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大众传媒对中学《道德与法治》教学的挑战及对策

2019-04-30林晶晶

文理导航 2019年13期
关键词:大众传媒道德与法治

林晶晶

【摘 要】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化,大众传媒在我国也日益发达。从学校道德与法治教育角度说,它对青年学生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形成了多方面的影响。它直接构成了学校的价值环境,并参与塑造受教育对象。当下,大众传媒对中学道德与法治教育的挑战是前所未有的。本文结合笔者在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工作中的实例,论述了在大众传媒影响下完善对学生的道德与法治教育工作的相关对策。

【关键词】大众传媒;道德与法治;正面引导

一、大众传媒对中学道德与法治教学的影响

积极影响方面,以大众传媒为载体的大众文化作为新时代的一种文化形态,对初中生的思想发展有很大作用。传媒手段的先进和丰富使中学生获取信息的手段更加多样化,知识面和想像力都大大扩展。开放的媒体环境为中学生的个性发展提供更为有利的条件,传媒环境的繁荣使中学生呈现出具有时代特色的理性精神。如课堂教学中,教师可以组织学生观看《建党大业》《建国大业》《辉煌中国》等历史题材的影片,激发学生热爱祖国、建设祖国的热情;学习网络先进人物实际如“最美女孩为乞丐做人工呼吸”“最美女教师”的事例,激发学生对社会弱势群体的关爱及人性本善的思考;推荐学生通过看《新闻联播》《焦点访谈》等栏目,课前运用5分钟让学生谈对社会热点的感想,来扩宽知识面,加深对人生的思考。从这些方面来说,大众传媒有利于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观念,对道德与法治课堂有促进作用。

消极影响方面,大众传媒作为商品经济的产物,市场机制控制着大众传媒的发展。通过大众传媒传播的大众文化有些是为盈利而制作,表现出的庸俗性、娱乐性,平庸化的东西被奉为新潮而流为时尚,深刻而且崇高的东西被视为落伍,文化生产与消费中所出现的媚俗现象越来越严重,而中学生的认识能力有限,缺乏有效的鉴别,随意模仿,容易产生不良的生活习惯。如电视媒体上热播的《流星花园》等电视剧中,暴力和金钱受到吹捧,以至于学生中出现了一种“有钱就可以不读书”“有钱便可以为所欲为”的炫耀消费、彰显个性的名牌消费现象等,造成了中学生攀比心理严重,助长了校园奢靡风气的盛行。另外,诸如沉迷网络、早恋、追星等行为在很大程度上是由于缺乏自我控制而形成的。大众传媒在商业利益的驱动下对世俗文化的宣传更容易使中学生的审美情趣走向低俗化,如有些选秀节目,使得很多学生观看之后形成错误的世界观,如嘲讽艰苦奋斗的优良传统为“老土”“寒酸”“不会生活”,将无视道德规范美化为个性解放,并在学校穿着打扮和言行举止方面都有所模仿。这些都反映出中学生的思想意识、价值观念尚不成熟,受到大众传媒的负面影响显得尤为严重。

二、践行道德与法治教育工作的重要意义

习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大会上强调,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是人类文明的传承者,承载着传播知识、传播思想、传播真理,塑造灵魂、塑造生命、塑造新人的时代重任。培养什么人,是教育的首要问题。我国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社会主义国家,这就决定了我们的教育必须把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作为根本任务,培养一代又一代拥护中国共产党领导和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立志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奋斗终身的有用人才。这是教育工作的根本任务,也是教育现代化的方向目标。所以,我们在道德与法治课堂中,不仅要加强对学生的文化知识教育,而且要切实加强对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品德教育、纪律教育、法制教育,帮助学生“扣好人生第一粒扣子”。而中学课堂教学中无疑是对学生进行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教育的主阵地,在很大程度上,中学道德与法治教学的实效性直接影响着学生的政治信念和道德观念,影响着学生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树立和养成。

三、大众传媒影响下道德与法治教学工作践行现状

大众传媒的迅速发展对学生的成长带来极大影响的同时,也给教師道德与法治教学工作的开展带来难度。学生成长过程就是逐步社会化的过程,而社会化是指一个人由“自然人”到“社会人”这一转变的终身过程,这个过程主要表现为文化,尤其是价值观念和行为规则的继承和传播,也就是其道德观念和道德行为的形成和发展过程。大众传媒不仅可以控制社会舆论、引导受众态度,它的影响力还可以渗透到一般的社会心理以及个体思维和行动过程中,这一点对于正处于社会化重要阶段的青年来讲尤为重要。当代的中学生正处于人生发展的关键时期,在信息量不断增长、传媒手段不断丰富的今天,他们受大众传媒影响的广泛性和深刻性已越来越明显。因此我们在道德与法治教学中也不断涌现出新的问题。笔者在实际教学工作中发现,某些学生乃至学生家长都觉得读书是无用的,某个学生在作文中甚至提出疑问:“电视剧中有些人没读过什么书就可以赚很多钱,为什么还要读书呢?”还有些学生甚至以“我是中国人,为什么要学外语”的理由不学习外语。近年来,传媒中反映出的某些就业观、金钱观,也使得农村中学生及家长中“读书无用论”“读书是有钱人的事”等思想泛滥。随着经济水平、生活水平的提高,部分学生躺在父母提供的“温床”上不思进取等等,甚至还有学生认为道德与法治课就是“教条主义课”,很多学生缺乏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于是各种心理障碍也逐年增加。因而笔者认为,我们初中道德与法治课堂的首要任务就是培养、巩固学生积极的人生态度,培养学生的心理承受能力。从不同角度、以不同行业中的佼佼者引导他们,使他们认识到前途是光明的,道路是曲折的,只有去勤奋耕耘,才会有收获。这样,他们才会在困难面前知难而上,勇往直前,直到到达成功的彼岸。

四、完善中学道德与法治教学工作的对策

1.发挥教师为人师表的作用,做到“身正为范”

大众传媒对广大教职工一样具有影响,而学教职工政治素质和道德品质如何,对学生会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因此,建立一支高素质的道德与法治教育工作队伍来应对大众传媒的不利影响,是提高中学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效率的关键。我们道德与法治老师在教学工作中,要强化师德观念,深化育人意识,以新课程的核心理念严格要求自己,自觉树立“学校无闲人,管理育人;教师无小节,处处为楷模”的思想,不被传媒中的不良观念影响,自觉为广大学生做出表率。

2.充分发挥信息技术的优势,加强校园文化建设,优化育人环境

校园文化建设也是学校开展思想道德教育工作的重要载体,影响着学生的精神风貌和文化常养,为学生的全面成才提供一个广阔的天地。在传统德育工作中,学校通常利用包括广播、黑板报、宣传栏等宣传工具进行教育。在信息时代的今天,作为教育工作者同样可以利用大众传媒的力量大力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运用网络中的一些正面人物典型事例来陶冶学生的情操,提高学生明辨是非的能力,促进他们健康人生观的形成。

3.迎接信息时代的挑战,加强对学生的正确引导

中学道德与法治教学的关键在于教师的正确引导。新课程理念要求教育事业要从传统的防范型教育观向主动发展型教育观转交。传统防范型的教育,企图在孩子与社会现实生活之间筑起一道围墙,让他们按照成人的意愿成长,其结果往往事与愿违。如今“穿越剧”在各大电视台热播,而这种电视剧往往是篡改和戏说历史,但初中生容易被其影响,形成错误的历史观,更有不懂事的学生因此而自杀,仅仅为了“穿越”。在这种情况下,我们道德与法治老师就应该对学生进行一些适当讲解与引导。我们要积极主动引导青少年学会在复杂的社会环境中自主地选择高尚道德和健康人生道路,促进他们主动地健康地发展。

【参考文献】

[1]周东苏.新时期中学生的人生价值观及其教育[J].广州教育,1988(04):7-12

[2]刘文亮.我国青少年价值观研究综述[J].山西青年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8(01):16-19

[3]李石新,晏果茹.当前我国青年价值观的分析[J].东岳论丛,2002(05):83-85

[4]石勇,刘燕.20世纪90年代中期以来我国青少年价值观研究统计与分析[J].山东省青年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7(02):24-27

猜你喜欢

大众传媒道德与法治
人教版《道德与法治》一年级上册教材研读思考
苏教·中图版《道德与法治》教材使用策略探微
苏教·中图版《道德与法治》小学低年级教材解读
论大众传媒下的图书馆信息服务
大众传媒视野下播音主持人素养要求及提升
浅析大众传媒对当代文学的影响
大众传媒背景下中学语文教学的困境与对策
浅谈大众传媒社会责任的缺失
中小学推出《道德与法治》课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