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少数民族地区高校贫困生心理健康现状及实践研究

2017-06-30王晓敏

黑龙江教育学院学报 2017年6期
关键词:心理健康状况贫困生少数民族

王晓敏

摘要:采用症状自评量表SCL90对内蒙古少数民族地区学生进行抽样调查,结果显示贫困生在人际敏感、焦虑、敌对、恐怖、强迫、偏执因子分上高于非贫困生且有显著性差异。基于以上研究,以贫困生的心理积极发展为视角,通过开展励志教育、民族文化教育、心理沙龙、心理知识宣传、团体辅导等实践活动,凝练出具有本土化和民族化的贫困生心理健康教育对策,以期丰富实践探索研究的内容。

关键词:少数民族;高校;贫困生;心理健康状况

中图分类号:G444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17836(2017)06009803

随着高校并轨改革,以及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不平衡性,高校贫困生的数量逐渐增多,贫困生问题受到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特别是贫困生心理健康问题引起了专家学者的高度重视。学者对贫困生心理健康问题的研究关注点主要在贫困生的心理健康问题及矫正方面。从人的发展、心理积极发展的视角进行研究的极少,缺乏对贫困生幸福感、人格健康发展和心理健康发展等积极方面的关注。对贫困生心理健康应对策略的研究主要集中于理论型,实践探索研究较少。鉴于以上研究的不足,本文通过对边疆少数民族地区高校贫困生心理健康现状进行调查分析,以贫困生的心理积极发展为视角,结合学校实际开展一系列实践活动,通过持续的实践尝试提高理论研究水平,凝练提高贫困生心理健康的应对策略,以期为贫困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提供借鉴。

一、对象和方法

1调查对象

选择内蒙古地区高校——内蒙古科技大学的403名学生。共发放问卷403份,收回有效问卷394份,有效率为98%。

2调查方法

使用症状自评量表SCL90作为调查工具,该量表从没有到严重为1—5级评分,分为10个因子,即躯体化、强迫症状、人际关系、抑郁、焦虑、敌对、恐怖、偏执、精神病性、其他。采用单项因子≥3分,即可以认为被试表现出比较明显的心理问题[1]。采用分层整群抽样的方法对某一班级进行团体实测,利用SPSS17.0统计软件进行数据处理。

二、结果分析

调查的学生中,非贫困生277人(70.3%),贫困生117人(29.7%),贫困生是指在校期间每月最低生活费标准低于当地最低生活保障线,学生本人及其家庭所能筹集到的资金,难以支付其在校学习期间的学习和生活基本费用的,经过学校认定的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少数民族学生70人,包括蒙古族58人,满族、朝鲜族、达斡尔族、土家族、侗族、白族、壮族12人。城镇学生人数为156,农村学生数为238。

1贫困生与非贫困生心理健康状况比较

学生心理异常总检出率为8.38%(34人),其中贫困生的心理异常检出率为5.58%(22人),检出率排在前三的因子分别为:人际敏感29.4%,强迫症状20.59%,偏执症状14.71%。

经过独立样本T检验,贫困生心理健康状况总均分1.59±0.38,与非贫困生心理健康总均分1.49±0.28相比,t=2.40(p<0.01),具有显著性差异。贫困生在人际敏感、焦虑、敌对、恐怖、强迫、偏执六项因子分上高于非贫困生,差异显著,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2贫困生中少数民族学生与汉族学生心理状况比较

如果以SCL90各症状因子分(至少有一项)≥3(中度痛苦)来划分,贫困生中少数民族学生心理异常占贫困生的心理异常总数的4.5%(1人),汉族学生心理异常人数占贫困生的心理异常总数的95%(21人)。从表2可以看出贫困生中少数民族学生和汉族学生在总均分和各项因子分上无显著性差异(p>0.05)。

贫困生与非贫困生SCL90各症状因子均数、4研究结果分析

本次研究中,内蒙古少数民族地区学生心理异常总检出率为8.38%,其中贫困生的心理异常检出率为5.58%,贫困生的心理异常检出率明显高于非贫困生的心理异常检出率,说明贫困生的心理健康情况相对较差,特别是在人际敏感、焦虑、敌对、恐怖、强迫、偏执方面存在显著差异,究其原因与贫困生的物质贫困有直接关系,由于家庭经济条件差,無力支付贫困生学习及生活费用,导致其产生自卑、焦虑、压抑孤僻、虚荣嫉妒等异常心理。

调查中还发现,贫困生的心理异常不具有民族差异性,但作为一线辅导员,我们在实际工作中发现, 在以蒙古族为主的少数民族,但汉族人数居多的地区,由于蒙古族与汉族学生从小到大接受的民族文化不同,在进入高校后,因为语言障碍、生活习惯不同,蒙古族学生会以民族或地域为标准去选择交往对象,出现与汉族学生不合群的现象,从而使其容易产生封闭、孤独、寂寞等心理,甚至形成分裂性格[2]。又因为高校非双语授课,使得以蒙语为母语的蒙古族学生,出现学习障碍,导致很多蒙古族学生出现焦虑、失落和自卑感。虽然调查的数据未显示蒙古族学生和汉族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的差异性,但以上问题应该得到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的高度重视。

本研究结果显示,贫困生中城镇学生和农村学生心理健康状况无显著差异,可能是学生无论来自城镇还是农村,其面临的压力均来自经济困难。

三、心理健康教育实践探索

2005年教育部卫生部共青团中央《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意见》指出,加强和改进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是新形势下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推进素质教育的重要举措,是促进大学生健康成长、培养高素质合格人才的重要途径,是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任务[3]。而贫困生作为高校庞大的特殊群体,其心理健康状况更应该引起教育工作者的高度重视。从发展提高的角度出发,针对贫困生的心理现状开展一系列实践活动是提高其心理品质的重要途径。

1通过各种途径进行心理知识宣传

学生产生心理问题的原因可能是多方面的,但如果能及时、正确地做好心理调适,会避免严重心理问题的发生率,因此掌握心理方面的知识是非常必要的。课堂教学作为掌握心理知识的主渠道,学校应该加强第一课堂建设,将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纳入必修课的范畴,还应该开设心理与生活、积极心理学、人格心理学等选修课,不仅在内容的设置上贴近学生生活,而且教学方法上应采用混合式学习方法,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利用微信,建设心灵驿站公众平台,主要栏目包括:心理知识、心理图片、书籍影片、心理小测试、学院心理辅导站动态。在心理知识专栏,推出心理方面小故事、心理调适方法小文章、常见的心理方面的问题。心理图片专栏呈现心理方面有趣的图片及图片要表达的心理知识。书籍影片区推出与心理相关的书籍和影片主要介绍,从而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心理小测试专栏呈现一些有意思的职业、性格、恋爱等方面的测试,使得学生在娱乐的同时能够对自己有进一步的认知。学院心理辅导站动态栏,主要展现学院心理健康教育方面的活动通知、新闻等信息。结合信息快餐化的速读时代的特点,栏目推送的信息应经过精心筛选,选择与学生息息相关,有吸引力的心理方面的信息。

2将心理健康教育与民族文化教育相结合

在内蒙古少数民族地区,蒙古族学生和汉族学生所接受的文化差异较大,导致蒙古族学生和汉族学生之间相互排斥。为了让少数民族学生和汉族学生对彼此文化相互了解、相互接纳, 针对常见的文化差异即饮食、衣着、语言、风俗分别设计“你做我尝”厨艺展示大赛、“民族服饰T台秀”“双语演讲比赛”“微视频大赛”等活动(见下图)。每项活动设计原则为:结合文化差异特点,设计蒙汉学生共同参与的亲身实践活动。在活动过程中加强蒙汉学生的互动,有些活动参加对象可以设计成一对一结对即一名蒙族学生和一名汉族学生组成游戏共同体,加强彼此间的沟通。除此以外,在全校范围内开设蒙古族文化及国学方面的选修课,通过课堂教学内容的学习,增加蒙汉学生对文化的深入了解。

3开展励志教育,摆脱心理贫困

贫困生是指在经济上贫困的学生,其心理问题产生的原因在于其精神的贫困,因此在贫困生中树立逆境成材的榜样,提高贫困生的自信心,树立自强不息的精神是摆脱心理贫困的有效方法。学校可以邀请校内外各领域的成功人士,讲述其奋斗经历。同时,邀请在考研、公务员考试、创新创业等方面比较优秀的校友传授成功经验,提供相关资源,鼓励贫困生奋发图强。开展励志教育时要注意,所邀请的“榜样”应该与贫困生有相似的逆境经历,讲授的内容应倾向于贫困生受挫能力、自信能力的提高。

4举办主题心理沙龙,探寻心理秘密

心理沙龙是一种形式自由活泼、参与性强的主题讨论会,以学生讨论为主。每次确定一个主题,主题的选取依据当代大学生面临的主要心理困惑,如自我意识、人际关系、学习管理、爱情心理、情绪管理、网络心理、职业生涯规划等内容。心理沙龙活动形式应该具有自由性、多样性、趣味性的特点,如观看视频、做心理小测试、讲心理故事、做心理游戏、头脑风暴等。在活动过程中主持人要注重引导学生根据自身的经历和感受,敞开心扉表达自己对主题的见解,在讨论中碰撞出灿烂的火花,从而达到集思广益、吸取精华的目的。

5开展团体心理辅导,提供正确的心理疏导

团体心理游戏是心理服务工作的形式之一,是在多人参与的团体情境之中,借助团体力量影响个体的心理过程和个体心理特征,从而使参与者学会调节和控制自己的心理状态[4]。在团体辅导的实践过程中,针对各年级学生的心理困扰,开展有针对性的团体心理游戏(见表4)。一年级学生初入大学,生活环境、人际环境陌生出现环境适应问题,在学习上丧失优越感而空虚和无聊,甚至浑浑噩噩度日。针对一年级学生的心理困惑选择环境适应和学习管理方面的游戏。二年级学生因为缺乏人际交往的技巧出现交往障碍。在恋爱方面,大学生们容易对爱情产生失落感、虚无感以及建立在爱情梦想破灭的基础上的人生缺失感、幻灭感。基于以上心理困惑选择人际交往团体游戏。三年级学生开始考虑自己以后的职业发展和考研问题。专业课学习的深入也让部分大三学生感到压力沉重。网络和游戏成瘾或者爱情都成为他们逃避这些压力的方式。通过意志责任团体游戏让大三的学生提高自控能力和责任意识。大四学生面临就业压力,在就业过程中不能主动地参与就业市场的竞争、就业期望值过高,择业脱离实际。为此,通过自我意识、竞争合作心理游戏增强学生自我认知能力及勇于竞争的精神。

表4各年级学生心理困扰及团体心理游戏

年級心理困扰心理游戏一年级环境适应问题、学习适应问题环境适应:有缘相识、个性名片、“松鼠”搬家、寻找归属

学习管理:时间分割、于无声处、资源共享、寻找变化、集思广益、一分钟价值二年级人际关系困扰、恋爱问题人际交往:“变形虫”、我说你画、最佳配图、风雨同行、人体“拷贝”、找领袖三年级借助网络和游戏或爱情逃避现实意志责任:举手仪式、突出重围、手指的力量、祝福花篮、接受现实、承担责任四年级就业的难题、分离的感伤自我意识:我要……、留舍最爱、价值拍卖、目标搜索

竞争合作:“啄木鸟”行动、解开“手链”、同舟共济、穿越“沼泽”实践表明,高校贫困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除了应注重问题学生障碍矫治,更应该注重学生心理预防发展,针对贫困生群体的共性特征及个性特点,开展一系列本土化、民族化的心理健康实践活动,通过实践活动能够培养贫困生积极向上、勇于创新、坚忍不拔的良好心理品质。但要注意心理健康教育是一项系统的、长期的实践活动,需要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持之以恒。

参考文献:

[1]张明园.精神科评定量表册[M].长沙: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1998:25.

[2]杨晓峰,郑雪,李玮.少数民族地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模式的探究[J].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8(1):15.

[3]教育部,卫生部,共青团中央.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意见(教社政[2005]1号)[Z].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公报,2005.

[4]李权超,谢玉茹.团体心理游戏与心理辅导[M].北京:军事医学科学出版社,2010:1.

[5]戴晓阳.常用心理评估量表手册[M].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2012:13—19.

(责任编辑:陈树)2017年6月第36卷第6期黑龙江教育学院学报Journal of!Heilongjiang College of EducationJun.2017Vol.36 No.6

猜你喜欢

心理健康状况贫困生少数民族
我认识的少数民族
少数民族治疗感冒的蕨类植物(一)
少数民族治疗感冒的蕨类植物(二)
农村留守初中生心理健康现状与教育策略
“贫困生班主任”李金林
十年筹资千万元 资助八千贫困生
结对"百千万"情暖贫困生
克力朩倾心捐助贫困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