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盏烧制工艺的研究探讨
2019-05-11袁忠
袁忠
摘 要:建盏烧制的历史最早可以追溯至北宋时期,但是由于经历了饮茶文化的改变以及社会持续多年动荡等原因的综合影响,至元代以后,建盏烧制量锐减。近些年来,伴随大众审美的提升以及茶文化的盛行,建盏烧制工艺自恢复以来获得了较快发展。文章将主要就建盏烧制工艺展开研究探讨。
关键词:建盏烧制;饮茶文化;工艺
一 建盏的由来及发展
建窑里面生产出来的各色茶盏被总称为建盏,建盏多为口大底小,因此又有“倒角”、“斗笠碗”等等俗称,由于造型独特,同时其釉色美妙绝伦所以在我国陶瓷百苑中可以称得上一朵美丽的奇葩[1]。“鹧鸪斑中吸春露”、“松风鸣雷兔毫霜”、“忽惊午盏兔毫斑”等诗句都是用来称颂建盏的。在宋代,建盏因茶而生,因黑釉斑、多彩、“铁胎”宋代“斗茶”最佳代表,其美名甚至传播到了海外的日本,对日本的陶瓷的制作以及茶道艺术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到了元代,由于“斗茶”风俗消失了,建盏烧制工艺也因此而没落[2]。改革开放以后,伴随大众审美的提升以及茶文化的盛行,失传已久的建盏烧制工艺得到了恢复并迅速获得了发展,甚至于2011年5月23日的时候被正式列入了第三批全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目前,建盏主要有两种烧制工艺,电窑炉电烧和龙窑柴烧[3]。市面上大多数的建盏都是用电窑炉电烧生产制作出来的,其优势是生产成本低、花色易控稳定,良品率比较高,但是缺点是釉面细润程度不是很理想,气孔比较多。龙窑柴烧生产制作出来的建盏优点是气孔少、斑纹美轮美奂、盏面润滑,但是由于对匠人的要求比较高,所以良品率比较低。
二 建盏烧制工艺介绍
(一)坯体原料制备
胚体原料的制备主要步骤如下:将2.8-3.6重量份的红土、2.5-3.5重量份的红泥土、3-4重量份的白土混合后先进行粉碎,再进行淘洗,使用80-85目筛进行过一次,装布袋滤水、陈腐,最后得到坯体原料。
(二)生坯、素坯制作
坯体原料经过陈腐后需要通过炼泥、拉坯成型以及修坯,从而得到生坯,然后将生胚放进电窑炉进行2.8-3.1小时的素烧,窑炉温度从常温升至290-310℃期间,炉门需要处于打开状态,以便生坯中水分成为蒸汽形式而顺利排出,然后将炉门闭合,再经过2.8-3.1小时,当窑炉温度继续升至595-605℃的时候停炉,使坯体原料在炉自然冷却至常温,然后取出其中的已经由坯体原料变为的素坯。然后将釉倒入素坯盏内,经过5-7秒的停留,将素坯反扣进入釉里进行5-7秒的浸泡,盏底不施釉,然后直接晾干。
(三)坯体焙烧
坯体经过施釉后装匣钵入倒焰窑的窑室内进行焙烧。要求窑室体积应为6-7m3,横截面积为0.6-0.7m2,炉膛底部设置进风口;窑室底部设置出烟口,出烟口与烟囱相连,0.09-0.12m2为烟囱横截面积。整个焙烧过程如下:第一阶段,窑室温度由常温经过5.8-6.1小时升至1030-1045℃,在此过程中需要采用颗粒投料机将1450-1550千克颗粒柴(将松柴、稻草、柞木粉碎后进行混合,然后使用颗粒制粒机将混合物制粒成型,其中三种材料的比重如下:0.02-0.03:0.05-0.07:1)匀速投入炉膛内进行燃烧,在这个阶段烟囱所有阀门应处于打开状态,出烟口、进风口处于打开状态,关闭炉膛门。第二阶段,再经18-23分钟,当窑室温度升至1075-1085℃,采用颗粒投料机将95-102千克颗粒柴匀速投入炉膛内进行燃烧。第三阶段,再经1.9-2.1小时,当窑室温度升至1375-1382℃的时候,采用颗粒投料机将585-610千克颗粒柴匀速投入炉膛内进行燃烧,出于燃烧过程的补氧考虑,此阶段应打开炉膛门;而出于减少窑室的热量流失考虑,将烟囱阀门关闭1/3。第四阶段,经过1.9-2.1小时的保温,采用颗粒投料机将795-820千克颗粒柴匀速投入炉膛内进行燃烧,此阶段出于窑室的保温考虑,需要将烟囱阀门全部关闭,以及关闭出烟口和进风口。第五阶段,不再投入颗粒柴,让窑室自然降温,冷却完毕后出窑。
三 结语
文章先介绍了建盏的由来及发展,然后从坯体原料制备、生坯、素坯制作以及坯体焙烧三个环节重点论述了集合电窑炉电烧和龙窑柴烧两种工艺优点的建盏烧制工艺。本文所提出的建盏烧制工艺具有稳定性好、易于掌控、成本较低、釉面细润、图案优美有层次感、孔少而小等优点,良品率普遍在30-40%之间,有时更好。无论是温度曲线,烧成气氛,还是工艺配方等工藝流程也都比较明晰,方便相关人员尽快熟练掌握。希望能借此给予相关人员一定参考借鉴,共同推进我国建盏烧制工艺不断向前发展。
参考文献
[1]蔡炳盛,蔡威,蔡杰.试论建盏的烧制工艺[J].艺术科技,2015,28(06):134.
[2]许家有.初探现代建窑建盏烧制工艺[J].东方收藏,2019(08):44-47.
[3]吴继旺.浅谈建盏的烧制工艺[J].东方收藏,2019(24):54-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