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南沿边贫困山区精准扶贫模式选择
2019-05-10雷飞
[摘 要]广西、云南等西南沿边地区是我国深度贫困地区之一,对西南沿边贫困山区实行精准扶贫问题探讨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首先分析西南沿边贫困山区贫困的现状与特点;其次探讨沿边山区贫困的成因;最后总结扶贫思路与脱贫路径。通过分析发现西南沿边贫困山区主要受基础设施薄弱、教育水平低、农业附加值低、劳动力流动量大四方面的影响。因此,西南沿边贫困山区在精准扶贫的道路上需要进一步加大对贫困山区的政策扶持。
[关键词]西南沿边;贫困山区;扶贫模式
[中图分类号]C914;C9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2426(2019)03-0076-05
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坚决打赢脱贫攻坚战,让贫困人口和贫困地区同全国一道进入全面小康社会,坚持精准扶贫、精准脱贫”,这为我国对贫困地区实行精准脱贫指明了方向。改革开放40多年,我国在扶贫工作上取得极大的进展,至2018年底大约减少了7.4亿贫困人口。但是扶贫的道路艰难,尤其是我国广西、云南等西南沿边贫困山区。西南沿边贫困山区地处我国的边境地区,基础设施落后、生态环境脆弱,导致经济相对落后,精准扶贫覆盖面广。在西南沿边贫困山区目前的贫困现状与特点视角下,探讨如何实现精准脱贫对贫困山区具有重要的意义。
一、西南沿边山区贫困现状
1.贫困面广,贫困程度深。西南沿边地区地处云贵高原地带,又处于边境山区、革命老区、石漠化区等边缘地带,交通基础设施、社会服务体系与东部、中部地区相比较具有很大劣势。自然生态环境脆弱、贫困劳动人口思想意识保守落后、经济基础薄弱。例如:云南省昭通市位于云南东北部,是云南贫困面积最大,贫困程度最深的地区,昭通市全市有10个县一个区,其中有10个县被列入国家扶贫开发重点县。昭通市彝良县是其中的一个贫困县,彝良县荞山镇和坪村目前仅有一条泥土公路,路面宽度大约在2米,路面凹凸不平,交通基础设施落后严重阻碍该地方的经济发展。
2.贫困山区“三留守”现象突出。西南沿边贫困山区“三留守”现象突出,即:“留守老人”“留守妇女”“留守儿童”。贫困山区“三留守”经济收入水平较低,劳动力相对弱,大多数农村留守妇女居住条件差,自身的文化水平低,经济收入来源主要靠丈夫外出与有劳动力的子女提供。西南沿边贫困地区在发展农业经济时,在农耕季节缺乏强壮的劳动力经营农作物。“三留守”是一个特殊的社会群体,尤其是贫困山区,留守妇女离婚比例较高、留守儿童犯罪年龄向低龄化发展、赡养与抚养问题加剧西南沿边贫困山区的二次贫困。
3.贫困山区人口文化程度低。西南沿边贫困山区贫困面大,贫困程度深,自我发展能力弱,创新发展能力不足。贫困山区教育程度相对较低,基于沿边地区村落学校破旧,教学基础设施落后,教师供给量严重不足。一部分深度贫困的山区缺少教育基地,山区的孩子没机会踏入学堂,导致贫困山区的教育水平落后于其他地区。[1]教育落后——人口素质低——山区贫困的循环模式是西南沿边贫困山区面临的难点。
4.开放开发水平低,产业融合度低。西南沿边贫困山区相对于东部沿海地区和中部的内陆地区开发开放水平低,部分地区仍处于全封闭的状态,在经济发展中落后于其他发达地区。西南沿边贫困山区由于生态环境脆弱,各县域发展差距较大,受地理环境、资源禀赋、经济发展基础等因素影响,贫困山区经济发展模式单一、产业结构同质化严重、发展不平衡,邻近山区之间的经济收入差距大。而贫困山区之间缺乏经济上的合作,山区之间成为独立的个体,存在资源和市场相分离的状态。
二、西南沿边山区贫困的成因
1.基础设施落后,缺乏整体规划的发展意识。西南沿边山区分布在喀斯特地貌带,山区占地面积大。基础建设过程中进度缓慢,突发状况多,需要耗费大量的人力、物力,基础设施的供给小于人民的需求。沿边贫困山区由于地势特殊,周围被大山层层围绕,山脚的村民只能依靠狭窄的地域安居乐业,在贫困山区拥有一小块平地对当地居民来说是一件奢侈的事。居民居住比较分散,建筑物排列无序,随意修建房屋,并且在房屋修建、道路河道建设上都缺乏长远的打算。在贫困山区,畜牧圈舍与房屋相连,缺乏整体规划的发展意识,西南沿边贫困山区对山区整体的建设缺乏一体性规划,这将严重影响农村的基础设施建设。
2.贫困山区劳动力大量外流。西南沿边贫困山区劳动力大量外流导致山区农业经济缺乏劳动力作为支撑发展,引发西南沿边贫困山区耕种土地荒芜,山区经济出现凋零的趋势。劳动力外流进一步降低了农产品的附加值,收入减少,对积极从事农业种植的贫困人口产生负效应。同时,贫困山区的人们容易盲目的跟从,当有一批劳动力从山区流入到城镇,在一定程度上会引发更多的劳动力外流。贫困山区劳动力外流到城镇从事最底层的工作。大量的贫困人口流动不仅使山区出现劳动力缺乏的现象,也会加重城镇的管理负担。西南沿边贫困山区大量劳动力外流会进一步加剧沿边山区的贫困程度。因此,吸引贫困山区劳动力回流在精准脱贫的工作中至关重要。
3.贫困山区教育体系不健全。西南沿边贫困山区教育体系不健全来源于教育资源的分配不均。主要表现为学科单一化、学级不健全、师资力量薄弱与教学基础设施落后。根据调查,西南沿邊贫困山区在教学科目上以语文、数学为主,难以开展更多的课程,学生接受能力和学习的广度受到限制。另外,学级不健全。以山区村落教育体系为例,人口少、边缘化,学龄儿童在完成小学教育的基础上不能继续接受九年义务教育,其根本原因是贫困山区不能提供教育资源,不能为开展继续教育工作提供完整的教育。
4.贫困山区农业缺乏科技人才。西南沿边贫困山区地处边缘地带,农业信息资源建设滞后、缺少高素质农业信息人才、农民农业信息资源薄弱等问题制约了农业的发展。在农业缺乏科技人才的基础上大量的劳动力外流不能保证农业基本的发展。培养农业人才队伍与加快农业信息化是西南沿边贫困山区要解决的主要问题,只有提升农业生产效率与经营管理水平,实现农业在生产、管理、营销等方面信息化,加大贫困山区人才队伍的建设,才能进一步推动西南沿边贫困山区的脱贫。
三、西南沿边贫困山区精准扶贫的模式选择
1.边贸扶贫。西南沿边要加大对沿边地区开放度,给沿边贫困山区注入新的发展活力,发挥边境地区区位优势,深化与毗邻国家的经贸合作,发展跨境贸易和产业合作,以开放促增收、促脱贫,让边区人民群众日子更宽裕、生活更幸福。通过沿边边贸大力扶持沿边村域边贸合作和发展加工贸易,改进边贸监管模式,加快沿边地区通关便利性。改革推进沿边地区小额互市贸易,只要是沿边地区,都享有扶贫的优惠政策,并把沿边居民列入精准扶贫对象。紧随“一带一路”建设,做足“边”的文章,西南沿边收获了巨大的发展成果,并越来越多地回馈到民生建设上来。如:广西凭祥市作为西南沿边地区的一个代表地区,2017年,凭祥市民生支出占公共财政预算支出比重提高到77.3%,实现高中阶段免学费、寄宿生用餐全免、寄宿生交通费补助“三个全区率先”;率先在全区实现镇镇通二级路、村屯通水泥硬化路;新农合人均筹资标准提高到470元,个人缴纳部分全部由政府代缴;城乡居民社会养老保险参保率90%以上,待遇人数发放率100%,城乡居民养老保险基础养老金待遇补贴标准达135元;开通市区至边境村公交车,边民出行享受交通补助。[2]沿边所有的边贸产业使沿边变“金边”,西南沿边地区“边贸扶贫”让边民真正成为边贸的受益者。
2.旅游扶贫。西南沿边地区是少数民族聚居地,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将民族特色与民族文化相融合,既可以吸引外来游客也能继承发扬少数民族的传统文化。通过开发旅游文化,可以开放西南沿边地区,改善落后基础设施的面貌,也能为地区纳入新的文化[3]。沿边地区旅游的收入是潜在的,当具备完善的旅游基础条件,不仅能吸引国内游客,也能吸引国外游客。旅游开发可以为沿边居民提供一定的就业岗位,这使得居民在自己居住的地方就能获得相对稳定的收入来源,能在一定程度上减少西南沿边地区劳动力大量外流。旅游资源的开发通过游客把资金带入沿边地区,沿边居民通过旅游赚取的基金可以加大本地区的开发程度。但是,在开发的过程中要注重保护生态环境,沿边地区要发展就一定要有自身的特色,不能为短期的利益而过度开发。西南沿边地区通过开发特色旅游资源,将不断地改善原来的贫困面貌,旅游扶贫将会继续带动西南沿边地区的可持续发展[4]。
3.特色农业资源开发扶贫。由于西南地区以山地为主,山路崎岖,地势结构复杂,导致地区工业基础弱,主要靠农业种植来拉动经济的增长。特色农业资源的开发是西南沿边地区的特色资源,第一,由于南部地区的气候适宜种植大部分水果,沿边地区可以打造特色水果基地,通过发展水果产业带动沿边经济的增长,增加边民收入。第二,打造特色绿色蔬菜产业,如今,人们推行绿色消费、绿色出行,西南沿边地区通过开发绿色产品能吸引大众眼光。由于地区的工业基础薄弱,很多领域都是纯天然,地区的空气、土壤、水源等都是天然纯净,对种植绿色蔬菜提供了天然的条件。第三,打造沿边地区的野生农产品产业的培养基地。西南沿边很多地区山林茂盛,特别适合野生农产品的生长,比如:云南有的沿边地区生长野生菌,广西有的沿边地区生长小野菜。通过特色产业的种植培育,为西南沿边地区打造特色产业基地,使地方合理利用土地资源,也能为人民提供就业的机会,打造特色产业创造了双赢的局面。最后,通过聚集各类特色产业举办展会,吸引全国人民参与其中,并通过展会一步一步将地区的特色产业推广出去,从而实现西南沿边地区脱贫。
4.电商扶贫。西南沿边地区紧跟时代的步伐,在互联网时代背景下,以国家实施的“互联网+”战略为契机,以企业电商平台引领农村电商环境,设立电商扶贫工作点,建立电商服务体系,通过电商平台整合西南沿边优势特色产品,通过电商平台使特色产业与市场对接,沿边地区的贫困户可以通过电子商务销售自产产品[4]。推进西南沿边电平台的建设,需要为居民提供策划、培训、客服、代运营等专业服务。电商公司通过与农户“一对一”的对接,帮助沿边贫困农户提高电商运营的效益。在建立好电商平台的基础上,沿边地区可以进一步通过电商积极培育特色产业网络品牌,在销售农产品时进行精细研发和打造精美包装,从而提升农产品的品质、价值和知名度,打造适宜网络销售的特色产品,并按照产品的特性利用电商进行“打包式”销售,形成特色产品销售连动效应,全方位的为西南沿边贫困人民提供脱贫致富的平台。
四、西南沿边贫困山区精准扶贫重点工作
1.完善基础设施建设。农业经济的发展需要完善农业基础设施建设,西南沿边贫困山区农业基础设施薄弱成为是制约农业高质量增收的瓶颈。完善农业基础设施主要是对贫困山区进行农业基地培育,农业基地培育可实行点——线——面的发展模式。通过完善农业发展的基础设施,完善水利工程的规划布局,为贫困山区引进发展优良的特色农业,实现西南沿边贫困山区脱贫。
加强完善西南沿边贫困山区的贫困人民对饮水安全、山区家用沼气、村落道路交通、电力、通讯等生活性基础设施是实现西南沿边贫困山区精准脱贫的另一个重要因素。在饮水安全、沼气、道路、电力、通信五大基础设施上分别引入饮水公司、燃气公司、建筑建设公司、电力公司与通讯公司,借助五个公司的经济实力改进农村生活基础设施的布局。只有不断落实贫困山区生活基础设施工程,才能为西南沿边贫困山区摆脱贫困面貌奠定物质基础。
西南沿边贫困山区义务教育、卫生、文化基础设施建设是引导贫困人民世代走出贫困的关键,只有落实文化教育,提高贫困人群的整体文化水平,才能进一步改善贫困山区的经济状况,助推教育事业、文化事业发展。政府可以吸引投资者对贫困山区进行教育投资,与企业签订人才就业等方面协议,不断完善贫困山区社会发展基础设施。
2.提高贫困地区教育水平。治贫先治愚,扶贫先扶智。教育是民生之本,只有提高国民的教育水平,通过教育来提升西南沿边地区贫困者的综合素质,促进贫困人口掌握脱贫致富的本領,阻断贫困代际传递,才能带动经济整体水平的提高。贫困地区由于经济落后,生产力水平低,在教育、医疗、社保、养老等方面相对比较薄弱。贫困地区有的家庭子女多,微薄的收入难以维持生活现状,大多数家庭不注重孩子的教育。同时在教育上有重男轻女的现象,很多贫困家庭的女孩子教育水平低。在教育上,国家和当地政府一定要引以重视,重点推进学前教育向西南沿边贫困地区延伸,完善农村学前教育办学体制保障。首先,吸纳社会公众的捐赠和政府的支持在贫困地区大力兴办学校,在村落交集处开办教学基地,确保每家每户孩子踏入学堂。其次,政府应该注重吸引人才,国家应该出台一系列鼓励知识分子支边支教的文件,这不仅有利于提高知识分子的人生价值,更是满足贫困地区对教师的需求。最后,贫困地区的教育水平除了兴办学校,招纳人才,最重要的是当地人对教育的重视程度[5]。当地政府官员应该深入贫困地区,为贫困农民讲解子女受教育的重要性,转变贫困人民的思想意识。
3.重点开发优势资源。要充分利用互联网“聚宝盆”,大力发展互联网产业,建立互联网产业集聚区,鼓励农村深度贫困地区使用互联网发展特色产业,中心城市还应进一步鼓励特色产业创新,在高质量脱贫的道路上推动深度贫困地区对特色产业大胆创新。尤其是鼓励农民工开创特色产业园和吸引大学毕业生回乡发展。贫困地区尤其需要高素质人才,他们为当地创造就业岗位,提高当地居民的收入,要鼓励他们创业打造“互联网+特色资源”对于西南沿边地区精准脱贫做出贡献。
五、西南沿边贫困山区精准扶贫的保障机制
1.建立责任机制。一是开设基层党代表培训班,坚持西南沿边贫困山区主要领导亲自抓扶贫工作。通过走访扶贫地区的安置点、扶贫产业园等提高党代表对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脱贫攻坚工作的认识。在走访实践的过程中了解贫困山区真实的贫困面貌并制定脱贫摘帽的计划书。二是对西南沿边贫困山区建立脱贫攻坚议事小组,推行村级脱贫攻坚议事小组制度。议事小组成员分布在地区的乡、村两个层级,他们既懂扶贫惠民政策,又知各村各户真情实况,实事求是进行帮扶,可进一步凝聚村级脱贫攻坚力量。三是实行民主集中制原则。西南沿边山区对扶贫地区定期召开脱贫攻坚工作会议。主要集中讨论贫困山区如何具体脱贫的重点、开展脱贫过程中的难点及贫困人民感到敏感的问题,由讨论到建言献策到制定解决方案,领导小组审定后及时推进。让贫困户相信这样的脱贫机制能带领他们走出贫困,也使贫困户进一步感受到国家对他们的关心,在脱贫的路上一刻也不能松懈,大大调动起贫困地区建设乡村经济的积极性,使贫困户获得稳定的收入来源。
2.强化问责机制。一是建立“三张卡片”问责机制,目的在于让群众积极参与精准扶贫的监督工作、提高监督意识,提升扶贫工作的实际成效。每家每户的墙上都贴有“三张卡片”,分别是:帮扶联系卡、帮扶明白卡和帮扶监督卡,卡片上有贫困户的帮扶责任人的信息、贫困户的扶贫政策和受益情况及监督机关举报方式等内容。若贫困农户没有收到国家发的精准扶贫的补贴收入,贫困户完全可以畅通无阻使用“三张卡片”,发现什么问题也可以直接向县纪委举报,这大大降低贪污腐败程度。使国家给予贫困户的资金支持能真实地到达贫困户手中,他们可以利用这些补贴和自身的一些收入发家致富。“三张卡片”的建立大大提升精准扶贫的效率,使扶贫成为真正意义上的扶贫。二是政府围绕“责任落实”和“精准扶贫”等制定出台一系列文件,着重考核扶贫工作者在精准扶贫工作中的业绩,对一些办事不力、空口说话和失职等人员进行严厉的问责、通报处罚追究责任,而对一些落实精准扶贫的地方官员颁发荣誉奖,鼓励他们继续进一步落实精准扶贫。通过奖惩制度来激发地方官员的积极性,同时也带动地方贫困户的监督意识,有利于扶贫工作的顺利开展,对维护群众权益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3.创新激励机制。一是实行“一月一评先”制度。坚持每个月对西南沿边山区县、乡、村、屯四级扶贫领域的扶贫工作先进个人、驻村扶贫工作标兵、优秀帮扶人、扶贫工作优秀村屯干部进行评比,分别给予不等的奖励,充分调动县、乡、村各级干部在脱贫摘帽攻坚中当先进、立标杆的积极性,提升干部精气神,营造“比、学、赶、超”的浓厚氛围。二是实行与年度绩效挂钩的奖励机制。对于在落实“打好农村全面脱贫攻坚战”中表现突出的个人,将给予绩效奖励,年内由县委办组织评选,通报表扬,每获得通报表扬1次的另加奖励1个月的绩效奖金,奖金在年終发放绩效奖时一并兑现。被通报表扬的,作为干部培养、任用的重要依据。
4.大力推行政府官员“亲民”模式。政府应开启“一周一访民”模式,主要是政府官员应下乡到基层带动深度贫困地区开发特色产业,一方面,可以利用农作的闲暇时光鼓舞农民脱贫的信心,另一方面是“亲民”的表现,真情实意的一切为了群众,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让沿边地区人民感受到温暖。对深度贫困区农民进行素质教育拓展,教化他们如何使用科学技术脱贫,正所谓一步一个脚印,鼓励他们踏踏实实、勤勤恳恳劳作,必定会看到高质量脱贫的希望,也让深度贫困区农民扎根在田野上,共同推动精准扶贫工程。
参考文献:
[1]雷飞.农村劳动力流动背景下空巢老人赡养问题探讨[J].经济研究导刊,2018,(29).
[2]黄聪.南疆国门勇闯“边贸扶贫”新路[J].当代广西,2018,(09).
[3]薛定刚.旅游精准扶贫路径研究[J].城市学刊,2016,37(01).
[4]沈涛,朱勇生,吴建国.基于包容性绿色发展视域的云南边疆民族地区旅游扶贫路径转向研究[J].云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6,33(05).
[5]马国建,邢健.农业弱质性视角下金融精准扶贫路径研究——以戴庄村为例[J].广西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7,399(02).
责任编辑 魏亚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