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论中小企业融资新渠道

2019-05-09张冠群

新财经 2019年4期
关键词:融资渠道融资租赁中小企业

张冠群

[摘 要]伴随我国中小企业的深入发展,资金问题成为中小企业扩张进程中的一大阻力,而融资租赁作为一种新型融资方式,逐步成为解决中小企业融资问题的重要融资工具。文章重点对融资租赁这一新的融资模式进行深入研究,主要对融资租赁目前发展态势,以及在进一步发展过程中存在的一些影响因素进行了深入分析,最后为促进中小企业融资租赁的发展,提出了相关的解决对策,以期为中小企业的发展壮大提供更好的资金支持。

[关键词]中小企业;融资租赁;创新;融资渠道

[中图分类号]F830

伴随我国经济的不断发展,中小企业在我国国民经济中的地位也在不断加强。然而中小企业受自身规模和资金的限制,其发展经营存在诸多限制,如果不能很好地解决中小企业的融资问题,那么中小企业发展壮大就成为空谈。虽然政府在中小企业融资问题上,提供了一系列优惠和扶持政策,特别是融资租赁方式的出现,能够很好地解决中小企业发展过程中的资金需求问题。然而,融资租赁在我国还处于发展初期,同发达国家相比,中小企业对融资租赁认识不足,开展的业务总量和融资租赁渗透率也远低于发达国家,融资租赁的融资作用没有得到有效的发挥。

1 融资租赁理论概述

(1)融资租赁的内涵。虽然,融资租赁从产生到发展已经历经了几十年,但是对于其内涵却没有统一的表述。国际会计准则委员会将融资租赁定义为:出租人在实质上将属于资产所有权上的一切风险和报酬转移给承租人的一种租赁。至于所有权的名义,最终可以转移也可以不转移朱承武.我国金融租赁业发展的经验与教训[J].甘肃金融,2013(3).融资租赁在我国的定义是指通过融物来达到融资的目的。

(2)融资租赁的特点。一般来说,融资租赁具有以下两个特点:一是它融合了融资和融物。融资租赁方式中,出租人并不直接提供贷款,承租人是通过融物来达成融资;二是涉及至少三方和两个合同。简单的融资租赁主要涉及三方:供货商、承租人和出租人,并由至少两个合同组成:租赁合同和采购合同。

2 我国中小企业融资租赁现状分析

21世纪是我国融资租赁快速发展的时期。截至2018年9月底,全国拥有融资租赁企业11565多家,相比2017年底,增长了19.5%。在业务总量(融资租赁合同余额)方面,到2018年9月底,约为65500亿元人民币,较上一年增长7.73%。

(1)中小企业融资租赁组织机构。目前,我国中小企业融资租赁组织机构一般有以下三类:一是金融租赁公司,是由银监会审批准入和监管。截至2017年年底,已经获批开业的企业达到69家,较2016年年底增加了10家,同比增长16.9%。另外,业务总量为1974亿元,较2016年年底的1686亿元,同比增长17.1%;二是内资试点融资租赁公司。到2017年年底,拥有内资融资租赁试点企业276家,较上一年增加了72家,同比增长35.3%。另外,业务总量为2057亿元,同比增长44.9%;三是外资融资租赁公司。截至2017年年底,全国共约8745家,较2016年年底增加了1862家,同比增长27.1%。另外,业务总量约为28000亿元,同比增长24.6%。

(2)中小企业融资租赁业务模式。根据前面的论述,可以知道融资租赁交易涉及三方、两个合同。三方包括出租人(融资租赁公司)、承租人、供货商;两个合同包括融资租赁合同、采购合同。这五个要素是融资租赁交易模式的重要构成部分,所有的融资租赁交易都必须由这五个方面构成。

(3)中小企业融资租赁定价机制。融资租赁是贸易、租赁和融资的结合,在融资租赁产品的定价上也区别于其他融资方式。融资租赁产品作为一种金融创新产品,其主要特点一般包括两个方面:融资周期较长(一般为3~5年)、租金分期偿付。这主要是因为,我国中小企业众多,经营差异性很大,因为相关的需求也存在很大的不同。另外,不同租户的经营情况,尤其是经营现金流情况是不同的。因此,融资租赁在为不同的中小企业设计定价方案时是不同的,在定价方面,更加重视针对性和灵活性,一般采用非标准定价模型。

(4)中小企业融资租赁资金来源渠道。因为融资租赁公司注册资本金和股东借款(非银行股东)对中小企业融资租赁的资金供给都是有限的王瑞瑶.面向中小企业融资租赁创新问题研究[D].安徽:合肥工业大学,2015.,通过对融资租赁公司的资产负债表进行分析,可以发现目前融资租赁公司的主要资金来源包括以下三种:债权融资、股权融资、资产融资。

3 中小企业融资租赁制约因素分析

虽然融资租赁可以很好地解决中小企业融资问题,然而从目前的发展情况来看,融资租赁的作用没有得到很好的运用。

(1)融资租赁公司准入门槛高。虽然我国融资租赁业务发展飞速,但是在组织机构方面,外资融资租赁机构占比比内资融资机构大。原因是其设立审批手续最为简单,而且对注册资本金的要求也是最低的。而内资融资租赁公司进入门槛高,审批程序烦琐,制约了融资租赁公司的发展。同时,租赁公司因为批准困难,在选择服务对象时往往会忽略涉及金额和利润较少的中小企业,倾向于租赁价值大、利润高的大公司。

(2)政策法规不完善。目前,在融资租赁业务的政策制定和实施过程中,还存在一些模糊的地方。从法律上讲,多年来起草的《融资租赁法》被搁置。由于法律含混不清,很難制定有针对性的奖励办法。由于政策和规章的模糊性,造成融资租赁发展缺乏规范化,融资租赁业务进一步发展受阻,这也意味着融资租赁方式在解决中小企业融资问题中的作用得不到很好的发挥。

(3)中小企业社会信用缺失,拖欠租金现象严重。良好的信用基础是市场经济健康运行的关键,区别于其他的融资方式,融资租赁业务的发展更需要高的社会信用支撑。由于人们法律意识薄弱,法制环境不健全,部分中小企业诚信度低,在使用融资租赁筹资时存在拒绝支付租金或者拖欠租金的行为。另外,很多融资租赁公司的权益得不到良好的保障,因而发展也不顺畅。

(4)融资租赁资金来源渠道窄。目前,我国融资租赁公司的资金来源主要有债权融资、股权融资和资产融资。纵观我国整个社会经济发展环境,融资租赁公司利用传统债权、股权融资获得营运资金的空间逐渐缩小,资金供给不足,加上融资成本过高。因此,融资租赁资金的来源渠道成为阻碍中小企业融资租赁发展的一个重要因素。

4 中小企业融资租赁创新发展方向

(1)规范融资租赁行业管理。一是统一对融资租赁组织机构进行监管。事实上,根据中国的金融监管体系,中国的三种融资租赁公司可以接受银监会的统一审批和监督,并在统一监管部门的基础上进一步统一管理法规、市场准入标准和统一税务处理。可以为中小企业融资租赁的发展营造良好的制度环境。二是鼓励中小企业共同建立融资租赁公司。为充分发挥融资租赁在中小企业发展中的作用,可以为中小企业设立专门的融资租赁公司,为中小企业提供专门和专业的融资服务。中小企业可共同启动,实行股份制,形成中小企业互助模式,解决中小企业融资租赁问题。三是促进融资租赁公司组织机构跨界融合。单一融资租赁公司往往不能满足中小企业融资需求的多元化。因而,本着互惠互利、功能互补的原则,可以促进融资租赁公司组织机构跨界融合,更好地为中小企业提供综合服务。

(2)完善相关的法律法规。虽然我国融资租赁行业已经有了几十年的发展历程,但是至今还没有专门的融资租赁法律。因此,我国应该借鉴发达国家和地区的做法,尽快完善《融资租赁法》等相关法律法规,促使融资租赁业务的进行有法可依,保障交易各方的实际权益。

(3)强化企业的信用建设。一是中小企业不了解融资租赁业务。中小企业应转变传统观念,打破所有权至上的观念,充分认识和理解融资租赁市场,积极寻找合适的设备供应商和融资租赁公司,解决自身的实际资金需求。二是针对中小企业欠租行为,应该让其清楚地了解到,及时支付租金反映了它们的信用评级,企业只有良好的信用评级才能为更多的金融机构提供资金。

(4)扩大融资租赁资金来源渠道。一是拓宽国内外资金来源,并通过国内的对外贷款和自由贸易区的金融政策,引进海外资金为中小企业租赁融资服务。二是将单一的资金方向多元方向发展。目前,融资租赁方式中提供融资服务的主要有融资租赁公司、银行,随着融资租赁模式的发展,融资租赁交易也在不断吸引越来越多的资本投资者加入这个行业中。三是创新结构化融资。由于融资租赁时间长,租赁公司的资产流动性差,中小企业融资租赁的信贷风险应通过创新的结构性融资设计合理转移并分散给其他投资者,以便获得资金继续进行中小企业的融资租赁。

5 结 论

融资租赁是金融行业后期发展起来的一种创新金融产品,它将贸易、融资、租赁集合起来,形成一种新的综合性金融商业模式。融资租赁不仅促进了我国金融市场的发展,同时对缓解中小企业资金困境起了重要的作用。然而融资租赁方式在发展过程中还存在诸多的问题,为了确实发挥其融资的作用,必须做到以下几点:放宽对租赁公司的限制,制定针对性的法律;中小企业必须要强化自身的诚信建设,建立良好的社会信誉;拓宽融资租赁公司的资金来源渠道,为中小企业发展提供更为充足的资金支持;只有这样才能确实缓解中小企业融资困境。

参考文獻:

[1]潘维,张芳芳.我国中小企业融资租赁的问题及对策[J].时代金融,2017(12).

[2]张亚欣.融资租赁助力中小企业融资的障碍及对策[J].北方经济,2018(4).

[3邓长哲,张雷,李佳彬.中小企业融资租赁的问题研究[J].时代金融,2018(9).

猜你喜欢

融资渠道融资租赁中小企业
中小企业财务管理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
现阶段我国中小企业融资渠道分析与对策研究
论述我国中小企业融资难的原因和对策
浅谈船舶融资租赁风险及其防范
我国融资租赁业发展现状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分析
企业现金流管理存在的问题和对策
小额贷款助力我国中小企业融资
试析中小企业成本核算的管理及控制
中小企业如何应对“营改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