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职物流管理专业实践课程开发探索

2019-05-04雷宇

新课程研究·教师教育 2019年1期
关键词:物流人才实践课程人才培养

摘  要:现代物流业的兴起、发展,使得高职院校对物流人才培养的重视程度逐渐加大,但培养的物流人才在企业任职期间往往存在一个共性问题——既不能很好地满足企业的需求,又难以实现自身的专业价值。为此,如何通过全新的教育体系促使学生将专业知识运用到实践中去,加强其与企业的联系,同时通过改革课程对接企业集团所需的物流人才,以能力需求为导向设置高职物流管理专业实践课程,成为当前高职院校发展过程中所亟待解决的关键问题。

关键词:物流课程体系的构建;实践课程;物流人才;人才培养

作者簡介:雷宇,长江职业学院电商物流学院讲师,研究方向为电子商务、物流管理。(湖北 武汉 430074)

基金项目:本文系湖北省教育厅规划课题“基于能力需求构建高职物流管理专业课程体系”(编号:2014B391)的研究成果。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0568(2019)03-0046-02

近几年电商行业的兴起带动物流走向高峰,物流公司遍地开花,但现有物流人才却难以满足市场的需要。为此,很多高职院校率先开设物流专业,但发展成效并不理想,原因如下:物流人才的培养周期长,物流人才的培养与教育相对于物流行业进程来说太过缓慢;从课程体系上来说,课程缺乏特色,学生的职业岗位能力与院校所学专业衔接并不理想。因此,高职院校基于市场导向设置专业实践课程,对物流管理专业的建设与发展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高职院校物流管理专业课程体系发展现状

1. 课程体系缺乏针对性与特色。当前,我国的物流管理课程都非常相近,多以功能类课程为主,无非都是围绕运输、仓储、配送等物流的基本要素展开课程的讲解,内容太过单一。此外,高职院校的物流管理专业还普遍存在部分课程与专业相关性不大的现象,如《人力资源管理》《市场营销》等工商专业的课程出现在多家高职院校的物流管理专业里,由此导致学生的专业学习时间被挤占,使教学效率偏低。

2. 课程体系的构建偏重理论知识传授,对学生实践操作能力的培养不足。当前,在高职院校的物流管理专业中,专业理论知识学科在学习比重当中占据太大,理论性太强,因而难以满足技能型人才的培养与需求。技能型专业人才应具备较强的实际操作能力,但物流管理专业在实践操作能力的培养方面比重太轻,就“仓储与配送管理”“货运代理”这两门核心专业课来说,虽然每个学校课程安排各有不同,但通过对全国物流管理专业这两门核心专业课的比重分析,可以发现其只占实践课程的三分之一左右。

二、培养学生实践能力的具体方法

目前,高职院校物流管理专业的就业情况不太乐观。产生如此现象的原因是什么?笔者认为,是物流岗位等级分化差距过大,高职学生在课程体系并不完善的情况下很难达到高级岗位要求。对此,高职院校完善课程体系工作刻不容缓。

1. 实践方面,可以采用现场实训等方式,将学生置身于实际的工作场所中,如表1所示。表1为武汉市长江职业学院针对学生能力培养的具体方法,通常会与所在区域的物流中心,苏宁、京东超市等机构合作,使学生在实训中得到专业能力的有效培养。

2. 课程体系构建方面,首先要从实际的专业能力出发,为学生日后满足物流公司的人才需求奠定基础。在课程内容上要精讲,以提升学生的专业知识素养,实现学生专业能力的有效提升。此外,还要加大实践课程的比重,开设以职业通用能力、职业基本能力、职业核心能力、职业拓展能力培养为主的专业性实践课程。

三、课程体系的实施与保障

高职物流管理专业是物流岗位人才最大的培养基地,是专业性人才培养的重要保障。为提升物流管理专业的教学效果,教师在教学实践中可进行如下改革:

1. 加强物流管理专业实践教学系统设计。以武汉市长江职业学院为例,该校针对职业岗位工作的能力要求,与物流企业合作共同开发物流管理专业实训项目,共同设计课堂实训、开放实训、岗位见习、轮岗实训、顶岗实习等实践环节的教学任务,共同组织实施实践教学,以“课内实践+校内实训+校外实习”全贯穿进阶式实践教学体系培养学生的专业单项能力、专业通用能力(多项专业能力、初级职业能力、创新创业能力)以及综合专业能力、全面职业能力。物流管理专业实践性教学课时原则上要占总课时数的50%以上。

此外,还应围绕职业岗位实际任职要求开展专业实践教学系统化设计工作,与合作企业共同改革实践教学模式、管理模式、教学组织模式和考核模式,构建“两对接两共管四结合”的实践教学体系:实践项目设置与岗位工作任务对接、实践教学过程与岗位工作过程对接;实践学习过程由校企双方共同管理、实践项目考核由校企双方共同实施;教学实施体现校内外实训相结合、课内实操与课外开放实训相结合、岗位见习与岗位轮训和顶岗实习相结合、学生自评与互评及校内专业教师考评与企业专家考评相结合。由此,有效达成培养学生的职业能力,提升其就业质量的目的。

2. 打造“双师型”师资队伍。高职物流管理专业对教师的专业水平能力、教学能力、自主创新能力等均有非常高的要求,教师不仅要熟练掌握专业课程,还要有扎实的操作能力。“双师型”教师团队,就是既能深入地了解课堂上的专业知识,还要深入一线工作,参与到企业的项目开发中。针对这一方面,高职院校要让教师走进一线具体实践操作中,还要专门聘请物流企业的管理人员或者技术骨干作为长期兼职教师,与专职教师共同努力完成对此方面人才的培养计划。

3. 在高职院校内建立校内实训基地。鉴于校企合作实效性偏低,学生实践能力不强的现状,学校可在校内建立实训基地,完善实训室的配套设施,为学生提供良好的实训环境,引导他们多多在学校参加实训项目,从而切实提高实际操作能力与动手能力。

4.产教结合打造智物流。产教结合是当前高职院校物流管理专业课程开展的又一大特色,对于高职院校而言,其本身就更注重于实践,因此除了在日常教学活动中讲授专业知识外,还应当引导学生在生产实践中积累相关经验。为此,学校可借助产教结合,以全方位、多层次提升物流管理专业学生的能力,确保学生将所学应用到实践中去。

物流业的迅速增长无疑对物流管理人才的培养提出了新的要求,高职院校应当与时俱进,从紧扣社会人才需求出发,培养专业性、对口性人才,让学生真正实现学以致用。

参考文献:

[1] 刁培培.基于职业能力的高职物流管理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J].物流工程与管理,2012,(10).

[2] 考立军.高职物流管理专业课程体系构建的研究室实践[J].社会教育,2012,(12).

[3] 卫玉成.基于职业能力的物流管理专业课程体系构建研讨[J].经营管理者,2016,(6).

[4] 冷雪峰.基于职业核心能力培养的高职课程理论实践一体化探索[J].中国职业教育,2016,(14).

[5] 徐道云.基于职业岗位能力的高职化工物流管理专业课程体系建设[J].物流科技,2013,(10).

[6] 陈宝丹.以职业能力培养为目标的物流管理专业课程设计研究[D].广州:广东技术师范学院,2015.

责任编辑  朱泽玲

猜你喜欢

物流人才实践课程人才培养
基于区域人力资源集聚理论的珠海市港航物流人才培养集聚战略
民办本科院校旅游管理专业实践课程改革刍议
独立学院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实践课程教学创新研究
应用型本科高校物流类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研究
“互联网+”背景下物流人才发展现状分析
基于优势学科的“材料化学实验”课程改革研究
基于学生就业导向的中职物流管理教学研究
基于人才培养的中职生日常管理研究
基于人才培养的高校舞蹈教育研究
女子中专班级管理共性问题与解决策略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