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文献计量的黄梅戏研究综述

2019-05-09张巧珍

关键词:黄梅戏剧目产业化

张巧珍

(黄冈师范学院图书馆,湖北黄冈438000)

自黄梅戏研究文献出现至今,我国有关黄梅戏的研究文献数量颇丰,然而关于黄梅戏的综述性研究文献的数量不超过10篇,绝大部分采用理论探索的方式,用计量手段来定量分析的少之又少。本文运用文献计量学的分析方法,定量分析中国学术文献总库中收录的关于黄梅戏文献的发表时间、期刊分布、关键词等,并结合内容分析法,定性分析黄梅戏研究文献的时间分布情况以明确黄梅戏研究领域发文趋势、分析收录黄梅戏文献的期刊情况以明确黄梅戏期刊现状及热点期刊、分析黄梅戏研究领域的研究主题以析出黄梅戏研究的热点,并提出黄梅戏学术研究和推广等方面可能的创新点或研究点,以期对未来黄梅戏研究与发展提供一定的参考与借鉴。

一、黄梅戏研究文献时间分布

文献的年度变化趋势可以预示文献知识的增长情况,并较好地反应这个领域研究发展的趋势状况[1],是一个衡量文献发展情况的重要指标。在中国学术文献总库(CNKI)中以“题名=黄梅戏or关键词=黄梅戏”为检索表达式进行检索,获得黄梅戏有关的研究内容共计3 391篇,去除不具有研究价值的剧情简介、主持人语、八面来风、宣传报道、获奖名单、比赛情况等,剩下的3 129篇文章是本文的研究对象,其中期刊文章3 038篇,博硕士论文27篇,会议文章64篇。

纵览获取到的3 129篇文献信息,可以发现,CNKI中最早收录的有关黄梅戏的内容是1956年6月刊于《戏剧报》(现《中国戏剧》)中的《莫名其妙的发展》《黄梅戏座谈会》《天仙配中严凤英的表演》《黄梅戏》这四篇短文,之后的25年间,黄梅戏研究的相关成果很少,共计25篇,在内容上均是演员、导演或观众对于黄梅戏的感想,在格式和构成要素上并不具备学术文献的特征,因此,1956年至1980年这一阶段可被称为黄梅戏研究的萌芽阶段。1981年,安庆市文化局创办《黄梅戏艺术》一刊,自这一年起有关黄梅戏的研究内容骤然增多,但是如表1所示,黄梅戏研究文献的增长趋势线不符合任何一种分布趋势,如指数分布、线性分布、幂分布等,说明黄梅戏研究相关文献虽然数量上呈现增长的趋势,但其增长波动太大太频繁,没有任何规律可言。另外,1981年之后各期刊收录的黄梅戏相关文献在格式和构成要素方面逐步正规和完善,研究方向逐步形成,主要包括文化、艺术研究、剧评、改革发展、人物等,研究关键词呈现为黄梅戏剧目、剧作家、唱腔等,可以说到目前为止黄梅戏研究一直处于探索阶段。

历时六十余年,黄梅戏研究仍然处于探索阶段,既没有进入文献稳步增长的发展阶段,也没有进入研究热度降低、文献数量持续减少的消退阶段,主要是由两个方面的原因造成的:其一,国家和地方政府重视地方戏曲的发展,但是这种重视未能持续性地作用于黄梅戏的研究方面。例如,1951年国务院发布《政务院关于戏曲改革工作的指示》,推动了《黄梅戏音乐》《黄梅戏曲调》等理论研究成果的诞生,但是出现的具有创新性和学术价值的有关黄梅戏文献数量极少,直到1980年才仅有25篇相关文章发表。例如,1998年安徽发布《关于进一步加快文化事业改革和发展的决定》文件,强调优先发展和重点扶持黄梅戏,2006年黄梅戏被列入“全国第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这两个事件导致1998年和2006年同年黄梅戏相关的研究文献较前年有较大增长,但后续文献量仍然呈现下降趋势。可以看出,黄梅戏的研究产出呈现激励即快速增长,随即热度消退、文献数量减少的状况,说明有关政策对于黄梅戏研究未能起到持续性的激励作用。其二,黄梅戏演出与研究方面的力量分布不均。主是要由于对黄梅戏有切身体会和最深感受的从业人员和剧作家等多数并未或极少发表相关研究文献,如严凤英、韩再芬仅发表2篇相关文献,王少舫仅发表1篇,丁永泉、黄新德等未发表,这是黄梅戏相关的文献数量一直不多且波动较大的重要原因之一,而黄梅戏大家关于黄梅戏的感悟、体会,甚至是担忧,都是创作界、演出人员和学术界的学习重点、关注要点和创意源泉,可见均衡黄梅戏演出与研究方面的力量是黄梅戏研究与发展的重点之一。

表1 黄梅戏研究文献的时间分布

二、黄梅戏研究文献期刊分布

对黄梅戏研究领域的期刊分布情况进行分析可以帮助我们确定黄梅戏研究领域的重要期刊和核心期刊,为后续研究的资料收集提供指导和依据。分别统计分析黄梅戏研究的全部文献和核心文献,可以发现黄梅戏研究领域的期刊存在很大的变动性且尚未形成核心区期刊集,而且黄梅戏相关的文献大多数刊登在普通期刊上。

将获得的3 129篇文献所处的期刊进行分析,发现关于黄梅戏研究的相关文献共发表在452种不同的期刊上,其中刊文数量大于20篇的期刊及其刊文情况如表2所示。结合布拉德福定律[2],即将期刊按刊文数量递减排序,可以将期刊分为核心区、相关区和非相关区,这三个区包含的期刊关系为1:n:n2(其中n为布拉德福常数,约为5.0),而三个区包含的文献数量相等。即期刊方面,理论上收录黄梅戏研究文献的452种期刊中,排名前452/(1+5+52)≈15的期刊是黄梅戏研究的核心区期刊。而文献方面,将3 129篇文献均分为三个区,即每个区间包含3 129/3≈1 043篇文献。也就是说,从文献数量出发来看,在黄梅戏研究领域,如果前M种期刊共收录了1 043篇文献,则这M种期刊是该领域的核心区期刊集。从表1可以看出,这里的M=1,即《黄梅戏艺术》一刊是收录黄梅戏研究文献的核心区期刊,与前面计算的核心区期刊数15不符,说明黄梅戏研究领域尚未形成核心区期刊集;另外,虽然《黄梅戏艺术》收录有关黄梅戏的研究文献达到1 184篇,占整个研究领域的37.8%,是黄梅戏研究领域当之无愧的领头期刊,但是这样一种地方戏曲的专门期刊已于2013年1月停刊,这显示了黄梅戏研究领域省级期刊的极大变动性(《文化时空》也已停刊),也因为其领头位置,其停刊对黄梅戏研究的影响极大。表2中列举的刊文数量最多的前14种期刊中仅有《中国戏剧》《四川戏剧》《戏剧文学》当前为核心期刊,《大舞台》在北大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2011版中为核心期刊,当前为省级期刊,可见黄梅戏研究文献大多数发布在省级期刊上,也显示出黄梅戏研究领域核心期刊与省级期刊之间的变动性。

表2 黄梅戏研究文献的期刊分布

以上反应的是黄梅戏研究所有文献的期刊分布情况,关于黄梅戏核心期刊的情况,本文选择重新在中国知网中检索后进行分析,以检索式为“题名=黄梅戏or关键词=黄梅戏”进行检索,将数据来源限定为核心期刊和CSSCI期刊,可获得文献230篇,通过人工的数据除重和清洗,仅余145篇研究文献,除去的文献为图片、报纸信息、人物传记、宣传报道、剧目目录、比赛信息等。分析所获得的145篇核心文献,可以发现:第一,黄梅戏研究的核心文献仅占全部文献的8.28%,占比很小,可能的原因是关于黄梅戏的研究文献质量大多不高,或者收录黄梅戏文献的核心期刊较少导致一些高质量的论文只能刊发在普通期刊上。第二,检索出的核心文献共分布在44种不同的期刊上,刊文大于6篇的期刊共有8种,分别为《四川戏剧》《中国戏剧》《上海戏剧》《戏剧文学》《江淮论坛》《戏曲艺术》《艺术百家》和《当代电视》,可见这些核心期刊对于黄梅戏相关研究的文献接受度较高,可作为黄梅戏研究同行的投稿选择。

三、黄梅戏研究热点分析

文献的关键词是文章的精髓和核心,虽然在数量上通常只有3~5个,但却能够高度凝练和概括文章的主题,因此,本文分析搜集到的黄梅戏相关文献的关键词来确定黄梅戏研究领域的主题和热点[3],以期在未来黄梅戏的学术研究、传承、推广等方面为有关专家提供一定的借鉴。

将从CNKI中下载的数据导入CiteSpace V,选择“Keyword”节点,时间设定为 1981—2017(2017年只有部分数据),将time slice设置为3年,选择每个时间片中前5%的数据进行分析,选择MST的剪裁方式以去除次要连接线而获得主要结构,可以得到黄梅戏文献的关键词共现图谱,可以从该图谱中提取黄梅戏研究文献的高频关键词、高中心性关键词和突发性关键词列表,其中高频关键词、高中心性关键词由关键词共现图谱中提取并按照频次和中心性依次降序排列,而突发性关键词则是通过Burstness按钮获取,根据突发性强弱及时间的新旧依次排序。

表4 黄梅戏相关研究文献的高频关键词及高中心性关键词

通过关键词共现图谱和所有关键词的统计分析,可以发现黄梅戏相关的研究主要包含四个方面,分别是黄梅戏音乐与表演研究、黄梅戏剧目研究、黄梅戏发展与传承研究、黄梅戏产业化研究。结合以上分析结果,通过文献阅读和归纳,采用内容分析法分析黄梅戏现有文献可以发现黄梅戏研究的主要内容如下:

(1)黄梅戏音乐与表演研究。关于黄梅戏音乐与表演的研究贯穿于黄梅戏研究的始终,并将一直延续下去。通过关键词的词频分析和共现图谱,可以发现黄梅戏音乐研究的主要支撑有音乐唱腔、戏曲音乐、音乐创作等;黄梅戏表演的主要支撑包括:1.声腔研究,包括青阳腔、仙腔、板腔体、润腔、创腔、唱腔特点等的研究。2.人物塑造,包括人物的对白和表演场景的分析、人物形象的塑造以及人物性格的展示等。3.表演形态研究,包括演员的肢体动作如传统文武训练、当代舞蹈元素等,也包括黄梅戏艺术风貌的多样化研究。

(2)黄梅戏剧目研究。黄梅戏的剧目研究主要内容涉及以下四个方面:1.对某一个具体的传统剧目的研究,本文搜集到的所有关键词中有许多涉及传统剧目,按频次降序排列,依次是《女驸马》《天仙配》《夫妻观灯》《罗帕记》《打猪草》《牛郎织女》《孔雀东南飞》《五女拜寿》《孟姜女》《徽州女人》等。2.黄梅戏溯源,多位学者,如汪兆称、洪非、秦之、李峰等分别从不同的角度切入来进行论证,形成了湖北黄梅起源说和安徽安庆起源说。3.黄梅戏新剧目创作与研究。高频关键词包括经典剧目、精品剧目、剧目建设、演出剧目、优秀剧目等。近年来,黄梅戏新剧目的创作受到了广大艺术家的关注,各种新剧目层出不穷。4.黄梅戏名人研究,黄梅戏名人研究涉及两个方面,一是黄梅戏剧目中的人物研究,按关键词词频降序排列,有胡连翠、牛郎织女、董永、孟姜女等;二是黄梅戏艺术家、编剧及作曲家的研究,按关键词词频降序排列,有严凤英、王少舫、韩再芬、黄新德、丁永泉、陆洪非、时白林等。

(3)黄梅戏文化发展与传承研究。研究现有的文献发现“传承”“发展”“创新”“传承与保护”等是黄梅戏研究的重点,这一方面的研究内容分为以下几个方面:一是黄梅戏发展与传承的模式研究。徐玉莲、徐冉等提出黄梅戏的发展与传承应当与鄂东农村、新农村建设等相结合[4-6]。二是黄梅戏发展与传承的策略研究。李峰提出了黄梅戏的传承与发展应当注重经典剧目的建设、注重演员和观众的培养[7]。夏玢、肖欣锴等提出了黄梅戏的文化传承应当注重维护其原生态文化环境[8-9]。刘萍提出黄梅戏应走创新发展之路,并提出应在剧本、演出形式、唱腔念白和舞美等方面进行创新[10]。关阳提出将黄梅戏产业化是其传承与发展的必由之路[11]。三是经典剧目创新是对黄梅戏的传承。其中,黄梅戏《天仙配》在其内容、唱腔、表演以及电影画面等多方面进行了创新,促进了黄梅戏的传承与发展[12-13]。

(4)黄梅戏产业化发展研究。1.从方法论的角度上提出黄梅戏的产业化发展之路。如刘翠分析了黄梅戏产业发展现状、面临的形势及其特殊背景,从方法论的角度提出了推动黄梅戏产业化发展的思路[14]。胡建国提出要采取合理的市场化与产业化运作模式,实现黄梅戏的产业化和可持续发展[15]。章顺磊提出要突破理念困境、管理困境和产业化困境[16]。2.具体的黄梅戏产业化发展的思考,主要包含两条思路:一是胡亏生、汪超、宋睿斐等提出的黄梅戏电视剧和影视发展的产业化[17-19]。二是由胡小莉、陈中文、张才刚、杨厚松等提出的黄梅戏与旅游相结合的产业化发展思路[20-24]。

综上所述,除了近年来提出的黄梅戏产业化发展思路之外,其他的有关黄梅戏研究基本都属于老戏新唱,因此建议适当布局,在提高黄梅戏研究的质量和数量的基础上,把握黄梅戏未来的研究和发展方向。

四、黄梅戏未来发展的关注要点

选择中国学术文献总库(CNKI)作为数据来源库,运用Excel和CiteSpace V对国内黄梅戏研究的相关文献进行计量统计,通过分析相关文献的年代分布、期刊分布和关键词,探讨了该领域的研究现状,并归纳了研究进展与发展趋势。研究发现,黄梅戏研究相关文献的数量总体上呈现增长的趋势,但是年发文量波动极大;黄梅戏研究领域的期刊存在很大的变动性且尚未形成核心区期刊集,而且黄梅戏相关的文献大多数刊登在省级期刊上。黄梅戏当前的研究热点仍然是黄梅戏音乐与表演、剧目、发展与传承、产业化发展等方面。那么,怎样使黄梅戏的研究水平进一步提升,提高黄梅戏研究的质量和数量,怎样促进黄梅戏的创新与推广,从哪些方面努力能够使黄梅戏研究热点更热、非热点引起关注,怎样保证黄梅戏的可持续发展,怎样有效应对黄梅戏发展过程中的其他问题。这些均是黄梅戏相关人员需要积极探索的,作者依据自身知识,仅提出以下几点建议:

(1)表演型与研究型相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

在黄梅戏的发展方面,众多学者都提出了要注重人才的培养,以教促学观点、培养领军人物和表演新秀、提升黄梅戏传播主体的素质等观点。但是在文献梳理的过程中,作者发现在正规的期刊中收录了大量的黄梅戏观后感、演后感之类的短文,这类短文大多是作为观众或演员的直观感受,并不是客观的论证,不具备学术论文的特点,这对于黄梅戏研究是一大局限,对于促进黄梅戏的发展方面作用有限。针对以上现状,笔者认为,黄梅戏人才培养应当采用演绎型与研究型相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既要注重表演方面的传承与发展,也要注重学术研究方面的传承与发展,这是黄梅戏剧团、学校、研究机构等都必须面对的一大挑战。

(2)现场演出与各种现代传播媒介相结合的传播方式

现场演出能够带给观众美妙的视听享受,更易引起观众的思考和共鸣,也能更好地促进演员进步和戏剧发展,是黄梅戏发展和传播的重要途径。但是,现场演出这一方式在黄梅戏的传播方面存在很大的不足,源于人的精力和时间是有限的,能够安排的现场演出的场次也是有限的。

目前处于互联网传播的时代,整合的媒介形式也成为一种非常重要的保存和传播手段,观众可以通过报刊、音频、视频观看作品,且不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但是,这些新媒介的功能仅限于保存和传播,不具备创新能力,人才是创新的主体,创新是黄梅戏发展的必要条件。

针对这一情况,作者提出采取现场演出与各种现代传播媒介相结合的传播和推广方式,各取所长,共同作用以担起黄梅戏传播与发展的重任。

(3)文化传承与产业化发展相结合的发展路径

黄梅戏是我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其文化传承是需要剧团、黄梅戏学校和学术界共同努力。而黄梅戏的文化传承与其产业化发展相互关联、互动密切。黄梅戏的文化传承需要产业化发展作为支撑和突破口,产业化发展能够为黄梅戏培育新的观众群、拓宽黄梅戏的题材,从而促进其文化传承和再度繁荣。目前学术界提出了黄梅戏电视剧与影视发展的产业化、黄梅戏与旅游相结合的产业化的发展思路,并进入了实践过程。更多更好的产业化发展思路需要广大黄梅戏关注者去积极探索和实践,从而推动黄梅戏的文化传承和可持续发展。

猜你喜欢

黄梅戏剧目产业化
舞台剧目
黄梅戏《中国梦》
非织造材料产业化新进展
黄梅戏《祝福》
新见晚清民国传奇剧目十一种
文华大奖”获奖剧目
观赏石产业化和金融化初探(一)
富硒有机缓释肥产业化迈出大步
大型黄梅戏《寸草心》
优秀剧目进校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