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夫利昔单抗联合龙血竭治疗肛周瘘管型克罗恩病的疗效观察*
2019-05-11孙薛亮王晓鹏徐治中何宗琦文科
孙薛亮,王晓鹏,徐治中,何宗琦,文科
南京中医药大学附属苏州市中医医院肛肠科 江苏苏州 215000
肛周瘘管型克罗恩病(perianal fistulizing Crohn’s disease,PFCD)约占CD患者的33%,多见于20~40岁群体,其瘘管形态复杂多变,肛门功能损伤较大,严重影响患者生活质量,给患者带来不同程度的生理、心理和经济负担[1]。目前,PFCD发病机制不明确,尚无治愈之法。PFCD的治疗目的是促进肛周瘘管闭合和肠黏膜愈合,联合治疗不失为治疗策略之一。本研究旨在比较单用英夫利昔单抗(infliximab,IFX)与其联用龙血竭片联合治疗PFCD的效果,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回顾性分析2013年1月至2017年12月本院肛肠科收治的57例PFCD患者临床资料,患者对治疗内容知情同意,本研究通过医院伦理委员会审查。患者均接受保留括约肌引流挂线术治疗肛瘘手术,根据术后内科治疗方案的不同,将患者分为治疗组(n=33,IFX联合龙血竭片)和对照组(n=24,IFX)。治疗组治疗前24例患者体质量指数(Body mass index,BMI)偏低;CD简化内镜评分(simple endoscopic score for Crohn’s disease,SES-CD)处于轻度活动期26例,中度活动期7例;CD疾病活动指数(Crohn’s disease activity index,CDAI)评分[2]处于轻度活动期28例,中度活动期5例。对照组治疗前17例BMI偏低;SES-CD评分处于轻度活动期21例,中度活动期3例;CDAI评分处于轻度活动期22例,中度活动期2例。两组性别、年龄、治疗前BMI、SES-CD评分、CDAI评分和肛周疾病活动指数(perianal disease activity index,PDAI)评分[2]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见表1。
1.2 纳入与排除标准
表1 治疗前两组一般资料比较
纳入标准:(1)符合世界卫生组织推荐的CD诊断标准[3];(2)CDAI≥150分;(3)以肛瘘为首发症状的PFCD;(4)接受肛瘘手术后,内科治疗药物为IFX或龙血竭联合IFX。排除标准:(1)合并肛周脓肿;(2)合并肠道狭窄、结核、慢性乙型肝炎、糖尿病、严重心血管疾病、血液和免疫系统等疾病;(3)肛瘘术后接受氨基水杨酸类、巯嘌呤类或糖皮质激素药物治疗;(4)IFX治疗次数不足5次。
1.3 治疗方法
1.3.1 手术方法两组均采用保留括约肌引流挂线术治疗肛瘘,具体操作步骤:结合术前盆腔MRI结果,术中通过探针和双氧水明确内口、瘘管走行及其与肛门括约肌关系,沿主管切开内口、黏膜、黏膜下层及肛门内括约肌至括约肌间间隙,扩大切除外口,刮匙搔刮瘘管炎性肉芽组织。外口与支管间做放射状小切口,刮匙搔刮感染坏死组织。主切口与各引流切口间置入橡皮筋,持续对口引流挂线。
1.3.2 IFX与龙血竭片治疗 术后治疗组在第0、2、6 w以5 mg/kg剂量静脉注射IFX诱导缓解,随后每隔8 w给予相同剂量维持治疗,联用予以龙血竭片(云南大唐汉方制药有限公司生产,国药准字Z20027068,批号20121101、20141201)治疗,1.6 g/次,每日3次,口服。对照组采用IFX单一药物治疗,方案同治疗组。
1.3.3 其他处理 两组均予广谱抗生素抗感染治疗6 d,自拟解毒通络方(大黄10 g、苦参20 g、黄柏15 g、紫花地丁15 g、当归15 g、红花10 g、土茯苓20 g、鱼腥草20 g、丝瓜络20 g、络石藤20 g、鸡血藤15 g、防风15 g)浓煎200 mL,加入2000 mL温水坐浴,每日2次,每次15 min。
1.3.4 拆线时间 两组均于IFX治疗5次后拆除引流挂线。
1.4 观察指标
1.4.1 肛瘘疗效 于治疗后6个月进行评价,参考标准[4]:痊愈,指外口闭合,挤压无分泌物自肛管或外口溢出;显效,指部分瘘管愈合;无效,指瘘管未愈合,挤压见分泌物或脓液自肛管或外口溢出。有效率=(痊愈例数+显效例数)/总例数×100%。
1.4.2 疾病缓解情况 于治疗后6个月进行评价,参考标准[5]:(1)临床缓解,指CDAI<150分,并且与基线相比,CDAI评分降低幅度超过70分;(2)内镜下缓解,指SES-CD≤3分。
1.4.3 疗效相关指标 于治疗后6个月进行评价记录BMI指数、瘘管治愈率、SES-CD评分、CDAI评分、PDAI评分。
1.5 统计学方法
应用SPSS 19.0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正态分布计量资料以(xˉ±s)表示,组间比较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组内比较采用配对样本t检验,非正态分布计量资料以M(QL,QU)表示,采用非参数检验进行比较;计数资料采用(n)表示,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连续性校正χ2检验或Fisher确切概率法进行比较。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肛瘘疗效比较
治疗组有效率为97.0%(32/33),治愈率为90.9%(30/33);对照组有效率为87.5%(21/24),治愈率为62.5%(15/24)。两组有效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校正χ2=0.734,P=0.392);治疗组治愈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6.747,P=0.009)。
2.2 两组疾病缓解情况比较
治疗组内镜下缓解25例,对照组内镜下缓解14例,两组内镜下缓解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1.952,P=0.162)。治疗组临床缓解32例,对照组临床缓解23例,两组临床缓解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2.3 两组疗效相关指标比较
治疗6个月,两组各有1例患者BMI偏低。两组治疗后BMI(t=-9.925、-9.159,均P<0.001)、SES-CD评分(Z=-5.012、-4.286,均P<0.001)、CDAI评分(Z=-5.012、-4.286,均P<0.001)和PDAI评分(Z=-5.038、-4.314,均P<0.001)与治疗前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治疗后两组BMI和CDAI评分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治疗组SES-CD评分和PDAI评分均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见表2。
3 讨论
CD是一种慢性非特异性、节段性、透壁性、肉芽肿性肠炎,多发于欧美等发达国家,近年来我国的发病率呈上升趋势[6]。CD可出现肛瘘、肛周脓肿、虹膜炎、硬化性胆管炎等肠外并发症,治疗难度增大。肛瘘的出现预示CD预后不良,在外科充分引流后采用IFX诱导、维持CD缓解治疗是目前推荐疗法[7]。尽管IFX治疗PFCD早期治愈率为86.7%,但远期复发率高达75%[8-9]。
近年来,中医药成为CD补充治疗的研究热点,但治疗PFCD的报道少见。已有研究显示[10],龙血竭可有助于改善溃疡性结肠炎临床症状。《本草纲目》记载:血竭其性味温、咸、平,具有活血化瘀、生肌敛疮、止血消肿等功效,被誉为“活血之圣药”。临床上,龙血竭多用于治疗糖尿病足、压力性损伤等“外疡”,CD病理表现类似于“内疡”,故本研究依据内疡与外疡同治的异病同治法,于治疗组联用龙血竭片治疗,结果显示治疗6个月时两组临床缓解率、内镜下缓解率及CDAI评分无差异,但治疗组肛瘘治疗愈合率高于对照组、SES-CD评分低于对照组,提示联用龙血竭有助于瘘管及肠黏膜溃疡愈合。
表2 两组疗效相关指标比较
目前认为CD的发病与感染、饮食、环境等因素相互作用于易感人群,致使其肠道免疫反应亢进及黏膜损伤有关[11]。免疫功能也被认为与CD发病有关,其中细胞因子扮演着重要的作用[12-13]。IL-6、IL-8、IL-10、IL-17和肿瘤坏死因子(TNF)-a等促炎细胞因子可促进中性粒细胞动员、募集和活化,介导炎症反应[14]。文献报道,采用龙血竭有助于降低患者IL-6、IL-8、IL-10和TNF-a水平,可能是其治疗PFCD时发挥抗炎作用、促进瘘管愈合的潜在机制[10,15-16]。此外,黏膜下微血栓形成可能与CD的发病机制有关[17]。黏膜微血管存在与纤维蛋白交联的血小板血栓是CD黏膜早期病变之一[18]。血小板粘附于微血管内皮细胞是区域免疫反应早期特征,并且在CD炎性状态下持续存在[18-19]。CD患者直肠活检发现黏膜毛细血管血栓,并且外周循环中血小板数量显著增加[20],血小板活化则为肠道炎症加重的重要因素,故抗血小板治疗也为治疗策略之一[21],需要注意的是当活动期CD患者接受抗血小板治疗时潜在的出血风险应引起足够的重视[21]。已有研究结果提示血竭具有抑制血小板活化的作用[22-23],这可能也是其发挥治疗作用的机制之一。
综上所述,与单用IFX相比,IFX联合龙血竭治疗PFCD更有助于促进术后瘘管愈合及促进肠黏膜溃疡愈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