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中国70年经济发展创造的伟大奇迹与成因探析

2019-05-12董延涌

辽宁省社会主义学院学报 2019年4期
关键词:生产力世界经济

董延涌

[摘 要]本文通过回顾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年来的经济发展史,梳理出了中国所创造的五个方面经济发展奇迹,并在此基础上进行了成因探析,总结出了“坚持了解放和发展生产力这一根本任务、确立了适合中国国情的政治经济制度、进行了持续不断的改革、推动了对外开放主动融入世界经济体系、充分发挥了自己的比较优势和后发优势、实现了理论创新和经济发展实践的良性互动”等六个方面因素。

[关键词]70年;经济发展;伟大奇迹;成因

[中图分类号]F124.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4496(2019)04—079—04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年来,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中国经济发展经历了不平凡的伟大历程,中华民族因此而迎来了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这举世瞩目的成就,堪称世界发展史上的伟大奇迹。探寻其成因,不仅可为新时代中国经济高质量发展提供有益经验,同时也可为世界经济发展提供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

一、中国创造的经济发展奇迹

(一)创造了世界经济发展史上罕见的中国速度

从新中国成立之初的一穷二白,经济总量不到500亿元,到2018年国内生产总值超过90万亿,中国经济不断飞跃跨上新台阶。按不变价计算,2018年国内生产总值比1952年增长174倍,年均增长8.1%。其中,1979年至2018年年均增长9.4%,远高于同期世界经济2.9%左右的年均增速[1]。从一个贫穷落后的农业国向世界最大的工业制造国的历史性转变,我国仅用了几十年的时间就走过了发达国家几百年所走过的发展历程。进入新时代,我国经济又从高速增长阶段进入到了高质量发展阶段,发展方式更加健康、经济结构更加优化、增长动力更加强劲。

(二)创造了誉满全球的中国制造

制造业是国家的命脉,制造业兴,则国兴。从“一辆汽车、一架飞机、一辆坦克、一辆拖拉机都不能造”,我国工业以“一五”时期的156项重点工程为起点,历经70年,以年均11%的增速快速发展,如今已经成为世界工业第一大国、制造业第一大国。目前中国不仅是全世界唯一拥有联合国产业分类中所有工业门类的国家,而且在全世界五百多种最重要的工业产品制造能力排名中,有220种居于世界首位。2019年度世界500強排行榜上,中国企业则以129家数量首次超过美国成为世界第一,过去的制造大国正在向制造强国快步迈进。

(三)创造了改革开放的中国模式

1977年8月,党中央正式宣布“文化大革命”结束后,中国结束了以阶级斗争为纲的做法,摆在面前的重大现实问题是“将向何处去”的道路选择问题。基于国内外发展的大环境,在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决定实行对内改革、对外开放的政策,中国从此走上了改革开放的道路。正是这一伟大决择,不仅让中国快速地富起来、让“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实现成为了可能,同时也让中国融入了世界、造福世界,为世界经济共同繁荣发展提供了中国模式。

(四)创造了在社会主义条件下发展市场经济的中国道路

社会主义能否搞市场经济?这就是一个世界性的课题,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没有讲过,西方经济学家认为二者互不相容。我们党根据中国国情和所处的发展阶段,创造性地提出了在社会主义条件下发展市场经济,建立起富有生机和活力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重大举措。这种经济体制不仅在实践上是全世界是独一无二的,而且在理论上也突破和超越了所有传统的经济学理论。之后的发展事实充分证明,这是一种优于资本主义市场经济制度的制度选择。

(五)创造了造福世界的中国贡献

自从2009年第二季度中国经济规模超越日本成为第二大经济体以来,中国对世界经济增长贡献率已经连续多年超过30%,成为了世界经济增长的主要稳定器和动力源,以及多边贸易秩序的坚定维护者和建设者。中国还是世界公认为全球“减贫减饥”作出贡献最大的国家。改革开放之初,中国还有85%的人口,约7.7亿人处于贫困线下,到2018年已下降到1660万人, 农村贫困发生率下降到1.7%,对全球减贫贡献超过70%。预计2020年前,绝对贫困,也就是每天收入在1.95美元之下的情况将会在中国被彻底根除,将实现人类历史上最大范围消除贫穷。中国还建成了世界上规模最大、造福人口最多的社会保障体系。目前,基本养老保险覆盖已经超过9亿人,医疗保险惠及13亿多人,基本实现全民医保。“减饥”方面经过70年发展,中国创造了用仅占全球9%的耕地和6.4%的淡水,养活了全球近20%的人口的奇迹。

二、中国经济发展奇迹的成因探析

研究中国经济发展奇迹的成因既不能脱离社会主义因素,也不能局限于学科限制。中国能够创造如此之多的经济发展奇迹,其主要原因就是紧紧围绕解放和发展生产力这一根本任务[2],做了许多有利于生产关系改善、生产力提高的事情。虽然这70年中,也曾有过短暂偏离这一主线的时期,但往往在纠正航线之后,前进的速度反而变得更快。

(一)坚持了解放和发展生产力这一根本任务

解放和发展生产力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社会主义的优越性重要的体现就是可以比资本主义更快地发展生产力,这是中国共产党建设新中国的逻辑起点和始终努力追求的目标。因此,新中国成立后,先后通过社会主义革命、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推动了生产力和社会历史的不断发展。比如到新中国成立之初的土地改革、1955年全国掀起农业合作化的高潮、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实施的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2005年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和十九大提出的推动振兴乡村战略等都是为了发展农村生产力。新中国成立之初还紧紧抓住建立“新的工业”这条现代社会的生命线,与时俱进地改革了生产方式,上世纪六十年代提出“工业现代化、农业现代化、国防现代化、科学技术现代化”的国家战略目标、改革开放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建立、2015年实施的《中国制造2025》、十九大提出的高质量发展,无一不是为了大力发展现代生产力。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以来,中国的首要任务就是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围绕解放和发展生产力这一根本任务,我们党从农村改革到城市建设,从局部尝试到全面推广,从经济体制到政治体制、文化体制、社会体制、生态文明体制和党的建设制度,进行了全面深化改革和全面开放,最大限度地调动了一切积极因素,冲破了思想观念和利益固化的束缚,从而极大地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

(二)确立了适合中国国情的政治经济制度

基本政治经济制度是解放和发展生产力的制度保证。对此,国内学者也都有共识,认为制度优势是中国发展的关键,如清华大学国情研究院院长胡鞍钢曾撰文《中国崛起的根本优势是制度优势》、中国发展模式研究中心主任张维为曾撰文《政治制度优势是中国成功的关键》。稳定的政治制度确保了中国十三个“五年规划(计划)”的持续执行,确保了中国在亚洲经济危机和全球金融危机中能够保持正常增长;坚持党对经济工作的领导,以“人民为中心”的经济制度,则凝聚了民心民智民力,集中力量办了许多大事;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经济制度和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则极大地调动了各类市场主体的积极性;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则实现了市场经济与社会主义制度的有效结合,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和政府的宏观调控都得到了加强,从而为生产力的发展提供了体制机制保证,极大地促进了经济的快速发展。

(三)进行了持续不断的改革

70年来,中国经济的每一次跨越发展,都伴随着改革的探索[3]。最初的土地改革、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实施的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改革、1992之后推动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改革、国有企业改革、财政体制改革、价格机制改革、混合所有制改革、金融体制改革、2016年中央推动的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十九大提出的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等,都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注入了动力。

(四)推动了对外开放主动融入世界经济体系

没有开放,中国就不会创造出今天如此辉煌的发展成就。1978年之后,正是中国主动融入了世界,参与了全球的产业分工和市场竞争,才步入了发展快车道。据数据显示,在1952-1976年这一阶段,中国大陆GDP增长仅为162%,而邻国日本、韩国分别增长了549%和604%。还有新加坡也是在这个时期一跃成为“亚洲四小龙”,成为继纽约、伦敦和香港之后的世界第四大金融中心,跻身发达国家行列。这几个亚洲国家能够在二战后迅速崛起,其主要因素之一就是开放,这给中国带来的重要发展启示就是要开放、要融入世界。从1980年设立深圳、珠海、汕头、厦门等4个经济特区作为试点,到2019年全国拥有18个自贸试验区,中国的对外开放通过局部的不断尝试,历时40多年,不仅已经全面拓展开来,而且也让中国走向了世界舞台中央。

(五)充分发挥了自己的比较优势和后发优势

在相当长的一段时期里,低成本综合优势是支撑我国经济持续高速增长的主要竞争优势。庞大的劳动人口总量、相对低廉的土地资源、完备的工业基础等都是我们的比较优势。1978年之后中国开始发挥比较优势,优先发展劳动密集型工业,并遵循后发优势不断进行资本积累、技术攻关和产业升级。中国城镇化也是比较优势之一,70年所带来的城镇人口增量和总量无疑也是世界上最多的,城镇化也因此成为中国经济发展的强力助推器。根据经济发展理论,一个国家的长期持续增长,主要依靠全要素生产率的提升,而全要素生产率的背后则是科技水平和教育水平,这是我们具有的后发优势。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但是旧中国给新中国留下的科技家底是非常薄弱的,当时科学研究机构不过三四十家,科学技术人员不过5万人左右,其中专门从事科学研究工作的人员仅600多人。经过70年的不懈努力,中国的科技创新体系和教育体系不断完善,2013年我国研发人员总量已超过美国,并连续5年稳居世界第一位。世界排名前百名的科技创新企业不断增多,科技产出量质齐升,重大成果举世瞩目。我国还建成了世界上规模最大的高等教育体系,高等教育毛入学率达到48.1%,即将步入高等教育普及化阶段。相信这样优势的积累,必然决定中国在第四次工业革命中领跑世界。

(六)实现了理论创新和经济发展实践的良性互动

经济发展需要理论,同时也催生理论。中国经济发展的 70 年,也是马克思主义理论创新与中国实践互动发展的70 年。

新中国成立初期,我国没有经济建设经验,只能学习和照搬苏联。但毛泽东同志发现,苏联体制对经濟限制过多,不利于经济的长远发展。对此,毛泽东同志对社会主义建设进行了初探,这集中体现在《论十大关系》等著作中, 比如他对商品生产的思考,对于指导新中国经济发展的伟大实践就具有十分重要的指导意义。

改革开放后,为了解决长期计划经济体制的弊端,以邓小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理论与实践进行了探索,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等都是其理论的重要内容。其中,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是中国反思自身历史发展路径依赖、其他社会主义国家发展实践教训、以及全方位观察世界和充分认识发展规律的结果。邓小平同志认识到中国必须要经历一个商品经济“充分发展”的过程,明确指出计划经济与市场经济不能作为“姓资”、“姓社”的标准,提出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就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经济规模虽然已经是世界第二,但面临的挑战与问题并不少。从内部来看,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实现高质量发展迫在眉睫。与此同时,社会主要矛盾也发生了变化,中国需要一个更充分更平衡更高质量的发展。从外部来看,国际环境错综复杂,存在诸多不确定性的风险挑战。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立足现实、着眼未来,在实践中形成了以新发展理念为主要内容的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思想,提出了“一带一路”建设倡议和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主张,这些思想的创新突破对于解决当今中国和世界的发展难题、增强中国发展动力、厚植发展优势具有极为重要的指导意义。

猜你喜欢

生产力世界经济
“林下经济”助农增收
增加就业, 这些“经济”要关注
民营经济大有可为
把“风景”转化成“生产力
彩世界
奇妙有趣的数世界
世界上所有的幸福都是自找的
人口红利与提高生产力
展望2014:推动科技创新转化为第一生产力
凡事就怕做到极致 一个词的生产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