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如何建立和谐的家庭亲子关系

2019-05-13郝锴

儿童大世界·家庭教育研究 2019年2期
关键词:亲子关系欣赏尊重

郝锴

摘  要:亲子关系已成为我们必须关注的首要问题。家长的迷茫、孩子的痛苦很多来源亲子关系的疏离。亲子关系已经成为孩子成長和发展的重要因素。亲子关系的建立需要建设好夫妻关系,给孩子接纳、尊重、欣赏、自由、规矩,给孩子关爱家人的机会。

关键词:亲子关系  尊重  欣赏

家庭教育越来越被重视,新时代家长需要具备新的家庭教育观念。父母的行为模式和教养方式直接影响孩子的成长和发展,重智轻德、重成绩忽视孩子的心理健康,已经给现代的家长敲响了警钟,让我们的不得不反思、警醒。

我是一名一线教育工作者,看到了许多孩子因家长的问题而被逼上了一条不归的人生路。

父母歇斯底里发出呼唤:“孩子怎么会这样?我该怎么办?”与此同时,“我好痛苦啊,生活得真没意思!”成了孩子的口头禅。

这些家庭教育问题的背后,大多是亲子关系出了问题。今天与大家探讨家庭教育中亲子关系的问题。

一、建立和谐亲子关系的重要性

(一)亲子关系的内涵、特征及类型

1.亲子关系内涵

所谓“亲子关系”,是指父母和子女之间的关系,也包括隔代的亲人关系,是一种血缘关系。它包括父母与子女的情感联系及父母的教养方式,是家庭关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这个关系是永远不能改变的,是孩子成长极为重要的因素。亲子关系已成为我们必须关注的首要问题。

2.亲子关系的特征

第一、亲子关系具有不可选择性

亲子关系是从出生就确定的,而且一旦确定了就不可改变。

第二、亲子关系具有不平等性

自古以来父母就占有支配和主导地位,孩子处于被支配被主导的地位。

第三、亲子关系具有稳定性

亲子关系是建立在血缘伦理的基础上的,从人一出生就存在,几乎延续到他的一生,是任何的外来力量都无法改变的事实。

第四、亲子关系具有亲密性

亲子关系之间有着其他任何都无法代替的天然血缘关系,父母在培养教育孩子的过程中,极大地满足了为人父母的心情。

第五、亲子关系具有权力义务的特殊性

即父母对孩子的教育与抚养和孩子对父母的赡养之间的权力和义务是双向的,不是可有可无的,也不是你可以随意放弃的。权力和义务这个不仅需要道德的约束同时也需要相应法律的约束。

3.亲子关系的类型

父母教养方式直接影响亲子关系。根据父母的教养方式的不同,亲子关系分以下几种类型:

(1)专制型父母

对孩子的教育很严厉,过分严格、粗暴甚至虐待,一不顺心或孩子的行为不符合父母的愿望,就对孩子进行打骂,这种父母信奉“棍棒之下出孝子”的信条,对孩子的行为控制很严。容易使子女形成自卑、懦弱、冷漠、消极情绪,产生恐惧或焦虑、敌意或残忍的心理状态,容易发生不能克制的逆反、倔强、攻击和冲动行为。

棍棒打没了孩子的欢乐;棍棒打没了孩子的个性;棍棒打没了孩子的创造性;棍棒打造了一个唯唯诺诺、一事无成、害怕闯荡、死守父母身边、没有真正快乐与笑容的“孝子”。

(2)放任型父母

对孩子的行为与学习不感兴趣,也不关心,很少去管孩子,“小时候交给保姆或祖辈,上学了交给老师,长大了交给社会。”“甩手”父母如是说。

这种家庭环境下成长起来的儿童往往对事情没有责任心,行为放纵,一些不良的个性与态度会影响学业。

亲子间正常接触和交流是缓解青少年恐惧焦虑、不安的精神良药;能给孩子带来安全感、信赖感、温馨感;对子女的心理健康发育、健全性格形成具有极重要的作用;随着社会生活竞争的剧烈化和家庭生活电视化,父母对孩子的放任会越来越多,而这与科学的家庭教育是相悖的。

(3)宠溺型父母

容易使子女养成放纵骄横、自私自利的品德和嫉恨的心理,对自己的社会责任模糊不清,不能学会在欲望不能满足时应有的忍耐,结果会导致不合理的需求、欲望不断增加,无法适应社会生活,以自我为中心,自控力差,道德观念薄弱,缺乏行为准则和规范,事事依赖成人,与人交往产生挫折后,易产生对立、仇视情绪,从而发生侵犯行为。

(4)民主型父母

这种教养方式的父母对待孩子的特点是理性、严格、民主、耐心和爱。父母对孩子的态度是积极肯定和接纳的,尊重儿童的意见和观点,同时对孩子提出明确的要求并制定规则。

这种教养方式下的孩子多数表现为有较强的独立性和自主性,善于自我控制和解决问题,有较强的自尊和自信,并且喜欢与人交往,对人友好。因此亲子关系和谐,父母给予孩子较多的关爱,孩子喜爱父母,尊重父母。

(二)和谐的亲子关系是激励孩子成长的支柱

亲子关系对孩子的作用是多方位的,最重要的是它会直接影响孩子的心理状态,而“心态”是形成个性的核心因素。

亲子关系作为一种情感方面的因素,虽然不能直接介入学生认知结构本身,直接决定学生的学习成绩,但它对学生的学习动机、态度、情绪、性格等产生重大影响。

在家庭中,情感质量往往具有决定性的作用,亲子关系的好坏可能直接影响关系到家庭教育的成败,好的关系本身就是好的教育。

有一位小月同学,家庭亲子关系一直很好,家庭氛围民主、和谐,家长与孩子之间的关系亦师亦友,孩子无论遇到什么问题都愿意与家长分享、沟通,在这样的家庭中,小月没有把学习或是家长、老师对她提出的一些要求当作一种负担,而是认真愉快的去完成。

对于小月来说,最需要的是成人的关怀与情感的交流及抚慰。在一个人成长的过程中,对于父母长辈的情感上的依赖是必然的,也正是这种依赖,才能伴随着孩子健康成长,才能使孩子有安全感。如果过早地隔断了孩子与父母的交流,过早地割断了孩子与父母的情感,孩子在情感方面的空间成为空白,这可能使孩子成为一个以自我为中心的情感极其贫乏的“孤儿”。

因此,和谐的亲子关系是孩子成长的营养剂。

二、现实生活中的亲子关系

家庭教育中不良的亲子关系现在已成为不可忽视的现状。心理专家们把这种现状称为“亲子关系危险期”。

中国教育报曾刊载,辽宁省大连市14岁的中学生王某向中山区检查院申诉要求更换父母,其原因是他学习不好怨家长,并提出未来的父母应具备的条件。浙江省金华市17岁的中学生徐力将其正在看电视的母亲锤死。北京市陈旭将其熟睡中的父母双双杀害。另外,我们身边屡屡发生,学生厌学逃学,与父母顶撞等现象,均与家庭中的不良亲子关系有关。

我们现实生活中亲子关系又是怎样的呢?

“忙”,忙得不可开交,为家庭的生活、为孩子的学费而忙;

“芒”,芒刺在背,孩子的行为问题越来越令人无所适从,旧的教育方法行不通,新的方法自己又没经验,也缺乏信心;

“茫”,茫无头绪,高学历不代表成功、叮咛太多怕压力大,又怕他懦弱无能,叮咛太少怕比不上别人,该如何拿捏;

“氓”,打是情?骂是爱?但孩子不理解,认为爸爸是流氓。

我们现代父母的“盲”点太多了。

有的孩子因不满妈妈的唠叨说教,就离家出走,母亲饱尝了担忧着急和苦恼。

有的孩子抱怨父母管的严,与父母关系疏离,亲情链条断了,孩子变得十分冷漠。

甚至有的孩子为了无关疼痒的一句话,几个月不理父母。

更有甚者,因得不到某种满足,而跳楼自杀。

亲子关系成了影响孩子成长,家庭幸福的首要问题。

终日和孩子生活在一起,却不知道孩子心里在想什么;本来是世间最亲的人,却在彼此之间出现了隔阂,甚至彼此伤害;很多时候父母很想和孩子聊聊天,可孩子却极为冷漠;不少孩子身上呈现自控力差、性格脆弱、以自我为中心等一系列不良品质。

有一项跨文化的家庭教育研究,对不同国家的学生询问:“你尊敬的人是谁?”日本的303名学生的回答中,居第一位的是父亲,母亲为第二位;美国的502名学生中,居第一位的也是父亲,母亲是第三位;可是中国大陆的220名学生的选项中,父亲、母亲竟然连前十位都轮不到。

我们中国的孩子怎么了?是我们家长的儿童教育观出现了偏差。重儿童的智力发展、轻情绪社会化发展;重儿童的学历水平、轻实际技能获得;重视儿童的出人头地、轻与人和谐相处;重儿童的生活满足、轻精神世界丰富。

三、跨越代沟,用心经营良好的亲子关系

现在许多孩子反感父母,父母不理解孩子,面对这样糟糕的亲子关系,面对孩子那冷漠的表情,面对那双敌视的眼神,父母错了吗?

爱孩子没有错,只是我们的方式方法出了问题,爱的方式出了问题,沟通出了问题。换个角度,用孩子能接受的方式跟他交流!

建立良好的亲子关系,我们首先要掌握构建良好亲子关系的工具,“无条件的爱”、“鼓励”、“表扬”、“接納”、“理解”、“陪伴”,充分利用手中的工具,跨越新时代的代沟。

(一)建设好夫妻关系

好的亲子关系应该在好的家庭成员关系中孕育。亲子关系不是独立于家庭其他成员关系之外的,父母之间、父母与他们的父母、兄弟姊妹、亲戚之间,如何交流互动,孩子都看在眼里,并在不知不觉中学习、模仿。

一个家庭中,夫妻关系是第一关系。夫妻关系是孩子最常见、最能展示父母品格的人际互动。好的夫妻关系,能相互尊重、信任,能自我反思、换位思考、积极沟通,既有相互的依赖感,又有相互的自由感。孩子会在这种关系中学习思考,进而与父母间形成这种互动关系。而夫妻关系不合,会破坏双方在孩子心中的形象,夫妻互动中的一些不良习惯,也会潜移默化地影响孩子与父母、他人交往的方式。

(二)接纳孩子

1.充分认识并尊重孩子生命的独立性。

2.尊重孩子独特的生命价值。

3.自我反思,换位思考。

4.不给孩子下一些否定性的论断。

(三)给孩子关爱

1.关爱需要时间,关爱需要表达。

2.关注孩子心理感受。

3.关爱要以孩子的需求为导向。

4.要听孩子说真话。

(四)给孩子赞赏

赞赏孩子是父母的必修课,一个优秀的家庭应当是一个相互赞赏的团体。不要把赞赏当成一种方法,而是用自然的、真诚的情感表达。

赞赏时还要注意几点:

1.用心赞赏。客观的赞赏孩子会让孩子获得客观自知基础上的自信,而不是光看结果好产生的自信或父母浮夸的表扬让孩子产生的盲目自信。

2.赞赏要具体化。用描述式的赞美,让孩子感知到自己为什么被赞赏。

3.避免完美主义。不要总是要求孩子做得尽善尽美,而只要他们在不断进步就应得到赞赏。

4.赞赏要区分性别。对男孩的赞赏要以力量为中心:坚定、果断、刚强、镇定。女孩则选择以柔美为中心的词汇。

5.赞赏并不排斥批评。人的身体成长所需要的营养要全面,健全的人格同样要全方位的外力作用。赞赏使人自信,批评使人明是非、懂规矩、更自知,都是一个人成长所必需的。

(五)给孩子自由

世界上所有的爱都是为了凝聚,只有父母对子女的爱是为了分离。

过度关爱是对孩子生命自主性的不尊重,是家庭教育中看不见的“冷暴力”。孩子的健康成长需要放松的父母,需要独立的空间,需要自由的心灵。对一个健康的生命而言,空间是金,自由无价。

(1)倾听孩子的声音

“我像一颗棋子,一个众望所归的后,可以在棋盘上随意走动,人们认为我是最有能力的战士。但我其实不想一直被人抓在手里指挥我前进的方向,以求取得整盘棋的胜利。”

(2)尊重孩子的交往

父母可以给孩子以人际交往的指导,但要信任孩子的交际能力,尊重孩子的情感世界,不偷看孩子的日记、短信,尊重孩子的朋友,不武断干涉孩子的交往自由。

(3)允许孩子有自主的空间

要给孩子自主的生活空间、精神空间。只要孩子在专注地做事,不管父母是否认为有意义,没有特殊情况,都尽量不要贸然打断孩子的活动。

(4)允许孩子犯错误

父母要放宽心,允许孩子自主选择,如果孩子选择错了,那也是一种成长机会,过程中的挫败会成为孩子成长的课堂。每个孩子都是在错误中长大的。如果一个孩子从小就没犯过错误,或者说出现一些风险或错误的时候,家长就迅速去帮他摆平,那这个孩子将会缺少处理这些挫败状况的经验和方法。

(六)给孩子立规矩

“不以规矩,不成方圆。”良好的亲子关系同样需要孩子懂规矩。比如:相互关心、共担责任、相互尊重、长幼有序、父慈子孝。

法国教育家卢梭在《爱弥儿》中写到:“你知道用什么方法使你的孩子得到痛苦吗?那就是对孩子百依百顺。”

(七)给孩子关爱家人的机会

尊重和关爱从家庭开始。一个孩子最初的人际关系主要在家庭中,要首先在家里尊敬、关爱长辈,才能学会在家庭之外尊敬长者、关爱他人(尊敬老师、关爱同学)。

父母言传身教,至关重要。父母做好孩子的榜样示范。

好的关系都应该是双边互利的。让孩子关心、尊重家人,父母和其他家人也要乐于接受这种关心和尊重,才能让孩子从中体验到快乐。渐渐长大后,孩子会将“关爱、尊重他人”由感性的体验发展到理性的认同,并内化成为一种个人素养。

总之,要建立好的亲子关系,那就需要建设好夫妻关系,给孩子接纳、尊重、欣赏、自由、规矩,给孩子关爱家人的机会。

猜你喜欢

亲子关系欣赏尊重
亲子舞蹈特定价值的研究
代孕子女亲子规则认定
关于深入开展文化养老活动的探索与实践
浅析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视阈下技校生美术欣赏能力的培养
寄宿制学校的班级管理更需要“以人为本”的心灵沟通
教若三“点”成线 注定别开“生”面
德媒:中印尚难以做到彼此“欣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