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药汤剂联合穴位贴敷对胃脘痛(肝气犯胃证)患者的效果观察
2019-04-30李小艳
李小艳
【摘 要】目的:探讨中药汤剂联合穴位贴敷治疗胃脘痛(肝气犯胃证)的疗效。方法:选取我院收治的100例胃脘痛(肝气犯胃证)患者(2017.12-2018.12),随机抽签分成对照组和观察组,各50例。对照组实施常规治疗,观察组则给予中药汤剂联合穴位贴敷治疗,比较临床疗效。结果:观察组有效率为90.00%,高于对照组的70.00%,P<0.05;两组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P>0.05。结论:在常规治疗基础上给予胃脘痛(肝气犯胃证)患者中药汤剂联合穴位贴敷,能够获得更好的临床疗效。
【关键词】中药汤剂;穴位贴敷;胃脘痛
【中图分类号】 R249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1672-3783(2019)04-03-178-01
前言
胃脘痛是一种多发的常见消化系统疾病,是指上腹部胃脘处疼痛为主的症状,俗称“胃痛[1]。肝气犯胃证是胃脘痛的一种中医证型,是由肝失疏泄、横逆犯胃、胃失和降所导致,临床以胸胁胃脘胀满疼痛为主要表现。目前,临床治疗胃脘痛(肝气犯胃证)患者以西药为首先,但治疗效果不理想。为提高临床疗效,本文通过对我院100例胃脘痛(肝气犯胃证)患者实施中药汤剂联合穴位贴敷治疗,旨在探讨其临床效果,如下。
1 资料、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在我院门诊接受治疗的100例胃脘痛(肝气犯胃证)患者(2017年12月至2018年12月),并根据随机抽签原则将100例患者分为对照组(50例)和观察组(50例)。
对照组男30例,女20例;年龄(21-88)岁,平均年龄为(53.30±2.10)岁;病程(1-19)年,平均病程为(8.70±0.35)年。
观察组男28例,女22例;年龄(22-86)岁,平均年龄为(52.53±2.02)岁;病程(1-20)年,平均病程为(8.87±0.41)年。
通过将上述两组患者的性别、年龄及病程等一般资料进行对比,P<0.05,具有研究对比性。
1.2 纳入与排除标准
纳入标准:符合胃脘痛的临床诊断标准;无相关禁忌证者;患者家属签署研究知情同意书。
排除标准:心肝肾等器官功能障碍者;恶性肿瘤及精神障碍者;药物过敏者。
1.3 方法
1.3.1 [对照组]——常规治疗
给予对照组患者常规西药治疗,口服奥美拉唑(哈药集团有限公司生产,国家准字H20064032,规格为20mg)用药,20mg/次,1次/d;口服多潘立酮(西安杨森制药有限公司生产,国药准字H10910003,规格为10mg)用药,10mg/次,3次/d;口服阿莫西林(华北制药股份有限公司生产,国药准字H20043535,规格为0.5g)用药,0.5g/次,3次/d;口服甲硝唑(武汉同药药业有限公司生产,国药准字H42021747,规格为0.5g)用药,0.5g/次,2次/d。
1.3.2 [观察组]——中药汤剂联合穴位贴敷治疗
在对照组基础上给予观察组中药汤剂联合穴位贴敷治疗,中药汤剂(柴胡疏肝汤):药方包括甘草、陈皮、枳壳、川穹各6g,白芍、柴胡、香附各10g。针对患者的具体表现给予方剂加減,如反酸者加煅瓦楞子、乌贼骨,嗳气频繁者加旋覆花、刀豆子,胃疼者加延胡索、郁金。以上方剂加水煎服,1剂/d。穴位贴敷:取患者中脘、肝俞、胃俞等穴位,将甘草、陈皮、枳壳等按照比例混匀后进行研磨,经姜汁调匀后在上述穴位进行贴敷,1次/d,每次维持1-2小时后取下。
1.4 疗效判断标准
痊愈:胃脘痛症状消失,消化道恢复正常,随访1年后无复发现象;显效:胃脘痛症状减轻,消化道有所改善;无效:胃脘痛症状未改善甚至出现加重,消化道无改变甚至出现恶化。
1.5 处理统计学
研究数据选用SPSS19.0版本统计学分析,计量、计数资料分别使用“均数±标准差”或“%”表示,检验方式分别使用t值或卡方值表示。若 P<0.05,则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评价临床疗效
观察组有效率高于对照组(P<0.05),见表1。
2.2 评价不良反应
两组患者不良反应总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3 讨论
中医将胃脘痛归为痞满、胃脘痛等范畴,其发病原因多与饮食不当、脾胃虚弱等有关。肝气犯胃证是临床较为常见的中医证型之一,肝失疏泄,横逆犯胃,胃失和降所导致,临床以胸胁胃脘胀满疼痛为主要表现的证候。胃脘痛(肝气犯胃证)患者的主要发病原因是肝气郁结,疏泄失职,则见情志郁闷,善叹息,或烦躁易怒,胸胁胀痛,胃脘胀痛,呃逆嗳气。因此,中医治疗以理气止痛、疏肝和胃为主[2]。
柴胡疏肝汤作为治疗胃脘痛(肝气犯胃证)首选中药汤剂,可达理气止痛、疏肝和胃的功效。穴位贴敷是通过对指定穴位给药治疗,利于发挥全身药理作用[3]。本组研究结果显示,观察组治疗后有效率(90.00%)明显高于对照组(70.00%),P<0.05,而不良反应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这是因为柴胡疏肝汤中甘草、陈皮、枳壳等配方具有疏肝解郁功效,穴位贴敷可最大限度发挥药理功效。
综上所述,中药汤剂联合穴位贴敷对胃脘痛(肝气犯胃证)患者的临床效果显著,有效提高临床疗效,且不增加严重的不良反应,值得临床推广。
参考文献
[1]孙洁,沈淑华,智屹慧,等. 柴郁二陈汤治疗肝气犯胃诸证[J].山东中医药大学学报,2016,39(4):338-340.
[2]曾丽金,陈国忠,李兵.中医经方治疗胃脘痛研究概况[J].辽宁中医药大学学报,2017,18(4):84-86.
[3]白钰,陈永灿.《张聿青医案》胃脘痛遣方用药经验摭拾[J].浙江中医药大学学报,2016,40(12):914-9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