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校贫困生资助精准化研究

2019-05-04李胜强

教书育人·高教论坛 2019年4期
关键词:贫困生资助精准

李胜强

[摘 要] 十九大报告强调指出,“要健全学生资助制度”,为高校开展贫困生资助工作指明了方向。在党和政府全力推进“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大背景下,高校开展贫困生资助工作应从精准上下功夫,以发展的理念正确把握精准资助的含义并厘清精准资助三个维度。从贫困生精准认定、资助项目精准分配、资助资金精准使用三个环节夯实精准资助工作。资助的目的是育人,要发挥资助育人功能,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抓好感恩励志教育、诚实守信教育、自強有为教育、心理健康教育,全面提升高校贫困生资助精准度。

[关键词] 贫困生;资助;精准;育人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1008-2549(2019) 04-0010-03

贫困生资助是一项重要的民生工程,事关党和政府脱贫攻坚任务,事关社会公平和教育平等。为兑现“不让一个学生因家庭经济困难而失学”的庄严承诺,国家出台了一系列资助政策和普惠措施,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保证贫困学生顺利入学、安心学习、满意就业,促进了社会和谐、健康发展。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优先发展教育事业”,并进一步提出“健全学生资助制度,使绝大多数城乡新增劳动力接受高中阶段教育、更多接受高等教育”,为高校贫困生资助工作指明了方向,同时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2018年,教育部部长陈宝生强调,要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扶贫先扶志”思想,全面推进学生资助精准化[1]。在扶贫攻坚道路上全国上下齐心协力、攻坚克难的关键时期,高校如何从精准上下功夫,打赢贫困生扶贫攻坚战,成为当前高校贫困生资助工作亟待解决的问题[2]。

一 正确把握精准资助的内涵

(一)精准资助的定义

精准资助指通过一定的手段、方法、途径,对贫困家庭学生按照贫困程度进行认定,并根据认定对象的实际需求,分配不同的资助项目,给予差异性资助,使贫困生需求实际与资助资金配置有效契合,实现传统资助模式的创新和发展。

(二)精准资助发展理念

“理念是行动的先导,一定的发展实践都是由一定的发展理念来引领的。”[3]贫困生资助工作经历了一个发展变化的过程,资助环境和条件不断发生变化,资助理念也要紧跟形势发展,适时做出调整,学生资助从单一经济资助转为精准资助,彰显了资助工作的开展和变化。树立精准资助发展理念,首先要尊重贫困学生的情感、内在需求、实现自我价值的愿望,这也体现了学生资助以贫困学生为中心的理念。其次以资助项目为载体,以贫困生实际需求为导向,以精准定位为目标,打造贫困生多维发展路径,全力培养创新创业精神和追求卓越的意志品质,提升贫困生综合素质和能力,为其毕业后寻求好的就业打下坚实的基础[4]。

(三)精准资助三个维度

1 精准性。精准体现了贫困生资助的目标指向,一是资助对象认定精准,保证贫困家庭学生应助尽助。通过运用大数据分析、实地走访核实、校园一卡通数据比对等技术手段,采取定量和定性相结合的形式,建立和完善精准认定机制。二是资助项目精准,保证资助“供需”统一。既要解决贫困生经济层面的困难,又要满足贫困生自我实现层面的需求。根据贫困生需求的实际和层次,实行差异性资助,换句话说,贫困生需要什么,就资助什么,保证有限的资助金与贫困生需求实际有机统一。三是资助育人精准,保证资助目的的实现。资助项目的设计本身就体现了诚信、感恩、自强的性质,它与丰富多彩的育人活动相结合,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资助全过程,实现资助与育人的有机统一。

2 发展性。发展体现了贫困生资助的发展过程,一是资助的目的是使贫困生具有更好的发展,资助理念的创新、资助方式的变化、资助体系的建立和完善都要紧紧围绕学生发展这一中心任务。最终判断资助效果如何,还要衡量贫困生资助机制的顶层设计、资助手段、方式方法的选择是否符合贫困生内在发展,是否有利于提升贫困生个人综合素质。二是精准资助体现资助的多元性,在保证贫困生基本经济需求的基础上,以内在发展为导向,通过勤工助学、义工服务、社会实践、就业指导、创新创业等措施对贫困生进行全方位帮扶和解困,使其能力素质得到提升。三是精准资助体现资助管理的全过程,在整个资助管理过程中,精准资助不是资助过程的结束,而是其中的一个环节,贫困生在资助的羽翼下顺利完成学业、实现好就业、谋求好发展,助力其家庭彻底摆脱贫困境遇。

3 人文性。人文关怀体现了贫困生资助处处以学生为本的理念。一是贫困生精准认定重视个人的隐私,采取盲审的形式进行甄别和审核,杜绝贫困生上台“诉苦”现象发生,避免对贫困生心理造成无形的伤痛。二是在公示环节删减部分个人信息,公示期结束后下架相关公示内容,从时间和空间上避免贫困生信息的泄露。三是资助金发放采取直接打入受助学生银行卡中方式,不进行中间环节的签字程序,生活补助以隐性的方式打入学生饭卡中,处处体现润物细无声式的人文关怀。

二 全力推进资助工作三个精准

(一)资助对象精准认定

资助对象精准认定是实现精准资助的基础[5]。多数高校贫困生认定基本采用“学生申请—班级评议—院系审核—学校确定”的程序,此过程看似合理,实际上每个环节都存在一些问题,比如贫困证明难以分辨真伪,认定标准不规范,民主评议手段单一,认定过程缺乏民主监督等,导致了有些高校对资助政策“从宽解读”,而不是“从严审核”[6]。要想破解认定中的困境,必须从认定手段和认定模式中探寻新的路径。

1 大数据应用助力精准认定

信息化时代,数据处理几乎涵盖每个领域,高校也不例外,数字技术的应用能够破解学生及家庭信息壁垒,解决高校与地方政府信息不对称的瓶颈。高校利用“互联网+”优势,使大数据运用助力贫困生精准认定。从理念层面考量,大数据应用于贫困生认定体现三个方面的价值:一是从重视微观细节的表象转为把握宏观总体的前瞻;二是从单纯追求因果关系的相连性转为探究事物之间的关联性;三是从传统的以经验为主的判断转为现代以数据统计分析为基础的量化评估[7]。从技术层面考量,应建立全方位、立体式数据网络,纵横交叉,互补共享。纵向建立国家、省级、县级、高校四级学生资助管理中心数据信息平台,横向建立高校学生资助管理中心与地方公安、银行、扶贫、民政等多部门数据信息平台。除采用大数据分析外,高校还要发挥校内小数据的统计功能,目前,大部分高校建立了数字化智能网络校园,通过对学生“校园一卡通”日常消费情况和教务系统、学工系统、党团系统以及其他教辅系统所记录的学生日常学习、表现等情况信息数据的采集、整合、分析,综合判断学生的基本状况。大小数据相互配合,相互补充,助力贫困生精准认定。

2 定量与定性相结合聚焦认定精准度

贫困生精准认定,采取定量和定性相结合的方式,目的是防止出现“一刀切”“轮流坐庄”“不透明”等现象,避免人为因素过多干预,造成认定结果不公平、不公正。制定贫困生认定量化标准,将学生家庭状况按照不同性质进行分类列项,设计不同权重,根据量化分值确定贫困程度[8]。具体来说,把量化内容总体划分为客观项、主观项和否决项,把客观项分解成若干子项目并规定不同的情形和分值;由于班级民主评议是精准认定不可或缺的关键的环节,所以主观项主要指班级民主评议,具有广泛代表性的认定小组对学生本人日常消费、行为、表现等方面进行综合评议,给定评议分值;设置贫困生认定红线,突出贫困生资助工作的严肃性,列出若干“一票否决”项目,比如经常吸烟者、高消费者等不得被认定为贫困生。定量与定性相结合,精准定位每个学生,为精准施助提供参考依据。

(二)资助项目精准分配

资助项目精准分配是实现精准资助的保障。贫困生精准认定的目的是精准资助,根据贫困生实际需求进行有针对性的帮扶和解困。给贫困生提供什么样的资助项目要因人而异,有什么样的需求,选择与之相对应的资助项目,做到有的放矢,对症下药。对心理内向,自尊心强,希望通过自己的劳动改变自我现状的贫困生,提供勤工助学岗位,在岗位上得到锻炼和发展,提高自身综合素质和脱贫解困的能力;对学习有困难的贫困生,除提供经济资助,解决经济困难外,还要为其提供学习上的资源,通过“一对一”学习帮扶助其走出学习的困境;对家庭发生突发事故,由非贫困转入贫困的学生,除提供学费、生活费的资助外,还要对其加强心理辅导,重燃生活的信心和克服困难的勇气,帮助他们走出家庭变故的阴影;对内心强大,想提高自身素质的贫困生,提供针对性强的社会实践项目,通过实践提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为日后走向社会打下良好的基础;对少数民族贫困生要从生活、学业、心理、就业等方面给予全方位的资助,切实满足他们的实际需求,努力培养一批优秀的少数民族学生,其意义和作用无疑是深远的[9]。做好资助项目的精准分配,首先研究和分析贫困生的实际需求,从生活帮困、学习提高、能力提升、素质拓展、就业发展、心理疏导等层面分门别类,全面梳理,找寻个体需求源头,从源头进行资助和解困;其次在整合资助资源的基础上根据上述类型需求,做好顶层设计,精心制定、有效安排、精准分配资助项目和帮扶政策。

(三)资助资金精准使用

资助资金精准使用是实现精准资助的目标。教育部部长陈宝生在《进一步加强学生资助工作》中指出,资金发放精准就是学生需要资助的时候,及时、足额将资助款发放到学生手中,并建立健全资助资金拨付、发放机制[10]。资助项目精准到位,需要配套的资金支持。2016年,全国高校获得各类资助资金总额为955.84亿元,其中中央和地方财政资金以及银行发放的助学贷款总计732.56亿元,占高校资助总金额的76.64%;各高校从事业性收入中提取并支出的资助资金204.74亿元,占高校资助总金额的21.42%;社会资助资金18.53亿元,占高校资助总金额的1.94%[11]。高校能自主支配的资金只占总资助资金的21.42%,而社会资助的1.94%大部分由资助方支配,高校灵活使用的范围很小。

中央和地方财政的资助资金有严格的拨款和使用制度,实行专款专用,不得随意改变资金使用用途,不得将资助资金挪作他用。各级政府对资助标准的设置、资助项目的安排、资助资金的用途和使用规定的过严,管得过死,导致一些急需资金帮助的贫困生不能及时得到资助,影响了资助效果。以国家助学金为例,《普通本科高校、高等职业学校国家助学金管理暂行办法》明确规定了国家助学金平均每人每年3000元,分2~3档,在1000~4000元范围内使用。假如某一贫困生需要4000元以上的资助,国家助学金却无能为力,只能另择他路。随着国家经济社会不断发展,CPI指数也在攀升,学生手中的货币不断贬值,4000元的限制已不适应当前高校贫困生需求实际。在保证资金使用安全的基础上,改革资助资金拨款和使用制度势在必行,将资助资金安排和使用权适度下放高校,让高校有灵活处置的空间,根据贫困生实际需求,因人、因事、因情合理安排使用资助资金,切实做到资助资金使用精准。

三 全面落实精准资助四个教育

十九大报告强调指出,“要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发展素质教育,推进教育公平,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资助育人是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重要组成部分,是人才培养的重要途径。把育人作为精准资助的出发点和落脚点,通过资助体系的完善,资助资源的整合,将育人与精准资助有机结合,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资助全过程,集中开展感恩励志教育、诚实守信教育、自强有为教育、心理健康教育等,实现资助与育人并驾齐驱,共同发展[12]。

(一)感恩励志教育是资助育人的核心

“吃水不忘挖井人”是中华民族优秀传统美德,感恩回报、励志成才是中国人特别看重的人格和品质。结合奖助学金评审和发放有利时机,通过宣传橱窗、LED显示屏、学校官微、各种微信平台等宣传途径,树立优秀典型,大力传播正能量,广泛开展感恩励志教育,提高学生懂感恩、知回报、能励志的意识,培养学生积极进取、励志成才、艰苦奋斗的精神。义工服务作为感恩励志教育的实践载体被许多高校所采用,组织受助和获奖学生开展一些社会服务活动是普遍的做法,但活动存在滞后性和被动性的弊端。为提高义工服务育人效果,创新和发展义工理念,将“受助后再义工”变为“先义工再受助”的形式,提升服务内涵,深化服务内容,拓宽服务渠道,引导和鼓励学生积极参加社会公益事业,培养学生感恩励志意识。

(二)诚实守信教育是资助育人的基础

诚实守信是做人的基础,也是个体立足于社會的根本。结合国家助学贷款的工作性质和程序步骤,以时间为节点,按照“抓两头、带中间”的思路对贫困生开展诚实守信教育。9~10月,将助学贷款、金融常识教育纳入新生入学教育中,提高新生履职尽责的意识和避免金融风险,防范网贷危害的能力。6~7月,抓住贷款毕业生网上毕业确认有利时机,集中开展还贷教育,对还款程序和违约后果做到心中有数。4~5月和11~12月,以国家助学贷款办理和发放为契机,加强助学贷款道德约束教育,普及金融知识和法律常识,培养学生诚实守信、遵纪守法的意识。

(三)自强有为教育是资助育人的目标

倡导“一分耕耘一分收获”,从精神自强、素质自强和身体自强三个方面对贫困生进行引导和教育。发挥学生人力资源的优势,依托校内外勤工助学平台,设置和拓展能力型、专业型、服务型勤工岗位,满足贫困生的不同需求。鼓励贫困生积极参加勤工助学、社会实践、义工服务等活动,让贫困生有尊严地获得各种资助,在实践中锻炼和提高综合素质,培养学生自强有为、勇于担当、互助共享的品质和能力。

(四)心理健康教育是资助育人的保障

在幼儿园、小学、中学三个阶段对学生的教育投入上,经济贫困的家庭与富裕家庭相比处于劣势,从前者家庭出来的学生在信息网络技术的掌握和交际能力、应变能力等方面都明显不足,其内心会产生自卑心理、压力过大等问题。为了帮助贫困生摆脱心理困惑,以阳光的心态接受现实并积极主动改变自我,在精准资助过程中对贫困生的心理问题要格外关注[13],一是开设心理健康教育课,系统学习心理健康知識,提高自我调适能力,保持良好的心理状态;二是开展一系列心理健康教育活动,比如心理情景剧、心理影评、心理测评、心理微讲堂等,积极营造浓厚的心理健康氛围;三是组织团体咨询,通过朋辈的影响力,提升观察他人、认识自我、调整自我、接纳自我的能力;四是开展“一对一”心理咨询,采取尊重、热情、真诚的方式,解决贫困生个体心理问题。

精准资助就是使资助项目精准到人,再发力助其走出困境。精准资助是资助工作创新和发展的结果,是单一经济资助向发展性资助的华丽转身,是根植于贫困学生实际需求,精准分配资助项目,精准发放资助资金,使有限的资金发挥出最大的效能。资助的最终目的是育人,充分发挥资助育人功能,以资助项目设计和分配为载体,开展丰富多彩的育人活动,培养贫困生诚信、感恩、自强、有为的精神,全面提升高校贫困生资助精准化。

参考文献:

[1][10]陈宝生.进一步加强学生资助工作[EB/OL].[2018-03-07].http://dangjian.people.comcn/n1/2018/0307/c416200-29853955.html.

[2]梁广东,等.新常态下高校学生精准资助体系构建研究[J].河南科技学院学报,2017(2):29.

[3]习近平.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二卷[M].北京:外文出版社,2017:197.

[4]白华,徐英.扶贫攻坚视角下高校建档立卡生精准资助探析[J].国家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17(3):19.

[5]王静,孙婧.高校大学生“精准扶贫”实施路径探析[J].高教学刊,2016(16):32.

[6]郝宸.大数据时代的高校“精准资助”:问题表征与路径突破[J].长春师范大学学报,2018(3):168.

[7]张涛.大数据时代高校精准资助新模式初探[J].高教论坛,2017(11):32.

[8]吴丽仙.建立精准学生资助工作机制研究[J].教育评论,2015(9):48.

[9]张永.脱贫攻坚中高校学生精准资助的育人体系建设[J].思想教育研究,2017(11):109.

[11]全国学生资助管理中心.2016年中国学生资助发展报告:汉英对照[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7:33.

[12]索文斌,闻宇.高校发展型学生资助工作刍议[J].思想教育研究,2014(11):92.

[13]王成红,张国茹.高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精准化资助路径探析[J].高校辅导员,2016(6):61.

[责任编辑:张宏玉]

猜你喜欢

贫困生资助精准
高校资助育人成效的提升路径分析
“隐形资助”低调又暖心
精准防返贫,才能稳脱贫
精准的打铁
精准扶贫 齐奔小康
精准扶贫二首
美国防部资助研发能垂直起降的无人机
2600多名贫困学生得到资助
“贫困生班主任”李金林
十年筹资千万元 资助八千贫困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