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育学科核心素养的相互关系、形成条件与培养路径
2019-04-30李家唏赵超君
李家唏 赵超君
摘要:体育学科核心素养的三个方面紧密联系、相互影响,运动能力是基础,健康行为是关键,体育品德是保证。体育学科核心素养的形成无法脱离教学内容、教学方法、练习情景与学生状态等条件。体育课堂教学具有追求实效的体能发展、因材施教的技能学习、灵活多样的竞赛活动和重在激发的运动兴趣,是体育学科核心素养的有效培养路径。
关键词:核心素养;关系;培养;四有;体育课堂
中图分类号:G633.9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2410(2019)01-0017-03
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涵盖了三个方面的6大素养和18个表现要点,可以说,任何一个独立学科都不具备全面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的功能,学生整体核心素养的培养任务必须依赖学校所有学科的共同努力和每个学科的独特贡献才能实现。体育学科核心素养是学生通过体育学习过程逐步形成的价值观念、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它凝练并集中体现了体育学科独特的育人价值,是体育与健康课程对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的特殊贡献。《普通高中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将体育学科核心素养凝练为“运动能力、健康行为、体育品德”等三个方面及9个发展重点。明晰体育学科三大核心素养的相互关系、形成条件及培养路径,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体育教学的重大关切和重要任务。
一、体育学科核心素养的相互关系辨析
《普通高中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从三大学科核心素养中归纳出“体能发展、技能运用、提高运动认知、锻炼习惯、情绪调控、适应能力、积极进取、遵守规则、社会责任感”等9个发展重点。仔细审视这些发展重点,不难发现它们之间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的紧密关系。
1.运动能力是从事身体运动和形成健康行为、体育品德的基础
运动能力是体能、技战术能力和心理能力等在身体活动中的综合表现,是人类从事一般身体活动和专项体育运动的重要基础。体能是运动能力的重要构成和基础要素,学生只有具备良好的体能,才能从容应对和满足学习、工作与生活的需要,才能具有健康工作和幸福生活的身体条件。而体能越强,就越有可能获得更加强大的健康工作能力和坚实的幸福生活基础。
运动能力对健康行为和体育品德的形成具有基础性作用。因为运动能力的发展离不开体能锻炼和技能学练的过程,学生只有经常参与体能锻炼和技能学练,经常体验竞赛活动的胜负以及其他活动中产生的深刻情绪变化,经常经历各种自然和社会环境下的运动场景,才能逐渐形成锻炼习惯、情绪调控、适应能力等健康行为。也只有经常在规则约束下从事竞赛活动,经常体验体育运动中的合作与竞争,经常在竞赛活动中承担角色任务,才能逐渐形成积极进取、遵守规则、责任担当等体育品德。
2.健康行为是改善健康状况的关键和体育学习的结果
健康行为是改善个体健康状况,形成健康文明生活方式的关键,没有健康行为,体育锻炼对健康的促进作用就会被不良的行为或嗜好所抵消。养成健康的行為方式和生活习惯,是体育学习的重要目标和结果之一。
健康行为对于提高运动能力具有积极影响和促进作用。例如,养成运动前做好热身活动、穿适合运动的服装和鞋子等良好的锻炼与卫生习惯,懂得如何预防运动损伤和消除运动疲劳、能够远离不良嗜好等健康行为,对于科学从事运动和提高运动能力的积极影响是显而易见的。
3.体育品德是提高运动能力和促进深度学习的保证
体育品德对于培养合格公民,维护社会规范和形成良好社会风尚具有积极作用,也是提高运动能力、培养健康行为和促进深度学习的重要保证。教育界曾流传一个说法:学校培养出来的人,智育不合格是次品,体育不合格是废品,而德育不合格则是危险品。例如,一个运动能力很强但品德败坏的人,他在运动场乃至各种社会场所中的行为,很可能会产生更大的破坏作用和不良后果。
深度体育学习是学生能自觉、主动地投人身体练习,对学习内容产生深刻的本体感觉、运动兴趣、情绪体验和文化理解,能在运动实践中运用所学知识和技能,学科核心素养得到有效发展的有意义的学习活动。良好的体育品德对于促进深度体育学习具有积极作用,如,积极进取精神能促使学生更加投入地进行体能锻炼;遵守规则意识能促使学生更有实效地进行运动;胜不骄败不馁的胜负观能促使学生积极参与竞赛活动,而竞赛活动过程则可进一步促进运动能力、健康行为和体育品德的形成与发展。
二、形成体育学科核心素养的必要条件
体育学科核心素养的内容基于体育运动及其学、练、赛过程本身的固有价值,但仅仅依赖其固有价值发挥培养作用还远远不够。体育课堂教学必须满足某些特定条件,才能更好、更充分地发挥培养体育学科核心素养的重要作用。分析体育学科核心素养的形成条件,对于更好地发挥学科内容和学习过程的育人价值,寻求有效的核心素养培养路径具有重要意义。
1.运动能力的发展离不开体能锻炼和技能学习
运动能力发展的重点是发展体能,运用技能和提高运动认知。离开了体能锻炼,发展体能只是一句空话;离开了技能学习,运用技能只是纸上谈兵;没有了体能锻炼和技能学习的过程,提高运动认知只是一厢情愿。所以,缺失了体能锻炼和技能学习过程,根本谈不上体能的发展、技能的运用和运动认知的提高,而运动能力发展的目标只能成为水中月镜中花。
2.健康行为的养成离不开运动兴趣和情绪体验
健康行为的养成离不开运动兴趣和情绪体验,这乍听起来似乎有点儿相距甚远,其实不然。因为只有学生对运动产生了兴趣,才会积极参与运动,只有具备足够次数的运动参与,锻炼习惯的养成才成为可能。如果学生能对运动产生持久的间接兴趣.即对运动的结果发生兴趣,那么,锻炼习惯的养成就成为指日可待的事情了。
情绪调控是健康行为的重点之一,而情绪调控能力的培养无法脱离运动情景中产生的强烈情绪体验,如胜利的喜悦、失败的沮丧、失误的懊恼等,如果学生在运动中情绪淡漠且没有变化,根本就不需要什么调控,提高情绪调控能力的目标也就无法达成。
3.体育品德的培养离不开竞赛活动和规则约束
体育品德培养的重点是积极进取、遵守规则和社会责任。我们常说体育运动能健全人格、锤炼意志,能培养人的合作精神、规则意识,能激励人的进取之心等,但这些作用是怎样发生的,却需要我们深入细究。众所周知,动作学习过程中的肌肉运动可以有效发展人的生物性功能,增强身体素质,但是,只有具备更多思维和文化认知特点,具有更多心理和精神因素参与的竞赛活动及其规则约束,才能有效培养学生的体育品格、体育道德和体育精神。
诸多体育品德都是在竞赛活动及其规则约束中潜移默化地发生并发展的,体育竞赛活动是实现体育品德培养目标的重要途径。只有在胜负未料的拼争中,才能激发起学生的进取之心和顽强斗志;只有在游戏规则的约束之下,才能使学生形成遵纪守法的意识;只有在比赛环境下让学生承担角色任务,才能培养掌生的责任担当精神。如果离开了体育竞赛活动,这一切价值都无从谈起。
三、“四有”体育课堂是培养体育学科核心素养的有效路径
我省基础教育教研室在分析体育学科核心素养形成条件和体育课堂教学特征的基础上,于2017年发起了“打造四有体育课堂,发展学生核心素养”的主题教研与实践活动,旨在为体育教师通过课堂教学发展学生学科核心素养提供一条深入浅出、化繁为简的路径。我们通过一段时间的教学实验和观察,认为体育课堂教学具备“四有”是培养学科核心素养的有效路径。
1.体育教学具备“四有”的意义
“四有”是指体育课堂教学要有追求实效的体能发展,有因材施教的技能学习,有灵活多样的竞赛活动,有重在激发的运动兴趣。体能发展、技能学习、竞赛活动和运动兴趣,恰恰与体育学科核心素养的形成条件高度吻合,也完全符合体育与健康课程的基本性质、学习内容和主要目标,因此,体育教学具备“四有”是培养体育学科核心素养的必要条件。
但是,“四有”是有其独特含义和具体要求的,并非简单的“有”,就能有效发展学生的学科核心素养,体育教师只有充分体现出“四有”的内涵和具体要求,才能更好地促进学生学科核心素养的发展。
2.体能发展要追求实效
体能发展要追求实效是针对体育教学课课练存在的形式主义和走过场现象而言的。体能的发展是一个人身体逐渐发生生物学变化的过程,绝非一蹴而就的事情。因此,体育教学中的课课练应该如何练、练什么、练多少,怎样系统锻炼而非零星锻炼,就成了一个非常现实和十分重要的问题。虽然课课练方法是多样化的,但有一点必须明确,我们必须摒弃那种蜻蜓点水般和走过场式的课课练,必须摒弃那些看似热热闹闹,实则虚头巴脑的体能练习形式。课课练必须让学生真正动起来、热起来,做到练习有重复,生理有负荷,肌肉有感觉,锻炼有实效,使发展体能真正成为学科核心素养基础的基础。
3.技能学习要因材施教
技能学习要因材施教是提高体育学习效率,帮助学生掌握一两项运动技能的有效措施,也是对体育教學方法以不变应万变现象的矫正。对于不同阶段的学生、不同特点的运动项目、不同难度的运动技能,只有采取针对性的教学策略和方法,才能获取最佳的学习效果。如何根据学生身心和运动技能特点,设计并实施针对性的教学策略与方法,帮助学生通过身体练习对所学技能产生深刻领悟和深度体验,学会学习,学会运用,这是提高技战术运用水平、发展学生运动能力必须面对的问题,也是我国广大中小学体育教师面临的一个重要课题。
尤其需要警醒的是,体育学科核心素养“运动能力”的发展重点是“运用”技能而非掌握技能,如果我们教会了学生许多运动技能,但他们却没机会运用或不会运用,技能学习就失去了意义。
4.竞赛活动要灵活多样
竞赛活动要灵活多样是根据体育课堂教学实际提出的竞赛活动设计与实施策略。课堂教学中的竞赛活动并非指那种正规、完整的竞技赛事,而是泛指一切有竞争存在、有胜负发生的练习情景,因此,根据学生和学习内容特点组织开展灵活多样的竞赛活动,应成为提高体育教学质量的重要追求。现在的体育观摩课上,竞赛活动时常出现且效果良好,但常态体育课中,有目的有组织的竞赛活动却严重缺乏。我们必须明白,积极进取、遵守规则、社会责任等重点发展的体育品德多是在竞赛活动中潜移默化地形成并发展的,仅靠教师的宣讲说教难遂其愿。
在培养体育学科核心素养的视角下,我们应该重新认识和深度挖掘传统教学方法意义上的“竞赛法”的价值,使竞赛法不仅仅作为一种体育教学方法使用,更能成为一种潜移默化、独特有效的德育途径。
5.运动兴趣要重在激发
运动兴趣要重在激发是出于对运动兴趣和学生特点的综合考虑而提出的教学要求。习总书记在2018年全国教育大会上指出:要帮助学生在体育锻炼中享受乐趣,增强体质,健全人格,锤炼意志。这段话提醒我们,体育教学的内容和方法不仅要有意义,还要有意思,有吸引力,使学生能够享受运动的乐趣。“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兴趣是激励学生参与运动的强大动力,我们没有任何理由不注重运动兴趣的激发和培养。但兴趣有直接兴趣和间接兴趣之分,直接兴趣发生虽快但却短暂,间接兴趣发生虽慢但却持久。体育教师不仅要善于利用各种手段激发学生的直接兴趣,使学生对那些相对乏味的学习内容发生兴趣,更要注重激发和培养学生持久的间接兴趣,使学生对体育学习的结果发生兴趣,强化他们参与运动的内部动机,促使他们全身心投入体育学习,并逐渐养成良好的锻炼习惯、适应能力等健康行为。
“四有”之间相互联系、相互促进,设计合理并且实施得好,具备“四有“的体育课必是优质的体育课,必定能有效发展学生的体育学科核心素养。
参考文献:
[1]教育部,普通高中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S].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8.
[2]刘俊凯.打造四有体育课堂,发展学生核心素养[J].中国学校体育,2018 (10).
[3]赵超君,竞赛法的多重价值及运用策略新探[J]中国学校体育,2018 (6).