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农村留守儿童的家庭教育研究

2019-05-13马书燕

儿童大世界·家庭教育研究 2019年2期
关键词:留守儿童家庭教育农村

马书燕

摘  要:父母在离开家庭,远赴城市打工之后,如果忽略了自己作为家庭主体角色的责任,只顾赚钱养家,让孩子跟随祖辈或者亲朋好友生活,对于正处在生理和心理发育、人生观和世界观形成关键时期的孩子来说,是很容易产生心理方面的问题的。因此,必须努力改变家庭教育环境,家长不仅要满足孩子物质上的需求,更要注重精神方面的沟通,要和老师们保持密切联系,交流探讨教育孩子的方式方法,还要给孩子选择一个自己放心的、有责任感并且有一定文化知识基础的监护人,调动家庭自身力量、学校教育力量、社会群体力量,共同解决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问题面临的种种困难。

关键词:农村  留守儿童  家庭教育  措施

家庭教育是指在家庭生活中,由家长对子女实施的教育,是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的基础。与学校教育以及社会教育比较起来,具有早期性、日常性和感染性等特点。在家庭教育中,父母是最关键的角色,然而在我所任教的中学里,农村留守儿童占班级的三分之一以上,没有父母的家庭教育是缺位的。农村留守儿童是指父母一方或者双方离开农村去城市打工,自己则留在农村与父母一方或者上辈亲人甚至父母的亲戚、朋友一起生活的孩子。然而,由于种种条件的限制,父母无法将自己的孩子带到城市一起生活,只能将他们交给祖辈或者亲戚朋友照看,这些本应该在父母的关怀下成长的孩子,成为了一个特殊的群体——农村留守儿童。父母在离开家庭,远赴城市打工之后,如果忽略了自己作为家庭主体角色的责任,只顾赚钱养家,让孩子跟随祖辈或者亲朋好友生活,对于正处在生理和心理发育、人生观和世界观形成关键时期的孩子来说,很容易产生心理方面的问题。

一、留守儿童内心情感概况

(一)能够理性对待父母外出务工,但思念之情始终伴随

据了解,大部分留守儿童可以理性对待父母外出务工的事实,许多孩子认识到父母外出打工是家庭经济的需要,是不可改变的事实。特别是年龄稍大的孩子看到村里很多年轻力壮的人都在外边打工,尽管不愿意与父母分离,但也认为自己的父母出去打工是正常的。这种状况使他们小小年纪便陷入现实与情感冲突的两难境地,并表现出与年龄不相符的成熟,希望父母不要那么累。即使想念外出的亲人也会忍着不说,宁肯自己躲在一旁哭,也不让照顾自己的人看了伤心。

(二)情感缺失影响儿童心理成长,留守儿童自我评价不高

父母外出打工虽然对家庭经济做出了贡献,但经济上的收获难以弥补留守儿童内心情感所受到的负面影响。大多数的留守儿童认为父母外出务工后自己的生活发生了改变,和其他父母在家的孩子相比不一样,主要表现在:“别的孩子都有父親母亲的陪伴,而我只有爷爷、奶奶”,“有了心事也不能和爸爸妈妈沟通,只能憋在心里”,“羡慕其他有爸有妈的孩子,感觉很温暖”。对父母的思念,对家庭现状的无能为力,让留守儿童过早地尝到与父母分别的痛苦,从而产生苦闷与焦虑等内心情绪,严重影响了留守儿童的正常生活与学习。由于情感的缺失,留守儿童的自我评价与非留守儿童的自我评价相比更低,留守儿童不喜欢别人称呼自己为“留守儿童”,他们说:“被称为留守儿童有家庭不团圆的感觉,感到孤独,家庭不完整、不舒服,不喜欢他们这样称呼我们,虽然觉得自己跟他们有区别,但是不喜欢别人这么说。”

(三)留守儿童与监护者的关系既亲密又有距离

在父母缺失的生活状态下,监护者成为留守儿童在生活和心理上的主要依靠者,二者的关系既亲密又有距离。大部分监护者还是能够重视培养与留守儿童的感情,虽然能力有限,但仍比较尽职地执行自己的监护任务,在关心留守儿童的生活、学习的同时,重视儿童的安全。大部分留守儿童虽然找不到父母在身边的感觉,但对监护者为他们付出的辛劳,还是怀有感恩之情。

二、留守儿童家庭教育中的问题分析

从目前的情况来看,农村留守儿童的家庭教育已经不单单只是一个教育问题,而是演变成为了一个社会问题,引起了社会各界的高度重视。做好留守儿童的家庭教育工作,让他们健康快乐地成长,已经成为很多专家和学者研究的课题。留守儿童的家庭教育需要多管齐下,从多个方面对留守儿童进行教育和关爱。其中,最关键的问题是提高父母的思想认识,让他们认识到父母对孩子的教育责任。外出打工的农民工,一般是将留守儿童委托给自己的父母或者兄弟姐妹照看,负责孩子的生活。出于血浓于水的亲情,这些监护人也愿意监护好留守儿童。但是,由于自身素质不高以及其它各种原因,在实际监护过程中,监护人只是照顾好这些留守儿童的日常生活,很少关注留守儿童的思想道德和文化教育。

三、农村留守儿童家庭教育建议

一些父母认为,学校是教育的专业机构,有能力、有责任教好自己的孩子,而自己文化素质低,很难教好孩子。把孩子送到学校里,国家和自己都是出了钱的,学校应该负起全部责任,否则就是学校和老师的失职。他们愿意花钱请老师辅导孩子作业、照顾孩子生活,非常愿意把孩子寄宿在学校或老师处。如果把孩子寄宿在学校或老师处,他们就十分放心,为此支付再多的费用都愿意,一旦孩子在学校出现问题,他们首先责怪学校和老师,甚至和学校、老师闹事,而不是首先反省自己是否尽到了教育责任。针对家长的上述观念,提出以下建议:

(一)努力改变家庭教育环境

通过上述分析,我们知道家庭对于一个孩子是何等重要,作为家长不仅要满足孩子物质上的需求,更要注重精神方面的沟通。在外打工的父母要通过经常给孩子打电话、网上聊天留言、写书信买礼物等,无论相隔多远,文字和言语的长短,不论花几块钱或几十块钱,都要经常和孩子沟通,了解他们的学习情况、精神状态等,让孩子们感觉到爸爸妈妈是爱他们、关心他们的。

(二)和老师们保持密切联系

老师是接触孩子、教育孩子最多的人,也是最了解情况的人,家长们一定要和老师保持紧密的联系。通过和老师交流,可以知道孩子的发展状况、学习成绩、心理状况以及参与社会活动方面的各种信息。同时可以和老师探讨教育孩子的方式方法,配合学校教育,培育出对祖国有用的人才。

(三)慎重选择监护人

外出打工都是年轻力壮的青壮年,他们的孩子一般都不会太大。幼小儿童自制力、约束力差,必须有人管理他们的生活、学习等。因此,家长外出打工时,需要给孩子选择一个自己放心的、有责任感并且有一定文化知识基础的监护人,才能正确辅导学生,帮助孩子向正确健康的方向发展。

(四)加强农村留守儿童父母的文化基础教育

严格说来,良好的家教理念不应在孩子出生以后才去学习或实施,而应在每个男女还未为人父母时就开始进行培养。良好的文化基础教育可以为科学的家教理念的形成打下坚实的文化基础。一般而言,父母文化水平越高,主动学习能力越强,最新教育理念的就越容易获得。然而長期以来,农村教育一直是我国教育的薄弱环节,农村孩子的受教育水平整体偏低,以至于成为父母时仍没有储备或获取科学的教育理念,并影响下一代的发展,从而形成恶性循环。随着我国教育的发展,城市青年受教育程度普遍达到高中或大专以上水平,但我国农村青年初中文化水平居多,与城市青年发展水平和国家整体教育发展期望有较大差距。所以,国家应大力发展农村基础教育,早日实施农村十二年义务教育,加大发展农村教育的力度,提升农村基础教育的质量,从根本上提高农村留守儿童父母们的文化素养和教育素养。

(五)学校要成为提升留守儿童父母家教素养的主阵地

学校教师因其权威性和专业性,对留守儿童的父母或监护人都有着极大的影响力,因此,学校应该成为提升留守儿童父母家教素养的主阵地。借鉴城市家校联系的经验,农村学校教师在密切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的联系方面大有作为。根据各地农村的实际情况,学校可以通过家长会、家长委员会、家教手册、电话、手机“校讯通”、QQ等形式,以生动活泼、浅显易懂的语言,向留守儿童代理监护人或父母宣传科学的儿童观、教育观和成才观。手机“校讯通”作为一种家校沟通的良好平台,完全可以运用到与留守儿童远在他乡的父母的联系上,这对其父母的及时沟通和督促、教育观念的更新和帮助特别有益。此外,教师要发扬家访的良好传统,通过主动上门服务,进行家教宣传,晓之以理、动之以情,督促留守儿童监护人承担家庭教育的责任,耐心帮助其提高家庭教育的水平。

总之,留守儿童教育作为一个复杂的社会问题,它不仅关系到留守儿童自身的健康发展,还关系到一个家庭的和谐发展,关系到我国的现代化建设进程。因此我们每个人都要发挥应有的作用,调动一切可行力量,包括家庭自身力量、学校教育力量、社会群体力量,共同解决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问题面临的种种困难,行一切可行之便,为了儿童美好的未来,为共同建设社会大家庭的和谐而努力。

猜你喜欢

留守儿童家庭教育农村
《新农村》乡村文艺家联盟
家、园合作是幼儿教育发展的必然趋势
初中生家庭教育与心理健康
家庭环境对中学生性格及成长的影响
体育舞蹈对留守儿童心理健康干预效应的实验研究
幼儿教育改革进程中几个重要问题的探讨
学生的个性发展与教育
《新农村》乡村文艺家联盟
新农村 新一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