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那时的电视票

2019-05-08吴渊杰

闽南风 2019年4期
关键词:文化站彩电管理员

吴渊杰

前段时间,新春贺岁片《流浪地球》在全国各大影院上映,非常火爆!妻儿利用寒假尾巴,开心持着电影票,迫不及待地随波逐流去了。

望着她们一脸的的开心,我不由得想起三十多年前守在小镇居委会文化站门前,等待那扇门开启……

“快来,快来!今晚7点半,隆重放映电视连续剧《霍元甲》!”街对面居委会门口的黑板上,刚刚写上两行粉笔字,邻家大哥就奔上前一看究竟,随即一脚踏上条椅,双手拱成喇叭状,大嗓门地向左邻右舍“广播”起来,立马引来一大群人围观。

“看清楚了吗?七点半对不”、“赶紧给我两张票”……尽管黑板上的字迹歪歪扭扭,有些难以辨认,却丝毫不影响街坊邻居簇拥而上的热情。大家恨不得挤到最前面,抢先买到票方才安心。尽管此刻距离电视剧正式开播还有三四个小时,但居委会文化站座位不多,人们的担忧不无道理。

电视票?没错,这就是上世纪八十年代初的电视票!

那时的居委会文化站,是小镇大人小孩最向往的地方。每天傍晚,红霞刚披满天际,男女老少便匆匆扒完饭,早早地聚集在文化站门前,边闲聊,边等待管理员开门。

所谓的文化站,其实就是一间不过二三十平方米的小屋,屋内放有十多张木条椅,每每涌入三四十号人时,就显得很挤,不时会有晚来的人把脚踩到别人鞋面上。久而久之,大家都习惯了这种快乐的拥挤,习惯互相体谅,毕竟谁都不想错过精彩的电视剧。

八十年代初的电视剧有武打、情感和文艺片,有港剧,也有外国片,如《霍元甲》、《陈真》、《血疑》等等,剧情很感人,内容很生动,以致于原本只能坐两个人的长条椅硬是挤上三个人、四个人,都是常有的事。那些迟来的,总是要在门口围着管理员说好话,遇上好说话的主,买张“站票”便屁颠屁颠地闪进屋,赶紧瞄个熟悉的邻居挤个位,哪怕只有半个屁股“点”在椅子上,也已知足了。

那台十七寸的飞跃牌黑白电视,被文化站管理员高高地挂在半空中,装在一个带有门锁的小木柜内。这样,宝贝就不会丢失,不会被好奇的人“揩油”,也便于管理员操作管控。于是每每放映前解锁,它如美女犹抱琵琶半遮面地呈现在大家眼前;播放完毕,被匆匆上锁,重返深闺待嫁。

一台四四方方的盒子,怎会装有那么多好看的节目,而且总是看不完?一条长长的信号线插在它屁股后面,一直往上延伸,顺着屋顶上那根高耸的大竹竿,爬上竿尖的天线架,难道电视节目还得从玉皇大帝那边来?那时人们总是感觉新鲜与好奇,总是有无限的想象空间。

应该说,去文化站看电视,是孩子们童年最快乐的记忆。

阿嬷和四舅妈总会轮流买好电视票,提前告诉我们,激励大家认真吃饭、洗澡。我和两个表妹一听说大人已经买好电视票,吃起晚饭来不再让人“威逼”了,也根本不用配菜,三下五除二,便将碗里的米粒消灭得干干净净,然后又迅速把澡也洗了。

接过大人递来的票,蹦蹦跳跳地来到文化站,我们便提前蹲守在门口。门一开,便埋头往里冲,搶个正中的好位子。电视虽然很大,但放得太高,我们这群孩子不得不把头抬得高高,把脖子伸得长长,目不转睛地盯着电视屏幕,焦急地等待着精彩上映。

电视剧到点一播,原本嘈杂的文化室立马鸦雀无声,吸烟的掐灭了,嗑瓜子停了,闲聊的也终止了,连一根针掉落地板都可以听见。大家的目光全都聚集在精彩不断的电视剧情,心情也随之波动,时而捧腹大笑,时而扼腕叹息,时而紧张不已,脸上的表情随着剧情变化而变化,如出一辙。经常还有激动的观众左右晃动或突然站起来叫好的,但很快被后排同样入戏的人们提醒,立马打回原形……

“不会吧!这么快结束?”每次看完电视剧,大家总是一副意犹未尽的样子,毕竟正看到高潮时,人物场景却定住了,演员表及片尾曲上来了。不少人还不甘心,站在原地不肯挪动,直至看到演员表及片尾曲终结,屏幕上打出“谢谢收看”字样,才在管理员的催促下,依依不舍地离开,三三两两地继续聊着,回味着刚刚的精彩。此时阿嬷和四舅妈总会默默地站在门口,迎接我们回家睡觉。平日里习惯于八点多就沉睡的小镇,此时早已是漆黑一片,只有文化站灯火最耀眼、最暖人。

回到县城上学,少数邻居开始拥有自己的电视,特别是那些有海外关系的人家居然有了大彩电。我曾经居住的蔡厝巷,在水井旁的那户人家很早就有一台17寸的日立彩电。

那时正流行《姿三四郎》、《血疑》等日本电视剧,每每傍晚时分,这户人家总是很大方地在门前空地摆上一张四方桌,将屋内彩电搬出放于桌上,接上电源和天线。左邻右舍便兴致勃勃地抬着小方凳、条椅,围着观看,边看边聊,皎洁月光里的小巷总是充满着欢声笑语。那时我家在离彩电约有二十米远的公租房二楼,为了让我们能看电视,父母专门搬来长条椅,让我们三兄弟坐在走廊,手可以放在红砖护栏上,边吃饭边看电视。说来也奇怪,那时小孩子的视力怎那么好,这么远的距离,都可以清晰看到电视节目。

后来,父亲为了让我们能够在家中看电视,咬咬牙,掏出多年积蓄,买了一台二手的东芝黑白电视机,并托人在走廊边上树起一根长长的竹竿,架起电视信号接收器,总算终结了四处看电视的生活。

随着老家小镇左邻右舍开始有人购买电视机,有电视的人家乐于邀请亲朋邻居共享电视带来的快乐,前往居委会文化站买票看电视的人越来越少。再后来,电视机大量走入寻常百姓家中,文化站人迹罕至,电视票便成为一种回忆了。

回首20世纪八十年代末,县城上空密密麻麻地布满户外电视天线杆,星罗棋布,非常的壮观,就像一片城市“竹林”。那高高耸立的大竹竿,在那个年代,既是电视天线杆,也是一个家庭自豪拥有电视的“旗杆”。而如今站在风景秀丽的紫云岩山上眺望,呈现在城市上空的电视天线杆早已不见踪影,取而代之的是一座座高耸入云的高楼大厦。

改革开放四十年,祖国大地发生翻天覆地的巨变,人们的生活水平得到飞速的发展。曲屏宽屏的网络电视进入千家万家,电脑、手机可以同期收看电视,可以随时随地下载播放各种电视剧。只要你想看的电视节目,都可以在网络上找得到,收看得了,那个买票看电视的时代已经一去不复返了。回想起来感慨颇多。

猜你喜欢

文化站彩电管理员
风景图
可疑的管理员
文化站如何开展对广场舞的推广
欠发达地区乡镇(街)文化站现状与亟待解决问题
微型彩电
春节期间彩电销量下降2.1%
让管理员管不了的名字
当小小图书管理员
莫让乡镇文化站“空壳化”
让管理员晕倒的8个网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