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思品教学如何培养核心素养
2019-05-08成敏
成敏
在核心素养教育的背景下,各学科应探讨本学科的核心素养内涵,并基于学科课程这一教育载体,培养学生必备的品质和能力,以帮助他们更好地适应现代社会的发展。《道德与法治》是一门以学生生活为基础,开展对学生思想品德教育的综合性课程。笔者认为,本课程重在对学生的探究能力、思维品质、责任意识等核心素养的培养。
一、基于核心素养的情境教学,培养学生探究能力
在当前的信息社会,仅仅学习教材中的知识是不够的,必须引导学生自主探究学习。在课堂中创设问题情境,引发学生的合作探究学习就是一种有效的教学方法。如,人教版小学三年级“做学习的主人”的内容,涉及了我们日常社会的重要话题——学习。本课的难点在于鼓励学生多动脑筋,不怕困难,能够掌握克服学习困难的一些方法,在这个过程中体会成功的愉悦。为了让学生们快速进入本课新知学习,我为学生播放了他们耳熟能详的短片《龟兔赛跑》,并提问:“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想想为什么龟可以跑赢兔?通过这个故事,你能从中得到什么启示?”创设新颖、生动的问题情境,既能够活跃课堂气氛,也激发了他们的探究欲望。教师在对学生的交流和回答进行总结后,引入学习的主题——克服学习中可能遇到的种种困难,做学习的主人,方能获得自己渴望的成功。
二、基于核心素养的实践教学,培养学生思维品质
决定一个人学习素养的核心要素在于思维品质。就小学思品教学来说,培养学生的思维品质可从思辨力训练入手,在课堂中设置实践环节,教师可通过一步步提问、引导来启发学生的思维。如,在完成“做学习的主人”这部分内容的新课导入后,教师要进行“学习不怕难”知识点的讲解。于是,我鼓励学生自主阅读教材中 “我给东东诊诊脉”的案例,并展开讨论。我设置了如下问题:(1)回想自己的日常学习生活,你们有没有遇到和东东相似的困难或者烦恼?教师可以提供思考线索,如课文中的生字、数学中不會的题目等。(2)学习中遇到难题或烦恼,你是如何应对的?两个问题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在课堂实践中学生们的思维被引导、被启发。
三、基于核心素养的时政教学,培养学生责任意识
责任心是个体能否立足社会、获得发展、实现个人价值的重要品质。责任意识培养也是思想政治课教学的重要内容,教师要善于立足教材中的内容,引入相应的时政信息,鼓励学生关心国家发展和一些社会问题,增强学生对责任意识的体验与感悟。如,在教学“让我们的学校更美好”时,我引入一些课外教学资源,为同学们展示了我国偏远地区家庭辍学儿童的新闻报道。看着课件上展示的一张张照片,望着他们渴望上学的眼神,我提问道:“你们能理解这些失学儿童上学的渴望吗?他们能否拿起法律的武器来捍卫自己受教育的权利?”学生们纷纷讨论起来,并为她们出谋划策。这个过程中,我为他们普及了未成年人受教育权方面的法律知识,不仅增加了他们的知识储备,也增强他们对社会发展的关注。
(作者单位:韶山市韶山镇泰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