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准扶贫模式在教育教学工作中的实践分析
2019-05-10龚何波
龚何波
摘 要:国家领导人提出“消除贫困,改善民生,共同富裕”的方针,只有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缩减城乡之间的经济发展差距,才能实现真正的脱贫。当前精准扶贫模式受到了全社会的广泛关注,不仅针对贫困家庭、五保户等农村家庭实施了精准扶贫政策,在教育教学工作中也推行了精准扶贫模式,并且取得了显著的效果。简要分析教育与精准扶贫之间的关系,并提出了精准扶贫模式在小学语文教育教学工作中的实践。
关键词:精准扶贫;教育;小学语文;实践
智慧是一个人终生的财富,也只有智慧才能促进农村孩子真正脱“贫”。精准扶贫模式在教育教学中的实践,是时代的呼吁,是社会主义发展的本质需求,是实施公平教育的重要举措,符合党的宗旨,有效减少了农村贫困家庭孩子辍学情况的发生,立足于根本,促进了农村健康教育的发展,为农村孩子树立了积极的教育思想,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教育与精准扶贫之间的关系
教育的概念笔者总结为几个方面,第一点,思想观念的引导;第二点,知识技能的培养;第三点,学习兴趣的培养;第四点,道德情操的塑造。对于农村小学的语文教师而言,不仅面临教书的难题,还需要重点培养小学生正确的情感价值观与健全人格。精准扶贫模式需要具备四点要素:第一点,精准识别;第二点,精准帮扶;第三点,精准管理;第四点,精准考核。教育教学工作中的精准扶贫主要是精准识别学困生,对学困生产生的原因进行准确分析,并找出精准帮扶的方法。通过对学困生的精准管理,提升学困生的学习质量,最终通过精准考核的方式,明确教育精准扶贫的成效。二者之间的关系主要体现在受教者的教育是精准扶贫之间的纽带,二者的连接点在于学困生,通过确立“贫”的对象,实现教育教学的“精”“准”“扶”三个步骤,让学困生脱“贫”。
二、当前农村小学教育现状
农村学生为了上学方便,基本上都是就近上学,对于他们而言,似乎只要有一个上学的地方就好。而农村孩子中大部分都是留守儿童,父母不在身边,祖父母或者是外祖父母受教育程度较低,无法对孩子的学习加以辅导。教师在课堂教学中依旧采用粗放式、填鸭式的教学模式,虽然满足大部分学生的学习需求,但忽视了学困生的学习情况,课堂教学缺乏针对性,导致农村小学教育教学质量难以提升。
三、精准扶贫模式在教育教学工作中的实现
1.精准识别
精准识别是教育精准扶贫的前提,通过科学合理的方式,把学困生识别出来。在班级中识别学困生,小学语文教师可以通过课堂教学中学生的表现识别,可以从作业批改的过程中识别,也可以从试卷测试与课外活动中识别出学困生,建立学困生档案卡,为后续工作提供便利。对精准识别的学困生制订动态管理方法,分析学困生当前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有哪些,学困生产生的原因是什么?制订“一生一策”的帮扶计划,以促进学困生的阶段性成长。
2.精准帮扶
以小学语文三年级教育教学为例。精准帮扶是小学语文教师教育扶贫的核心,通过对学困生家庭情况、成长背景等方面的了解,制订具体的帮扶措施,做到对症下药,因材施教,精准教学,提升小学语文教师教育教学工作的针对性。如在小学语文三年级《赵州桥》的课堂教学中,我采取小组合作学习的模式,保证了每组中优等生与学困生的合理搭配,以优等生带动学困生的学习积极性,并组织以“优”带“差”的活动,让每一组中的优等生可以带领学困生探索课堂学习重点与难点,明确小组合作的目的与任务,实施捆绑考评的方式,小组队长不是采用优等生连任制度,而是每個小组成员都有机会担任队长的职务,树立学困生学习的自信与积极性。通过优等生对学困生的辅导,教师对学困生的一对一讲解与心理疏导等方式,让优等生巩固知识,学困生稳步提升,迎合了“先富带动后富”的理念。
3.精准管理
成立建档立卡贫困户家庭在校学生基础信息统计报送工作组,利用双休日深入各村、组及建档立卡户家庭摸底调查,开展教育精准扶贫工作。各教师深入基层,与村民亲切交谈、了解信息,准确规范填写建档立卡户在校学生基础信息调查表和统计表,并严格实行网络化管理。每到一贫困农户家,各教师仔细询问、认真登记,并为贫困户出谋划策。同时,向在校学生家长通报孩子在校的学习情况,了解孩子在家的表现情况,提请家长多关注孩子,讨论教育孩子的措施,并听取家长对学校的建议。
4.精准考核
针对学困生的精准帮扶效果采取针对性的、科学的考核方式,了解学生学习成绩、心理素质等各个方面的发展情况。我们发现精准扶贫模式在教育教学工作中的实施,有助于学生学习成绩与心理素养的全面提升,学困生树立了积极的学习心态,恢复了学习的自信,课堂表现更加积极,学生成绩也获得了稳步提升。
总之,通过上述内容,可知精准扶贫模式在教育教学工作中的实践具有现实意义,应进一步推广与应用,以此提升农村教育教学质量,促进农村学生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葛志军,邢成举.精准扶贫:内涵、实践困境及其原因阐释:基于宁夏银川两个村庄的调查[J].贵州社会科学,2015(5).
[2]孙华.关于我国民族地区教育扶贫攻坚的梯度思考[J].黑龙江民族丛刊,2013(3).
[3]董云,费丽娜,张永升,等.教育扶贫的国际经验及国内实践创新研究[J].世界农业,2013(3).
编辑 鲁翠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