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汉语言文学专业写作类课程教学改革探讨

2019-05-04胡冬智

教书育人·高教论坛 2019年4期
关键词:汉语言文学专业教学改革

胡冬智

[摘 要] 基于提升专业核心能力的必然要求,汉语言文学专业写作类课程改革势在必行。目前写作类课程面临着课时不足、课程缺乏系统性与持续性、内容重理论、轻实践等问题。为切实提高學生的写作能力,写作类课程可以从课程体系、课堂教学、实践平台等多个方面进行改革。

[关键词] 汉语言文学专业;写作类课程;教学改革

[中图分类号] G642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1008-2549(2019) 04-0078-02

汉语言文学作为中国语言文学学科下的一个传统专业,历史悠久、覆盖范围广,在全国大部分综合院校均有开设。鉴于汉语言文学肩负着对本民族语言、文学进行研究和传承以及使受教育者获得较好的语言文学修养,在实际工作中能更好地驾驭语言文字的责任,目前专业课程主要集中在语言、文学、理论及写作四大版块。而随着社会对大学生要求的不断提高,越来越多的学校及专业面临着向应用型转型的压力,在这种大环境下,更侧重技能培养的写作类课程或许就成为汉语言文学转型的一个突破口。

一 写作类课程改革是提升专业核心能力的必然要求

20世纪90年代, “核心能力”这一概念在企业管理领域首先提出。它指公司、企业、部门的主要能力,是单位主体在竞争中处于优势地位的强项,是其他对手很难达到或者无法具备的一种能力、优势。 核心能力具有价值性、独特性、延展性、长期性的特点。将此概念应用于专业建设同样适用,指毕业生在未来工作中具有持续比较优势的独特能力,这也是一个专业能否立足发展的基础。

根据汉语言文学专业行业需求调研,我们发现社会对汉语言文学毕业生最大的期待即要求其具备较强的语言文字运用能力。也就是说语言文字运用能力即汉语言文学专业的核心能力。而此核心能力最终是要把学到的语言文学知识落实到运用上。就目前汉语言文学专业课程版块的设置来看,语言类的课程包括现代汉语、古代汉语、语言学概论等,教授语言的基本理论、基础知识。文学史类,包括中国古代文学、中国现当代文学、外国文学等,讲述文学史上的众多文学流派、现象和代表作家,作品。理论性较强的课程有文学概论、美学等,将文学作为研究对象、是具有总论性质的理论课程。相比之下,只有写作类的课程旨在培养学生的写作能力,侧重写作技巧的传授。因此,在突出专业核心能力的总体要求下,写作类课程首当其冲,成为汉语言文学这一传统专业改革的排头兵。

二 写作类课程现状

目前国内大多数院校汉语言文学专业均开设写作类课程,较为常见的有大学写作、应用写作、基础写作、创意写作等。各大院校根据自身情况自主设置。虽然开设写作类课程十分必要已经成为一个共识,然而目前写作类课程的开设是否真的取得理想的效果还值得进一步商榷。根据对汉语言文学专业毕业生的调查显示,与其他专业学生相比,汉语言文学专业学生写作能力并不明显突出。为什么会出现这一现象,多少与目前写作类课程的现状有关。

1 课时不足,课程缺乏系统性与持续性

在目前绝大多数院校汉语言文学专业课程体系中,写作类课程处于十分尴尬的位置。特别是在汉语言文学专业不培养作家这一意识的影响下,汉语言文学专业对写作课的重视程度明显不够。以教师为例,一旦成为专职的写作课教师似乎就与专业研究分道扬镳,无论是课题申报还是职称评审似乎都不占优势。在这种认识下,写作课就成为语言、文学、理论课程之外的点缀。尽管各学校开设的写作课程名称不尽相同,内容也各有侧重,但课时总数却相差不大。多为一学期学完,每周2课时,也就是一次大课。在这么短的时间内,单是传授理论知识已是非常紧张,更别说要兼顾写作训练。

除此之外,写作类课程还缺乏系统性和持续性。一种知识的传授、一种能力的培养并非一门课程,一个学期就可以完成。以汉语言文学专业中古代文学知识的传授为例,一般由中国古代文学史、古代文学作品选、唐宋诗词选读、国学研究等一系列课程共同完成。而目前,大多数院校写作类课程只有一、两个学期的一两门课程,似乎这一、两个学期学完,学生交一篇作业获取学分后,写作水平就有了保障一样。很显然,写作能力的培养是个长期的过程,需要全方位的规划、投入更多的时间。

2 内容上重理论

目前写作类课程在教学内容上基本是以讲授写作理论为主。原因也是多方面的。首先就是长期以来对写作理论的研究要明显多于对写作实训的研究,这样在课堂讲授的时候,写作理论的介绍自然偏多。第二,受教师自身条件的限制。目前国内的写作课教师大多数并非职业作家,而是植根于大学校园中的学者,其精力更多的是投入到写作规律、写作学的相关研究中,而很少去进行除学术论文之外的文学训练。这样就造成教课过程中无法真正解决学生写作中遇到的实际问题,而只能隔靴骚痒似地进行一些理论指导。当然还受一些观念上的影响。在不少人看来,作家是没有办法培养的,更多需要个人的天赋。因此,写作课也就没有办法像工匠学艺一样手把手的去传授。

三 写作类课程改革方向

正是由于目前汉语言文学专业写作类课程还存在各种问题,专业培养目标很难真正落实,写作能力的培养尚不尽如人意。因此,要想有所突破,必须在一系列问题上进行调整。

1 课程设置体系化

要想真正把写作能力培养落到实处,首先要进行教学计划的重新调整,增加写作课比重。比重增加主要有两个方面,一方面是课时的增加,另一方面是课程种类的增加。课程设置应该更加系统、科学。比如大一可以安排一些侧重写作基础知识和理论的课程,如基础写作。教授学生一些基本的写作技巧和方法,像如何锤炼语言、如何提炼主题、如何谋篇布局等。大二因为已经有了一些写作训练,在这个基础上可以开设一些侧重技能练习的课程,如应用写作、创意写作、文学写作等。应用写作侧重于应用文体的练习,使学生能够熟练进行行政公文、事务文书和专业文书的写作。创意写作侧重培养创意思维,对接文化创意产业,为其提供具有原创力和创造性的写作从业人员。而文学写作则主要教授一些文学性较强的文体如小说、诗歌、散文的写作方法。大三是专业提升阶段。根据学生今后的就业方向,可以开设一些如新闻采访与写作、影视批评与写作、广告文案写作、文学评论与写作、新媒体写作等课程。学生根据个人兴趣,自由选择。到了大四,面临毕业的压力,应该配合开设专业论文写作课程,教授专业论文写作的方法、技巧,对专业知识与写作技能进行一个全方位的整合。

2 注重写作技能的传授

改变传统写作课重理论轻技能的现状。课堂上理论讲授不超过二十分钟,将更多的时间留给学生进行写作训练,教师随时指导。当然要保障教学效果有两个问题必须解决,一是要尽可能采用小班教学的形式,方便每一个学生都能与教师进行直接的交流;二是教师要掌控整个练习过程,将以前的结果教学法变为过程教学法。结果教学法指写作课教师布置写作任务,学生交上来完整的写作成品,教师点评。此方法的不利之处在于,学生学习了写作理论后,在转化理论的过程中没有办法直接得到教师的指导,对理论的消化有时是不成功的或者缺少具体可行的路径,结果只能依靠僵化的写作套路完成练习,效果自然不理想。而过程教学法则可以弥补上面的不足,将一个最终要完成的作品,按写作规律分解成若干个小的步骤,学生按提示来一一进行练习,环环相扣、最终自然而然完成整个作品。此做法即降低了作业的难度,又让学生掌握到一种切实可行的写作方法和技巧,同时课堂时间被有效利用,学生在每一个时间段内都可以得到充分的锻炼。压缩课堂理论的讲授时间,以学生为主体进行更多的寫作训练,看似教师退居次要位置,其实作用至关重要。教师要更加具有责任心,要对写作过程进行细致而合理的规划设计,要随时解决学生练习中出现的困难,加以引导,引导的方法要具体可行,便于操作。因此这本身也对写作课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3 与社会实践对接

写作课不能仅仅局限于课堂的练习,要走出校园,走向社会,直接与产业对接,把学生的学习、创作活动与社会实践紧密结合,最好能够根据客户的要求和产品、市场的需求进行写作。这既培养了学生敏锐捕捉社会前沿信息的能力,也可以更好地激发学生的创作热情,在实战中得到锻炼。对此,专业可以积极地与各对口实习基地建立联系,一方面邀请对口单位、企业走进校园、走入课堂,面对面与学生进行交流,必要时聘请文字工作人员来学校授课;另一方面也可以让学生走出去,用尽可能长的时间如寒暑假、周末、业余时间到实习单位跟班学习,参与企业的行政管理和文化宣传工作,了解实际工作中常用的文体,写法。

以上只是写作类课程改革的一种思路,各学校还需要根据自身情况灵活应对。但无论如何,写作类课程改革已经是势在必行,在改革的过程中也必然会出现各种问题,这些都需要教师、专业、学校去思考、去解决,唯有如此才能真正将专业培养目标落到实处,培养出符合社会需求的毕业生。

参考文献:

[1]王焕玲.论应用型本科汉语言文学专业写作类课程教学 [J]. 教育与职业,2013(12).

[2]曹刚.地方本科院校汉语言文学专业写作类课程教学改革探索[J].陕西教育,2017(12).

(责任编辑:姜海晶)

猜你喜欢

汉语言文学专业教学改革
文化多元视野下汉语言文学专业实践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研究
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学生能力培养体系建设探究
文化多元视野下吉林省高师院校汉语言文学专业实践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
文化多元视野下吉林省高师院校汉语言文学专业实践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
就业导向下的汉语言文学专业教学改革探究
中职学校“生本课堂”的调查研究与实践
高校三维动画课程教学方法研究
基于人才培养的技工学校德育实效性研究
现代信息技术在高职数学教学改革中的应用研究
以职业技能竞赛为导向的高职单片机实践教学改革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