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大学生资助监管法治化问题研究
2019-05-11娄秉文
娄秉文
摘要:在我国“奖勤补助贷减”资助体系深入推进的背景下,本文立足法治角度,运用法治思维审视我国高校贫困大学生资助监管过程中存在的相关问题。并以此为基础,进一步规范和完善大学生资助工作,构建实体公平、程序公正、机理和谐、运转高效的大学生资助监管的制度化机制。其要旨在于保障该惠民工程能够在高校落地生根,为高校大学生资助工作提供有效的法律制度保障,体现精准资助和资助育人的有机统一。
关键词:高校大学生;资助监管;法制化
中图分类号:D922.16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8-4428(2019)01-0137-02
一、 问题的引出
自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大学生的资助政策便在不断进行深化改革。尤其是《关于建立健全普通本科高校、高等职业学校和中等职业学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政策体系的意见》及其配套文件出台之后,高校大学生资助实现了规模的持续扩大和总金额的持续增长。不可否认,这些资助不仅缓解了贫困大学生的家庭经济压力,同时也保障了他们学习的权利。但是在实践中,仍存在着识别、资助、管理不精准等问题。本文拟从法治的角度,审视我国高校贫困大学生资助监管过程中存在的相关问题,进一步规范和完善资助工作,构建实体公平、程序公正、机理和谐、运转高效的大学生资助监管的制度化机制。为该惠民工程能够在高校落地生根提供保障,更好地发挥其促进教育公平、维护社会公正的功能。
二、 大学生资助监管法治化的现状分析
如今我国基本上以出台的相关政策文件对资助工作进行指导管理,没有对此建立长期有效的机制,很多工作都是出现问题时才去着手解决,导致了我国的资助工作呈现分散性、短暂性的特征。归结大部分问题出现的原因,很大程度上是我国没有对相关的扶贫资助工作进行立法,没有多层次、程序化的操作。目前我国在大学生资助方面具体存在以下几种问题:
(一)资助对象识别不精确
在目前的资助对象识别过程中,学校过于依赖相关部门的证明文件,对资助学生实际情况的调查相对较少。而对于有证明的学生,基本上年年入选,年年资助,没有更加深层次地认定标准。导致很多结果没有能够客观地反映真实情况,后期的工作失去了应有的基础。
(二)资助程序建设不完善
如今部分高校贫困生认定程序需要学生本人透露家庭状况,但一些自尊心较强的学生不愿公开,放弃了资助资格,导致有些获得资助的学生并不是真正意义上的贫困同学。更有甚者,通过伪造贫困证明等方式骗取资助。这就出现了一些并不贫困的学生获得资助,而真正需要资助的贫困学生却由于多种原因没有获得资助的情况。这不仅严重影响了资金的公正使用,而且损害了资助政策的公众信任力量,扩大了社会的不公正。
(三)资助监管制度不健全
1. 资助后管理机制不到位
如今部分高校对资助后的管理机制不够重视,认为贫困大学生资助只需要提供资金这一环节,并没有建立与之对应的后期情况反馈机制,来关注资助后贫困生的生活和学习状况。这就造成了部分贫困生因为没有公众监督的压力,所以将资助款用于追求超越大众的舒适安逸的生活水平,而不是“保基本、兜底线”。
2. 内部监督制约机制不健全
我国目前的监督制度大体是自上而下的内部行政监督,虽然能对贪污腐败行为起到防范作用,却不能全面的严格制约。这就使得部分工作人员存在侥幸心理,导致资助资金被挪用甚至贪污的事情出现,反映出了资助资金监管制度和工作人员监督制度的不健全。
三、 大学生资助监管法治化建设的建议
(一)进一步推进制度和程序法制化
中国目前正处在共享经济发展的新时代。减少贫困大学生数量,保障每一位大学生的学习权利,是实现全面小康社会的重要一步。
从众多欧美国家的扶贫历史可以看出,扶贫是一个漫长的过程,只有制定相关法律法规才能确保扶贫工作长期有序开展。所以随着依法治国的不断深入推进,我国首先应结合新的情况,着力进一步健全大学生资助监管制度,这不仅是基础,也是加快资助监管法治化进程的有效措施。从近年现状来看,我国可以加快健全以下几个方面:
1. 精准识别高校贫困生
精准识别是资助贫困学生的前提和基础。只有完成对贫困学生的准确识别,才能抓住源头,使国家的贫困补贴政策真正发挥其最大效益。鉴于此,高校应强化规范识别工作,改变原先由居委会等部门开证明的单一识别模式,应对贫困生的家庭生活状况、父母职业与收入等方面进行深入考察,并对学生在校期间的消费进行数据采集和分析,借助同学访谈以及家庭走访,最大限度地保证贫困生识别的准确性、真实性和客观性。
2. 加强资助程序建设
为了防止想要通过伪造贫困证明以谋取利益的事情发生,高校应对申报材料进行严格审查,防止弄虚作假,并安排专项负责人员对提交申请的学生进行抽样实地考察,确保没有资格的学生无法获取资助。同时,对使用各种方式来骗取资助资格的学生,按照规定进行严肃处理。并且加快相关法律法规制度的建设,将虚报、谎报以谋取利益的行为定罪量刑,把这种不正当想法彻底扼杀在摇篮里。
(二)进一步推进监督与管理法制化
1. 健全资助后管理机制
贫困生资助过程不仅只包含提供资金这一步,更需要建立相应的反馈机制。高校应对贫困生获得资助后的生活状况进行调查,若发现消费水平较高,应降低其资助等级或者取消其资助资格,严重者应追回已经发放的资助资金。同时,高校应借助公众监督力量,设立相应公众检举方式,充分發挥第三方力量。使获得资助的贫困生在享受权利的同时,也履行相应的义务,接受公众的监督。
2. 强化对权力的监督制约机制
(1)加强对工作人员的理想信念教育
高校内应定期组织理想信念教育。理想信念能指引着人们不断地追求更高的人生目标,提升精神境界,塑造高尚品格。坚定工作人员理想信念,可以构建以思想道德制约权力的机制。
(2)“前台、后台”分设
高校应将内部执纪监督和审查调查部门分设,实现“前台”和“后台”分离,以确保权力不任性、不妄为。并建立健全内部监督制约机制,作为加强自我监督的必要条件。形成相互配合、监督、制约的机制。重要问题在处理过程中都要经过集体研究,防止出现不按规则办事甚至谋取私利等问题。
(3)分解细化规程
高校应对贫困生资助各项工作的每一道程序、每一个环节做出明确规定,从小处入手,让监督制约贯穿于履行职责全过程。在具体规程中,认真详细地制定预定方案,经审批后严格按照预定方案开展工作,遇到突发情况时需要及时进行汇报,相关工作人员不能擅自做出决定。
(4)建立第三方权力的监督管理机制
高校应建立第三方权力的监督管理机制,以弥补监督力量的不足。例如把第三方监督权交给高校内师生负责,这样不仅可以利用教师的学识发现问题,解决问题,而且学生能够提出不涉及利益关系的建设性意见,能比较客观地监督资助项目,使贫困生资助工作更加公正、公平、公开地展开。
四、 结语
资助贫困大学生是我国科教兴国和人才强国战略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实现我国高等教育公平、促进高等教育持续健康发展、构建和谐校园与社会都具有重要的意义。而只有建立相关法律法规体系才能确保资助工作长期有效地进行,相信在国家政策的有利扶持下,在全社会的共同努力下,大学生资助监管法制化在不久的将来一定会实现。
参考文献:
[1]张照元,吕志娟.精准视域下高校资助有效路径研究[J].科教导刊,2018(26):10-11,14.
[2]赵静云.高校助学金资助工作监管机制探究[J].亚太教育,2016(29):73-74.
[3]曾晓洁.美国的学生贷款丑闻与贷款监管和资助制度改革[J].比较教育研究,2009(11):64-66,8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