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江淮城市群产业融合促进农村经济发展研究

2019-05-09秀,倪凤,钱

关键词:融合度关联度城市群

宋 俊 秀,倪 修 凤,钱 力

(安徽财经大学财政与公共管理学院;2.安徽财经大学经济学院,安徽蚌埠233030)

关键字:江淮城市群;产业融合;农村经济

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深化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有利于推动农村经济向高质量发展,促进农户增收和农村繁荣。产业融合发展是以传统产业为基础,借助产业重组、产业交叉及产业渗透等方式,构建新业态、新技术、新模式,形成产业集聚体,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加快推进农业现代化、促进城乡融合发展的必然要求,为农村经济发展注入新动能。以合肥为中心的江淮城市群,包括合肥、芜湖、蚌埠、淮南、马鞍山、铜陵、安庆、池州、六安、滁州10个直辖市,辐射范围可达到安徽北部和南部。江淮城市群是安徽省崛起的重要支点和机遇,对内能产生集聚效应,形成规模经济、范围经济,引领安徽省经济发展、加速中部崛起;对外能成为长三角城市群的制造业基地,为东部发展提供人力、物力支持,为西部开发提供“桥梁”和“纽带”。江淮城市群产业融合发展是拓宽群内农民增收渠道、提高农村经济发展水平、推动新型城镇化建设的必然路径,有利于增强江淮城市群整体竞争力,推动江淮城市群发展成为宜居、宜业、宜游,进而形成高效、可持续的重大城市群。国内外学者对产业融合的研究始于产业间的技术关联[1],随着研究的进一步深入,产业融合逐步从技术视角拓展到产品、产业、市场视角。欧盟委员会提出产业融合是技术、产业、服务和市场三个层次的融合[2]。农村产业融合发展与农业产业化、农业六次产业化概念既有区别又有联系,是农业六次产业化的拓展版,是农业产业化的升级版[3-4],是农业产业化发展的高级阶段[5-6],农业发展要走农村产业融合之路[7]。农村产业融合类型主要有农业产业链延伸和三次产业集聚集群发展等[8],基于武陵山片区产业融合的经典案例分析,总结出农旅一体化带动型和电商平台助推型等融合模式[9]。为了推进农村产业融合发展,不仅要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背景下进行[10],还要从交易成本视角出发[11]。农村产业融合发展面临对农业多功能性认识不足、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发展水平不高[12]、自我升级发展较为困难和融合水平不高等问题[8]。为了促进农村产业融合发展,发展现代生态农业、延伸农业产业链[13],要打造优势主导产业、培育多元化融合主体[14],积极建设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平台、加快创新金融扶持政策和方式[15],加快发展农产品加工业、加快农业多功能开发[12]。产业融合发展有助于促进农业增收、农户增收和农村繁荣[15],更是加快连片特困区脱贫攻坚步伐的重要举措[9][16]。

关于江淮城市群的研究文献较少,现有文献主要集中于江淮城市群的定性研究,关于江淮城市群战略定位的研究[17]、产业承接的分析等[18-19]。少数学者对江淮城市群进行实证分析研究,利用“能级”的概念对江淮城市群空间结构的研究[20]、通过建立指标体系和运用主成分分析法对江淮城市群城市竞争力的评价和时空演变的研究[21]、利用拓扑理论对江淮城市群交通系统的研究等[22]。

综上所述,虽然国内外学者关于产业融合展开了一些研究,也取得了丰富的研究成果,但对产业融合与经济增长之间的关系问题关注不足,对于农村经济发展过程中的产业融合问题研究涉及较少,而对江淮城市群产业融合与农村经济发展的研究更为欠缺。因此,本文以产业融合如何促进农村经济增长为研究方向,构建产业融合评价指标体系、测算江淮城市群产业融合度,在对江淮城市群农村经济发展评价的前提下基于灰色关联法测算出江淮城市群产业融合与农村经济发展的关联度,以此分析产业融合对农村经济发展的促进程度,进而为促进农村经济发展提供一些新的对策建议,这有着重要的理论价值与现实意义。

一、模型设定与数据说明

(一)计量模型建立

灰色关联分析法作为一种统计分析技术,对系统动态发展态势的量化比较分析,通过各因素发展趋势的相似或相异程度,来衡量并描述其间的关联程度。本文拟运用改进的灰色关联分析法,研究江淮城市群农村经济发展与产业融合之间的关联度,亦即江淮城市群产业融合对农村经济发展的促进程度。

首先是关于江淮城市群农村经济发展水平的衡量。在生产生活水平上,选取农村居民家庭人均纯收入和农村居民用电量指标;选取人均生产总值和农林牧渔总产值指标来衡量经济发展水平;在社会发展水平层面上,选取人口城镇化率和农村自来水普及率指标;选取人工造林面积和木材采伐量指标来衡量江淮城市群农村生态环境水平。采用因子分析法,提取出主成分并计算出因子得分,用得分代表江淮城市群各地区农村经济发展水平。

其次是关于江淮城市群产业融合度的测算。本文采用赫芬达尔指数法(Herfindahl-Hirschman Index,简称HHI),基于2010—2016年数据,通过市场融合、业务融合和要素融合三个维度测算江淮城市群产业融合度。研究中各个融合维度都有两三个指标来衡量,因此本文要对赫芬达尔指数计算公式中各变量指标进行加权处理,即:

其中,HHI代表江淮城市群产业融合度;X、Y、Z、A、B、C、U、V、W代表的是用来衡量产业融合度的指标,Xi、Yi、Zi、Ai、Bi、Ci、Ui、Vi、Wi则代表的是江淮城市群各市的相关指标;λ1、λ2、λ3分别代表了市场融合、业务融合和要素融合的权重;λx、λy、λz、λa、λb、λc、λu、λv、λw分别代表的是各融合维度内部各指标的相应权重。本文结合江淮城市群产业融合的实际情况并听取了众多专家的意见,将各指标权重分配进行相应处理,即λ1、λ2、λ3各取1/3,λx、λy、λz、λa、λb、λc、λu、λv、λw各取1/3,从而尽可能地降低评价指标体系内由于各指标选取时所造成的偏差。HHI值共分为五个区间,分别是:[0.2,0.4],[0.4,0.5],[0.5,0.6],[0.6,0.8],[0.8,1.0],将上述区间的HHI值进行定性描述,从小到大对应的融合度依次为高度融合、中高度融合、中度融合、中低度融合和低度融合。HHI值越小,表明融合程度越高,反之则越低。

最后是对江淮城市群农村经济发展水平与产业融合进行灰色关联分析。采用改进的灰色关联分析法,将利用因子分析法计算出的各地区得分作为母序列,记为Xo(k);市场融合度、业务融合度及要素融合度作为子序列,分别记为X1(k)、X2(k)、X3(k)。基于2010-2016年原始数据,利用均值变换法将其进行无量纲化处理,并带入关联系数的计算公式:

其中,γi(k)是比较曲线Xi对于Xo的在k时刻的关联系数;ρ是分辨系数,取值在0至1之间,一般取0.5。关联度计算公式则为:

将比较序列对同一参考序列的关联度按大小顺序排列,便组成了关联序。

(二)指标体系构建与数据说明

1.指标体系构建

费里曼认为产业创新过程包括技术和技能创新、产品和流程创新、管理和市场创新等,经过市场融合、业务融合、要素融合等阶段,最终完成产业融合的整个过程。结合实地调研,依据代表性、科学性、区域性及系统性等指标选取原则,经过筛选细分,最终从市场融合、业务融合及要素融合三个维度选取了8个二级指标构建了江淮城市群产业融合度测算指标体系。

表1 江淮城市群产业融合度测算指标体系

2.数据来源与处理

结合研究目的和数据可得性,将研究样本时间定为2010-2016年共7年,数据主要来源于《安徽统计年鉴》和《中国县域统计年鉴》,同时也参阅地方政府工作报告等资料数据,一部分数据来源于实地走访调研。

由于各评价指标具有不同的内涵和性质,相互之间可比性较差,因此对原始数据进行标准化处理,将其转化为无量纲的数值,计算公式如下:

二、江淮城市群产业融合度测算

(一)产业融合度总体分析

本文基于2010—2016年时序样本数据,运用赫芬达尔指数法,通过市场融合、业务融合和要素融合三个维度来测算江淮城市群产业融合度,研究产业融合度的时序变化情况。

图1 2010—2016年江淮城市群产业融合变化情况

可以看出,江淮城市群产业融合程度总体上 呈现波动中逐渐上升趋势,HHI值总体上在0.43~0.55范围内波动,属于中高度融合。基于融合度是负向指标,HHI值越小,则融合度越高,因此可以得出2010—2014年产业融合度大体保持稳定,一直没有较明显的提高;2015—2016年间产业融合度有了明显提高,这与国家对产业融合的重视及政策的倾斜有着十分密切的关系。从不同维度看,市场融合度相对较好,明显高于市场融合度和业务融合度,且波动也比较平稳,融合度在0.43~0.49间波动,属于中高度融合;要素融合度则相对较差,经历了2011年的短暂下滑,于2012年持续上升,具有较大的提升空间和发展潜力,融合度在0.51~0.55间波动,属于中度融合;而业务融合度则与产业融合度相对契合,变化趋势相似,具有代表性,呈现出波动中逐渐上升的趋势,属于中高度融合。

(二)各地区产业融合度分析

为了研究江淮城市群各地区产业融合的发展情况并进行对比分析,本文基于2016年截面样本数据,对江淮城市群10个地区产业融合度进行测度,研究不同地区的产业融合差异情况。

表2 2016年江淮城市群各地区产业融合度情况

可以看出,江淮城市群产业融合各地区差异较大,属于中高度融合。六安市产业融合度最低,产业融合程度最好,其次为滁州市,均达到0.46以下,属于中高度融合,地理位置位于安徽省中部位置,毗邻合肥市;而马鞍山市产业融合度高达0.52,与六安市产业融合度相比竟高了8个百分点,差距较大,属于中度融合,位于安徽省边缘位置。从不同维度来看,市场融合程度相对较好,对产业融合贡献较大,各地区均属于中高度融合,要持续稳步健康发展;而要素融合程度相对较差,甚至拉低了产业融合,亟须改革创新,大部分地区属于中度融合,仍具有很大的提升空间和发展潜力。

三、产业融合与农村经济发展水平的关联度测算

(一)关联度总体分析

为了对江淮城市群产业融合与农村经济发展水平的关联度进行总体研究,本文基于2010—2016年时序样本数据,运用灰色关联分析法,测算江淮城市群产业融合与农村经济发展水平二者的关联度,研究关联度的时序变化情况。

图2 2010—2016年产业融合与农村经济发展水平关联度

可以看出,江淮城市群产业融合与农村经济 发展水平的关联度总体上呈现波动中逐渐上升趋势。2010—2012年关联度大体保持稳步上升趋势,关联度由2010年的0.57逐步上涨至2012年的0.62,增长速度平稳,发展态势良好;其中2014年是一个明显的转折点,明显高于2013年的0.58和2015年的0.62,可能是因为国家高度重视产业融合并通过政策的实施来支持农村经济发展。可喜的是,2016年再创历史新高,关联度高达0.65,这充分说明江淮城市群越来越重视通过产业融合促进农村经济发展水平的提高,并采取创新、切实可行的措施既促进了产业融合,又不断提高农村经济发展水平。

(二)各地区关联度分析

为了研究江淮城市群各地区产业融合与农村经济发展水平的关联度变化情况并进行一定的对比研究,本文基于2016年截面样本数据,对江淮城市群10个地区关联度进行测算,研究不同地区间产业融合与农村经济发展的关联度差异情况。

图3 2016年各地区产业融合与农村经济发展水平关联度

可以看出,江淮城市群产业融合与农村经济发展的关联度各地区差异较大。蚌埠市二者关联度最高,其次为马鞍山市、滁州市、合肥市,均达到0.60以上,产业融合已经能够明显促进农村经济发展水平的提高,位于安徽省中部位置,地理位置集中且城市规模较大;而城市规模较小的淮南市、铜陵市二者关联度仅为0.45,与蚌埠市相比关联度竟低了30个百分点,差距很大,缺乏创新机制,未能有效利用产业融合来引领农村经济发展。六安市、芜湖市、池州市和安庆市关联度相似,均在0.50上下小范围浮动,这说明这些地区能够通过产业融合较好推动农村经济发展。

四、研究结论与对策建议

(一)研究结论

运用改进的灰色关联分析法,将利用因子分析法计算出的江淮城市群各地区得分作为母序列,通过赫芬达尔指数法测算出的市场融合度、业务融合度及要素融合度作为子序列,基于江淮城市群2010—2016年样本数据测度出江淮城市群总体的产业融合与农村经济发展水平的关联度,同时对2016年江淮城市群各地区产业融合与农村经济发展的关联度差异性进行对比分析,并据此得出以下几点研究结论:

第一,江淮城市群产业融合总体上属于中高度融合,融合速度平稳

时序数据分析发现2010—2016年江淮城市群产业融合度总体上呈现波动中逐渐下降趋势,也就表明产业融合程度越来越高,产业之间的技术、资金等资源流动变得频繁,有利于江淮城市群经济高速、高质量发展。2015—2016年产业融合度有了明显提高,近年来有逐渐转好的迹象,这与国家对产业融合的重视、资金投入和政策倾斜力度的加大有着十分密切的关系,产业融合步伐加快、效果提升明显。

第二,各地区产业融合差异较大,地理位置上大体呈现中部较好、边缘一般分布

基于2016年截面数据分析发现江淮城市群10个地区产业融合程度差异明显,产业融合度最高的马鞍山市达到0.52,最低的六安市只有0.44,二者相差8个百分点;依据产业融合度差异、结合安徽省地理格局,可以发现江淮城市群从空间上看大体上呈现出中部地区产业融合程度好一些而边缘地区产业融合程度较差的分布。这与中部地区相对较好的区位条件、产业聚集等产业优势有着十分密切的关系,而边缘地区亟须加大技术、资金投入以此打破“边缘锁定”的发展陷阱。

第三,产业融合与农村经济发展水平的关联度总体上呈波动中逐渐上升趋势

基于2010—2016年时序数据分析发现江淮城市群产业融合与农村经济发展水平的关联度波动较大,发展态势不平稳,通过产业融合促进农村经济发展的相关政策及措施尚未成熟。可喜的是,江淮城市群产业融合与农村经济发展水平的关联度在波动中不断上升,由2012年的0.62下降至2013年的0.58,但到了2014年则迅速上升至0.64,2016年达到0.65,创下历史新高。源于国家乡村振兴战略和新型城镇化的推进,坚持可持续发展,加大对江淮城市群农村地区的资金投入和政策倾斜力度,加快推进乡村振兴,有利于产业之间的进一步融合、农村地区经济发展水平实现质的飞跃。

第四,各地区产业融合与农村经济发展水平的关联度差异明显,与城市规模大体上呈正相关关系。

通过对2016年截面数据的分析发现江淮城市群各地区产业融合与农村经济发展水平的关联度差异很大,关联度最高的蚌埠市达到0.75,最低的淮南市、铜陵市仅为0.45,最高者是最低的近1.7倍;江淮城市群各地区产业融合与农村经济发展水平的关联度与城市规模大体上呈正相关关系,城市规模越大,二者关联度越高。

(二)对策建议

产业融合发展给农村经济发展水平的提高带来了新的契机。江淮城市群应牢牢抓住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战略机遇,依托各地区独特的区位优势,大力发展特色产业,用现代管理经营理念发展现代化农业,着力推进江淮城市群产业融合发展,提高农村经济发展水平。这既需要培育多元化融合主体,实施差异化融合模式,促进产业融合、实现区域协调发展,又应完善与农户的利益联结机制,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促进农村经济发展,提高农村现代化发展水平,助推新型城镇化建设。

1.培育多元化融合主体,促进产业融合

江淮城市群产业融合发展必须有主体支撑。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有利于推动农村产业融合发展,充分发挥在农业生产、加工、流通、销售的优势,既提高了农业生产效率,又推动农产品产业链的延伸、乡村旅游的创新发展,打破产业之间的贸易壁垒,实现农村经济的进一步发展。江淮城市群应加快建立健全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政策扶持体系,通过政策支撑、榜样示范、模式创新等,培育一批市场竞争力强、辐射能力强的产业融合主体。第一,积极发展家庭农场。注重农民家庭经营,鼓励江淮城市群各地发展家庭农场,创新家庭农场农产品深加工、农产品直销、延长产业链条等模式,利用资源禀赋大力发展“观光+采摘+农家乐”,创新发展多样化的产业融合主体,为江淮城市群产业融合提供新思路。第二,规范发展农村合作社。积极引导江淮城市群农村合作社规范发展,坚持合作社归农户所有,按规章制度办事,鼓励合作社协助发展农产品生产、加工、流通、销售,与超市、企业等购货方直接进行供货、销售,减少销售环节、节约销售成本。积极、规范发展农村合作社、联合社,培育一批强社名社,打造田园综合体,实现规模经济。第三,做大做强龙头企业。江淮城市群对处于产业领军地位、辐射能力强的龙头企业应给予重点扶持,加大政府投入资金、便利申报审批程序。鼓励龙头企业加大科研投入、优化资源配置,提高资源利用率、实现机制创新,推动龙头企业转型升级,促进江淮城市群产业融合发展,提高农民生产生活质量。

2.实施差异化融合模式,实现区域协调发展

多样化产业融合模式有利于产业深度融合,提高农产品生产、销售效率,实现江淮城市群区域协调发展。各地区应积极探索并总结经验教训,因地制宜地推进产业融合,有助于形成行之有效并能大范围推广的融合模式,通过典型示范作用带动江淮城市群区域共同发展。第一,积极开发农业多种功能。鼓励江淮城市群各地制定多样化农业发展规划,推动农业向休闲、观光、体验等方向延伸融合发展,提高乡镇休闲旅游产业水平,促进产业融合。政府应加强规划设计,建设一批具有历史、地域等特点的特色旅游乡镇,积极开发特色鲜明、形式多样、附加值高的新型乡镇旅游休闲产品。立足各地特色区位优势,积极打造特色乡镇品牌,保护传统村落、发掘传统文化,开发体验式旅游休闲产品,建设各类观光园、农庄等,打造民俗节庆活动品牌。第二,加快发展农产品电子商务。在支持传统产业融合发展的同时,把互联网、大数据等现代信息技术引入到产品生产、加工、流通、营销各环节,依托现代先进科技和物流手段,减少流通环节、降低交易成本,实现现代科技与传统产业的协调发展。紧抓“互联网+”时代机遇,积极建设农产品电子商务平台,创新农产品营销渠道。通过引进现代信息技术、互联网平台、物流管理系统开展智慧农业,充分运用云数据、“互联网+”、众筹、微商等模式积极探索产业融合的新业态、新主体和新机制,突破产业、地域间的各种障碍,促进农业与运输仓储邮政、批发零售贸易和信息传输产业的融合,丰富农村产业融合的方法与模式,进一步提高江淮城市群农村地区经济发展水平。

3.完善与农户的利益联结机制,促进农村经济发展

相对于发展现代农业或农业产业化,产业融合发展中的参与主体更加复杂多元,与农户之间利益联结机制的建立和完善至关重要要,直接关系到农户能否平等地分享产业融合“红利”,应作为推进江淮城市群农村经济发展的首要着力点。江淮城市群推进产业融合发展的根本目的是让农户获得更多收益,应采取多种途径完善相关主体与农户的利益联结机制,进而提升江淮城市群农村经济发展水平。第一,提高认识,明确方向。完善江淮城市群农村产业融合发展的利益联结机制,应引导相关主体形成风险共担、互惠合作的关系,鼓励不同利益主体形成优势互补、分工协作、网络联动新格局。江淮城市群应及时总结提炼获得高度认可融合主体的成功经验,加强宣传推介、培训推广,建立健全利益联结机制。第二,完善利益分配机制,提升农户参与能力。江淮城市群应积极培育和发展农村产业融合发展利益联合体,以龙头企业为核心,以家庭农场为基础,形成更加紧密、稳定的产业融合组织,为更多的农户提供参与产业融合的机会与途径,最终实现江淮城市群农村经济发展水平的提升。第三,政策支持,保证利益联结机制的顺利运行。促进江淮城市群农村产业融合发展,应加强政策引导、机制创新,协调各方利益关系、完善合作共赢机制,推动产业融合发展。政府应引导龙头企业与农户签订购销合同,积极采取以奖代补、贷款贴息等方式,吸引工商资本投入农业,支持农户以土地经营权、资金等入股以获得股金收入,进而提升产业融合发展的深度和广度。

4.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助推新型城镇化

江淮城市群农村地区基础设施建设相对滞后,不利于以物流为支撑、以互联网为依托的农村电子商务的发展,要全面加强交通、电力、金融、信息网络等农村基础设施及配套条件建设,加快补齐农村经济发展短板,提高江淮城市群农村经济发展水平。第一,加快交通基础设施建设。江淮城市群应加快建设农村通达工程,提升农村道路等级,加强休闲农业聚集区进村及村内交通道路建设,保障农村入户道路畅通,加强公路养护和安全管理,提高农村与城市交通设施互联互通水平。适应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业发展的现实需要,建设交通导引牌、乡村停车场,有利于乡村旅游业的发展,进而提升江淮城市群农村经济发展水平。第二,强化信息网络基础设施建设。江淮城市群农村地区应积极推广宽带业务,重点推进光纤到户,扩大农村信息网络覆盖范围。建立和完善大数据平台,完善物联网设施,建设和发展乡镇、村级层面的物流中转点,将物流配送体系覆盖到农村,提高农村物联网普及率。提高江淮城市群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水平,发展智慧农业、建设美丽乡村,推动乡村旅游业的发展,从而带动农村地区商业发展,提高农村经济发展水平。

猜你喜欢

融合度关联度城市群
一线城市流动人口社会融合度及影响因素的研究
一线城市流动人口社会融合度及影响因素的研究
湖南省品牌农产品与电商平台融合度测评研究
湖南省品牌农产品与电商平台融合度测评研究
中国制造业产业关联度分析
中国制造业产业关联度分析
长三角城市群今年将有很多大动作
重庆市产业融合度分析
我国第7个城市群建立
沉香挥发性成分与其抗肿瘤活性的灰色关联度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