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粒盐引发的战争
2019-05-10袁润泽
袁润泽
回望盐的历史,美国作家马克·库兰斯基在《盐的世界历史》一书中感慨:“现在看来,为了盐而打仗非常愚蠢,不过以后的人们看到我们今天为了石油而打仗,也许会有相同的反应。”
如果你对历史有研究,也许会发现一个秘密,中外历史上的大多数战争或直接或间接起因于盐。不夸张的说,谁控制了盐,谁就拥有权力。尤其在美洲这片广袤的大地上,欧洲人到达之前发生的各种战事大都因盐而起,包括美国独立战争的战火也是因盐燃起。
天然的宝藏
1614年,一位名叫史密斯的船长带着他的船员来到北美洲东北部利德角的海岸进行探险,之后他们便在这里扎根。史密斯一行人是新英格兰詹姆斯敦最早的105 位定居者,也是英国人在北美洲定居的主要先驱之一。为了吸引更多的定居者,他亲自绘制了弗吉尼亚利切萨皮克湾的地图,并在其上详细标明了农作物、水果、贵金属、毛皮等丰富资源的位置,甚至还标出了生产原丝的地点。史密斯那极度夸张的信息描述,与早在16 世纪欧洲人已经获得的信息相比,并没有什么新的吸引人的东西,因此大量定居者又失望地离开了。为了使留下的人很好地生存下去,史密斯想出了一个以海谋生的权宜之计。他发现,大西洋盛产鳕鱼,于是决定从这些鱼类身上获得财富。他命令船员们在探险海岸的时候去海中捕获鳕鱼并加以腌制,再卖给欧洲,由此赚取了足以名扬四海的第一桶金。在捕鱼的日子里,史密斯发现广布于海岸的岩石上,遇到阳光强烈的暴晒,经常有白白的晶体粉末凝结出来,史密斯明白上帝是要让他们发财了,因为这片海滩就是一个天然的晒盐场!众所周知,盐在中世纪的欧洲可是非常稀有的物品,谁控制了盐,谁就可以获得权力与财富。
为了留住这些定居者,史密斯总结历次探险与考察的结果,写下了《新英格兰的描述》一书。这本书确实吸引了更多的欧洲拓荒者来到美洲。当他们到达美洲后,发现史密斯所描述的确实非常精确,就像书中所承诺的那样。海岸被丰富的海产品所包围着,海滩上也藏有大量的盐,仿佛置身在一片“看不见的宝藏”之中。要知道,17 世纪的欧洲由于宗教改革而战乱连年,百姓生活在贫困和宗教的双重压迫之下。为了逃离苦难,他们便义无反顾地收拾好行装,拖家带口地来到美洲这个“新世界”。他们把新生的希望完全寄托在刚刚踏上的这片新大陆上了,发誓永不回头。
盐吸引了开拓者
没过几年,这片殖民地开始兴旺起来,尤其是渔业和种植业。但是在制盐方面就没那么幸运了。一位牧师在《新英格兰的殖民拓荒》一书中写道:“这个地方非常适合制盐,但是人们却并不知道该如何制盐。”人们曾用欧洲制盐的方法挖掘出一个个蒸发海水的池塘,并用黏土涂在池塘的内壁上。但这个方法在美洲就显得有些“水土不服”,不仅造价昂贵,而且也不适应新英格兰地区多雨的天气。
为了鼓励制盐业的发展,能以低成本制盐的人会被授予盐的垄断权利。殖民地曾授予一位名叫塞缓尔·温斯洛的商人十年的垄断权,因为他发明的新型制盐法在殖民地得到了大力推广,这也是美洲历史上第一个专利权。不久,有更多的发明者加入进来,渐渐地在塞勒姆、索尔兹伯里和格洛斯特,各类盐场如雨后春笋般出现了。由于盐在北美殖民地可用于鱼产品出口,还能用于皮毛产品的交易,拓荒者们用盐与当地土著人交换熊皮、鹿皮和水懒皮,形成了一个有利可图的新市场。
盐在拓荒者们的日常生活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比如腌制秋季屠宰的动物,与家常的腌鳕鱼、腌牛肉、白菜、萝卜一起烹煮,成为一道不可多得的美味佳肴。他们还模仿盛盐容器建造了坡盖盐盒式楼房,这也成了新英格兰地区典型的房屋结构。
盐成为白色“火药桶”
美洲大陆有着优质而丰富的盐资源,同时,殖民者们又在不断改进制盐方法,到了17 世纪末,殖民地已经可以生产出自给自足的盐了。到了此时,他们的宗主国英国才及时反应过来。为了更好地控制美洲殖民地,他们颁布了各种条令,强制北美殖民者购买英国本土的盐,并且不允许他们自己生产、出售盐。盐专卖不平等政策的制定,使美洲殖民者根本得不到足够的盐。
虽然殖民者们完全具备生产出足够的盐的实力,但是他们却不能自由地使用盐。往往为了要换取像盐一类的生活必需品,他们需要把自家丰富的资源都统统出售给英国。即便这样,在英国获取大量资源的同时,却依然不能为美洲殖民地提供足够的盐。因此,只要他们二者之间的关系保持不变,殖民者在盐的供给问题上就必须永久依赖英国,这就让殖民地人民感到非常的头疼了。据说,新泽西殖民地鱼类资源相当丰富,却因为“缺盐”,使该殖民地无法建立起养渔业,万般无奈,只能派人到法国聘请专家,利用太阳来制造私盐。
到了18 世纪中叶,随着工业革命的来临,美洲殖民地在贸易上已经走在了世界的前列,却唯独在盐的贸易上依旧受英国的控制。殖民地人民清楚地意识到:一片大陆显然是不能由一座岛屿来统治的。英国人也愈发地感到庞大的市场贸易会让美洲殖民地彻底走向独立,于是便开始把高额的关税强加在与美洲殖民地的贸易上,企图采取一些手段来抑制美洲贸易的发展。如此一来。双方矛盾彻底激化了。
终于,在1773年12月16日的波士顿,8000 多人集会抗议,愤怒的人民将东印度公司三条船上的342 箱茶叶全部倒入大海。这场“倾茶事件”最终成为战争爆发的导火索。英国当局随即向波士顿的叛乱地区派遣军队进行镇压,殖民地人民同样做出武装反抗,他们在莱克星顿向英军开火,战争一触即发。
由盐引发美国独立战争
1775年夏天,英国人开始对美洲殖民地实施了海上封锁,直接导致了殖民地军队盐的补给严重短缺。盐的短缺对于弱小的战区而言是极其致命的,它不仅影响了人类的正常饮食,还影响了反抗军士兵的医疗供给。除此之外,英国皇家军队还将北美殖民地的南北方隔离开来,断绝了中大西洋殖民地与新英格兰地区盐的来源,他们甚至还摧毁了中大西洋盐场。经此一变,反抗军遭遇了连连溃败,先丢长岛,再失纽约,就连反抗军的统帅华盛顿也被迫离开了费城。可以说,盐成了美国独立战争的动因之一,也成了战争胜负的因子之一。
面对严酷的海上封锁,殖民地反抗军起初通过煮海造盐,家家都用一口铁制大锅煮海水,但是煮海造盐产量太少,且会消耗大量的木材,为了保证盐的产量,家家户户的火都必须持续燃烧以保持房屋内的温度,往往一到夏天,屋子里会热得堪比“桑拿房”。为了减轻暑热,制盐者会把木头树桩拖到咸水池塘里,随着池塘里水的蒸发,盐就会在木头上产生结晶。但这种技术较简单,产量也十分有限。
1776年3月,《宾夕法尼亚杂志》发表了一篇节选自有关制造海盐的文摘,引起了不小的反响,为了满足人们的需求,它又以小册子形式重新印刷。后来殖民地政府议会决定,对各殖民地的盐进口者或生产者给予美元奖励,同时可以免除任何盐厂员工服兵役的义务。奖励措施大大激发了沿海地区的民众主动性,他们便纷纷加入了这场浩大的制盐工程中。一座座私有盐场沿着海岸线拔地而起,以至于新泽西州政府取消了建设一个州政府经营盐场的计划。第一座私有盐场是约翰·西尔斯在丹尼斯城创办的。西尔斯有个非常独特的制盐方法,他在盐场的港口里建造了一个巨大的木桶,邻居们纷纷对此表示不解。不争气的巨桶在刚刚建成后就出现了多次泄漏问题,周围的邻居们便开始嘲笑起来,但西尔斯坚持花费整整一个冬天的时间去修补了漏洞,使木桶密不透风,就像个密闭的船体。当战争打到最激烈的时候,正是缺盐的高峰期,他那独特的“木桶”一下子生产了30 蒲式耳的盐,相当于一辆小型卡车的重量,这立即引起邻居们的刮目相看。为了提高产盐效率,西尔斯从搁浅的战船上取下船底排水泵,安装在他的巨桶上,木桶便有了排水泵。即使这样生产盐仍然要求大量的体力劳动,于是有一位名叫纳撒尼尔·弗里曼的人,建议西尔斯使用风车来抽水。这个方法曾是古希腊西西里特拉帕尼地区人民用来采水的。没想到在两千多年后的美洲大陆依旧有用,于是没过多久一架生锈风车的木制骨架屹立在了科德角城镇的市郊。风车可以把抽上来的海水通过管道(挖空的松木)输送到蒸煮锅里,唯一不足的是这台设备只有在夏天才能起到作用,虽然这样生产出来的盐对战争而言还是杯水车薪,但毕竟为战争的最后胜利奠定了基础。
1776年7月4日,费城,随着乔治亚州最后一位代表在《独立宣言》上签下自己的名字,十三个州的殖民地宣告独立,一个新的国家诞生了。七年以后巴黎条约的签定,战争从此结束。美国独立战争整整耗时8年,是美国历史上持续时间最长的战争。虽然国家走向了独立,但是依赖于他人生产盐而生存的痛苦记忆却永远留在了美国历史上。那些看似不起眼的盐却能影响一个国家的命运走向,这在人类历史上是司空见惯的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