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发性肾上腺皮质腺癌的CT 表现与病理特点
2019-05-06许晓琴姚振威林含舜尹冬青
许晓琴 姚振威 林含舜 尹冬青 林 斌
原发性肾上腺皮质腺癌(adrenocortical carcinoma,ACC)是肾上腺皮质起源的恶性肿瘤,较为少见,仅占所有恶性肿瘤的0.02%~0.04%[1]。由于它的预后与腺瘤明显不同,术前明确诊断对临床有很大的帮助。本文回顾性分析16 例经手术病理证实ACC 的CT 表现与病理的特点,以提高诊断的准确性。
方 法
1.临床资料
搜集2010 年1 月至2017 年12 月经手术病理证实的ACC16 例,男9 例,女7 例。年龄28 ~72 岁,平均50 岁。其中功能性ACC 6 例(占37.5%),无功能性ACC 10 例(占62.5%)。
临床表现:主要表现为血压升高7 例;腰背痛3例;无症状体检发现3例。1例表现右肋下阵发性胀痛,半年内体重增加30 斤;1 例表现右上腹间歇性胀痛;1 例表现血压升高,乏力、四肢酸软、发麻,半年来有明显口干多饮,夜尿增多。
实验室检查:1 例尿中醛固酮升高(91.20μg/24h),尿中皮质醇升高(149μg/24h);另1 例醛固酮激发时升高;血尿皮质醇升高6 例,2mg 及8mg 地塞米松抑制试验不被抑制;2 例尿游离皮质醇升高;1 例尿游离去甲肾上腺素升高,5 例血尿皮质醇在正常范围。
2.检查方法
采用GE Lightspeed 64 层螺旋CT,先行覆盖整个肾上腺区的平扫,层厚及层距5mm,然后对该区进行增强扫描,层厚及层距3.75 ~5mm;所有病例均采用非离子型对比剂,总量80 ~100ml(按1.5ml/kg 体重量计算),注射速率2.5 ~3.0ml/s,于开始注射对比剂后30 ~35s,65 ~80s 行动脉期及门脉期扫描。
结 果
16 例病理证实ACC(表1)中,位于左侧肾上腺7 例,右侧9 例。肿块大小4.4cm×5.4 ~14cm×17cm,最小直径在4 ~5cm 内有3 例。类圆形6 例,分叶状或不规则形7 例;与肝脏边缘分界模糊有5 例(其中3 例肝脏受侵)。与胰尾边缘分界模糊有4 例。边界较清7 例;5 例ACC 平扫内见点状或条状钙化(占31.25%),11 例ACC 平扫未见钙化灶。16 例ACC 增强后全部表现密度不均匀,内有出血坏死;15 例ACC 坏死形态不规则,增强后坏死边缘显示较模糊,其中6 例ACC 中央出现星芒状、裂隙状较宽区域坏死,向肿块周边部分伸展,于门脉期显示更清楚(图1A ~C,图2A);病理示:肿瘤细胞胞浆呈嗜酸性,细胞核异型性和多形性;肿瘤血管丰富,常见广泛出血、坏死,包膜破坏,侵入血管及周围组织;部分包膜尚完整,但包膜脉管侵犯阳性(图2B,HE×100);免疫组化结果:Syn+,CgA-,melan-A+,CK(AE1/AE3)-,Vimentin+,HMB45-,S-100-,EMA-,Inhibina-,EGFR+,CD10 散 在+,CD117散 在+,CK7-,CK20-,P53-,Ki-67 10%+,AFP-,HepPar-1-,CD68+,Desmin-,CD34 血管+。2 例ACC 肿块大部分坏死形成假囊肿样,囊壁及残留的实质强化明显(图3);1 例出现破鱼网状坏死。
表1 16 例ACC 患者的CT 表现
图1 男,36 岁,右侧ACC。A.CT 平扫示肿块密度不均,内见点状及条状钙化灶(箭头); B. CT 增强动脉期示肿瘤内见点状,条状,走行迂曲的强化血管影(箭头),肿瘤不均匀强化,中央出现星芒状,裂隙状较宽区域坏死; C.CT 增强门脉期2.5mm 冠状位重建示清楚的星芒状较宽区域坏死(箭头),与肝脏分界部分模糊,肾上极受压,包膜部分不完整。
图3 女,53 岁,右侧ACC,与肝脏边缘分界模糊。CT 增强动脉期示肿块大部分坏死形成假囊肿样。图4 男,72岁,左侧ACC,与胰腺体尾部分界模糊,包膜不完整。动脉期示肿瘤由多个结节融合而成,实质部分不均匀强化。图5 术前误诊为嗜铬细胞瘤。 ACC囊变,类似嗜铬细胞瘤的囊变;肿瘤实质及囊壁明显强化,类似嗜铬细胞瘤的强化方式。
肿瘤实质部分平扫CT 值为30 ~65HU(平均47.5HU);增强动脉期呈结节状,斑片状强化,内见点状、条状、走行迂曲的强化血管影(图1B),动脉期肿瘤实质成分CT 值为45 ~133HU(平均89HU);门脉期肿瘤实质成分持续强化,强化范围逐渐扩大,肿瘤出血、坏死区显示更加明显,实质成分CT 值为62 ~126HU(平均94HU);1 例ACC由多个结节融合成分叶状(图4);1 例ACC 发生囊变,囊呈类圆形,较规整,类似嗜铬细胞瘤的囊变,肿瘤实质部分及囊壁明显强化,类似嗜铬细胞瘤的强化方式,术前误诊嗜铬细胞瘤(图5)。术前诊断:确诊皮质腺癌或恶性肿瘤9 例,误诊7 例,误诊为嗜铬细胞瘤或腺瘤,诊断准确率约56.25%。
讨 论
ACC 是较为少见的起源于肾上腺皮质的原发恶性肿瘤,侵袭性明显,预后差,易误诊,早期诊断和治疗可改善预后[2-3]。ACC 有两个高发年龄,一是小于5 岁的幼儿,二是40 ~69 岁年龄段的成年人,发病率无明显性别差异,多数ACC 为单侧发病,但本组年龄为28 ~72 岁,其他与文献报道相符。约50%~80%ACC 具有内分泌功能,其中分泌皮质醇占30%,雄激素20%,雌激素10%,醛固酮2%[2-3]。本组中内分泌异常占75%,其中分泌皮质醇占63%;16 例中有2 例分泌醛固酮,占12.5%;分泌去甲肾上腺素,肾素活性增高各1 例(继发引起);总的内分泌异常百分数与文献报道相符。ACC 病人临床可表现为Cushing 综合征、女性男性化、性早熟、闭经、多毛等,但本组病人临床表现以高血压为主。无功能ACC 的主要症状为腰背痛、腰部不适、腹痛、腹部肿块、食欲不振、消瘦、贫血等[4],行影像学检查而意外发现,就诊时肿块通常较大,本组病人与文献报道相符。
1.ACC 的CT 表现与病理学基础
肿块较大,直径在4 ~18cm 之间,常呈分叶状、轮廓大多不规则,部分可有完整包膜,多数肿瘤边缘有乳头状突起。
ACC 容易出血,也易恶变,肿瘤坏死更常见,中心坏死多呈星芒状,裂隙状较宽区域坏死,向肿块周边部分呈蟹足样伸展,于门脉期显示更清楚,并且在增强后坏死边缘较模糊,这与恶性肿瘤的浸润性生长有关;病理上,ACC 间质血管非常丰富,肿瘤内常可见宽的胶原纤维隔将癌组织分割,肿瘤的供血血管主要集中在纤维间隔内,比较粗大,且分布不均,肿瘤血管内常可见癌栓,加上肿瘤生长迅速,细胞排列密集,肿瘤内远离间隔的组织相对供血不足而出现灶性或片状坏死[5-6]。本组中有15 例ACC 坏死边缘都较模糊,有6 例ACC 中央显示星芒状较宽区域坏死,可见星芒状、裂隙状较宽区域坏死及坏死边缘模糊对于ACC 诊断有一些特征性。部分肿瘤坏死相对彻底,肿块大部分坏死形成假囊肿样,但囊壁不规则、厚薄不均且多有附壁结节样改变,本组中有2 例。ACC 有时极易与嗜铬细胞瘤混淆,本组中有1 例,肿瘤实质部分明显强化,囊变,且囊变也较规整,再加上肿瘤边界清晰,对周围脏器未侵犯,术前误诊嗜铬细胞瘤,但这种不典型表现在ACC 中是很少见的。
ACC 除了坏死,田伟等[7]认为钙化也是皮质腺癌的一个恶性特征;10%~25%的肿瘤出现钙化,钙化多呈点状、针尖状等[8],但本组中有5 例ACC 平扫内见点状或条状钙化,约占31.25%,大于文献报道的百分数,可能与笔者收集的样本数量少有关。
ACC 肿瘤密度不均匀,增强动脉期肿瘤内肿瘤血管优先强化,呈点状、条状迂曲,肿瘤血管较粗,边缘不规则,内可见充盈缺损,肿瘤实质成分呈轻中度强化,部分呈斑片、结节状强化。门脉期扫描肿瘤血管隐约可见,实质成分强化程度持续增加,强化范围扩大。汪建华等[9]认为延迟期强化范围扩大,呈持续性渐进强化,可能的原因是肿块体积巨大,血供丰富,肿瘤瘤巢之间存在大量血窦样间质成分,对比剂在血管外间隙停留时间较长,且肿瘤血管壁不完整,对比剂廓清较慢。本组中收集的病例肿瘤实质成分平扫、动脉期、门脉期CT 值平均分别为47.5HU、89HU、94HU;肿瘤坏死、出血和囊变部分不强化。
ACC 容易突破包膜侵入邻近脂肪间隙,出现条索状改变,邻近脏器易受肿瘤组织浸润。其原因是ACC 为高度恶性肿瘤,生长迅速。肿瘤边缘模糊,包膜不整,与周围器官有粘连,可伴有下腔静脉癌栓或腹膜后淋巴结转移等,更支持ACC 诊断。另外肿瘤的大小对诊断ACC 有着重要意义;2%的ACC 直径<4cm,6%ACC 直径在4.0 ~6.0cm,92%ACC直径>6cm[10]。
2. ACC 的鉴别诊断
2.1 与腺瘤的鉴别:大多数腺瘤由于细胞内含脂质较多,CT 表现为低密度,呈圆形或椭圆形,边缘光滑,一般<3cm。对于>3cm的大腺瘤,与边界清楚、没有侵犯的ACC 鉴别有一定难度,本组中有1 例误诊为腺瘤,MR 可能有一定帮助,T2WI 上腺瘤信号应低于ACC 的信号,增强扫描1 分钟、10 分钟腺瘤对比剂清除率较快;腺瘤同侧残存及对侧肾上腺常发生萎缩性改变(负反馈作用)。
2.2 与嗜铬细胞瘤的鉴别:ACC 实质成分呈轻中度持续性渐进强化,延迟期强化范围扩大,而嗜铬细胞瘤大多早期即明显强化,与嗜铬细胞瘤含有丰富的血窦有关,呈“快进慢出”表现;嗜铬细胞瘤极易发生囊变坏死,且坏死相对彻底,一直达到病灶边缘,囊变一般呈圆形。当肿块发生坏死、形态不规则时,嗜铬细胞瘤的坏死一般没有ACC 大,且坏死边缘在增强后较清楚;而ACC 一般发生中央坏死,坏死边缘在增强后较模糊。ACC 肿瘤实质成分T1WI 上多为等信号,低于肝脏信号,有坏死为低信号,有出血则为高信号,T2WI 上实质成分呈稍高信号,高于肝脏信号强度;而典型的嗜铬细胞瘤因含有丰富的血窦,T2WI 上呈明显高信号,高于ACC,化学位移成像无变化,实验室检查两者产生的激素也不同,但对于不典型的嗜铬细胞瘤,鉴别有一定难度,本组中有1例ACC 术前误诊为嗜铬细胞瘤。
2.3 与转移瘤鉴别:转移性腺癌多见于中老年人,一般不分泌激素,肿瘤内不含脂质,一般没有钙化,瘤内网络状改变较少,滋养血管癌栓少见,此外转移性腺癌境界相对清楚,邻近浸润征象不及ACC。
综上所述,ACC极其少见,术前确诊有一定困难,根据ACC 的病理学特点,CT 表现仍具有一些特征性表现,仔细观察和分析能提高诊断的准确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