某个专题的主要课程资源,因此,可以把系列微课视为某个领域知识的电子教材,具有学科课程的特征。把系列微课与相关的辅助教学资源以一定的方式组合在一起,并以适当的方式呈现给学生,成为满足学生学习的完整的专题教学内容,就成为微课程。
三、系列微课的设计逻辑
系列微课是教师根据学科教材教学的需要,满足学生个性化学习的追求而设计的系列微课教学视频。系列化的微课可以看成一个以系列视频为知识载体的数字化、专题化的课程,系统微课的设计要符合课程设计开发的规则。
(一) 理论依据
课程开发就要遵循课程开发的模式,课程的开发有目标模式和过程模式,微课具有目标化、知识点化的特点,更适合采用目标模式,这里以目标模式中的经典模式——泰勒模式为开发的基础依据。在《课程与教学的基本原理》中,泰勒提出开发任何课程和教学计划都必须回答的四个基本问题:1.学校应该试图达到什么教育目标?2.提供什么教育经验最有可能达到这些目标?3.怎样有效组织这些教育经验?4.我们如何确定这些目标正在得以实现?
这四个基本问题——确定教育目标、选择教育经验(学习经验)、组织教育经验、评价教育计划——构成著名的“泰勒原理”。这四个基本问题,可以归纳为目标、内容、组织和评价,舒伯特称之为课程“永恒的分析范畴”。这四个基本范畴指出了课程开发的要素和基本流程,也是系列微课设计与开发的基本逻辑。
(二)系列微课开发的流程及规则
系列微课是电子化了的微课程,依据泰勒原理,课程开发要解决目标、内容、组织和评价四个基本问题,这四个基本问题构成了系列微课程开发的基本流程。微课又有自己的特征,它是以视频为载体、解决一个知识点或者技能点的教学视频,其应用目的是实现个性化学习,因而,系列微课的开发要遵循基础的课程开发原理——泰勒原理的要求,也要考虑到微课自身的特性,符合这两者的逻辑,其流程及设计规则如下:
1.确定系列微课目标——提供个性化学习支架
要确定系列微课的开发目标,就要明确系列微课开发的目的,开发系列微课的作用是为了在常规教材的基础上,为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提供一种短小精悍、针对性强、有教师讲解的资源。这种资源为学生课前的自主学习、课中的二次学习、课后的复习提供支架式的支持,满足学生个性化学习的需求。
2.选择教学内容——提取并筛选知识点
选择教学内容要遵循专题化原则和与教材匹配原则,系列微课的应用与用教材上课不是互相替换的关系,而是促进的关系,系列微课的开发可以在原有教材的基础上进行拓展,但教材是基本的开发知识文本和依据,将知识点从教材中提取出来,并以教材的逻辑顺序来确定系列微课知识点的先后关系。具体来说,可以选择五个点的知识点来制成微课,分别是重点、难点、错点、疑点、考点,一个知识点对应着一个微课,这样有利于学生根据自己的学习情况自主选择。
3.组织有效的微课教学——实施个性化学习
微课的使用要发挥微课支持个性化学习的功能,个性化学习允许学生自定时间,自定内容,自定学习的次数。在传统的教学中,知识主要依靠教师的讲授进行传递,很难做到这一点,利用微课的帮助,可以实现个性化学习。
表一列出了微课的主要作用及应用形式,微课可以用于学生课前预习、课中学习、课后复习及体现了深度学习的翻转课堂形式。
课前预习:微课可以支持课前的结构化预习。所谓结构化预习,是区别于传统的比较随意的预习,是由教师设计的有明确的预习要求、预习的过程和明确的任务的预习活动,学生可以把微课作为预习的学习资源。
课中个性化学习:这种使用一般在一对一的数字化学习环境中进行更加有效。所谓一对一数字化学习环境,就是每个学生有一台专属的学习终端,这台学习终端可以是传统的PC机、平板电脑、手机等硬件设备,学习终端是学习的硬件,微课是学习的软件、内容,学生可以根据自身的情况选择是否需要看微课及看的次数,实现个性化学习,教师可根据教学内容设计不同的学习任务,实现分层教学。
课后自我导向学习:自我导向学习是指自己决定学习内容和学习方式,没有教师帮助。在系列微课的支持下,教师可以要求学生在每节课和每个专题后,根据知识点掌握的情况,认真反思学习情况,进行自我导向的二次学习,这样一方面巩固知识,另一方面培养反思性学习的习惯,提高自主学习的能力。
翻转课堂是在家里学习,在学校练习,与传统课堂正好颠倒过来,所以也叫颠倒课堂。学生在家里靠微课进行自学,微课就是学生的家庭教师,是一个可以由学生决定“暂停”“继续讲”“再来一次”的教师,体现了学生的中心地位。与传统的预习的差别在于:传统的预习追求的是先学后教,对知识先行预热,为后面的教提供一定的基础,没有要求必须掌握知识,而翻转课堂追求的是课前学会,要求学生在微课的帮助下实现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课上少教或者基本不教,课上主要用于答疑和拓展。利用微课实施翻转课堂的教与学的流程可以概括为“三步走”。
翻转课堂通过自学、答疑、拓展实现深度学习,微课在这个流程中起到知识传授的关键作用,学生对学习时间和次数有较大的自由度,方式灵活有效。
4.进行教学评估——在评估中实现精准教学
微课的使用效果如何?教学目标是否实现?需要进行教学评估,评估指两个方面,一是教师对学生学习效果的评价,要准确了解学生的学情,一般有两种办法,一是学案,学生的学习结果通过学习任务的形式反映在学案上,教师可以一目了然地看到学生的学习情况;二是利用技術手段进行即时检测,即时评改,教师可以通过统计的数据掌握学生的学习情况,特别是针对错点和难点实施精准辅导。评估的另一个方面是对微课使用情况的评价,教师可根据学生看某个具体微课的频率及学生对这个微课的使用评价来了解微课的质量,由于是系列微课,可把质量不佳的微课进行替换,让系列微课实现动态更新,适合学生学习的需要,提高实效性。
参考文献
[1]韩庆年,柏宏权.超越还原主义:在线教育背景下微课的概念、类型和发展[J].电化教育研究,2014,(07).
[2]皮连生.教育心理学(第四版)[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11.
[3]张华.课程与教学论[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0.
[4]李宏贞.以“学”为导向的微课设计框架[J].中学数学教学参考,2015,(1-2):16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