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再谈留守儿童的家庭教育问题

2019-05-13张宁刘丽康

儿童大世界·家庭教育研究 2019年2期
关键词:监护人留守儿童家庭教育

张宁 刘丽康

摘  要:随着城镇化进程的加快,我国农村家庭教育所处的困境,是亘古未有的。特别是农村留守儿童,基本处于没有完整的家庭、亲子分离、无监护人、无科学的家庭教育可言的境地。为了改变这种状况,可以采取让“留守儿童”与书结缘,以增强孩子的精神底色;同时对他们严格管理,促进他们健康成长;学校担负起相应责任,在做好学生教育的同时,加强对监护人的教育工作。

关键词:留守儿童  家庭教育  监护人  精神底色

中国作为一个文明古国,有着悠久的家教传统,从我国现在的情况看,家庭教育也越来越受到重视。但是,由于社会的发展,人们的理想信念和思维方式也发生了巨大变化,家庭教育出现了很多机遇,同时也遇到严峻的挑战,特别是随着城镇化进程的加快,我国农村家庭教育所处的困境,是亘古未有的。

首先,在人口快速流动的城镇化过程中,我国出现了2亿多流动人口,造成了两个新的教育边缘化群体,即进城务工的农民工的随迁子女,他们被称为“流动儿童”;留在农村的子女,则被称为“留守儿童”。据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全国17岁以下农村留守儿童6102.55万,占农村儿童的37.7﹪,约占全国儿童的四分之一。这些儿童没有完整的家庭、处于亲子分离、无监护人、无科学家庭教育可言的境地。而这些外出务工的父母将孩子寄托在农村的祖父、祖母、外祖父、外祖母、伯叔、舅姨的家里,或由其他亲戚代为照管,使得这些孩子在他们小的时候就没有得到足够的父爱和母爱,这对 “留守儿童”的成长肯定会带来一些不利的影响,使他们原本美好的童年生活蒙上一层阴影,甚至影响未来的成长。本文就农村“留守儿童”的家庭教育问题进行粗浅分析,以就教于同行、专家。

目前农村留守儿童的监护情况主要有两种类型。

一是隔代监护,即由祖辈抚养的监护方式

据我们调查,在农村,只要孩子的爷爷、奶奶或外公、外婆健在,外出务工人员对“留守儿童”采用这种监护的方式比较多。对孩子的父母来说,对于这种监护的方式,外出务工比较放心。但这种监护方式在儿童成长过程中,却有着难以消除的弊端。

在这种监护类型中,由于天然的血缘、亲缘关系,许多监护人都会对留守儿童采取溺爱、迁就、放任的管教方式。中国传统文化中有一个比较通俗的词语:“隔辈亲”,隔代监护就充分的体现了这一中国特色。爷爷奶奶(或姥爷姥姥)为了表达自己对孩子喜爱,常常给予孩子们物质、生活上的满足和过多的宽容放任,尤其是留守儿童更是如此。祖辈们大都认为,孩子父母不在身边,不能让他们受委屈,所以尽可能的用物质来满足孩子。但他们却忽略了孩子最重要的心理适应、人格培养和素质养成,即对孩子精神、道德上的管束和引导较少。

祖孙辈由于年龄差距较大,双方对事物的认知相差巨大,相互之间沟通困难。导致很多老人在对待孩子的教育问题上无从下手,想管却不知道该怎么样做,不知道从何处入手,致使“留守儿童”几乎处于毫无约束的状态下成长。这种状态无形中助长了孩子自私、任性、霸道、蛮横等叛逆心理。另外,由于老人年岁大,体力精力不够,健康状况欠佳,再加上有的老人监护的不止一两个留守儿童,维持孩子的日常生活都感到力不从心,更不要说对孩子承担教育之责了。

二是上代监护,即留守儿童由父母的同辈人,如叔、伯、姑、姨、舅等亲戚抚养的监护方式

由于监护对象并非自己的子女,监护人在教养的过程中心里难免会有所顾虑,不敢进行严格管教。正是这样的想法,使上代监护人大多数对“留守儿童”的管教属于物质型和放任型,很容易造成“留守儿童”心理行为上的任性和逆反。而对于正处于身心迅速发展时期的孩子来说,这种监护方式,对自身变化、学习压力、人际交往等方面有独特理解和认识,很容易产生寄人篱下的感觉,从而形成怕事、孤僻、内向的性格。在这种情况下,他们的父母又不在身边,无法缓解他们的压力,这对他们的心理会产生极大的负面影响。

儿童时期是人生的一个重要阶段,这个时期,父母是孩子第一任老师,也是终身和永远的老师,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和功能。家庭教育的功能是学校所不能代替的。把孩子的教育全部托付给学校,是家长的失职和渎职。这是因为学校面对的是大多数学生,提供的只是一个公共的、普通的教育,按照统一的进度、统一的课程对学生进行教育,很难做到关注每一个儿童的差异。针对个别学生的关注、指导和教育,必须有家长参与才能完成。

中国是一个具有几千年传统文化的文明古国,诗书礼教之国。中国传统教育就是以人文教化为核心内容的,培养的是一种君子人格,正人君子、知书达理等。然而,在我们的现实生活中却存在着一种“反教育现象”:以“为了孩子”的名义,无论是家长还是学校,对孩子的关注只剩下考试分数,其他的统统为其让道。在家长、老师眼中,学习成绩是判断孩子好坏的唯一标准。这对我们的学生,尤其是留守儿童是极其残忍的。家长的外出已经对儿童的心理造成了极大的影响,孤独、自卑的感触本身就难以释放,这时候还要求儿童专心学习文化知识,对孩子的身心发展无疑是雪上加霜。

针对以上问题,我们认为,可以采取以下措施予以解决:

一、与书结缘,增强孩子的精神底色

家长和学校应该加强沟通,既然造成学生的留守这种局面是无法避免的,不如采取一些措施。我们认为我们可以有意识地淡化父母的离开,通过阅读书籍来转移孩子的注意力。孩子在幼年与书结缘是一件好事。当一个孩子喜欢阅读,与书为友时,教育已经成功了一半,因为好的儿童读物是孩子的“精神母乳”,会奠定孩子的“精神底色”,可以影响孩子的终生。而且,阅读可以抵御电子游戏、网络视频等对儿童有害的娱乐。在日常生活中,我们看到太多被考试压倒的孩子,他们经常抱怨负担太重,没有闲暇时间做自己喜爱的事、看自己喜欢的书。但是如果你真的給他三天时间让他自主安排,就会发现很多孩子其实不知道自己想看什么书、想做什么事,精神上一片空白。留守儿童少了父母的呵护,精神寄托已经去了一大半,如何把失去的精神寄托补回来呢?无疑,书籍是一种好的选择。书籍可以陪伴孩子的一生,好的书籍可以教给孩子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知识,无时无刻的在开拓孩子的眼界,增加孩子的精神底色,指引孩子的生活方向,明确孩子的生活目标。

二、严格管理,督促孩子健康成长

对于留守儿童的学校教育,我们赞成严格的管教,不能因为他们的父母不在身边,老师就可以听之任之。相反,在学习和生活上我们应该更加严格地去要求他们。但是这种严格不应该是以“为了孩子的名义”去毫无顾忌的训斥、体罚学生。而是应该用教师所特有的温暖去鼓励他们,给予他们力量,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并且加以适当的引导和监督,严格要求他们去执行。德国哲学家雅思贝尔斯说过一段广为流传的话:教育的本质意味着:一棵树摇动另一颗树,一朵云推动另一朵云,一个灵魂唤醒另一个灵魂。他告诉我们的是一个重要的概念,即教育真正的价值是一种启蒙、一种唤醒、一种点燃、一种开悟、一种得到,就是把一个人从蒙昧的状态,带入一个理性的状态、理智的状态,使他成为一个社会人,培养他丰富的内心世界,提高他的精神高度。作为教育者,就应该用书籍和自己的爱给予留守儿童充分的精神寄托,帮助孩子健康成长,使孩子成为一个自信者、勇敢者。

三、学校担责,加强对监护人的教育

作为学校,除了教育好学生,还应主动担任起教育留守儿童监护人的重任,使其能够担负对孩子进行科学的教育。让外出务工的父母安心工作、为社会主义社会及新农村建设尽一份力。父母双方最好留一个在家照顾和监护孩子的学习和生活,保持家庭教育与影响气氛的存在。如果夫妻双方都出去打工,首要问题就是选定好监护人。监护人最好是比较有文化、有责任感、能监督和指导自己孩子的亲朋好友,既不要娇惯孩子,也不要让子女干过多的家务和农活,保证子女充足的学习时间。如是祖辈监护,一定要嘱咐其对孙辈孩子进行的严格要求,加强生活和学习的监护。

孩子是祖国的未来,教育好每一个孩子,让他们健康茁壮的成长,是我们每一个人的心愿。农村留守儿童是一个特殊的群体,既需要教育工作者的关爱,更需要社会各界的关心。我们只要不断创新教育工作思维方式和工作方法,再拥有一颗爱心,就能做好留守儿童的教育工作,把他们培养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

参考文献:

[1]杨东平. 《教育的重建》.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16,(05):48—70.

猜你喜欢

监护人留守儿童家庭教育
为养老如何自行选定日后监护人
选择意定监护人,为养老未雨绸缪
家、园合作是幼儿教育发展的必然趋势
初中生家庭教育与心理健康
家庭环境对中学生性格及成长的影响
体育舞蹈对留守儿童心理健康干预效应的实验研究
幼儿教育改革进程中几个重要问题的探讨
学生的个性发展与教育
School Admission择校
School Admission择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