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职院校流动学生党员管理探析

2019-05-04梁勤

广西教育·C版 2019年2期
关键词:党员管理高职院校

梁勤

【摘 要】本文针对高职院校学生流动党员状况,分析处于实习阶段的学生党员管理不到位、毕业生党员流动性大、学校组织观念和管理方式落后等问题,提出意识养成阶段严把学生党员“质量关”,责任强化阶段健全相关制度、规范教育管理模式,党性巩固阶段探索校企合作、齐抓共管新局面等对策,并探索创新型模式,即在流动学生党员中成立基层党组织,以及利用新媒体手段通过网络教学平台开设党课等。

【关键词】高职院校  流动学生党员  党员管理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9)02C-0031-02

2017年2月27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意见》中指出,要加强高校基层党建工作,建立健全高校基层党组织,加强教师党支部、学生党支部建设,充分发挥党支部战斗堡垒作用。认真做好在高校优秀青年教师、高校学生中发展党员工作,加强党员日常管理监督。这对高职院校流动学生党员管理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要求高职院校管理部门立足实际,做到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从高职院校学生流动党员的特点出发,制定科学、合理的管理措施,以取得良好的管理效果。为此,本文试分析高职院校学生流动党员的状况,并提出相应的管理措施。

一、高职院校流动学生党员的状况

在高职院校中,所谓的流动党员,就是指因某些原因而导致党组织关系没有随着党员的流动一同转移、被暂时保存在学校的学生党员。对流动党员的管理非常重要,要解决这一问题,首先要明确流动学生党员是如何形成的。

(一)外出顶岗实习或者是毕业实习的学生党员。目前,很多高职院校都会有顶岗实习和毕业实习的计划,时间长度有的是几周,有的是几个月,因此,部分学生党员在毕业之前,会进入工厂或者企事业单位实习,很多学生党员因此而变成流动党员。因为还没有正式毕业,这些学生党员的组织关系被暂时保留在学校。这个时候,由于学生党员实习的单位地域广且分散,无法安排专人进行跟踪培养和管理,以至于后续的发展会出现流于形式的现象,导致学生党员出现思想状况不成熟、不稳定,无法正常参加“三会一课”的党组织生活,对党的基本理论和知识掌握不牢。

(二)待就业学生党员。部分高职院校毕业生在正式毕业后无法马上找到合适的工作,因此党员关系也不能及时被接收,按照国家相关政策规定,这些毕业生的党员关系可以暂时被保管在学校一段时间。由于所处环境或者家庭与学校距离遥远,待就业的学生党员无法正常参加学校党组织的各种学习和活动,对于党性的教育与培养不到位。

(三)已经毕业但组织关系还没有转出的学生党员。有些高职院校学生虽已毕业,但因选择非公有制企业或自主创业等,就业单位或是党的组织建设不完善或是根本就无党组织,因此,毕业生党员毕业后无法立刻转移组织关系,只能依靠在学校的党组织,从而导致这些流动学生党员无法正常参加党组织的生活,甚至是预备党员不能按期转正的现象也时有发生,使得党组织的管理、监督和教育出现空缺现象。

(四)短期出国交流学习的学生党员。目前,部分高职院校与国外的一些高校间有一定的学术交流合作,高职院校中部分成绩较优异的学生党员有机会申请到国外的学校进行阶段性的交换学习,时间长短不一。由于国外没有相关的党组织可以接收,特别是意识形态方面的管理会受到一定的影响,因此,这部分交流学习的学生党员组织关系仍然需要保留在原来的学校,这类学生党员也属于流动管理的性质。

总的来说,高职院校流动学生党员具有年龄偏低,就业群体多样化,整体素质较高,面临继续深造,但是党员意识较薄弱,可塑性强等特点。正是因为这些特点,使得其管理工作难度更大。

二、高职院校流动学生党员管理存在的问题

(一)对处于实习阶段的学生党员管理不到位。从目前我国高职院校的教育模式来看,由于学制短的特殊性,学生实习时期一般在大三阶段,部分专业教学设置也有在大一、大二阶段的见习期。根据教学安排,这个时候,学生会陆续进入各个企业见习或实习,由于企业种类多、地区分散,因此,学生党员管理工作落实起来比较困难,一些细节容易被忽视,特别是一些没有党组织的企业或单位,对党员的管理和要求根本不重视,这使得流动学生党员的教育面临困难。

(二)毕业生党员流动性大,口袋党员数量多。受我国基本国情的影响,毕业生党员流动性比较大,由于他们的工作变动频繁、不稳定,所面临的来自生活各个方面的压力都很大。由于缺少所在单位党组织的正确引导,部分毕业生党员对党员身份不重视,往往出现毕业后不重视党组织关系落实新组织的现象,党组织关系介绍信不在规定时间去办理,甚至出现长期存放在自己手中的现象,导致成为口袋党员。对于一些党组织活动,他们也很难积极参与或者是根本不参与,这样一来,流动学生党员的管理就会越来越缺少组织性,这也导致学校管理困难大,但是不管也不行的局面非常普遍。这些都在很大程度上导致高职院校流动学生党员管理困难的现象。

(三)学校组织观念和管理方式落后。部分高职院校对于流动党员的管理工作不够重视,一部分管理人员工作责任心不强,对于学生党員管理特别是流动学生党员的管理没有设置专门的管理机构,学校组织观念和管理方式落后,甚至认为学生毕业了,应该归当地基层党组织管理,缺少与毕业学生党员的联系与沟通,或者是联系不上的情况,导致流动学生党员处于学校与单位双向被动的局面,这些都带来较严重的管理问题。

综上所述,高职院校流动学生党员的管理还存在很多的问题,这些问题如果得不到切实解决,将可能导致流动学生党员党组织关系混乱或者丢失的现象,这不利于我国党员队伍的建设,也不利于学生未来的发展。因此,掌握基本情况,全面分析和解决这些问题,是目前学生党员管理工作者的工作重点。

三、加强高职院校流动学生党员教育管理的对策

流动学生党员属于一类特殊的社会群体,社会任何单位和组织以及学习都应高度重视这块“流动的阵地”建设,高职院校更应加强对流动学生党员的教育管理,防止党员教育管理的边缘化问题的出现。

(一)意识养成阶段严把学生党员“质量关”。高职学生新入学的阶段,是党员意识养成的重要阶段。应强化对申请入党人员的筛选,通过开设第二课堂、新生入党启蒙教育等,营造良好的校园文化氛围,努力提升学生各方面素质,建立高素质的党员管理队伍。从实际经验来看,综合素质高,在校各方面表现都非常突出的学生,其成为流动党员之后,也能够积极与党组保持联系,管理起来较为容易,能够积极向党组织靠拢。因此,必须严把党员入口关,着力提升学生党员发展质量关。

(二)责任强化阶段健全相关制度、规范教育管理模式。高职院校要健全相关党员教育管理制度,强化责任落实,建立专门负责流动学生党员管理的机构,指派专人负责,规范流动学生党员教育、管理、监督体系,完善流动学生党员的管理制度,保证流动学生党员管理工作的有序进行。学校更应该增强责任意识,实行学校与学生党员和流动学生党员联系制度,设立流动学生党员党支部,建立一对一培养管理模式,更要重视对学生流动党员的信息收集工作,掌握流动学生党员的情况,并对他们面临的问题及时给予帮助和跟踪服务。应充分利用党课培训、“两课”教育、社会实践等平台强化理论教育,筑牢其思想防线,可适当向学生灌输“学校就是企业,上课就是上班”的理念,提前养成良好的职业人习惯,促使学生正确转换角色和身份,养成事前有动员、事中有监督、事后有评价的好习惯,才能永葆流动大学生党员的先进性和纯洁性。

(三)党性巩固阶段探索校企合作、齐抓共管新局面。针对高职院校流动学生党员管理存在的问题,高职院校应积极探索提升在校学生党员综合素质的方法。在校期间,通过多种形式对学生党员进行教育培养,通过职业生涯规划教育讲座等形式让学生了解企业文化;实习期间,加强校企合作共赢,对学生思想教育问题校企双方都要高度重视,齐抓共管,保证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有效性,从而探索高职流动学生党员党建工作的新方法。

四、加强高职院校流动学生党员教育管理的创新型模式

在信息化时代,高职院校要创新流动学生党员的党组织设置模式,通过多渠道、多载体、多途径开展教育管理活动;充分利用校外资源和网络平台将流动学生党员紧密地团结在党的周围。

(一)创新模式,在流动学生党员中成立基层党组织。结合学生性格特点、兴趣爱好、专业背景和顶岗实习要求对学生党员进行党建分类化管理。针对学生外出实习或者就业区域分散的问题,根据相对集中的原则,有意识地选拔和成立临时三人以上的党小组。学生党支部要加强与学生实习或者就业的企业之间的沟通和联系,对于有党组织的企业和单位,请企业和单位党组织与学校党支部共同安排党员对学生党员进行培养;对于没有党组织的企业和单位,可以联系企业和单位所在的社区党支部与学校党支部共建的形式对学生党员进行培养。指定党小组组长对流动学生党员开展以“三会一课”为主要形式的学习和活动,结合企业文化和工作,能够让学生党员联系实际更好地找出自身的不足,争取更大的进步。

(二)利用新媒体手段通过网络教学平台开设党课,提升党员教育的实效性。随着信息时代新媒体技术的运用与发展,高职院校党建工作者应该积极利用各种网络载体,通过QQ、微信、微博、教师网络教学平台等渠道和途径探索建立网络党小组的模式,开设教育和管理为目的的党课,利用平台增设签到区、讨论区、成果展示区、精彩一课、创先争优、三会一课、最佳党日等,定时跟流动学生党员形成有效的互动和学习,创新流动学生党员教育和管理的新模式和手段,从而提升党员教育管理的实效性。

总之,强化对高职院校流动学生党员教育管理的力度,提高工作人员的素质以及工作责任心,是维护流动学生党员利益、推进我国党组织整体素质全面提高的有效措施。应从目前我国高职院校流动学生党员管理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出发,制定科学、合理的措施,完善管理制度,做到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以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高职院校应不断探索流动学生党員管理教育的新模式,保证流动学生党员的党员本色。

【参考文献】

[1]虞剑英.创新高职院校流动学生党员教育管理模式的思考[J].内江师范学院报,2011(26)

[2]赵敏.运用管理学原理构建高职院校学生流动党员教育管理机制[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10(35)

[3]周娅敏,林景路.工学结合模式下高职院校顶岗实习学生党员教育管理工作探究[J].科教导刊,2017(6)

(责编 何田田)

猜你喜欢

党员管理高职院校
试论党员管理对基层单位党组织建设的促进作用
“三双”载体是新时期党员管理的有效途径
坚持“三会一课”既要“实”,又要“严”
以组织建设促急救工作发展
新时期流动党员管理的难题与对策
“一带一路”战略与盐城高职院校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思考
浅析红色文化与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高职院校创新创业教育初探
全球化背景下高职院校韩语专业毕业生就业现状分析
多元智能理论视角下高职院校体育课程评价体系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