继有教研札记(九)
2019-05-08冯继有
冯继有
这是一次平常的小学道德与法治课教学研讨。听完一节公开课“坚持才会有收获”(统编教材二年级下册第15课),大家来到会议室,围坐下来。担任研讨主持的学校领导说了几句开场白,然后是上课的韩老师说课,接下来应该轮到听课老师分别谈评课意见。我作为市教研员,一般是安排在最后发言的。
不过,我举手示意,征询大家的意见,希望——
打破评课的“套路”
每次上完公开课,大家都很期待评课研讨。听课老师记了一本子感想,憋着一肚子的话特别想说;授课老师也希望得到关注和帮助。研讨起来,大家言来语往,只见七色祥云上下飘飞……研讨结束,老师们意兴阑珊,却总会发现,咦——怎么又留下了一地鸡毛。
又怎么会不留下一地鸡毛呢?热闹的评课脱离不了“套路”,且已然成为教研文化的一部分,道德与法治教研也概莫能外。评课先要充分肯定优点,不然显得目中无人;最后一定要指出值得商榷、应该改进、可以讨论的几个方面,不然显得“肚里没货”。成绩要说够,问题要说透,你三七开他二八分,个个说得十全大补、密不透风,就是见不到深入的讨论和思想的交锋。“压轴”的当然是专家或领导的总结,一锤子下去,定音与否不知道,一定会响起热烈掌声。“掌声响起来”,鸡毛落下来。那一地鸡毛的碎屑,让人无奈又无聊。
实践中,不少人都在关注评课的实效性,觉得听课评课不如改叫观课议课,还有辩课(或是辨课)的提法。其实,评也好、议也好,亦或是辩或辨,抓住关键,深入研讨才是真的好。为此,我提倡在道德与法治教研中开展“焦点评课”。
所谓“焦点评课”,就是在评课过程中,所有参与者围绕与这节课密切相关的若干“焦点”问题,进行平等而深入的研讨。这是为了打破过往的评课“套路”,构建新的研讨规则。“焦点评课”的基本规则建议如下:1.确定焦点议题。由参与者分别提出本节课一些值得探讨的问题,经初步讨论确定三个以内的关键问题,作为本次研讨的焦点议题。2.展开聚焦讨论。紧扣确定的焦点议题逐项讨论,发言者每次发言时间限定在3分钟以内,每次发言必须或提出新观点,或辩驳或补充论证已提出的观点。3.进行对焦小结。从参与者中随机抽取人选,分别针对各焦点议题的讨论情况进行小结,既要提炼讨论形成的基本共识,也要概括依然存在的主要分歧。评课结束后,大家还可以围绕焦点议题,以不同方式继续探讨。
按“套路”评课,看似各抒己见,实乃各说各话;看似面面俱到,实乃泛泛而谈。因此,“焦点评课”希望达成真正的平等对话,深入研讨。不说求来凤凰,至少可以解剖几只小麻雀,或许还能烹制出一道石岐乳鸽(中山特色美食)呢!无论如何,总好过又留下一地鸡毛。
当然,打破固有“套路”,谈何容易。开展“焦点评课”,困难很多,其中最突出的困难就是——
确定评课的“焦点”
评课的“焦点”要针对课程教学的关键问题,那么,什么是关键问题呢?一般而言,一节课的关键问题应该事关教学目标设定是否合理,教学环节和方法能否达成目标。形象地说,就是这样上课对不对、行不行、好不好的问题,而不是好与更好的问题。
在一次教研活动中,我听了两节道德与法治课(均为北师大版教材),一节是卢老师执教的二年级“我们的生活离不开纸”,一节是黄老师执教的六年级“给世界儿童一个家”。
在评“给世界儿童一个家”一课时,有老师提出教学资源过多使用了为汶川地震募捐的材料,不够“新”。黄老师回应说由于准备时间短,来不及找新东西,就将以前班级活动的资料拿来用了。教学资源选用的材料“新”还是“旧”,是这节课的关键问题吗?显然不是。于是,我引导老师们关注课题中的“世界”二字。有老师很快发现,本节课的目标是让学生关注世界儿童的命运,教学资源局限于中国还是放眼世界,才是事关“对不对”的关键问题,应该作为“焦点议题”。通过研讨大家理解到,这节课不应仅仅停留在汶川地震这一素材,而要多谈谈智利地震、新西兰地震,关注那些地方的儿童生活状况。这样才能充分达成教学目标,培养学生的“世界”眼光。
在评“我们的生活离不开纸”时,有老师认为,在讲授“蔡伦改进造纸术”时应该加重民族自豪感教育的分量,其他老师则感觉时间不够。通过分析大家发现,此问题与教学目标的设定和达成密切相关,是关键问题,于是将其确定为“焦点议题”。最终,大家通过讨论获得了共识:本节课的主要教学目标是与纸相关的环保教育,高年段的教材中专门安排了四大发明的内容,将有更深入的学习;因此,本课的民族自豪感教育应点到为止,无需浓墨重彩,否则会降低主要教学目标的达成度。
细节决定成败,有些教学细节同样会对达成教学目标产生重要影響。因此,我们同样需要——
聚焦研讨关键细节
研讨四年级“不断更新的通信家族”(北师大版教材)一课时,教材设计的活动是“参观电信博物馆”,并建议学生收集整理资料,向同学做介绍。因为附近没有电信博物馆,授课的邓教师就安排学生在课前选择感兴趣的内容,自行收集资料。课堂上,有六位学生介绍并展示了收集的资料,分别是烽火台、邮差、信鸽、电报机、电子邮件、电话机。不过,这些资料明显都是从网上或书本上直接“搬”来的,学生介绍也基本上是“读”资料。其他同学开始还认真听和看,后来兴趣逐渐减弱,注意力也慢慢涣散了。
评课时,我问邓老师,布置学生收集整理通信家族的资料时,有没有提什么具体要求,邓老师坦率地回答,没有。不少老师都表示,学生“收集整理资料”困难很多,效果往往不好。那么,如何布置收集整理资料的学习任务,是不是一个关键细节呢?我提醒老师注意,“收集整理资料”既是学习手段,也是课程目标。品德与社会课程标准(2011年版)在“课程目标”中专门有这样一项:“初步掌握收集、整理和运用信息的能力,能够选用恰当的工具和方法分析、说明问题。”可以说,学习任务越困难,教师就越不能回避,而应通过适当要求、有效指导,让学生在完成学习任务中不断提高收集整理资料的能力。
确定“焦点议题”后,为了开拓思路,我又介绍了一位美国教师的做法。
在布置一年级学生收集整理“美国英雄”资料的作业时,教师提出了一个“很重要”的要求:找到你与这个人物的两个相同点。为帮助孩子理解这一要求,教师还做了列举和示范,“我早餐吃燕麦片,我介绍的这个人物早餐也吃燕麦片”。另外,教师还对介绍资料的形式提出了具体建议。这些都使学生无法做资料的“搬运工”,而必须认真阅读、发现、比较这些资料。于是,资料由“死”的文字变成了“活”的生活,英雄人物不再是名人词典的一则词条,而是与孩子亲近的、有烟火气的、真实的“人”。
评课老师们的思维慢慢活跃起来,你一言我一语,针对“收集整理通信家族资料”这一作业,逐步形成了一个比较完整的要求:1.说说如何使用你介绍的通信方式。2.说说该通信方式给交流带来的方便与不足。3.介绍时要结合历史故事或者具体案例。4.可以运用情境表演或PPT来让介绍更生动。这样一来,学生恐怕就不会照“搬”、照“念”资料了,其收集整理资料的能力也会得到真正的锻炼提高。
评课中,还有老师进一步提出,介绍过程也不应仅是单向输出,可增加提问质疑环节,使之成为双向交流。由独白变成对话,既让听介绍的学生更有目的性,更专注,也反过来促使作介绍的学生更认真地整理资料,更灵活地运用资料。
“对焦小结”的结论是,教师通过课前具体要求“激活”,课堂互动交流“用活”,学生收集整理资料才能“活”起来,真正的学习也才会发生。
回到本文开头“坚持才会有收获”的评课。大家感到,课堂上学生关于“坚持”的分享交流单调重复,很多都是空话,便将其作为“焦点议题”展开研讨。
先从教材分析入手。第一栏“我们都坚持过”,教材写道:“生活中,我们都经历过‘坚持,还记得当时的感受吗?现在回想起来,有什么新的发现。”第二栏“坚持的收获”,教材上的话是:“坚持能让我们克服困难,让我们有更多的收获。”为什么两栏内容的分享交流,教师都引导学生从“遇到什么困难”“有哪些收获”入手呢?
学生的确是翻来覆去说得空洞,可是,说“当时的感受”好像也说不出有价值的东西,韩老师还是感到困扰。
于是,我们沿着课程理念深入。德育离不开儿童的生活,道德与法治教学应遵循生活德育的原则。对生活的感受和体验,平凡而琐碎,却是学生道德发展的基石。
最后,我們在操作层面展开。针对“去年冬天,我一直坚持跟爸爸一起跑步”这幅图,韩老师从“冬天”和“一直”两个词入手,引导学生体会“坚持”,这一做法就很好。韩老师可以由画面入手引导,比如冰天雪地、厚厚的冬装、呼出的白气等。对于其他几幅图,则让学生尝试自主理解表达,再过渡到回忆自己“坚持”的亲身经历。这样逐层推进,学生“坚持”的感受就会被充分唤醒并表达出来,在此基础上的收获也才会更加真实而生动。
这次“焦点评课”虽然只讨论了这一个问题,但大家都反映受益良多。或许,这也算是“坚持才会有收获”吧。
责任编辑 毛伟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