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省某高校女教师奶制品摄入情况KAP调查分析
2019-05-05陈的非
陈的非
目的
本文的目的在于了解学院女教师对奶类及奶制品摄入情况的知识水平、态度及行为现状,提高学院女教师奶类及奶制品的知识水平,并为其对奶类及奶制品摄入的态度提升及行为引导提供依据
方法
本文采用KAP问卷调查法,对广东省某高校60名女教师的奶类及奶制品摄入情况进行调查,具体调查女教师奶类及奶制品知识掌握状况、奶类及奶制品对健康的意义的态度认识以及行为方式;采用SPSS18进行数据分析处理。
结果
通过KAP调查分析,对奶类及奶制品知识掌握正确率在合格及以上水平人员比例为81.33%;对奶类及奶制品摄入持积极态度的老师占98.50%;能积极主动选择奶类及奶制品并能每天坚持摄入的老师53.450%;广东省某高校女老师奶类及奶制品知识(K)、态度(A)、行为(P)之间存在明显的正相关关系(相关系数分别为0.315、0.740、0.542,p<0.05),即对奶类及奶制品知识掌握程度越好,对摄入奶类及奶制品的态度和行为就越好;但调查数据分析同样得出,有部分老师的奶类及奶制品知识掌握程度好,其对摄入奶类及奶制品的态度也呈积极态势,但摄入行为却不高。即在现实生活中即使知晓奶类及奶制品对健康的益处且态度积极,也难真正做到坚持摄入奶类及奶制品。同时,35岁以上的女老师奶类及奶制品摄入频率高于35岁以下的女老师。
结论
广东省某高校女教师奶类及奶制品知识掌握情况较好,对摄入奶类及奶制品态度积极,但仍有部分教师对摄入奶类及奶制品的重要性认识不足,特别是年轻教师。应通过多种途径开展有效的营养教育,进一步提高奶类及奶制品的摄入。
建议
(1)加强宣传:大学女教师是知识层次较高,影响面较广、引导力较强的人群,可由学院工会组织开展多种形式奶类及奶制品相关知识的宣传教育,如学报、知识竞赛、墙报、研讨等,创造一种良好的营养健康氛围。
(2)利用学院食堂和食品系的自身有利条件协同创新,为女教师经常摄入安全的奶类及奶制品提供便利条件。
概念阐述
奶类及奶制品是指鲜奶以及所有以鲜奶为主要原料制成的产品的总称,包括原料奶、杀菌奶、酸奶、灭菌奶、奶粉、配方奶粉、炼奶、干酪、复原奶等。这些奶制品各有特点,符合各种不同人群的生理需要。
杀菌奶是以生鲜牛(羊)奶为原料,经过巴氏杀菌处理制成液体产品,经巴氏杀菌后,生鲜奶中的蛋白质及大部分维生素基本无损,但是没有100%地杀死所有微生物。
酸奶是以生鲜牛(羊)奶或复原奶为主要原料,添加或不添加辅料,使用保加利亚奶杆菌、嗜热链球菌等菌种发酵制成的产品。
灭菌奶是以生鲜牛(羊)奶或复原奶为主要原料,添加或不添加辅料,经灭菌制成的液体产品。
奶粉是以生鲜牛(羊)奶为主要原料,添加或不添加辅料,经杀菌、浓缩、喷雾干燥制成的粉状产品。
配方奶粉是针对不同人群的营养需要,以生鲜奶或奶粉为主要原料,去除了奶中的某些营养物质或强化了某些营养物质(也可能二者兼而有之),经加工干燥而成的粉状产品。
炼奶是以生鲜牛(羊)奶或复原奶为主要原料,添加或不添加辅料,经杀菌、浓缩,制成的粘稠态产品。
干酪是以生鲜牛(羊)奶或脱脂奶、稀奶油为原料,经杀菌、添加发酵剂和凝奶酶,使蛋白质凝固,排出奶清,制成的固態产品;
复原奶是指以奶粉为主要原料,添加适量水制成与原奶中水、固体物比例相当的奶液。
奶及奶制品因其含钙丰富且吸收率高的特点,成为钙的重要来源,也是食物补钙的首选。世界卫生组织制定了每日摄入钙的量化标准,成年人日摄入量为800毫克,而我国大多数人的饮食结构不够合理,每日从饮食中摄入的钙平均在400毫克,因此体内钙不足的情况比较普遍。进入更年期后骨质疏松的发病率就会增加。目前我国约有90%的老年女性患此症,女性发病年龄比男性提高10年,尤以绝经后5- 10年更为明显。北京地区对一组妇女的调查表明,50岁的妇女中有40%存在骨质疏松。雌激素有拮抗甲状旁腺激素排钙的作用,当妇女体内雌激素水平下降时,这种拮抗能力减弱,于是骨钙就会更多地流入血中,再从尿中排出。因此,女性更易缺钙。女性进入闭经期后,雌激素开始下降,因此骨质疏松就成为中老年妇女常见慢性骨科疾病。女性能否获取充分的钙质,将会影响一生的健康。20- 65岁健康妇女的骨质密度在40岁左右达到最高密度峰值,45岁以后逐年降低,50岁以后降低速度明显加快,久而久之就会发生骨质疏松。研究还发现,女性的膳食因素与骨密度关系非常密切,其中能够合理膳食,长期坚持每天喝牛奶是女性提高骨密度,预防骨质酥松的最佳途径之一。故本论文选择广东省某高校60名女教师作为调查对象,以便及时了解我院女教师奶类及奶制品摄入情况,关注女教师营养状况,提高女教师健康水平。
对象和方法
对象。广东省某高校女教师,共60人。
方法。(1)问卷调查:采用问卷调查方式进行调查。使用设计的“轻工学院女教师奶类及奶制品摄入情况KAP(Knowledge, Attitude and Practice)调查问卷”对60名在校女教师进行调查。问卷的内容包括:一般情况(年龄和是否生育),奶类及奶制品基本营养知识、对摄入奶类及奶制品的态度以及摄入的行为习惯等共四项项。其中知识16题,态度6题,行为14题,共计36题。每题分值10分,总分360分(K分160分,A分60分,P分140分),知识题以达到满分的60%为及格,态度题及行为题以达到满分的70%为及格。(2)统计学分析:数据经核对后采用 SPSS18.0 录入计算机建立数据库并进行统计分析。对KAP问卷的知识、态度和行动各题采用赋值法,答对计10分,答错计0分。
结果
一般情况。此项调查共发出问卷60份,收回问卷 60 份,回收率为100%,其中有效问卷60份,有效率为100%。年龄构成情况为, 25- 35岁女老师14名,占24%,36- 45岁的女老师30名,占50%,46- 55岁的女老师16名,占27%。未生育教师12名,占20%,已生育教师占46名,占77%,已怀孕教师2名,占3%。具体见表1。
奶类及奶制品摄入知识、态度、行为的基本情况
(1)营养知识
从表2中可知,处于不同年龄阶段的女教师对奶制品摄入的认知不一样。25-35岁的年轻女教师知识得分明显低于36-55岁的年长女教师。
从表3中可看出,生育与否与女教师对奶制品摄入的认知有密切关系。未经生育的年轻女性知识得分远远低于已育或已孕女教师。
(2)营养行为
表4、表5显示,女教师的饮奶行为不甚理想。从每周饮奶情况看,每周饮奶次数只有1-2次的人数比例达42%,以每次饮奶量为300ml计算,长期来看其摄入量是不符合中国居民平衡膳食宝塔推荐摄入量的。从每日饮奶量看,摄入少于250ml的女教师占总人数的58%,表明过半数的人员每日奶制品摄入量是不够的。
(3)营养态度:总体而言,女教师对待奶制品的摄入问题态度比较积极。持积极态度的人数占98.50%。
K-A-P相关性分析
表6表明了总体女教师的KA P得分情况及及格率。知识题得分最高,及格率达81.33%,行为题得分最低,及格率只达53.45%。
通过多元相关性分析,K与A、K与P、A与P之间的相关系数(r)分别为0.315、0.740、0.542,(p<0.05),可知K- A- P三者间存在明显的正相关关系。即对奶制品知识掌握越多,对待奶制品摄入的态度便越好,饮奶行为越符合中国居民平衡膳食宝塔的标准。
讨论
基本情况。根据健康教育KAP模式,健康教育包括3个步骤:知识,态度,行为,从灌输有关知识到改变人们不健康的行为是一个渐进的过程。一般说来,营养态度和行为与其营养知识呈正相关。提高个人营养知识水平可以影响其营养态度,进而可以引导其采取正确的包含行为。
影响奶制品摄入知识得分的因素。在不考虑教育背景的前提下,年龄和生育情况是女教师对奶制品认知的最大影响因素。年龄越大,对奶制品的认识越多,对其重要性了解越多。原因可能是:年龄大的女教师渐渐感觉到自身身体状况不如以前,特别是45岁以上的女教师,他们较年轻女教师更愿意关注个人膳食营养,愿意主动学习营养知识,以便更好地指导自身合理膳食,提高健康。有生育经历及正怀孕的女教师对奶制品的认识也比没生育经历的女教师更多。原因可能是:已生育过或正怀孕的女老师出于对小孩的关爱,也会愿意主动学习相关营养知识。
影响奶制品摄入行为得分的因素。影响奶类及奶制品摄人行为的因素有可能是因为不喜欢牛奶的口感,或有“奶糖不耐受症”,其中对国内奶类及奶制品安全的不信任也可能成为影响摄人行为发生的因素。
建议
加强宣传:大学女教师是知识层次較高,影响面较广、引导力较强的人群,可由学院工会组织开展多种形式奶类及奶制品相关知识的宣传教育,如学报、知识竞赛、墙报、研讨等,创造一种良好的营养健康氛围。进一步提高女教师奶类及奶制品知识的了解,使其端正态度,倡导女教师多喝奶。
加强学院食堂和和各院(系)的协同创新,创造条件为学院女教师提供安全放心的奶类及奶制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