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RCP和EST治疗胆总管结石复发危险因素分析*
2019-05-08刘文博张建业保积武
刘文博,张建业,保积武
因电子十二指肠镜逆行胰胆管造影(endoscopic retrograde cholangiopancreatography,ERCP) 和内镜下乳头括约肌切开取石术(endoscopic sphineterotomy,EST)具有手术创伤小、术后恢复快以及并发症少等优点,被广泛应用于临床[1-3]。目前,胆总管结石的首选治疗手段为联合应用ERCP和EST[4,5],但治疗后仍有约9.2%患者存在胆总管结石复发。尽管国内外就ERCP和EST治疗胆总管结石复发的报道较多,但研究结果不尽相同[6,7]。我们采用ERCP和EST联合治疗胆总管结石患者,随访观察并分析了治疗后结石复发的独立危险因素,现将结果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2016年1月~2018年1月我院收治的胆总管结石患者357例,诊断符合《肝胆管结石病诊断治疗指南》[8]的标准。在术后6个月随访过程中,发现结石复发138例,男性86例,女性52例,年龄 35~75岁,平均年龄为(66.9±7.3)岁;无结石复发219例,男性134例,女性85例,年龄26~76岁,平均年龄为(57.4±8.7)岁。纳入患者既往未接受过ERCP手术治疗。经CT、腹部超声或MRCP检查确定结石复发。排除标准:(1)合并肝内胆管结石或胆道系统肿瘤;(2)妊娠或哺乳期妇女;(3)对造影剂过敏者。本研究患者及其家属均对本研究内容知情,同意并签署知情同意书。本研究已取得我院医学伦理委员会批准。
1.2 判定标准 胆管炎:符合中华医学会外科学分会胆道外科学组2011年发布的急性胆道系统感染的诊断和治疗指南。胆道狭窄:ERCP后胆总管中下段见长约0.1~0.2 cm环形低密度影,其上段胆总管明显扩张,直径约2~3 cm,其下段胆总管亦略宽,直径约为0.9 cm。
1.3 ERCP术治疗方法 给患者咽部行利多卡因(北京紫竹药业有限公司,国药准字H11022396)喷雾麻醉,患者采用左侧俯卧位,使用KD-2L-1型切开刀(日本奥林巴斯医疗株式会社)和ERBE ICC 200高频电发生器经十二指肠镜(OlympusV,JF140型)送达十二指肠乳头处,将切开刀插入乳头,并于胆总管内缓慢注入30%~40%泛影葡胺,行ERCP术,发现胆总管结石后进行EST取石。
1.4 EST术治疗方法 根据病变情况行EST术。对有乳头周围憩室者,根据乳头与憩室的位置关系,决定切开的方向和长度。对有乳头结石嵌顿者,于乳头12点方向,使用针形刀自乳头口向上切开,取出结石,并放入取石球囊,再将拉式刀插入胆道,扩大切口,取出残余结石。11例患者由于结石过大,在9例患者未能扩大胆道切口,先置入支架,3个月后再行取石手术。取石完成后再次注入造影剂,观察并确认结石已去除干净、无胆道异常后留置鼻胆管,退镜。术后,所有患者均给予禁水、禁食和补液支持治疗,预防性应用抗生素。
1.5 统计学分析 应用SPSS 19.0统计学软件进行分析,对服从正态分布的计量资料以±s表示,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计数资料的比较采用卡方检验,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影响治疗后结石复发的危险因素。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手术取石情况 在357例患者,行ERCP插管成功者349例(97.8%),行EST取石成功者334例(93.6%),其中一次取石成功者297例(88.9%),两次取石成功者37例(11.1%)。造影结果显示,这些患者的结石已全部取出(图1)。
2.2 胆总管结石复发的单因素分析 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结石复发与未复发患者在BMI、性别和有无胆囊结石方面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复发组病程、年龄和乳头切口显著长于或大于未复发组(P均<0.05),复发组有胆道手术史、乳头旁憩室、胆道狭窄、合并胆管或胰腺炎症、结石数量≥2个和结石直径≥10mm的比率显著高于未复发组(P均 <0.05,表1、表 2)。
2.3 胆总管结石复发的多因素分析 将单因素分析有统计学意义的指标作为自变量,将胆总管结石是否复发作为因变量纳入回归分析,结果显示,胆总管直径≥10 mm和乳头切口≥15 mm是胆总管结石复发的独立影响因素(表3)。
图1 ERCP、EST和X线下鼻胆管引流
表1 两组基线资料[n(%),(±s)]比较
表1 两组基线资料[n(%),(±s)]比较
复发(n=138) 未复发(n=219) x2/t P年龄(岁) 66.8±7.2 57.3±8.7 11.092 0.001 BMI(kg/m2)22.7±3.222.3±2.31.2750.202病程(yr) 10.9±2.5 7.6±1.7 13.645 0.001胆道手术史 31.838 0.001有26(18.8) 4(1.8)无112(81.2) 215(98.2)乳头旁憩室 31.670 0.001有41(29.7) 16(7.3)无97(70.3) 203(92.7)结石数量(枚) 12.050 0.001 1 25(18.1) 77(35.2)≥2 113(81.9) 142(64.8)
表2 两组基线资料[n(%)(±s)]比较
表2 两组基线资料[n(%)(±s)]比较
复发(n=138)未复发(n=219) x2/t P结石直径(mm) 48.062 0.001<10 82(59.4) 198(90.4)≥10 56(40.6) 21(9.6)胆总管直径(mm) 15.3±4.2 10.8±2.3 11.543 0.001胆道狭窄 20.087 0.001有42(30.4) 25(11.4)无96(69.6) 194(88.6)乳头切口(mm) 15.6±1.9 7.9±2.2 35.050 0.001胆管或胰腺炎 50.394 0.001有109(78.9) 89(40.6)无29(21.1) 130(59.4)
3 讨论
大多数胆总管结石为胆色素结石或以胆色素为主的混合结石,好发于胆总管下端,多见于中、老年人。胆总管结石临床多表现为胆道嵌顿梗阻,易引发黄疸,并发化脓性胆管炎、急性胆源性胰腺炎,病情加重者易引发休克致死。ERCP和EST作为胆总管结石的首选治疗手段之一,具有创伤性小、并发症少、恢复快及疗效显著等优点。目前,ERCP和EST治疗胆总管结石后复发率仍较高,严重影响该类患者的生活质量[9-11]。尽管,国内外有关ERCP联合EST治疗胆总管结石后复发的研究报道较多,但其复发率及影响复发的因素均不尽相同[12,13]。我们就行ERCP和EST治疗胆总管结石后复发的危险因素进行了分析,以期找到降低胆总管结石复发的措施。
表3 结石复发的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
本研究分析了2016年1月~2018年1月于我院收治的357例胆总管结石患者的病历资料,通过单因素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胆总管结石患者经ERCP和EST治疗后结石复发的危险因素,结果显示,胆总管直径和乳头切口大小为胆总管结石患者ERCP和EST治疗后结石复发的独立影响因素。有研究[14]表明,胆总管结石复发与胆道手术史和胆囊结石有关。亦有研究[15]显示,结石直径合胆道狭窄为胆总管结石复发的独立危险因素。本研究结果与上述文献结果存在一定差异,可能由于样本量少、个体或地域差异等原因所致。胆总管扩张为胆总管结石患者在ERCP和EST术后复发的影响因素[16]。术前胆总管扩张者术后胆总管结石复发率明显高于胆总管未扩张者,表明胆总管结石复发与术前胆总管直径有关[17]。本研究结果显示,胆总管直径较大者易诱发胆总管结石复发,与上述研究结果一致,提示胆总管直径较大患者为结石复发的高危人群,其原因可能为胆总管直径较大影响了胆道流体力学功能。胆囊收缩为胆汁流出的主要驱动力,健康机体在胆道括约肌的收缩下,胆汁的排出速率较为湍急,而在胆总管扩张时胆汁的排出方式变为涡流模式,致使胆色素沉积,结石形成。既往研究[18]表明,乳头切口最佳长度宜调整在10~15 mm,切口<10 mm时未能达到治疗目的,而切口>15 mm易发生出血、穿孔、肠胆反流或上行感染等。本研究结果显示,当乳头切口<15 mm时,患者行ERCP和EST治疗后,其结石复发率相对较低,与既往研究[19,20]结果一致,提示乳头切口过大易引发胆总管结石患者结石复发,其原因可能为在进行ERCP过程中乳头切口越大,越易损伤乳头括约肌的功能,术后越易造成瘢痕,致使胆道梗阻,出现胆肠反流,同时胆汁流速降低,加剧胆道阻塞,从而促使胆总管结石形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