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峰回路转言意兼得

2019-05-10何倩

新课程·小学 2019年4期
关键词:儿童立场

何倩

摘 要:真正的语文课堂应培养学生运用语言的能力,并在其中获得对课文思想内容的理解和感悟。以区级公开课《天游峰的扫路人》为例,浅谈“言意兼得”的语文课堂的教学追求。这需要将儿童摆在教学的最中央,树立儿童立场,此外以单元育人目标为教学方向,以“读写互动”为提升学生核心素养的重要载体,以期在教学“场”里实现师生的生命共振,促进“教学共同体”的生长性发展。

关键词:文本特点;单元目标;儿童立场;读写互动

《天游峰的扫路人》是笔者在进行区级公开课时的执教课文,整个磨课过程一波三折,在理想设计与现实教学的交锋中,笔者对文本特点、单元目标、儿童立场和读写互动有了更深刻的体悟。

一、抓住文本特点,对话人物形象

笔者在解读《天游峰的扫路人》时,首先关注了文体特点——写人类文本。写人类文本的核心价值在于对人物情感的体验和对人物形象的感知,让学生在字里行间感受文本人物整体的形象和独特的人格魅力,陶冶情操,升华品格。因此根据写人类文本的教学重点把握“感悟人物形象,体会人物品质”,于是我对本课教学的主体环节有了如下的教学设计:(1)自读品析:到底是一位什么样的老人呢?那就让我们带着问题走进文本,潜心读文章的3~12段,写下你的感受,并做简单批注。特别要注意抓住描写人物的外貌、动作、语言、神态的词句来体会。(2)交流感悟:带领学生在语言、外貌等描写中交流感悟(相机出示语句)。(3)朗读体会:再次体会人物的语言和外貌描写对塑造人物形象的凸显作用。

二、凸显单元目标,感悟文本内涵

我重新审视本单元的文本内涵。本单元由《天游峰的扫路人》《最大的麦穗》《山谷中的谜底》三篇课文组成,它们分别从不同的视角阐述了深刻的人生哲理:《天游峰的扫路人》告诉我们要积极乐观地生活;《最大的麦穗》让我们明白要勇于抓住眼前的机会;《山谷中的谜底》启发我们面对困难要迎难而上、以退为进。这三篇不同体裁的文章都意在让我们明白,从人、事、物身上我们都可以获得人生的启示。因此,借人喻理、借事喻理、借物喻理的写作方法就应成为本单元重要的教学点,这是编者的意图,也是实现教者与编者有效对话的关键路径。

三、强化儿童立场,内化核心价值

对文章的解读若仅仅站在成人的角度,即使读得再深,设计得再丰厚,一旦脱离了学情,再精致的教学设计都是无源之水。我在第二次试教后充分地体会到要让学生站在教学的最中央。我决定从学生的角度出发,重新定位,采用学生熟悉的教学方式让学生快乐学语文。

于是有了第三次的教学设计:我回归原点,仍旧采用了传统写人类文章的教法。以探究扫路老人形象为“教学抓手”,让学生在交流感悟中深化对扫路老人的认识,但我引导学生聚焦在老人积极、豁达和自信的品质上,而不再是先前对老人品质的泛泛而谈。让学生在讨论的过程中感悟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从而实现文本核心价值的内化。

这样的设计让学生见“森林”亦见“树木”,既有对写人类文本教学规律的整体把握,讓学生在品味人物动作、语言、外貌的过程中感受老人的人格魅力,又有对单元目标的巧妙落实,引导学生重点关注老人乐观、豁达的个性特征,深切地体会积极自信的人生态度,让学生在感悟中学习写作方法。整个教学过程深入浅出,以学生语言能力的发展和情感体验的熏陶为教学出发点,确立了学生语文学习的主体地位,让学生在一系列的语文实践活动中学得自然、舒心。

四、把握学科本质,实现读写融通

新一轮课改的基本理念要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在课堂教学中“使学生具有适应实际需要的阅读能力、写作能力、口语交际能力,正确理解和运用祖国语文。”强调“读与写”的重要性。阅读教学作为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不仅要引导学生对教材文本语言进行感知、理解、欣赏,还应引领学生对文本的语言进行加工、统整,增强学生学语文、用语文的意识,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真正做到“以读促写,以写促读”,实现读写互动。在本课教学成功的基础上,我又改进了一些教学环节,设计了教学情境,使读写“互动”起来。

崔峦先生称“理解课文的思想内容”为“得意”,称“学习探究语言的表达方式”为“得言”。在本次磨课过程中,对《天游峰的扫路人》文本内涵的理解和单元整体目标的把握就是对“得意”的探索,在尊重学情的前提下,借力“读写互动”对课文之“言”获得更多的认知和感悟。在这个过程中,学生也水到渠成地感悟到了课文所要表达的情感——“意”,即领悟到了文本所蕴含的深刻道理,从而推动了单元目标的实现。因此,只有在“得言”过程中“得意”,才能更好地实现语文教学的“言意共生”,实现学生的拔节生长!

参考文献:

[1]钟定强.阅读教学重在以读促学[J].四川教育学院学报,2000(3).

[2]张凯.阅读教学要突出“三性”[J].教育实践与研究,2000(9).

[3]范红,崔荣佳.走出阅读教学的误区:一份阅读课程调查表引发的思考[J].清华大学教育研究,2000(2).

编辑 杜元元

猜你喜欢

儿童立场
数学规定:儿童视角下数学文化的关照
站稳立场,让课堂成为“主阵地”
走进“童画世界”:触摸美术教育的风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