彰显文化自信的“右江麽乜”非遗传承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与实践
2019-05-11马玉林
马玉林
摘 要:在悠久的历史中,广西壮族拥有众多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麽乜是壮族历史文化的结晶之一。由于社会生产、生活方式已经改头换面,麽乜传统手艺的继承与发展面临很大的困难。一是年轻人继承手艺的兴趣不高;二是现代工业生产技术的冲击。国家为了维护历史文化传承,麽乜传统工艺也将搭上政策的东风,迎来新的契机。梳理麽乜传统手艺的发展脉络,结合社会现实,分析麽乜工艺在继承与发展中的限制因素,为麽乜工艺的继承与发展提出策略。
关键词:文化自信;麽乜;非遗传承;人才培养
麽乜是壮族民族的精神载体与审美情趣,分析壮族民众的生活方式与精神心理,考察壮族历史文化发展过程,具有重要的价值。历史车轮滚滚向前,麽乜的历史使命也随着时代发生改变,由生活日常用品向历史文化载体转变,刺激文化经济的活力。麽乜为了能在时代中继续完成历史使命,就需要与时俱进,在造型、图案、色彩与材质上迎合市场的需求,如此,麽乜传统工艺才能生存与发展。因此,针对麽乜传统工艺的人才培养,不仅需要深入挖掘壮族的历史优秀文化,更是要结合时代,将历史与现代的结晶反作用麽乜传统工艺。
一 “右江麽乜”的简介
(一)“右江麽乜”的由来
右江“麽乜”( 壮语译音,即神祖之意) ,其发展源头无研究资料可以考察,只有一个“麽乜”有关的神话故事。相传是百色地区壮族民众崇拜龙族,龙族伯皇寻回太阳火种来解救陷于水火之中的民众,龙族伯皇寻回火种的时间正好是五月初五。以此既往,百色壮族民众逐渐形成在端午节制作、佩戴“麽乜”的习俗。清朝年间,壮族民众在祭龙台的基础上兴建观音庙,庙中僧侣不仅改良了“麽乜”的制作工艺,更是创新性的将中草药融入“麽乜”,让“麽乜”除了纪念的作用还能起防病治病的作用,僧侣更是慈悲为怀,将其免费发放给壮族民众,祝愿佩戴的人吉祥平安。由于文化大革命,观音庙在历史发展中没能遗留下来,“麽乜”也从民众的日常生活中渐渐消退。
(二)“右江麽乜”产品的制作工艺
材料选取。一是布料。主要是带有图案、刺绣的棉布或者绸缎。颜色主要是赤橙黄绿青蓝紫。二是填充物。填充物的选取主要是依据工艺品的功能。主要是防病的中草药、丝绵等。三是装饰用品。主要是珠子、金银、挂绳等。四是制作工具。主要是纸板、裁刀、绣针等。
工艺流程(1)布料图案制作.在制作身体、头部和龙珠前,先用笔设计绘制布料所需的图案,用纸板绘制打样,用彩布按样板图案裁剪,粘贴或者缝制在布料上.(2)身体制作.用大小合适的正方形纸板套模,将有图案的布料按纸板大小进行裁剪,把所得的正方形布料四角按比例对缝,形成“四肢”,中间留一小口,将缝好的布料由内朝外翻,使线脚朝内,不外露.再将棉花、中草药按棉———中草药———棉的顺序填放于身体内,用小木棒推实“四肢”、手指按压填实身体,把填充物塞紧塞实为宜.最后将开口稍作缝合,使填充物不掉露即可.(3)头部制作.按比例用圆形纸板套模,将一块彩布裁剪成圆形,在圆形边上用针线按0.3~0.5cm的针距进行缝合.留一小口放置填充物,放填充物的方法与身体相同.最后缝合开口即可.(4)龙珠制作.龙珠制作与头部相同,比例比头部稍大一些.(5)缝合与装饰.缝合是将头、身子、龙珠按规定位置进行缝合.头放在身子“两手”间的凹陷处,将头部原本的缝合口与“两手”间的凹陷处进行连接缝合,线脚不外露.龙珠在身子的“肚子”开口处,把龙珠原缝合口与身子原缝合口对接相逢,隐藏两开口缝合处.装饰是将彩珠、亮片、流苏等装饰物件按需求及审美进行组合,连接缝制在“麽乜”上.常见的为头带中国结挂绳、“屁股”处放流苏的装饰形式.(如下图)
“麽乜”由于图案、材质、色彩的因素,搭配丰富,其意义非凡,多数用于赠送亲朋好友、商业伙伴。年龄、寓意的多样性,使之老少皆宜。不同类型的受众,其佩戴也颇为讲究。梅花、菊花等植物类适合年长老人佩戴,寓意延年益寿;年纪偏小的孩儿,飞禽走兽较为适宜,寓意生龙活虎,健康成才;双鱼、双碟、鸳鸯等适合恋爱中的青年男女,寓意百合好合、白头偕老。
(二)培养“右江麽乜”非遗传承人才的必要性
在国家大力倡导弘扬民族文化的背景下,麼乜传统手工工艺作为壮族民众的历史文化传承收到社会的关注,以吉祥物的象征展现在社会大众面前。但是,麽乜传统手工工艺的继承与发展存在诸多问题,其一传承方式相对落后,主要是以口传心授的方式,缺乏现代生产方式;其二,麽乜传统手工工艺传承人年龄偏大,以40-50岁的女性为主,性别比例差距大,且年青人对继承此的兴趣不高;其三,作坊式的手工制作,产品缺乏创新、品牌,在激烈的市场竞争环境中处于不利的地位,产业链的超低利润更是造成人才的逐渐凋零。
壮族民众在历史文化的传承自信上,也存在不足。韩国端午申遗后,国家与社会才开始重视历史传统文化的继承,以新的方式纪念传统节日。端午节作为中华民族的重要节日之一,其蕴涵深厚的文化内涵,是中华民族几千年的精神文化结晶。但是,社会民众会端午节的主要印象就是赛龙舟与吃粽子,已经失去其丰富的历史文化内涵。其实,赛龙舟、饮酒与吃粽子,不过是节日的表现形式,佩戴麽乜也是形式之一。多民族的互相杂聚,壮族文化与汉文化、其他民族的文化相互交融,壮族文化受其他民族文化的影响,开始呈现新的变化,本地的民俗民风逐渐消退,麽乜传统文案元素越来越趋向现代文化就是其表现之一。因此,麽乜的现代化改造中,融入中国传统文化,赋予新的内涵,增强民族认同感尤为重要。
此外,麽乜的制作工艺上,因历史原因,在其发展过程中,其作品带有强烈的民族特色,但是也有其限制的一面,就是地域性、民族性和局限性。麽乜,在刺绣技法、材质、图案与色彩的选择,是地域特色与民族特色的集合。现代生产技术的日新月异,还停留在作坊式制作的麽乜,面临着越来越严峻的形式,除了生产工艺导致生产效率低下之外,师徒间的口传心授、人才培养的断层、经营模式落后,也是麽乜面临窘境的主要因素。手工制作的麽乜与批量生产的方式相比,单价高、价值低,缺乏市场吸引力。
现代生产生活方式,带来的是壮族青年对民族的服饰和用品使用频率越来越低,民族服饰与用品成为少数人追求时尚、新颖的形式。在这样的社会背景下,无疑对麽乜民俗文化来说是一个很大的挑战,其实用性与审美大打折扣。麽乜在市场上可取代的用品数不胜数,其他用品在審美与实用性上并不输于麽乜,而且运用现代生产方式,其成本低,竞争力远胜于人工成本高昂的麽乜,因此,对麽乜产业链冲击很大。近些年,政府以支撑文化产业的发展角度出发,在传统节日端午节使之以吉祥物的象征向市场推广,但是,从消费的角度来看,以纪念品的形式,消费范围窄,重复购买率低。除了本地市场,外界对麽乜的认知也缺乏相关的渠道,对产品的认可度更是无从谈起。由此可见,麽乜在宣传力度上还欠缺。麽乜制作经营者大多数受教育程度普遍偏低,现代经营思路受阻,承担风险的能力低,洗好单打独斗,无产业链意识。
三 培养“右江麽乜”非遗传承人才的策略探索
(一)从文化保护意识入手进行强化
在经济全球化不断进入新的层次,文化输出越来越成为大国竞争力的重要表现。文化领域的竞争越发的激烈,国家对传统文化的发展与继承也越来越重视。麽乜传统工艺也因此面临新的发展机遇,主要原因有三个:其一,国家层面的支撑。在党的十八大会议上,对文化产业的规划做了明确的指示,支持少数民族文化事业的发展是重要的规划之一;其二,市场需求大。生活水平的提高与满足精神文化的需要,无疑在未来会更青睐文化类产品,少数民族物质文化的产品迎来巨大的市场需求;其三,麽乜,因造型、色彩及其图案的设计上蕴涵深厚的壮族历史文化。
综上所述,要想将具有壮族审美与历史文化结晶的麽乜工艺推向市场,首要做的就是强化文化保护意识。首先,是组织文化保护专家,深入壮族当地开展文化保护的讲座,让壮族民众意识到文化保护与传承的重要性,懂得如何科学地进行传承与开发。其次,建立健全文化保护机制,开发与保护并举。在参考时尚元素的同时,使得文化产品既可以保留民族文化的内涵,又能赢得市场。最后,要从麽乜工艺品的设计入手,以独特的民族文化为核心,融入其他民族的特色,使之既能引起其他民族的共鸣,又能体现壮族历史文化特色。
(二)加大工艺创新能力的培训
文化产品的创新是基于文化内涵去实现的。传统手工制作与现代生产技术相结合是文化产品发展的必然道路,现代生产技术并不是仅仅局限于机器化生产,更重要的产品的智能化设计。现代生产技术与传统手工制作的相互取长补短,不仅能提高文化产品的生产能力,也有利于文化产生生命力的延续。首先,利用计算机设计辅助软件,对麽乜工艺品完成初步设计,避免制作过程中的材质、配色与造型不搭配,节省试错成本。其次,引入现代机器的流水性生产方式,将填香、穿珠等人工费时步骤转为机器操作,减少时间成本。再次,为保证裁剪与缝制的效果,根据设计软件,利用数控技术对布料精确作业,节省材料成本。最后,利用互联网、智能终端(手机)对民族文化产品加大宣传力度,进行市场拓展。利用电商平台(淘宝、京东、亚马孙)覆盖国内外市场,进一步加大民族产品的销售范围。通过流程化运作,制定一套民族文化产品的营销、生产、销售流程,将民族文化资源进行最大限度的开发与利用。
(三)从产业发展角度入手提高工艺人的营销能力
中国消费者已经从单纯的满足生产、生活需求向满足精神文化增长需要的方向前进,品牌化的产品更受市场消费者青睐。品牌影响大的文化产品,除了可以避免质量问题,具有更好的文化底蕴。品牌除了保护知识产权之外,也是重要的宣传手段与工具。首先,麽乜工艺品要创立地方品牌,或者民族品牌。成立品牌的首要条件就是LOGO,LOGO就是最重要的品牌标识。麽乜LOGO可以在包装、招牌、吉祥物等具体事物上体现。其次,运用现代营销手段,加大推广力度与拓宽销售渠道。利用互联网广告,加大民族文化产品的广泛性与直观性,形成市场对产品的初步认知。完成上述步骤,就利用互联网平台,拓宽销售渠道,完成产品销售网络的搭建。最后,充分利用传统节日的宣传优势,将壮族的民俗风情展示出来,以旅游业为催化剂,加快民族文化产品的开发。
四 结语
任何时候,人才都是国家、社会、产业发展的最关键的要素,壮族麽乜文化产业链的发展也离不开人才的支撑。因此,培养人才,建立健全人才培养机制是麽乜文化产业链发展的基石。首先,对目前的传统手艺人才与制作技术进入深度挖掘,其目的是为了防止人才的流失与技艺的断层。尤其是终身从事传统手工艺制作的匠人,这些人才将是产业发展的基础,技艺开发的重要保障。以资金和政策,吸引他们继续为麽乜文化产业发光发热。其次,高职院校与民间手艺匠人联合培养人才。高职院校主要负责培养人才的设计能力,包括审美、软件设计、管理能力。传统工艺匠人主要负责培养人才的实践能力、操作技法。理论与实践并举,是培养人才的重要途径。最后,国家政府制定完善的人才激烈政策,刺激更多的青年投身于文化产业,更好的开发与利用文化资源。
参考文献
[1]周小琴. 壮族麽乜技艺的生产性保护研究[J]. 百色学院学报,2017,30(06):105-108.
[2]陈凤梅,樊道智,万辅彬. 广西壮族传统香囊制作工艺及其文化异同初探——基于上林“渡河公”和右江“麽乜”的考察[J]. 广西民族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9,25(03):50-57.
[3]张正元. 多元文化视域下壮族麽乜的精神意蕴研究[J]. 美术教育研究,2016(23):42-43.
[4]周小琴. 麽乜:一项传统手工艺的传承与变迁[J]. 大众文艺,2012(22):193-19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