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体验式活动教学”之我见

2019-05-10汤敏

新课程·小学 2019年4期
关键词:心理课困惑体验式教学

汤敏

摘 要:体验式教学是指根据学生的认知特点和规律,通过创造实际的或重复经历的情境和机会,呈现或再现、还原教学内容, 使学生在亲历的过程中理解并建构知识、发展能力、产生情感、生成意义的教学观和教学形式。关注了体验式活动教学在心理学科的应用,教师在实践中既有收获也存在困惑。从而得出了“体验式活动教学的‘分享环节是制约‘体验式教学在心理课堂进一步发展的软肋”的结论。

关键词:体验式教学;心理课;实践;困惑

陆游在《冬夜读书示子聿》一诗中曾写道:“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意思是说,从书本上得到的知识毕竟比较肤浅,要透彻地认识事物还必须亲自实践。这也恰恰体现出了“体验式教学”的本质。即告诉我的东西,我可能忘记,展示给我的东西,我有可能记住,只有我体验过的东西,我才可以理解。

一、体验式教学为我们带来了什么

通过教学实践,让我欣喜地感受到课堂的变化,原本沉寂的课堂变得灵动起来。当通过创设情境,将学生的注意力都吸引过来的时候;当学生在分享阶段争先恐后地发言的时候;当铃声响起,学生还意犹未尽的时候;我觉得这是作為一名老师最有成就感的时刻。

的确,体验式教学在课堂中的应用能够拉近教师与学生的距离,融洽师生关系,在提高课堂的实效性方面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记得在二年级的心理课上,我将绘本故事《我的名字克里桑斯美美》的动画引入课堂,收到非常好的效果。首先,我告诉学生今天分享的是一个有关名字和梦的故事,当动画开始播放时,精美的画面和动听的音乐立即吸引了所有的学生。随着故事的播放,我总在适当的时候暂停,并与学生展开即时交流,引导他们理解故事的内容。“这个小老鼠叫什么名字?”“她的爸爸妈妈为什么给她取这个名字呢?”“你知道自己名字的含义吗?”“你喜欢自己的名字吗?”这样的问题贴近学生,让他们有话可说,所以,很多孩子都争先恐后地举手发言。这时,有个小女孩也举起了手说:“老师,我很喜欢我的名字,可却不喜欢我的姓。因为我姓樊,有的同学总管我叫‘烦人精,这让我很生气。”“那我们应不应该给别人取外号或嘲笑别人呢?让我们一起到故事中去寻找答案。”于是在动画展示小老鼠被别人嘲笑时,我又按下了暂停键。我没有急于告诉孩子应不应该去嘲笑别人,而是让孩子们评价一下故事中嘲笑别人的那只小老鼠,“你们喜欢维多利亚吗?”孩子们几乎异口同声地说:“不喜欢。”“那你为什么不喜欢呢?”“她太骄傲!”“她喜欢嘲笑别人!”“她令人讨厌!”“老师我想对她说‘如果别人也嘲笑你,你会高兴吗?”“对啊,同学们说得真好,你们已经能站在别人的角度去想问题了,真了不起!可你注意到美美的情绪变化吗?被别人嘲笑后,她有多伤心啊。一个玩笑可能会给别人带来严重的伤害。如果你想成为受别人欢迎的人,那我们就不能去嘲笑、讽刺别人。”讲到这里,那个给别人取外号的小男孩不好意思地低下了头……这堂课结束后,好多孩子都围着我,有的还在我地耳边说:“老师这节课讲得真精彩!”我觉得是体验式教学让我上了一节让自己满意的课。

课堂教学的实践让我深深感到:欢快活泼的课堂气氛是取得优良教学效果的重要条件,学生情感高涨和欢欣鼓舞之时往往是知识内化和深化之时。将体验式教学融入心理课堂,能让我的心理课堂充满活力、独具魅力、更拥有吸引力。体验式教学能让老师满意地教、学生舒服地学。

二、实践中的困惑

胡紫蚕老师在备课中谈到体验式教学的几个环节,即“导入是营造氛围的利器,活动是心理体验的基础,分享是心理成长的催化剂,应用是学以致用的强化。”在实践中一路走来,我觉得“分享”环节是制约“体验式教学”在心理课堂进一步发展的软肋。

误区一:活动过多挤占了分享的时间

记得康成老师曾说过道:“心理课堂中活动不要过多。活动多,首先过于忙碌,一节课下来老师和学生都很紧张;你在提出问题时,学生就没有思考的时间和空间;直接导致整个活动没有深入,问题没有挖透;此外也没有了师生共同分享的时间。所以,心理课应注重让学生深入参与、把体验进行分享。”而我早期的心理课堂就是活动的叠加和罗列,一堂课热闹的搞下来,并没有给学生留下什么。所以,活动要少而精,问题要深而透。

误区二:分享中的冷场现象

在讲述《找回自信》一课中,我就曾多次遭遇分享中的冷场现象。一开始是我在设置问题时,跳跃性太大,导致孩子理解不到位。经过问题调整后虽有所改观,但结果还是不甚理想。究其原因是小学高年级学生不愿谈论自己或剖析自己。结合实际谈论自己,班级里就一片沉寂,无人作答。一些孩子怕答错而被嘲笑。另一种情况就是公开课或有人听课时,学生就会顾虑更多,最终导致冷场。针对这个问题我还没有想出合适的解决办法。

误区三:拿来主义需谨慎

教学实践中我发现同样一个主题、同样一个内容在小学五年级讲和六年级讲所得到的分享结果是不一样的,虽然只相差一年,但孩子们的想法及对主题的挖掘深度都会不同。有时,在外出学习和备课中,发现很多教师设计的体验活动都非常精彩,于是就直接搬到自己的课堂,结果发现很多的活动在中学课堂做完之后,孩子们都能积极参与分享;而拿到小学来,孩子们只是在为活动而兴奋,却分享不出什么。所以,不能为了图省事,盲目地采用拿来主义。如果将中学的活动放在小学的课堂,那么一定要在遵循小学生的认知规律、考虑小学生的心身发展特点的前提条件下,重新设计教学环节,导语过渡语二次加工以及问题的挖掘深度都需要调整。

总之,在“体验式教学”进入心理课堂这条道路上我仍需继续前行,不断探索、不断实践、不断创新,为实现“每一节课都能让自己满意”这个目标奋斗不休。

编辑 鲁翠红

猜你喜欢

心理课困惑体验式教学
同课异构
心理课片段教学技巧探索
教师的自我暴露在心理健康教育课中的运用
分析体验式教学在中职会计课中的应用
小学国学教育之我见
达赖的“困惑”与解惑之道
于光影中休整心灵在故事中解读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