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边城》的审美意蕴
2019-05-09曹燕红
曹燕红
《边城》不仅是沈从文作品的高峰,更是我国文学史上的顶端之作。它以湘西的风俗文化为引线,勾勒出“山美、水美、人儿美”的风景图,表达了作者对乡村风情的热爱之情以及对乡土文化的情有独钟。在沈从文的笔下,湘西风景化作美丽的天使,在“爱”的大地上散播人间温情,从而孕育出友人之间的淳朴友情、亲人之间的真挚亲情以及男女之间的坚贞爱情。从山川之美到风俗之美,再到人情之美,甚至最后的悲剧之美,无不一一体现边城美的身姿。
一、以环境美为小说开端,表现美的各种形式
《边城》是一部小说,也是一首诗,更是一幅画。小说的开端就向读者介绍了优美的湘西风景,两岸高山,行云流水,夹杂着浓浓的烟雾,与其说是一首诗,不如说是一幅画。诗中带画,画中有诗,远近胜景,实在使人陶醉。在这优美的环境中,到处可见美的形式。
(一)山之美
这里的山,既没有华山的巍峨,也没有泰山的霸气,它有的只是山川的幽雅。“茶峒地方凭水依山筑城,近山的一面,城墙俨然像一条长蛇,缘山爬去”,也像一位熟睡的美人,躺卧在湘西的边境。两山的竹篁,翠绿得逼人,山中有许多可以造纸的细竹,长年都是深翠颜色,逼人眼目,倒映在四周的溪水中,真是秀色可餐。
(二)水之美
这里的水,既没有长江、黄河的湍急,也没有钱塘江大潮的壮阔,它有的只是河流的宁静,“小溪流下去,绕山岨流,约三里便汇入茶峒的大河”。缓缓地、静静地流淌着,溪水平静得像一面镜子,仿佛在倾听着湘西大自然的语言。看着河中的鱼儿,溅起泛白的浪花,溪水流过指间,是那么的清凉、那么的美。
(三)村之美
这里的景,既没有天安门、故宫的金碧辉煌,也没有鼓浪屿、三亚的海天一色,它有的只是鄉村风景的朴素。走进边城,两岸高山,四周小溪环绕,高山秀气凌人,溪水清澈见底。处处赏心悦目,风景迷人。那标志性的白塔,那独一无二的吊脚楼,还有那热闹非凡的河街,成为边城一道美丽的风景。边城里的一草一木一树一花,没有粉饰雕琢,全是大自然的原生态。从作者沈从文的笔风来看,也没有过多的修辞,有的只是对边城的轻描淡写。一户单独的人家、一个女孩子、一只小船,就构成了一个故事。一条河流、几个码头、一群人儿,就组成了一个村子。他们无拘无束地与大自然融为一体,共同构成了边城沿途的美景。
二、以风俗美为小说发展,构建了美的乡村氛围
正当人们在欣赏着美不胜收的湘西风景之时,小说开始进入了民俗风情的部分,伴随着迷人的风景,作者向读者介绍了边城传统的社会风俗以及其中蕴含的淳朴的乡村文化。
沈从文自己也曾说过:“我要表现的是一种‘人生的形式,一种‘优美、健康而又不悖乎人性的人生形式。”因此,在边城里,作者运用简单的笔触,表现出朴厚的民风,清静而不失雅趣,经过一番勾勒,的确可以真实地凸显湘西的风土人情。
湘西的节日是盛大的,一个传统的节日可以使一个乡村变得热闹起来。由于沈从文是在湘西长大的,因此没有人比他更熟悉湘西的民族风情,在他的笔下,节日的盛况变得如此的细腻,通过端午、中秋与春节这三大传统节日,作者把边城的乡村文化淋漓尽致地表现出来。端午时节,万人空巷的边城开始热闹起来。先是赛龙舟比赛,条条赛船绘着朱红颜色长线,个个桨手精神饱满,兴高采烈,似乎不开始比赛就已经赢了。到了中秋时节,边城的人们便舞火龙、耍狮子、放烟火……小城沉浸在一片欢乐祥和之中,青年男女也随着节日的气氛,对歌传情,倾吐爱慕。历年以来,边城的节日文化一直不失传统,作者通过节日的形形式式,不仅向读者展现了多姿多彩的湘西风土生活,更是让人感受到了这浓郁的乡村文化所透露出来的民俗风情。
边城的人们是淳朴的。这里的高山,这里的流水,决定了这里的民风来自大自然。在边城,即便是作为妓女,她们也是有情有义的。也许是由于受到边城风俗淳朴的熏陶,这些妓女不管在什么时候都是那么的浑厚,当遇到不大相熟的主顾,在做生意之前就得先交钱,数目点清之后,再关门完成交易;当两人相熟之后,钱在两者之中便变得可有可无了。在这里,没有尔虞我诈,没有明争暗斗,也没有争名夺利,有的只是相亲相爱、互爱互助。
边城的民风是文明的。走进边城,你会被这里的一切所惊叹,在这个小小的城里,一切都是那么的井然有序,人们有各自的住处,没有人会因为私人的地方占据问题而发生争吵。码头上漂泊的成千上万条商船,也有各自栖息的地方,从来不会因为城市的拥挤或是商船的繁多而发生嘴角。边城的每天,都在井然有序地运行着。这个城市的文明,与讲文明的边城人民是离不开的。市民之间礼遇往来,人人都遵守着文明的准则,没有例外。每个人都维护着乡村的文明,日积月累,成为一处文化。
三、以人性美为小说高潮,突出美的人生境界
渐渐地,小说进入了高潮,慢慢地,开始展现主人公的情感。一段又一段凄美的故事,一对又一对痴情的恋人,传颂了一个又一个令人感动的佳话。在这当中,有坚贞的爱情,也有相亲相爱的手足之情,更有无私的亲情。小说主要以主人公翠翠和傩送两人展开了两条相互交叉的感情线,一条是以翠翠和傩送两人各自为中心的与爷爷、天保之间的亲情线,另一条就是以翠翠和傩送两人为中心展开的爱情线,而更复杂的是他们几人交叉发生的一条突如其来的主线,这条主线便以人性为基础,突出了各自美的人生境界。
(一)爱情之美
在沈从文的眼底下,经过边城淳朴的社会风气熏陶的青年男女,他们的爱情也是那么的淳朴。他们对于爱情是那么的执着、那么的坚贞。至于牵涉到这场爱恋中的另外两位主人公,他们所表现出来的爱情观念并不比翠翠弱。他们在处理这场三角爱恋中所表现出来的善良以及仁爱品德,实在为大众所赞颂。他们在追求爱情的同时,也不忘了自己作为湘西的人们,在湘西大自然的教化下,他们所表现出来的更是湘西人们的厚德精神。
月老是明智的,他的红线始终牵着两个相爱的人儿,因此在“唱歌”的环节,二老傩送胜出了。他与翠翠之间的爱情并没有海盟山誓,也没有甜言蜜语,有的只是简单的爱慕着对方,蕴含着东方的传统美德。他们在爱情的面前,选择了对方,表现出他们对爱情的坚贞与勇敢。
(二)亲情之美
边城中的景是简单的,边城中的情也是简单的,亲情更是最简单不过的情感。它牵引着亲人之间的心,散发出柔柔的美。
边城的人们一直过着简单的生活,一户人家、一个老人、一个小女孩、一条狗、一只小船,就是一家人。在翠翠与爷爷之间的情感中,虽然日子过得清苦简单,却包含了两人满满的爷孙情。祖父对孙女疼爱有加,孙女对祖父也十分孝顺。
除了祖孙二人的深厚亲情以外,还有一种以特别方式表达情感的亲情,那就是顺顺与两个儿子之间的情感。他们父子三人都以一种“爷们”的方式生活着,虽然爱着对方,但从不表达出来。兄弟俩不骄惰、不浮华、不倚势凌人的崇高素养正是多亏了其父亲对他们另类的爱。在这种特别的爱的熏陶下,他们成长起来。
还有一种亲情,它既不是长辈对晚辈的呵护,也不是晚辈对长辈的尊爱,而是手足情深,这种情叫兄弟之情。常人说:“做兄弟有今生,没来世。”的确,对于天保与傩送两兄弟来说也是如此。他们互相照顾着,尤其体现着一种“哥哥疼弟弟”的感情。当他们的恋爱利益受到冲突时,他们没有像曹丕与曹植兄弟俩那样,步步相逼,而是采取公平竞争的方式来决定胜负。当哥哥天保遇难以后,弟弟傩送一路向着哥哥出事的地方。在弟弟心底,他并不是始乱终弃,背离翠翠,而是他一直都放不下他最亲爱的大哥。这种手足之情实在令人赞叹。
(三)人情之美
边城的自然环境决定了边城人民的素养,他们每天都浸透在大自然的阳气之中,吸收着清新空气所带来的养分。他们的生活没有欺骗、没有相互针对的恶意,更没有虚伪、肮脏的交易。他们是一群原始的未经“加工调味”的善良人,他们的心依然保持着宁静和谐的生活与质朴淳厚的古老民风,他们是最美的人民。
在小说中,老船夫的形象简直就是湘西人民美好的化身,他瘦小的个子却折射出高大的灵魂。他从不要求得到什么回报,只是一直无私地奉献着。在他的身上,散发着朴实、善良、勤劳、尽忠职守的光环。
在边城,不只老船夫如此,即便是作为掌管码头的船总顺顺也是如此的善良、可亲。尤其是对待村里的老弱残小,他更是表现出同情与关爱。他大方洒脱、平易近人。从他身上,人们就可以感受到浓浓的人情,其高尚的品质就好像蒲公英的种子,飘落在边城的每一户人家里,生根、发芽,茁壮成长。
除了老船夫与船总顺顺这些善良、无私的边城人以外,还有杨马兵在老船夫去世后对翠翠的照顾,也是感人至极的。他没有私心,有的只是满满的爱心。在这里,人们还可以看到一大群像他们这样可爱的人儿,无论是农民,还是那些士兵、商人,或者把“眉毛画成一条细线”的妓女们,他们相互都充满着浓浓的人情味。
四、以悲剧美为小说结局,蕴含美的人生态度
欣赏了湘西的和美风光,体验了湘西的风俗盛况,感受到湘西的人情之美,随着一路路的景、一段段的情,小说也进入了尾声,缓缓地,小说开始由喜转悲,由热闹变得荒凉。正所谓:“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乐极生悲,悲来转乐,这也许就是一个循环的自然规律。在这荒凉的结局里,人们看到的不仅是一种沉沦,更多的是一种美,以悲为美。
在老船夫的灵魂里,人们看到了其绽放出的崇高美。从妻子早逝到女儿未婚先孕再到孙女的婚事迟迟不定,这些给本已被岁月摧残的老人增添了不少悲伤。老人对孙女疼爱有加,为她遮风挡雨,生怕她受到半点的委屈。临去世前,日夜为孙女的婚事担忧、操劳。对于翠翠的婚事,老船夫既无奈又着急,他操劳、疲惫,终于在一个雷雨交加的夜晚,悄悄地走了。
在天保、儺送与翠翠三者之间,人们看到了真诚的离弃美。有些时候,放弃也是一种美。一个为了成全弟弟而葬身鱼腹,一个为了寻找哥哥而不知归途。在别人看来,他们是那么的悲哀。然而,从另一方面来看,人们会发现他们拥有的离弃美,他们所表现出来的并不是一种逃避,而是一种善良的退让与成全。
在翠翠的骨子里,人们看到了坚韧的等待美。昨日的翠翠虽然没有富家小姐的生活,但是好像拥有全世界的爱。在一夜之间,她失去了所有。爷爷去世了,意中人离去了,只剩下她一个人孤零零地溜着小狗,撑着渡船,看着远方,等待着那个人。散乱的头发,衬托着她憔悴的脸蛋。她等待的那个人就像戈多,也许明天回来,也许再也不回来。
在边城的每一片悲境里,人们可以看到每个人都散发出一种特别的美。即使他们生活在最底层,但是他们也是乐观的;即使他们受到来自生活的磨难,但是他们也是坚强的;即使他们遇到各种不测,他们也是勇敢的。就像在几个月内失去两个儿子的顺顺,在失去亲人的同时,他又表现出一种父亲的责任与担当,还有吹着唢呐、杂乱闲吵的外乡人,他们都没有为生活所逼,反而更积极乐观地生存。他们就像东方的太阳,在湘西的最东边冉冉升起,虽孤独却万众瞩目,绽放出各自的神采。
五、结语
本文从小说的开始、发展、高潮、结局四个层次,一步步地展现了湘西的风土人情以及其中所表现出来的美,更重要的是突出这些美所蕴含的生活形式与生活态度。四个部分层次清晰,各有特色,一环接一环,前后照应。由喜及悲,由完整到残缺。笔者还通过浓缩小说精彩片段,刻画每个人的性格特征,使这些淳朴善良的湘西人民形象呼之欲出。通过这些人物形象的刻画,读者既可以感受到湘西独特的文化特色,也能感受到湘西人民纯洁的心灵。边城的每一寸土地都是纯净的,既有正面、积极的美,也有消沉、悲剧的美,一正一反,完整中带有零星的残缺,共同构成了边城独特的审美意蕴。
(肇庆市科技中等职业学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