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早期大剂量甘露醇用于重症手足口病治疗临床效果评估*

2019-05-08赵琳徐钰尚清

中国医学工程 2019年3期
关键词:甘露醇口病体征

赵琳,徐钰,尚清

(郑州大学附属儿童医院 感染性疾病科,河南 郑州 450000)

近几年来,手足口病的发病率逐渐升高,婴幼儿为该病的高发群体。患病后,患儿会出现中枢神经系统损害、周围神经麻痹等状况,早期临床症状主要表现为急性迟缓性麻痹[1]。该病发生早期不会对患儿生命安全造成威胁,但如不能及时给予有效治疗可落下严重后遗症,对患儿健康状况产生严重影响,增加家庭负担[2]。因此,必须高度重视手足口病早期治疗。本研究主要探讨给予重症手足口病患儿早期大剂量甘露醇治疗的临床效果,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本院2016年3月-2017年4月收治的手足口病患儿中62例重症患儿作为研究对象。纳入者均符合早期重症手足口病临床诊断标准[3];家属均签署知情同意书,自愿让患儿参与研究;临床治疗资料有效且完整;有呕吐、精神差、易惊、嗜睡等神经系统受累表现。根据患儿治疗方式的不同实施分组。对照组31例,男患儿21例,女患儿10例;年龄0岁~1岁,平均(4.2±0.6)个月;体重9~16 kg,平均(11.3±4.3)kg。观察组31例,男患儿20例,女患儿11例;年龄1岁~6岁,中位年龄4.4±0.3)岁;体重10~17 kg,平均(12.1±4.0)kg。纳入病例年龄(t=1.659,P=0.087)、体重(t=0.758,P=0.352)对比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 方法

两组患儿入院后均给予常规治疗:实施常规口腔护理,密切检测患儿生命体征变化情况,尤其加强体温、循环系统、神经系统、血糖检测,加强血压水平控制、水电解质紊乱纠正及维持。同时给予患儿抗病毒药、维生素C、维生素B等治疗。在上诉基础上再早期给予观察组患儿大剂量甘露醇(上海百特医疗用品有限公司生产,国药准字:H20003300)治疗。药物使用方法:每日静脉注射药物5 mg/kg,给药1次/隔8 h,同时注射喜炎平、阿糖腺苷等给予抗病毒治疗。治疗效果差或无效者将药物剂量增加,注射1次/隔4~6 h。使用药物2 d后停止给药。以患儿实际病情为根据,对药物使用剂量、给药间隔时间进行合理调整。

1.3 效果评估

①观察患儿临床特征、症状缓解情况;②评估总疗效。显效:经治疗,患儿体温恢复正常,临床症状完全消失,口腔溃疡愈合良好,疱疹结痂,无新皮疹出现;有效:相关临床症状有较大程度缓解,体温恢复正常,口腔溃疡局部愈合良好,皮疹明显减少;无效:经治疗后,患儿相关临床体征、症状均无明显改善,口腔溃疡数量及程度也无改善。有效率、显效率之和为总有效率。

1.4 统计学方法

使用SPSS 19.0软件对数据进行分析。计量资料使用均数±标准差(±s)表示,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用百分数(%)表示,比较采用χ2检验。P<0.05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症状、体征缓解效果比较

治疗后,观察组患儿体温下降、精神恢复、肢体抖动、疱疹愈合时间等均显著短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两组症状、体征缓解时间对比 (±s,d)

表1 两组症状、体征缓解时间对比 (±s,d)

组别 例数 退热时间 疱疹愈合时间 肢体抖动时间 易惊时间 住院时间对照组 31 2.90±1.23 9.36±2.15 2.50±0.67 2.46±0.76 8.11±1.13观察组 31 2.14±1.03 7.17±0.74 1.80±0.54 1.30±0.67 6.05±1.04 t值 2.637 5.362 4.529 6.374 7.468 P值 0.000 0.000 0.000 0.000 0.000

2.2 两组总疗效比较

两组治疗总有效率为100.00%、87.10%,观察组显著高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 2。

表2 两组总疗效对比 例(%)

3 讨论

重症手足口病发病机制为:感染EV71病毒后形成毒血症,中枢神经系统遭受病毒侵犯,导致颅内压异常升高,脑干遭受损伤,引发交感神经兴奋,释放大量儿茶酚胺,周围血管明显收缩,大量体循环内血液进入肺循环,导致肺动脉压升高,可引发肺出血、神经源性肺水肿[4-5]。婴幼儿为手足口病高发群体,患病后患儿会出现不同程度的发热、呕吐、易惊、精神差等症状,健康状况及正常生长发育均受到严重影响,随着病情的加重还可威胁患儿生命安全[6]。目前,临床上尚无治疗重症手足口病的特效方案,常规治疗方式主要为对症支持处理、抗病毒治疗等。既往研究结果显示,在发病1~2 d给予患儿抗病毒治疗能够取得较理想效果[7]。因此,早期给予重症手足口病患儿积极治疗对总体疗效的提高极为重要。本研究早期给予重症手足口病患儿大剂量甘露醇治疗后,在体征、症状缓解及总疗效方面取得较好效果。

颅内压高、神经受侵犯、脑干损害等是导致重症手足口病患儿出现发热、呕吐、易惊、精神差等症状的主要原因。因此,早期给予有效治疗措施,减轻中枢神经损害程度,降低颅内压为缓解患儿症状,阻止病情进展的关键[8]。唐璐等[2]指出,给予利尿剂治疗,尽快降低重症手足口病患儿颅内压、减轻其脑水肿程度,可使患儿临床症状快速显著改善。甘露醇应用过程中表现出良好渗透性利尿作用,其可通过渗透作用排除大量液体,有稀释血液作用;甘露醇可有效改善脑部供血,使颅内压有效降低,防止脑脊液生成;甘露醇可将自由基有效清除,使患儿相关组织受损、神经系统损伤程度得到有效减轻,避免病情进一步进展,使患儿症状、体征更快缓解[9]。本研究给予观察组早期大剂量甘露醇治疗后,该组患儿相关临床症状、体征缓解时间均明显短于对照组,平均住院时间也明显短于对照组,治疗总有效率为100.00%,高于对照组的87.10%,组间差异对比均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因此,该种治疗方案可明显加快重症手足口病患儿症状、体征缓解速度,缩短患儿住院时间,总体治疗效果更为确切。

综上所述,早期给予重症手足口病患儿大剂量甘露醇治疗,可获得更理想症状、体征改善效果,总体疗效更理想。

猜你喜欢

甘露醇口病体征
2010—2019年宝鸡市手足口病流行特征及时空聚集分析
20%甘露醇注射液临床使用剂量的调查及启示
手足口病那些事
警惕手足口病
Endoscopic pedicle flap grafting in the treatment of esophageal fistulas: A case report
甘露醇有很多用途
浅析甘露醇在临床中的应用
以高热为主诉无明显甲状腺肿大的亚急性甲状腺炎的临床分析
骨关节炎的临床特征及其治疗进展
乳酸细菌甘露醇脱氢酶研究进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